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大众需要文艺,但在历史长河中,大众难以直接创作文艺。我们所熟悉的《风》《雅》《颂》依赖于赋、比、兴等多种艺术手法,而艺术手法的习得,必然伴随着专业化的过程,并由此逐渐产生特定的文艺创作团体。尽管也有杜甫这样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大众,在文艺史上常常是缺席的。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酝酿着文艺大众化的方向。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提出“平民文学”,但践行者主要局限于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此后,“左联”等文艺团体发起革命文艺运动,提出“大众文艺”的口号,但当时对大众化的理解,还较为简单地停留在让大众看得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理论基础。讲话对何为大众化、如何大众化等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指出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于是,一批学习群众语言、重视民族民间文艺传统的先进作家、艺术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了诸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是受限于创作者的教育程度、媒介条件等因素,当时大众文艺的生产,还是依赖文艺工作者作为“中介”,这个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直到新大众文艺出现。随着互联网新媒介的高度普及,网络文学、短视频、才艺直播等文艺创作在大众内部生下的大模型创作成为新的热点,掀起新大众文艺的浪潮。新大众文艺一方面延续着人民主体的理念,一方面结合着媒介变化,体现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其规模与效应、广度与深度,都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企及的。新大众文艺是历史的必然。文艺工作者要抓住大众文艺发展的新机遇,深入理解新大众文艺所反映的生动、丰富的大众生活,学会借助新媒介发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做好文艺精神、文艺手法的普及工作。同样,新大众文艺也不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要在保持新鲜活泼文艺样态的同时,汲取专业文艺创作经验,实现自身的精品化。(摘编自黄平《抓住大众文艺发展的新机遇》)材料二: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人民大众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宏大能动力量,推动新大众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影视、动漫、游戏等提供丰沛的资源。在“文学性”跨界延伸的趋势下,影视艺术通过网剧、微短剧等实现媒介转型,掀起汹涌澎湃的文艺大众化浪潮。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在嵌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者和传播者。由此,人民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等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也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共同富裕的广阔前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大众广泛地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地介入生活,生活直接地介入文艺。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推动的生活变革和文艺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各领域的基本条件和固有设定,一些坚固的观念和事物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正出现更多重大变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上,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引领和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深刻把握新大众文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疏导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复杂功能和机制,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新大众文艺的持续发展,将会让鼓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尽情涌流。在人民的生活和创造中,必将涌现大批代表时代高度的作家艺术家。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文艺创作常常依赖专业化的团体,尽管产生过杜甫这样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家,但文艺的大众化始终没有完全实现。B.新文化运动提出“平民文学”符合文艺大众化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奠定了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理论基础。C.新大众文艺是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而诞生的,它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D.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而新大众文艺的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文艺创造活力被彻底释放的愿景成为可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可能经过了“专业人员”的后期加工。B.新大众文艺与生活结合的深度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企及的,可知新时代部分文艺作品的思想深度已经前无古人。C.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可见,在新大众文艺诞生之前,大众更多地是处在接受主体的位置上。D.引领和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否则就难以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3.下面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材料一引用领袖讲话,阐释了何为大众化、如何大众化,并以事实揭示了其理论影响。C.材料二阐述了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和发展繁荣的条件,并论述了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D.两则材料都针对“新大众文艺”展开论述,都以展望其美好的发展愿景为论证目的。4.新大众文艺“新”在何处?请结合材料概括。(4分)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5.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阐明文艺发展是时代风貌的反映。这一文艺观在材料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纸城故事[巴基斯坦]穆兹赫尔这个故事是关于一座纸城的。她是教手工艺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时,用蓝白二色的纸拼合成了这座城市。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我家在城里什么地方?”老师甩了一下金色的头发,微微俯身,指点着城中的一排房子道:“就在这些房子中间,哪里都能住。因为这城里的所有房子都很漂亮、舒适、明亮、通风。”孩子看着纸城问:“老师,纸城里的清洁女工在哪儿啊?”老师用充满喜爱的棕色眼睛看着年幼的学生说:“城里不会有清洁工的。每个广场上都会挂着标语牌,谕示所有居民一律平等。”然后她急忙悬挂纸做的牌告,一会儿工夫,城里的十字路口就挂好了标语。接着,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纸城里不会有警察吧?我爸曾被警察打了。”“好的,我也认为这座城里不该有警察。”她示意孩子坐下,陷入深思,因为她自己的父亲也曾是警察,可很多人都认为他该当哲学或历史学教师,然而因暴乱他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她由于这个学生的话大受震动,认为新城中不该存在警察。她仍在沉思,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造的新城里没有火车站。”“哦,我忘了。火车站是必要的。”她很快拿起纸来制作火车站的楼房。当她叠完楼房又开始叠火车时,一个孩子在座位上说:“老师,您造的城里一个机场也没有。”