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胭。它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会学中所说的family。中国

常用“家庭”作为family的译文,但严格地说,family作为社会学概念只指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形成的集团,

在欧美现代社会里它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这种单位也被称为“核心家庭”。我们中国的基本生活单位

不少也是只有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但也有不少比核心家庭要大些;有些包括两代的重叠的核心家庭,有

些可以包括几个同胞的核心家庭,有些还可以包括其他社会关系的成员。所以我用chia(中国“家”字的

罗马拼音)来指这个基本生活单位,我把它解释为“扩大了的家庭"(extendedfamily),意思是中国的“家”

是在核心家庭基础上扩大的团体,过去统称作“大家庭”。它是中国人经营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社会团体。

(摘编自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材料二

一般认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家庭结构。从横向上看,个体组

成家庭,家庭寓于社会之中,三者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发展;从纵向看,中国家庭模式从伦理型到谋生型再

到功能型的转变,突出体现了其由注重社会到注重家庭再到注重个人的演化路径。

中国传统家庭发端于农业文明,发展成熟于封建帝制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国一体”的意识

形态和“皇权一绅权”的双轨政治形塑并维系了传统伦理型大家庭的组织形态。父权制度等传统伦理下,

大家庭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并成为民间家庭建设的价值追求。历史上,多世共财,累代同居,一家成百上千

人,以致家庭与宗族不分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但也应认识到,如此庞大的家庭依赖大土地所有制而存在。

因此,大家庭多存在于城市官宦或乡村地主家庭。相较而言,广大小农户由于土地和生产工具极为有限,

不足以维持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大量研究表明,“五口之家”是中国古代家庭的大致规模,小家庭为中国

古代家庭结构的基本形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推进下,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功能逐渐被集体取代。

与此同时,集体经济时期“按劳分配”原则下工分制度的实行,个人劳动贡献逐渐摆脱传统同爨共财下的

模糊状态而逐渐显化,原有大家庭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家庭财产的减少、家长权威的式微、家庭成员劳

动贡献的显化,在谋求生存的内在驱动下,分家成为多数农民的选择。集体经济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的变革极大改变了传统父权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与关系,以直系家庭为代表的传统大家庭进一步裂变,核心

家庭纷纷涌现,家庭核心化趋向持续扩张。

第1页,共23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城镇经济市场化全面推进,在企业用工制度变革下,农民择业

性流动开始真正形成规模。同时,受国家土地制度、人口政策和户籍制度等的影响,一种以“半工半耕”

为依托的“隔代家庭”迅速兴起。在该种家庭模式下,年轻一代进城务工,并将子女托付于父辈;老年一

代则在家务农,从事农业生产并照料家庭,家庭成员的个体能动性由此凸显。在老一辈情感需求和年轻一

代物质需求相互契合的情况下,分家现象在中国乡村现实中有所减少。

(摘编自湛礼珠《中国家庭模式变迁:形态、构成与经验》)

材料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家庭关系呈现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夫妻关系从“夫主妻从”转变为“夫妻平权”。总体来看,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和

权力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夫妻权力关系正在从“夫主要从”向“夫妻平权”转变。中国男女两性社会

劳动参与的“外一外”格局业已形成,但女性依旧未能相应卸下繁重的家务负担,反而从过去主要“主内”

转变为肩负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责任。第二,代际关系中长辈权威趋于减弱。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

的加速,“文化反哺”成为代际关系的一个新特点,亲子两代在社会急速变迁中的适应能力不同,亲代逐

渐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力,而子代却获得:反哺”能力,文化反哺已经成为亲子传承的新特征,这也是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一个新走向。第三,家庭关系呈现出以血缘、亲缘关系远近排列的差序格局。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但也渗透了业缘关系。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家庭主业,家庭与邻里、亲属在生产上的互助或来往随之减

少。

与此同时,家庭功能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

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生产功能开始的,这是因为农村家庭生产功能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农村家庭

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城市,家庭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家庭成员的社会化生产及

个体经济的经营活动来实现。城市家庭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消费层面,且内容、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消费成为城市家庭经济消费的重要内容。第二,家庭赡养功能在

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在城镇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子辈依旧承担着赡养老年人的义

务,同时老年人也更多地依靠自身来维持老年期的生活,且在自己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支持着子代家庭。

另外,在打工经济的影响下,人口流动也导致了农村家庭赡养功能的削弱。中国城市家庭人口年龄结构的

老龄化程度比农村更明显,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更大冲击,故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呈现出更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观念下“父由子养”的反哺模式逐渐转变为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养老模式,大多数城市老年人主要

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日常生活照料和养老问题。

(摘编自麻国庆《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特征、趋势与展望》)

第2页,共23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庭与西方社会学中的Family并不相同,它是指在核心家庭基础上扩大了的“大家庭”。

B.中国家庭模式的变迁是个体、家庭、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演化路径体现了注重重心由小到大的变化。

