《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1页
《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2页
《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3页
《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4页
《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不饱和烃NEUQ第三章不饱和烃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3.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3.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3.4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3.6烯烃和炔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

第三章目录NEUQ含有碳碳重键(C=C或C≡C)的烃称为不饱和烃。第三章不饱和烃例如: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不饱和烃的结构3.1.1烯烃的结构3.1.2炔烃的结构3.1.3π键的特性第三章不饱和烃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实验事实:仪器测得乙烯中六个原子共平面:3.1烯烃的结构第三章不饱和烃(1)杂化轨道理论的描述C2H4中,C采取sp2杂化,形成三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sp2杂化轨道的形状与sp3杂化轨道大致相同,只是sp2杂化轨道的s成份更大些:烯烃的结构sp3sp2

为了减少轨道间的相互斥力,使轨道在空间相距最远,要求平面构型并取最大键角为120°:(动画,sp2杂化碳)

(动画,乙烯的结构)

第三章不饱和烃(2)分子轨道理论的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主要用来处理p电子。乙烯分子中有两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这两个p轨道可通过线性组合(加加减减)而形成两个分子轨道:烯烃的结构第三章不饱和烃

分子轨道理论解释的结果与价键理论的结果相同,最后形成的π键电子云为两块冬瓜形,分布在乙烯分子平面的上、下两侧,与分子所在平面对称:动画(乙烯的结构)

其它烯烃分子中的C=C:烯烃的结构3.1.2炔烃的结构

仪器测得:C2H2中,四个原子共直线:在乙炔分子中的碳原子是sp杂化:

以乙炔为例。第三章不饱和烃二个sp杂化轨道取最大键角为180°,直线构型:乙炔分子的σ骨架:每个碳上还有两个剩余的p轨道,相互肩并肩形成2个π键:(动画,乙炔的结构)

(动画,sp杂化碳)

炔烃的结构乙炔结构小结①-C≡C-中碳原子为sp杂化;②-C≡C-中有一个σ键、2个相互⊥的π键;③共价键参数:why?原因:①-C≡C-中有1个σ和2个π键;②sp杂化轨道中的S成份多。(S电子的特点就是离核近,即s电子云更靠近核)第三章不饱和烃3.1.3π键的特性①π键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自由旋转。②π键键能小,不如σ键牢固。碳碳双键键能为611KJ/mol,碳碳单键键能为347JK/mol,∴π键键能为611-347=264K/mol③π键电子云流动性大,受核束缚小,易极化。

∴π键易断裂、易极化、易起化学反应。烯烃和炔烃的结构3.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烯烃:C4以上的烯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炔烃:C4以上的炔烃只有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无顺反异构。例1:丁炔只有两种异构体,丁烯有四种异构体:第三章不饱和烃例2戊炔有3种异构体,戊烯有6种异构体:戊炔:戊烯: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注意形成顺反异构的条件:①必要条件:有双键②充分条件:每个双键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1-丁烯:没有顺反异构第三章不饱和烃3.3.1烯基和炔基3.3.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衍生物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3.3.3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1)顺反命名法不饱和烃的命名3.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2)Z,E-命名法第三章不饱和烃3.3.1烯基和炔基

烯烃和炔烃分子从形式上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基团分别称为烯基和炔基;不饱和烃去掉两个氢后,也形成相应的亚基。烯烃和炔烃的命名3.3.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衍生物命名法只适用于简单的烯烃和炔烃。烯烃以乙烯为母体,炔烃以乙炔为母体。将其它的烯、炔看作乙烯或乙炔的衍生物。

(1)

衍生物命名法例:第三章不饱和烃(2)系统命名法烯烃和炔烃与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类似。①要选择含有C=C或C≡C的最长碳链为主链;②编号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并用阿位伯数字表示双键的位置。例:烯烃和炔烃的命名③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时,先叫烯后叫炔,编号要使双键和三键的位次和最小,并保证满足最低系列原则。

④若双键、三键处于相同的位次供选择时,优先给双键以最低编号。第三章不饱和烃3.3.3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1)

顺反命名法

两个双键碳上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双键的同一侧者,称为顺式,反之称为反式。例:Ⅰ——顺式,两个甲基位于双键的同侧;

Ⅱ——反式,两个甲基位于双键的异侧。烯烃和炔烃的命名(2)

Z,E-命名法问题:

对后两个的化合物进行命名,必须了解次序规则。第三章不饱和烃官能团大小次序规则:①

把双键碳上的取代基按原子序数排列,同位素:D>H,大的基团在同侧者为Z,大基团不在同侧者为E。

Z——Zuasmmen,共同;E——Entgengen,相反。E-1-氯-2-溴丙烯Z-1-氯-2-溴丙烯烯烃和炔烃的命名②连接在双键碳上都是碳原子时,沿碳链向外延伸。假如下列基团与双键碳相连时:

(CH3)3C-(CH3)2CH-CH3CH2-CH3-

C(C,C,C)C(C,C,H)C(C,H,H)C(H,H,H)

最大次大次小最小∴-C

CH>-CH=CH2

③当取代基不饱和时,把双键碳或三键碳看成以单键和多个原子相连。第三章不饱和烃

根据以上规则,常见基团优先次序如下所示:

-I>-Br>-Cl>-SO3H>-F>-OCOR>-OR……举例:∴Z,E-命名法不能同顺反命名法混淆。注意:烯烃和炔烃的命名3.4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1.物态:

C4以下的烯、炔是气体,C5-C18为液体,C19以上是固体。2.沸点:

末端烯烃的沸点>同碳数烷烃;

相对分子质量↑,烯烃和炔烃的沸点↑;

碳数相同时,正构烯、炔的沸点>异构烯、炔;

碳架相同时,末端烯、炔的沸点>内烯、炔(不饱和键位于碳链的中间);

双键位置相同时,顺式烯烃的沸点>反式烯烃;第三章不饱和烃3.

熔点:分子的对称性↑,烯、炔的熔点↑。

例如:内烯、炔的熔点>末端烯烃、内炔;

反式烯烃的熔点>顺式烯烃。4.

相对密度:烯烃和炔烃的相对密度>同碳数烷烃5.

折射率:

烯烃和炔烃分子中含有π键,电子云易极化,它们的折射率>同碳数烷烃。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1加氢3.5.2亲电加成3.5.3亲核加成3.5.4氧化反应3.5.5聚合反应

3.5.6α-氢原子的反应3.5.7炔烃的活泼氢反应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烯烃:由于π键键能小,易破裂,∴烯烃的反应都是围绕着π键进行的:

①π键电子云流动,较松散,可作为一电子源,起lewis碱的作用,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炔烃:官能团-C≡C-1个σ、2个π

①有π键:性质类似烯烃,如加成、氧化、聚合;

②2个相互⊥的π:有不同于烯烃的性质,如炔氢的酸性。②α-H,受C=C影响,可发生取代反应。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1加氢(1)催化加氢(2)还原氢化(3)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不饱和烃的加氢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1加氢催化加氢在适当的催化剂作用下,烯烃或炔烃与氢加成生成烷烃:Ni须经处理,得RaneyNi,又叫活性Ni、骨架Ni。这种镍特点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便于反应按下列机理进行:中间形成一个Ni-H键(半氢化态)为过渡态。Cat.:Pt、Pd、Rh、Ni等。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反应的意义:

①实验室制备纯烷烃;工业上利用此反应可使粗汽油中的少量烯烃(易氧化、聚合)还原为烷烃,提高油品质量。

根据被吸收的氢气的体积,测定分子中双键或三键的数目。

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Lindlar:

Pd-CaCO3/HOAc(Pd沉淀于CaCO3上,再经HOAc处理)其他用于炔烃部分加氢的催化剂还有:

①Cram催化剂:Pd/BaSO4-喹啉

(Pd/BaSO4中加入喹啉);

②P-2催化剂:Ni2B(乙醇溶液中,用硼氢化钠还原醋酸镍得到)。

P-2催化剂又称为Brown催化剂。

使用特殊的催化剂,可使炔烃部分加氢,得到烯烃: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时,三键首先加氢,因为三键优先被吸附。例:

利用此性质可将乙烯中的少量乙炔转化为乙烯,防止在制备低压聚乙烯时,少量的炔烃使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失活。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反应的立体化学:顺式加成!例1:例2: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2)还原氢化

在液氨中用金属钠或金属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在醚中用乙硼烷还原炔烃,再经醋酸处理,则主要得到顺式烯烃:

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

氢化热——1mol不饱和烃氢化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氢化热。

氢化热越高,说明原来的不饱和烃的内能越高,稳定性越差。因此,可以利用氢化热获得不饱和烃的相对稳定性信息。

不同结构的烯烃进行催化加氢时反应热数据如下: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以上的数据表明:①