“啊,这也是很必要的。你妈妈住在城外吗?”“是的,老师,她住在另一座城里。爸爸老说她会坐下午的飞机回来。这座纸叠的新城里一定要修机场,要不我妈妈怎么来呀?”“行,我马上就做。”老师那深棕色的眼睛蒙上一层忧郁。她看着孩子泫然泪下的样子说:“我自己也决定不在城里设置监狱和法庭。”可是她接着又想:“不设监狱和法庭,那么正义安在?”但她又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只要不存在非正义,正义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这之后她又想到:谁来惩罚城中的扒手、小偷、强盗、杀人犯及其他侵权者呢?她有点儿犯愁了。课堂上的孩子齐声发问:“老师,您怎么不说话啦?”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她惊醒过来。“听着,孩子们!”她的语气中含着谴责,“城里不会有小偷、扒手和强盗。没有人会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利益——请注意听下去:没有人会说谎。孩子们,你们发誓:在我们造的新城里,没人会说谎。”全班同学高声立誓:永不说谎。孩子们纷纷落女童说:“老师,城里不会有蝴蝶吗?”“怎么不会?”她拿起纸开始剪蝴蝶。然后又照着孩子们的话制作翅膀美丽的小鸟。她正叠着小鸟时,一个女童起来说:“老师,纸城里应该有面捏的鸟儿。”她一下子忆起自己的童年。一次,她用彩笔在奶奶用面团捏的小鸟身上写上名字,那一刻她明白了面做的鸟儿是不会飞的。她突然看着女童,说:“要放飞面做的小鸟很难。”正在这时,铃声响了。孩子们急急忙忙拿起书包,把摊在桌上的书、本儿收进包里,出了教室。现在教室里的桌子上摆着那座纸城,老师独自站在旁边。她看着纸城,心想:回家后要把城中未竟的工程做完。她小心地拿着纸城,把它带回家。一到家她就很惊讶,他在等着她!她快速向他走去,脸朝向手中的纸城说:“瞧!我们在课上做的,用的都是纸。”他笑笑:“咱也能在您这城中找到栖身之所吗?”“怎么不能。我要是住在城里,您也就只好住在这儿啦。”她坐在地毯上,把纸城也搁在上面。他从沙发上起身,看着纸城说:“这座城有一点儿缺陷。”“是什么?”“城周围应该种些花木。你喜欢樱桃和草莓。我来做吧。”他开始做草莓藤蔓。“你喜欢苹果汁和石榴汁。我来做些苹果树和石榴树。”片刻之间,纸城四周已是樱桃、石榴和苹果树成行了。尔后,她拾起身边的一张纸片儿,在上面朱笔写着:“现在——获得了的不会再失去。”他认真读完那个句子,说:“你还没有在城里为自己修墓地。”她眼里透着陌生:“又是悲剧!我一开始就说了,我不能让悲剧的瘟疫在这里繁殖。”他再看一眼纸城,说:“我认为,城里还是要有一点儿痛苦。如果一座城市沉浸在狂笑中,那里的生活就会很乏味。”“我们为了寻找欢乐而同行。像现在这样却会彼此越离越远。”她毅然决然地说。他觉得自己已经住进了她建的纸城,可是她本人却弃城而去。于是他问:“你会建一座新的城市吗?”“干吗不呢?绝对。”“可是我仍然爱你制作的这座城市,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交谈。不要扔下它离去,瞧外面雨多大呀。把你这座城市保存起来吧,这是我俩真情的象征。”可是她对他的话听而不闻,好像她和他不曾有过任何关系似的……这事过去几年了,不知道那姑娘去了哪里。可他,至今还住在她所建造的纸城里。(王明全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孩子们对清洁工、警察、蝴蝶以及建造火车站、机场等的提问,反映出个人情感需求,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好理想不可替代的载体。强盗侵犯而权益受损过。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征着理想一样,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B.“充满喜爱的棕色眼睛”“那深棕色的眼睛蒙上一层忧郁”“眼里透着陌生”……小说擅长通过刻画眼睛来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C.小说写师生拼折纸城,既写师生互动,又写老师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双线交织丰富了叙事层次,也让叙事视角自然地发生了转换。D.小说前后两部分通过纸城连接,分别从儿童和成人两个角度揭示了理想在生活面前的挑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8.“他”认为“城里还是要有一点儿痛苦”。师生互动部分已展现了他们所在城市的一些“痛苦”,请简要概括。(4分)9.有人评价穆兹赫尔的创作:“善于通过极细微的事件走进人们的情感深处,发掘出在红尘中蒙垢的真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难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了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材料二: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故韩信以能多将自诧,而谓汉高之不己若也,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燕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而怀土思A散以各归B其故地者□近而易D表之众回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国重以戴G先主之德H怀刘琦之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前往东吴求救.见到孙权后,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劝说孙权权衡利弊,最终促使对方不再犹豫.开始谋划抗曹、B.诸葛亮认为曹操平定北方后又攻下荆州,威势正盛,而刘备遁逃后处于弱势的事实,让诸葛亮迫切地想激将孙权联刘。C.诸葛亮以田横恪守节义来类比刘备誓不降曹的决心,王夫之借韩信“多多益善”的典故佐证了众必骄、骄必败的道理。D.在赤壁之战中,黄盖燃起了一场大火,曹军就都惊骇逃散了;王夫之认为,哪怕用小火进攻.曹操最终也会失败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4分)(2)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4分)在哪里?请简要概括。(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新居①苏轼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含蓄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境界和知足的态度。16.“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苏轼的创作追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历代诗文中常常弘扬守护边疆、保国安民的爱国传统,如《过秦论》中“ “就写出秦朝将领蒙恬北逐匈奴的深远影响。(2)爷爷退休后常写写字,品品茶,小华看到他的这种生活状态,不禁想到了陆游《临安(3)古诗文中.文人墨客喜欢以自己的“啸”来寄托孤傲风骨,如“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域》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 , ,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甲】,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扬州大数据集团子公司管理人员招聘1人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扬州拓普人才开发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工作人员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东选拔汕头市市级乡村振兴人才80人笔试备考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北邯郸冀南新区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11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
- 山东省青岛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 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联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春节手工与故事的美丽结合
- 小猫的新年探险
- 2025年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买卖合同模板
-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之A证企业负责人模拟题库及答案(附答案)
- 结核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 食管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5)解读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模拟卷(统编版)(含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厨余垃圾处理厂运行监管标准》(征求意见稿)
- 火灾报警控制器CAN联网
- 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PPT课件
-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