C.材料二对不同时期的家庭模式进行阶段划分和趋势分析,阐述了中国家庭模式的传承与娉变。

D.三则材料都围绕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展开论述,但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功能主要是由家庭结构决定的,也会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会对家庭结构产生制约。

B.家庭成员个人劳动贡献的逐渐显化,增强了原有大家庭的离心力,促使分家成为集体经济时期普遍的选

择。

C.夫妻平权让中国形成了男女两性社会劳动参与的“外一外”格局,这种格局反而增加了女性负担。

D.农村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中,农村家庭生产功能起关键作用,它最先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对中西方的“家庭”概念进行比较,突出二者的不同,这与《乡土中国》中介绍“差序格局”

这一概念的写法是完全一致的。

B.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细胞”“裂变”“反哺”,写出了家庭的基础性、结构变化、家庭关系的特点,

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C.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材料二中的家庭变迁模式,为研究未来中国家庭类型提供重要的参考,这

也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

D.材料三采用并列结构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展开论述,在分别论述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时则采用了层进

式结构。

4.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中国家庭的变化特点。

5.《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传统伦理型大家庭的模型。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这

种类型的大家庭在当下日渐式微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

苏沧桑

《天工开物》中制竹纸的第二个步骤是“煮椁足火”,将竹料去皮,拌入碱性的石灰水,发酵后,一捆捆

码在巨大的锅中,足足六层,蒸煮八个昼夜,除去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后,放入清水中漂洗,再浸

入石灰水,再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直到竹纤维逐渐溶解。

在朱起航的伯父朱中华眼里,纸质的根本不同,就在这发酵和煮料里。

第3页,共23页

他常看到水汽弥漫的竹料池边,伯父掀开一层层塑料薄膜,满脸喜色地掰开一团竹料,抽出一瓣竹片,在

阳光下举起一一一团洁白的,毛茸茸的菌丝,慢慢舒展开身子,像一个婴儿第一次舒展手脚。他说,这就

是纸的胚胎,纸的精灵。他看菌丝的眼神,像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比看他这个侄儿,看他在外地读书的

两个亲儿子的眼神更加温柔。

伯父说,一粒捞纸房的灰尘里,就有一万个生命体、一万个宇宙,一门古老的技艺里,有难以言传的玄妙。

越钻进去,他就越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可是,“就算只能做两刀纸,也得用完整的古法技艺做出来!”

伯父对朱起航说这些话时,有时正蹬在澳水里翻洗竹料,有时正挥汗如雨地听着竹料,有时就站在大雨里

一捆捆码竹料,有时在纸槽前捞纸,有时正往炉火里扔一块柴。

水抽完了,朱起航抬起冻得发麻的双脚,跳进了两米多深的皮镶,像跳进一口井,抬头看见了一个浑圆的

天空,天空中出现一双手,捧夹着一捆竹料向他递过来。仰头,伸臂,接料,弯腰,码料,如此反复,整

整五层,一层五十三捆或五十七捆,要先盘算好,一圈一圈码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散掉。两个伙计递料,

他码料,要一整个半天,近这个小时。腰、手臂开始痛的时候,朱起航忘记了脚痛,也忘记了自己还是个

大学生。

皮镌下第一朵火焰舔上锅底时,朱起航像被这个寒夜唯一的暖意舔了一下。煮料的火是要持续的,先烧六

个小时才能将水烧开,这六个小时里,人不能离开,要弓着腰不停地往炉里添柴。

伯父朱中华让他守的这团火,曾经熄灭了整整一年。

原材料不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了解手工竹纸的人太少、市场太小,都是朱中华的一个个“难”。一

年忙到头,产出的手工竹纸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右。

六年前的初夏,朱中华天天淋雨砍竹子,终于病倒了。在医院躺了一个月,再次回到朱家门村,朱中华的

脚步在捞纸房前犹豫了片刻,转身往家里走。家在一个斜坡上,平生第一次,他觉得脚步被什么扯住了,

很重很重,把心都扯空了,走几步便停下来,手撑着腰大喘几口气。太难了,太累了,算了,不做了。

那一年,朱中华总觉得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问题,夜深人静时,耳边会响起一些声音:当当当当,喇啦啦

喇啦啦、叮叮咚咚、淅沥沥淅沥沥……暗夜里坐起,点燃一根烟,没有一丝风,长长的烟灰会突然断落,

他想,那些声音是真的来过。

一年后,在一家光线暗淡的素食馆里,一个比朱中华小五岁的兰溪男人坐到了他面前。两个人吃了简单的

素食,喝了很多茶。朱中华聊纸、聊茶,兰溪人聊文房四宝,聊自己白手起家的建筑业,谁也没有提“帮”

这个字。

朱中华说,我的祖宗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才将火烧纸变成文化纸,却从我手里断送了,我也不想,但真的

做不下去了。

兰溪人说,我从小喜爱文房四宝。一幅字画能传得久远,首先纸要好,但现在多少古字画都只有摹本了,

第4页,共23页

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实物传承的,比如纸,比如建筑。

“请您继续做下去吧。”他说。

不久,这个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帮”字的兰溪人,将一笔经费打了过来,请他定制一大批元书纸。此后,

他们每次见面依然淡淡的,并不亲近,但朱中华觉得生命里多了一个兄弟。

弟弟朱中民从南京打来电话,说:“中华,经费有困难,我来。找人有困难,我把儿子起航交给你!”