不同结构的烯烃催化加氢时反应热的大小顺序如下:

CH2=CH2>RCH=CH2>RCH=CHR,

R2C=CH2>R2C=CHR>R2C=CR2

顺-RCH=CHR>反-RCH=CHR②烯烃的热力学稳定性次序为:

R2C=CR2>R2C=CHR>RCH=CHR,

R2C=CH2>RCH=CH2>CH2=CH2

反-RCH=CHR>顺-RCH=CHR3.5.2亲电加成(1)与卤素加成(2)与卤化氢加成马氏规则(3)与硫酸加成(4)与次卤酸加成(5)与水加成(6)硼氢化反应(7)羟汞化-脱汞反应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2亲电加成烯、炔主要与Cl2、Br2发生加成反应。(F2太快,I2太慢。)炔烃能与两分子卤素加成:此反应可用来检验C=C或C≡C是否存在。(a)与溴和氯加成(1)

与卤素加成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加卤素反应活性:烯烃>炔烃。例:

叁键加卤素时,小心控制条件,可得一分子加成产物:3.5.2亲电加成

为了使反应顺利进行而不过于猛烈,通常采用既加催化剂又加溶剂稀释的办法。例如:3.5.2亲电加成(b)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烯烃加溴历程:

炔烃加溴历程:可见,烯、炔与卤素的加成反应是由Br+首先进攻的,是亲电加成反应。环状溴正离子3.5.2亲电加成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是由亲电试剂首先进攻的分步反应。实验一: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说明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微量水可促使环状溴正离子的形成。3.5.2亲电加成实验二:

不同的取代乙烯与溴加成的相对反应速率:说明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即该反应是由亲电试剂首先进攻的加成反应----亲电加成!3.5.2亲电加成

当体系中存在氯化钠时,则反应产物为混合物:三种产物均含溴,但无ClCH2CH2Cl生成!

实验三:Why?3.5.2亲电加成对实验三的解释: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首先生成环状溴正离子:溴离子三种负离子的对环状溴正离子的竞争形成三种产物:无ClCH2CH2Cl!!3.5.2亲电加成烯烃加卤素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例:3.5.2亲电加成(2)与卤化氢加成Markovnikov规则(a)与卤化氢加成

(b)Markovnikov规则

(c)Markovnikov规则的理论解释

(d)过氧化物效应

马氏规则及其理论解释3.5.2亲电加成(2)与卤化氢加成Markovnikov规则(a)

与卤化氢加成烯烃和炔烃均能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速度:HI>HBr>HCl(∵酸性HI>HBr>HCl,HF易聚合)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例: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b)

Markovnikov规则马氏规则——烯、炔加卤化氢时,氢原子总是加到含氢多的不饱和碳上。例如:

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c)

Markovnikov规则的理论解释为什么烯烃和炔烃加卤化氢时遵循马氏规则?

由反应中间体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所决定的。以丙烯与HBr的加成为例:2°C+

1°C+

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C

的中心碳原子为sp2杂化,平面构型,有一个垂直于σ平面的p轨道是空的: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

由于C

(Ⅰ)较稳定,∴途径(Ⅰ)的活化能较低,途径(Ⅱ)的活化能较高。∴丙烯与溴化氢的加成产物以2-溴丙烷为主。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结论:C

的稳定性决定了烯烃加成主要产物的结构。

注意下列C

的稳定性: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例1:例2: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d)过氧化物效应一般情况下: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遵马)Why?

①光照、加热、过氧化物存在等条件下易产生自由基,发生自由基反应。

H-I键键能小,容易断开生成碘自由基,但碘自由基的活性太差。

H-Cl键键能大,不易断开生成氯自由基;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②光照、加热、过氧化物存在等条件下易产生自由基,发生自由基反应;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关于自由基的稳定性:∴CH2=CHCH3与HBr的自由基加成产物以CH3CH2CH2Br居多。烯烃与HX的加成马氏规则(3)与硫酸加成以上的反应相当于烯烃间接水合。烯烃与H2SO4的加成反应也是亲电加成反应,加成方向遵循马氏规则。例:3.5.2亲电加成问题:上述二反应,何者快?∴CH2=C(CH3)2加硫酸的反应比CH2=CHCH3快3.5.2亲电加成烯烃水合反应的意义:①工业上制备乙醇和其他仲醇、叔醇,但有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问题;②分离、提纯、鉴别烯烃。例: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3.5.2亲电加成(4)与次卤酸加成次卤酸的酸性很弱,它与烯烃加成时,生成β-氯代醇:实际操作时,常用氯和水直接反应。例:3.5.2亲电加成烯烃与次卤酸加成也是亲电加成反应,即亲电试剂首先进攻,形成正离子。3.5.2亲电加成(5)与水加成