砍竹声再一次在朱家门村后山响起。

又有一天,来了另一个外乡人。中国科技大学历时九年调研中国传统造纸术的汤院长,让朱中华又一次深

切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

在朱中华最为艰难的日子里,支撑他的,还有一帮意想不到的“兄弟”。

一个秋天的下午,他自己设计的晒纸用的烘缸从外地运到了村里,三千多斤的钢板,从路口运到老房子里,

有五十多米的距离,需要在地上垫四根钢管当滚轮用,几个人分别扶着烘缸两边,其余的人在后面往前推

进。这是一项很危险的活。那天朱中华叫了六个伙计一起,心里有点担心人手不够,但还能叫谁呢?烘缸

从拖拉机卸下时,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了:正在村口闲聊着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拥了过来,有七

十多岁的老人,有二十多岁的小伙,一共十五个人,都过来相帮了。这些人,平时跟他并不亲近,好像有

时还能感觉到他们目光里的鄙夷。五十多米的路,烘缸艰难地挪动着,朱中华感到眼眶一阵一阵发热。

烘缸安放好了,朱中华招呼大家留下来吃饭。他们摇摇头笑笑,说,不用,你忙。

水终于开了,朱起航感觉特别饿,从柴火堆里扒拉出一块烤红薯。火光映照着袅袅的白气和红薯瓢的美丽

纹理,让他想起儿时记忆里一张最美丽的纸一一堆满元书纸的堂屋前,伯父朱中华和父亲朱中民,同时将

手里燃着的香烟搁到了烟灰缸上,四只长满老茧的大手,一起徐徐铺开了一张大纸,竹纸晶莹剔透,薄如

蝉翼,纸下的图案一清二楚,而纸的表面在窗口透进来的微光中,闪烁着玉石般的光泽。

(选自苏沧桑同名散文集《纸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朱起航码料,以详细的数字细节,展现了制作竹纸工艺的严格、精细和耗时性。

B.文章描写朱中华在寂静的暗夜里幻听到各种声音,表现了朱中华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

C.文章以朱起航记忆中的画面结尾,通过对纸张的描绘,直接表明了朱起航对造纸的态度。

D.文中兰溪人的出现看似闲笔,实则通过对话从侧面反映了民间手工艺人艰难跋涉的现实。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酵是造纸的关键一环,它对纸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中华对这个环节特别重视。

B.“掀”“掰”“抽”“举”系列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朱中华查看菌丝时的谨慎与担忧。

第5页,共23页

C.把菌丝喻为婴儿,赋予菌丝生命,暗示了朱中华把元书纸的生产当做一种生命形态的构造。

D.水汽弥漫中朱中华的动作和神态富有美感,作者将对技艺传承人的赞美融于平凡的日常。

8.朱中华为什么重新燃起曾经熄灭了整整一年的造纸之火?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9.《纸上》是一篇叙述性散文,在叙事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

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士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

七夜,哭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缢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量之羹未得饱,

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而志逾彰。不轻死亡,

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

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

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二

赵孝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Q其君不怨,何可而得乎此也?”子顺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

而弼其君以礼,亦行此道而已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礼,何也?"子顺曰:“以礼括其

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得闻乎?”答曰:“其在《商书》,太甲嗣立而干冢宰之政,伊尹日:

‘惟王旧行不义,习与性成。予不狎于不顺,王姑即桐,座于先王之训,罔以后人迷。'王往居忧,允思

厥祖之明德。是言太甲在丧,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于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汤之墓,处忧哀之地,

放之不得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礼执节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义,强其君以孝道,未有行

此见怨也。"王曰:“善哉!我未之闻也。”

魏安釐王问子顺曰:“马回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节。吾欲以为相,可乎?”答曰:“知

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于亮直之节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闻诸孙卿云:'其为人也,长目

而豕视者,必体方而心员。'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见回,非不伟其体干也,然甚疑其目。”王卒

用之。三月,果以谄得罪。

(节选自《孔丛子•执节》)

第6页,共23页

【注】①太甲即位,因失为君之道,被伊尹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臣A莫若B君C何有D不可E至于F亮直之节G臣H未明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周制中天子及诸侯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后泛指朝廷大臣。

B.顾,考虑,成语有“义无反顾”,其中的“顾”字意思与此不同。

C.迩,接近,与《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迩”的用法不同。

D.材料二中“每以其法相人”和“果以谄得罪”中的“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仍坚守道义,还为了正义辞掉了上卿一职。

B.古代士人不以卑贱贫穷为耻,而耻于参与天下推举忠诚、诚信、廉洁之人的活动。

C.子顺认为伊尹采取放逐的方式来促使他的君王向善的行为是符合君臣之道的。

D.马回的眼睛狭长,常偷眼看人,被子顺认为心术不正,事实证明他判断正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②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礼执节事太甲者也。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君子是否“有节”的标准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答裴送序意(节选)®

(宋)梅尧臣

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②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縻尘俗牵。

书辞辩说多碌碌,吾敢虚语同后先。

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

【注】①这首诗是梅尧臣答谢裴煜给他赠序所作。此时,梅尧臣将赴任许州忠武军判官厅佥事,他的好友

裴煜在送别序文中叮嘱他不要在诗文中议论时人,他便以此诗表明心迹。②“激风”同“讥讽”。③“剋”

同“刻”。

第7页,共23页

1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三四句写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诗文创作的高标准要求。

B.诗人虽然被贫穷以及禄縻等尘俗事务所羁绊,但是仍然坚持著书立说的志向。

C.诗歌最后两句用“缉铭志”呼应标题,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朋友赠序的回应。

D.整首诗歌用语平淡,却很深刻,体现了梅尧臣的“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诗歌风格。

16.本诗表现了梅尧臣哪些诗文创作主张?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化用是古人创作诗歌的常用手法,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就是由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中的“,”化用而来。

(2)期末复习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有些同学打起了退堂鼓,班主任刘老师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一句告诫同学们,学习要善始善终,不能松懈。

(3)小明和外国友人假期参加了洛阳古城的研学活动,为让友人领略到洛阳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小明特地

引用了有关洛阳的古诗句“,”进行介绍。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

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①我站立在一条白帆石的甬道,②经了那细雨,③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

油;④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

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

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一一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大约也因那滚

滚的雨,园里没了秋郁的香气。

涓涓的东风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

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

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8.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19.文段中加点词语看似矛盾,实则别有趣味。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段中画横线处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

的。

第8页,共23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积极情绪不仅会让我们感觉良好,还有一种拓展与构建功能。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让我们在敢冒风险中有

更强的防御力,还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有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带着积极情绪参加考试,分数会更高,由

此可见,学生在考试前让自己开心些,是有利于最终取得好成绩的。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关系是辩证的,并不是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就越好。①,它提醒我们去关

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恰当地应对。但是,②。现代人容易产生过度的消极情绪,对坏事产生的主观感受

程度远远超过事件本身的客观危险程度。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正常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曾有人打过这样

的比方:青绪就像二艘船」积极情绪是帆qg极情绪是播一只直帆和锚合宜地存在并彼此配合二才能

让船安全地在风浪中前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船、帆、锚”比喻人的情绪及其之间的关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人

生、顺境、逆境”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恰当,表达流畅。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很多人努力,是为了改变;本试卷现代文阅读n中朱中华也在努力,却是为了不被改变。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第9页,共23页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C、B、、

【解析】(1)A.“并不相同”错,由材料一“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它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并

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会学中所说的family”可知,中国的家庭与西方社会学中的Family并不完全相同,既

有核心家庭,也有包括核心家庭在内的大家庭。

B.“其演化路径体现了注重重心由小到大的变化”错,由材料二第一段“从横向上看,个体组成家庭,家

庭寓于社会之中,三者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发展;从纵向看,中国家庭模式从伦理型到谋生型再到功能型的

转变,突出体现了其由注重社会到注重家庭再到注重个人的演化路径”可知,原文家庭模式的变迁体现了

注重重心由注重社会到注重家庭到注重个体的演化路径,注重重心由大到小。

C.正确。

D.“三则材料都围绕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展开论述”错,第一则材料主要论述中国家庭不等同于西方社会

学概念中的家庭,第二则材料主要论述中国家庭结构模式的变迁,第三则材料主要论述当今家庭关系和家

庭功能的特点。第一则没有围绕家庭结构的变化展开论述。

故选C。

(2)C.“夫妻平权让中国形成了……这种格局反而增加了女性负担”错,由材料三第一段“中国男女两性

社会劳动参与的‘外一外’格局业已形成,但女性依旧未能相应卸下繁重的家务负担,反而从过去主要‘主

内’转变为肩负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责任”可知,原文陈述了“中国男女两性社会劳动参与的‘外

一外‘格局”的事实,但并没有提到这一格局是夫妻平权导致的,同时女性负担加重是由于传统家庭分工

模式未完全改变引起的。

故选C。

(3)A.“完全一致的”错,《乡土中国》中介绍“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与材料一

中介绍“家庭”概念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

B.正确。

C.“为研究未来中国家庭类型提供重要的参考,这也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错,研究家庭变迁模式,是为