此反应副产物多,缺乏制备价值。但控制条件,改变Cat.,烯烃可直接水合:

为了减少“三废”,保护环境,可用固体酸,如杂多酸代替液体酸催化剂。(a)烯烃加水3.5.2亲电加成(b)炔烃加水3.5.2亲电加成

烯醇式为什么会重排成酮式呢?互变异构——室温下,两个构造异构体能迅速地相互转变,达到动态平衡的现象,叫互变异构现象。3.5.2亲电加成(6)硼氢化反应

烯烃与硼氢化物进行的加成反应称为硼氢化反应。硼氢化反应是1979年Nobel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Brown发现的。烯烃(有π电子)首先与乙硼烷(缺电子化合物)反应生成三烷基硼,后者在碱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反应得到醇:反应的具体过程如下:3.5.2亲电加成

硼氢化反应的特点:顺加、反马、不重排!

简单记忆:有机合成上常用硼氢化反应制备伯醇,该反应操作简便、产率高。例:3.5.2亲电加成炔烃也有硼氢化反应:3.5.2亲电加成(7)羟汞化-脱汞化反应

烯烃与醋酸汞在水存在下反应,首先生成羟烷基汞盐,然后用硼氢化钠还原,脱汞生成醇。例如:总反应相当于烯烃与水按马氏规则进行加成。此反应具有反应速率快、条件温和、不重排和产率高(>90%)的特点,是实验室制备醇的好方法。思考题:如何将3,3-二甲基-1-丁烯转化为3,3,-二甲基-2-丁醇?3.5.2亲电加成3.5.3亲核加成

因为C≡C的电子云更靠近碳核,炔烃较易与ROH、RCOOH、HCN等进行亲核加成反应。例如:

在碱性条件下,有:CH3O-带有负电荷,是一个强的亲核试剂:思考题:烯烃有无亲核加成?乙烯能否与CH3OK反应?3.5.3亲核加成3.5.4氧化反应(1)环氧化反应(2)高锰酸钾氧化(3)臭氧化

(4)催化氧化

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3.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1)环氧化反应3.5.4烯烃的氧化反应例:

有时,可用过氧化氢代替过氧化酸来完成环氧化反应:3.5.4烯烃的氧化反应(2)

高锰酸钾氧化

用稀KMnO4的中性或碱性溶液,在较低温度下氧化烯烃,产物是邻二醇:此反应可在实验室制备邻二醇,但产率很低。如果用浓度较大的KMnO4的酸性溶液,结果是得到双健断裂产物:3.5.4烯烃的氧化反应KMnO4氧化烯烃的简单记忆法:3.5.4烯烃的氧化反应

炔烃用KMnO4氧化得羧酸或二氧化碳:

高锰酸钾与烯烃或炔烃的氧化反应可用来检验双键及三键是否存在,以及双键或三键的位置。3.5.4烯烃的氧化反应(3)臭氧化

将含有O3的空气通入烯烃的溶液(如CCl4溶液)中:

产物中有醛又有H2O2,所以醛可能被氧化,使产物复杂化。加入Zn粉可防止醛被H2O2氧化:3.5.4烯烃的氧化反应烯烃臭氧化反应的意义:

那么,原来的烯烃为:

从产物推出原来的烯烃的结构。例:3.5.4烯烃的氧化反应

随着工业臭氧发生器的改进,烯烃臭氧化反应在工业上得到了应用。

那么,原来的烯烃为:3.5.4烯烃的氧化反应炔烃臭氧化可生成α-二酮和过氧化氢,随后过氧化氢将α-二酮氧化成羧酸。例如:3.5.4烯烃的氧化反应(4)催化氧化

催化氧化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氧化方法,产物大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例如:3.5.4烯烃的氧化反应3.5.5聚合反应烯烃二聚:机理:(a)

形成低聚物3.5.5烯烃的聚合反应炔烃二聚:3.5.5烯烃的聚合反应(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