未来的演进提供参考,这是材料二的论证价值、意义。

D.”在分别论述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时则采用了层进式结构”错,材料三分别论述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时

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三先总述中国家庭关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趋向,随后分别列举夫妻关系、代际关

系和差序格局来具体分析,这是一种总分结构。同样,家庭功能的变化先进行整体概括,随后具体分析生

产功能和赡养功能的城乡差异,也是总分结构,而不是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的层进式结构。

第10页,共23页

故选B。

(4)①材料二提到“以直系家庭为代表的传统大家庭进一步裂变,核心家庭纷纷涌现,家庭核心化趋向持

续扩张”,说明传统大家庭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结构发生转变。这表明现代中国家庭结构正逐渐从

以往的大家庭模式向核心家庭转变,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

②材料二指出“中国家庭模式从伦理型到谋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转变,突出体现了其由注重社会到注重家庭

再到注重个人的演化路径”,中国家庭模式转变为“从伦理型到谋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转变”,家庭模式按

时代特点不断演变,这反映了家庭由重视伦理和传统向谋求生存、注重功能的发展轨迹,体现了社会从传

统农业向现代经济的适应过程。

③材料三提到“夫妻权力关系正在从‘夫主要从'向‘夫妻平权'转变”“代际关系中长辈权威趋于减

弱”,表明家庭内部的关系更趋向于平等和民主化。

④材料三称“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以及“农村家庭赡养功能的削弱”,这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家庭的生产功能在扩展,而其传统赡养功能有所减弱,反映了家庭经济职能的变化。

(5)①材料二提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国一体’的意识形态和‘皇权一绅权’的双轨政治形

塑并维系了传统伦理型大家庭的组织形态……大家庭多存在于城市官宦或乡村地主家庭”,这表明传统伦

理型大家庭依赖于大土地所有制及特定的政治制度,而当下这些条件已不复存在,从而带来传统大家庭的

式微。

②材料三中提到“夫妻关系从‘夫主妻从'转变为‘夫妻平权’,……代际关系中长辈权威趋于减弱”,

体现出平等化、民主化趋势的增强。传统伦理型大家庭在人伦上受父权制度影响较深,而当今趋向民主平

等的社会关系,使长期维系这种结构的父权制逐渐失去了作用,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家庭关系。

③材料三中指出“农村家庭子辈依旧承担着赡养老年的义务……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更大冲击”,赡养功

能的削弱和“父由子养”的反哺模式的崩塌,让代际依赖减少,传统大家庭依赖多代同堂的共同生活形式,

但代际互动功能的弱化使这种家庭形态难以维系,继而逐渐消失。

答案:

(1)C

(2)C

(3)B

(4)①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

②中国家庭模式经历了从伦理型到谋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转变;

③家庭关系呈现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趋向;

第11页,共23页

④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赡养功能减弱。

(5)①传统伦理型大家庭依赖“皇权一绅权”的双轨政治和大土地所有制而存在,当下这种传统伦理型大

家庭失去了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基础。

②传统伦理型大家庭受父权制度等传统伦理的影响较大,当今民主化和平等化的趋向使传统伦理型大家庭

的家庭关系逐渐瓦解。

③传统伦理型大家庭代际间多为“父由子养”的反哺模式,当下家庭赡养功能的减弱使传统伦理型大家庭

减少了代际间的生活依赖。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

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

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

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

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

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A、B、、

【解析】(1)A.正确。

B.“表现了朱中华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错误,由文中描写朱中华在暗夜里听到声音的段落“一年忙到

头,产出的手工竹纸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右……夜深人静时,耳边会响起一些声音:当当当当,喇啦啦

喇啦啦、叮叮咚咚、淅沥沥淅沥沥……”可知,是描写他在寂静暗夜里幻听到的各种声音,体现他对造纸

事业的难以割舍和内心的纠结,而非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

C.“直接表明”错误。结尾段落描述了朱起航记忆中的画面:“竹纸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纸下的图案一

清二楚,而纸的表面在窗口透进来的微光中,闪烁着玉石般的光泽。”以此画面结尾,间接表明了朱起航

对造纸的态度,而非直接表明,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态度。

D.“侧面反映”错误。由“兰溪人说,我从小喜爱文房四宝。一幅字画能传得久远,首先纸要好,但现在

第12页,共23页

多少古字画都只有摹本了,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实物传承的,比如纸,比如建筑。'请您继续做下去吧。'

他说”等可知,兰溪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体现竹纸制作工艺的传承历史与意义,朱中华的话是直接反映民

间手工艺人艰难跋涉的现实。

故选Ao

(2)B.“谨慎与担忧”错误。文中描述朱中华查看菌丝的句子“掀开一层层塑料薄膜,满脸喜色地掰开一

团竹料,抽出一瓣竹片,在阳光下举起”,这些动词更多地表现了朱中华的细致和喜悦,而非谨慎与担忧。

故选B。

(3)①文中朱中华说:“就算只能做两刀纸,也得用完整的古法技艺做出来!”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古法造

纸传承的责任感。

②朱中华的弟弟朱中民说:“中华,经费有困难,我来。找人有困难,我把儿子起航交给你!”朱起航的

加入让朱中华看到了希望,感觉到古法造纸后继有人。

③兰溪人说:“请您继续做下去吧。”并提供了经费支持,“不久,这个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帮'字的兰

溪人,将一笔经费打了过来,请他定制一大批元书纸”。由“弟弟朱中民从南京打来电话……”可知,朱

中民也提供了经费和人力支持。

④由“中国科技大学历时九年调研中国传统造纸术的汤院长,让朱中华又一次深切感到‘高山流水’遇知

音的幸福”可知,汤院长的调研和支持让朱中华非常感动。由“烘缸从拖拉机卸下时,令他终生难忘的一

幕发生了:正在村口闲聊着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拥了过来……”可知,乡亲们在搬运烘缸时的无私帮

助,也让朱中华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

(4)①文中通过朱起航的视角,将现实中的造纸过程与回忆中朱中华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如“朱起航抬起

冻得发麻的双脚,跳进了两米多深的皮镌……”和“一年忙到头,产出的手工竹纸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

右……”。引出造纸中蒸煮环节的艰辛;同时以回忆的形式把朱中华差点夭折的造纸事业穿插其中。

②采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视角写出现实中的造纸不易,通过朱中华的视角展现他的内心

世界,如“一年忙到头,产出的手工竹纸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右……”,还通过作者全知视角讲述《天

工开物》的造纸法,如”《天工开物》中制竹纸的第二个步骤是‘煮椁足火’”。

③叙事与抒情相兼容。文中在叙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达,如“竹纸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纸下的图案一清

二楚,而纸的表面在窗口透进来的微光中,闪烁着玉石般的光泽”,这段描写不仅叙述了事实,还穿插了

朱中华对于造纸的深厚情感,在叙事与抒情的兼容中彰显审美张力。

答案:

(1)A

第13页,共23页

(2)B

(3)①朱中华对于古法造纸传承具有担当责任感。

②侄子朱起航年轻后代的加入,让古法造纸后继有人。

③兰溪人及弟弟朱中民提供了经费支持。

④汤院长、乡亲们的技术及精神支持,让朱中华非常感动。

(4)①本文叙事时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以朱起航为叙事中心,由他引出造纸中蒸煮环节的艰辛;同时以回

忆的形式把朱中华差点夭折的造纸事业穿插其中。

②采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视角写出现实中造纸的不易,也通过朱中华的视角进入自己纠

结的内心世界,还通过作者全知视角的讲述,将《天工开物》的造纸法置于背景之中,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③叙事与抒情相兼容。本文在叙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达,围绕朱中华的故事,穿插入朱中华对于造纸的深

厚情感,在叙事与抒情的兼容中彰显审美张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

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

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

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

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

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D、B、、、

【解析】(1)句意:没有比国君更了解大臣的,有什么不可以的?至于他诚实正真的气节,我不清楚。“知”

是谓语动词,“臣”是宾语,“知臣”动宾结构作主语。“莫若”谓语动词,“君”作宾语。所以在C断

开。“有”作谓语,“不可”作宾语,因此在E断开。“臣”是主语,“明”是谓语,“也”是句末语气

词。因此在主语前G处应断开。

故选CEGo

第14页,共23页

(2)D.错误。不相同。“以”,用。句意:我常常用这个方法观察人。“以”,因为。句意:马回果然因

为谄媚而获罪。

故选D。

(3)B.“耻于参与天下推举忠诚、诚信,廉洁之人的活动”错误,材料一中的“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

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意为读书人所感到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但读书

人不在其中,天下推举诚信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中,天下推举廉洁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中。意思是说读书

人是因没有选上而感到耻辱,而不是耻于参加这类推举活动。

故选B。

(4)①“著”,显著;“遂”,实现。译文:他们认为不树立正义,不显扬名声,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

此牺牲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操行。

②“竟”,结束、完毕;“反”,让……返回;"即所以奉礼执节事太甲者也”,判断句。译文:三年服

丧期满,这样之后才让他返回都城,这就是伊尹用来奉行礼法、坚守节操来侍奉太甲的方式。

(5)①材料一:子路提出“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士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通过申包

胥为存楚在秦庭七日七夜哭不绝声体现勤苦,曾子虽布衣粗食但义不合则辞上卿展现恬贫穷,表明君子若

要行义,需具备勤劳辛苦与安贫乐道的品质。文中列举王子比干杀身成忠、尾生杀身成信、伯夷叔齐杀身

成廉等事例,强调君子为了仁德、正义要不畏死亡,勇于前行,以实现立义行道,立身著名,不顾个人利

害。

②材料二:赵孝成王与子顺关于伊尹放君的讨论,表明子顺认为伊尹执人臣之节,以礼辅佐君王,使太甲

入于善,是符合臣子之节的。这体现出材料二认为君子作为臣子,要恪守自己的职责,帮助君王走上正道。

伊尹以“惟王旧行不义,习与性成。予不狎于不顺,王姑即桐,迩于先王之训,罔以后人迷”为由,让太

甲居桐反思,三年后复位,这是伊尹以礼括君,引导君王遵循道义,以孝道行事。说明材料二认为君子要

以礼劝谏君王,引导其遵循道义,践行孝道。

答案:

(1)CEG

(2)D

(3)B

(4)①他们认为不树立正义,不显扬名声,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牺牲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操行。

②三年服丧期满,这样之后才让他返回都城,这就是伊尹用来奉行礼法、坚守节操来侍奉太甲的方式。

(5)①材料一认为君子要为了正义而勤劳辛苦、安贫乐道,要敢于为了仁德、正义而视死如归,勇往直前。

第15页,共23页

②材料二认为君子要恪守职责,辅佐劝谏君王,使他的言行符合道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有勇气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树立节操施行道义,却不合名分、无意义地死去,怎能不让人痛

惜!读书人有的牺牲生命未成就仁德,有的冒着危险来奉行大义,有的依照气节伦理而不顾死亡的危险,

因此他们死后名声能够传布于后世。如果没有勇敢果断的品质,谁能做到这样?

子路说:“不能辛勤劳苦,不能安于贫困穷乏,不能轻视死亡,却说自己能施行仁义,我不相信。”以

前申包胥站在秦庭七日七夜,哭声不断绝,于是得以使楚国保全。不能辛勤劳苦,怎能做这件事?曾子连

粗布衣裳、乱麻做成的袍子都没有完整的,酒糟米糠做的饭、野菜做的菜羹都不能吃饱,但不合道义他就

辞去上卿的职位。不能安于贫困穷乏,怎么能做到这样?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而志向更加昭彰。不

能轻视死亡,怎么能做到这样?因此读书人想要奉行大义、推行主张,不要考虑艰难还是容易,然后才能

施行它;想要立身于世、显露名声,不要考虑好坏得失,然后才能获得成功。

王子比干牺牲自己来成就自己的忠诚,尾生牺牲自己来成就自己的信用,伯夷、叔齐牺牲自己来成就自

己的廉洁,这四个人,都是天下通达事理之人,难道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们认为不树立正义,不

显扬名声,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牺牲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操行。从这点看来,卑贱贫穷,不是读书人的

耻辱;读书人所感到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中,天下推举诚信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

中,天下推举廉洁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中。

材料二:

赵孝成王问道:“以前伊尹身为臣子却放逐他的君主,他的君主不怨恨,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子

顺回答说:“伊尹奉行人臣的节操,并以礼辅佐他的君主,也只是遵行臣下事君之道罢了。”赵孝成王说:

“刚才说伊尹以放逐君主闲名,但先生称他事君以礼,为什么呢?”子顺说:“以礼约束他的君主,是使

他向善啊。”赵孝成王说:“你的说法可以让我听听吗?”子顺回答说:“《商书》中就有,太甲即位后

便干预冢宰行使政令,伊尹说:’以前王多行不合道义的事,人的习惯与常性是相辅相成的。我不亲近违

反礼义的人,大王姑且先到桐宫,接近先王的训教,不要让后人迷惑。'太甲前往桐宫居住为先王守丧,

深思先祖的美德。于是伊尹让他居住在桐宫,靠近商汤的坟墓,让他处于忧愁哀伤的地方,放逐他使他不

能掌管朝政。三年服丧期满,这样之后才让他返回都城,这就是伊尹用来奉行礼法、坚守节操来侍奉太甲

的方式。劝导自己的君主趋向大义,勉励自己的君主遵循孝道,没有做这样的事还被怨恨的。”赵孝成王

说:“好啊,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话语。”

第16页,共23页

魏安釐王问子顺道:“马回为人,虽然缺少才干文采,但刚强坦荡、诚实正直,有大丈夫的气节。我想

任命他为丞相,可以吗?”子顺回答说:“没有比国君更了解大臣的,有什么不可以的?至于他诚实正真

的气节,我不清楚。”魏安釐王说:“为什么?”子顺回答说:“我从孙卿那里听说:'如果有人眼睛狭

长并且像猪一样看人,一定身体伟岸但内心圆滑。'我常常用这个方法观察人,千百次都没有看走眼。我

看马回,并不是认为他身体不伟岸,只是很怀疑他的眼神。”魏安釐王最终还是任用马回。三个月后,马

回果然因为谄媚而获罪。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

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

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

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

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A、

【解析】(1)A.“诗歌三四句写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不满”错误,诗歌三四句"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

未忍捐”并非表达对自身作品的不满,而是诗人用自谦之词表明创作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高标

准要求。

第17页,共23页

故选Ao

(2)①诗歌中“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是说自己并非只是为作诗而写,而是“因事激风”,

主张诗文言之有物;后面也有“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縻尘俗牵”,即著书者都有其目的,如贫者为禄

縻,总之,都有尘俗牵绊,表明诗文要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言诗不能随意,要因事成篇。

②“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是说言辞浅近,但内涵深刻,不能做到“二雅”则不忍放弃。

这就主张言辞浅近平淡,力求深刻;”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中“安取”是怎么能取法,“唐

季”是唐末,那些人只是“区区物象”,描写表面物象,还磨砺了很多年,诗人反对唐末那些诗人拘泥于

物象,摹写表面。

③“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志”指的是古代先贤之“志”,同前面那些“苦苦著书岂无

意,贫希禄縻尘俗牵”的世俗之“志”不同,先贤之“志”不在意这些世俗物质名利,而只关注学问是否

精进。“愿以直法书诸贤”主张用正直的态度记录圣贤的思想、事迹,“唯当稍稍缉铭志”则是效仿圣贤

做学问只求精进,不求名利。

答案:

(1)A

(2)①主张诗文言之有物,要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言诗不能随意,要因事成篇。

②主张言辞浅近平淡,力求深刻,反对唐末那些诗人拘泥于物象,摹写表面。

③主张用正直的态度记录圣贤的思想、事迹,效仿圣贤做学问只求精进,不求名利。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

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

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17.【答案】【小题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小题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小题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18页,共23页

【解析】故答案为: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字:潮)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重点字:怠)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重点字: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春江花月夜》名句辑录: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

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

思冥想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8〜20.【答案】(1)句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导致后面句子缺乏主语,根据②③“如同涂了一层薄薄的乳

油”可知,句子的主语应该为“甬道”,应将句①改为:我站立的一条白矶石的甬道。

(2)“倦怠”通常是身体或精神上的疲惫感,而“愉快”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作者在花园中,东风送来的

花香、草丛与泥土气息,以及园外秧苗、麦苗和柳树的清新蒸汽,这些丰富的自然气息强烈刺激着嗅觉。

这种刺激既带来身体上微微的慵懒、倦怠,就像感官在大量信息冲击下的一种舒缓反应;同时,这些自然

气息又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因为它们是充满生机与自然韵味的,所以“愉快”与“倦怠”两种感受

并存在一起,细腻呈现出作者复杂而独特的体验。表面上看上去矛盾,实则表现出对这种状态的享受。

(3)逗号的使用使句子节奏舒缓,通过逗号间隔,将“红”“紫”“白与绿”这几种色彩独立呈现,避免

了色彩描述的堆砌,加深了对群花色彩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感知。从“恬静的红”到“冷落的紫”,再到“苦

笑的白与绿”,不同色彩被逗号隔开,使它们所承载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得以清晰地展现,读者能从中感受

到作者对群花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群花在不同状态下所蕴含情感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细腻而复杂

的心境。

答案:

(1)①我站立的一条白矶石的甬道

(2)“愉快”在此指各种虽非甜美的气息令我心情愉快,“倦怠”并非指身心疲惫,而是指在各种气息的

第19页,共23页

熏染中产生的闲适放松的状态。“愉快的倦怠”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对各种虽非甜美气息的喜爱,内心

对这种轻松和闲适状态的享受。

(3)两个逗号将“红”“紫”“白和绿”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一种颜色后进行停顿,不仅突出了微雨后花

儿的颜色,更表现了作者所感受到的花儿颜色背后深藏着的生命状态。、、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

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

去考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

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

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

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

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1〜22.【答案】(1)①文段第一段是在阐述积极情绪的作用,而第二段却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关系是

辩证的,并不是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就越好,说明消极情绪也有一定作用。并且后文“它提醒我

们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恰当地应对”中“它”指的就是消极情绪,可填“消极情绪也有它的作用”。

②前文说到消极情绪也有它的作用。“但是”表示转折,说明所补写的句子是说消极情绪不利的一面,再

根据“现代人容易产生过度的消极情绪,对坏事产生的主观感受程度远远超过事件本身的客观危险程度”,

所以这里的消极情绪指的是过度消极,过度消极是不利的,可填“过于消极不利于自身发展”。

(2)画波浪线的句子用“船、帆、锚”比喻人的情绪及其之间的关系,并且使用比喻的手法,所以仿写的

句子也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仿写的要求是以“人生、顺境、逆境”为本体写一个句子,所以本体确

定了,就要确定喻体,可以将“人生”比作“画卷”,将“顺境”比作“暖色”,将“逆境”比作“冷色”。

原句中说到帆和锚相互配合的意义,所以仿写的句子也要写出暖色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