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_第1页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_第2页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_第3页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_第4页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摄像一定要学编辑,有了编辑意识能更好的拍摄有用的画面。2.拍摄现场和导演发生争执时切记,最后妥协的一定是你摄像,记住剧组导演最大,这是原则。3.除非特殊效果和要求,若是时间允许的话,作为摄像能用脚架应尽可能用。(许多年轻摄像为了展示自己的肩膀有多稳,非常喜欢机器上肩。但你肩膀再稳永远不可能比脚架稳。上肩的镜头不可能有绝对的“不抖”,只要你有心脏,只要它还在跳的话你的机器必定在抖。)许多导演在剪辑的时候经常会临时决定让画面有些特殊效果,比如抖动。通过编辑特技是可以让原本不抖的画面抖动的,但如果导演要不抖的画面,已经抖动的镜头是不可能变回不抖的,除非是静帧!所以信肩膀不如信脚架。一个标准的白色它在不同的环境、天气、灯光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白色的,通过摄像机内部的一个标准强行把它调整为原来的本白,即所谓的调“白平衡”。但不管早晨、傍晚、阴天、酷暑都不停的调“白平衡”的话,那在自动光圈的情况下,你拍出来的画面永远都是晴天,这是很不真实的。当然除非你想要这样的色温,你需要在阴天拍出晴天的效果,那另当别论。5.室内演出、舞台演出、夜景灯光,想都不要想,永远是3200K。6.拍墓地的时候,镜头中的墓碑千万别对着正面,永远只能看见墓碑的反面。(死者的名字是不应该出现在镜头里的,就算是拍纪录片现场没时间给你调整你也要尽量避讳。因为它即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拍摄者的7.拍比较大的会议记录时,反应镜头少给特写,两个人三个人的镜头应该居多。特别是圆桌会议。8.拍摄领导出席时记住每个领导的镜头画面必须一样大。9.记住自己的每个镜头都必须超过8秒,即便编导最后只用你2秒。10.镜头运动时,起伏和落伏留4秒,做到一个镜头导演能分拆成三个用。11.拍新闻或纪录片随机长时间采访时,要听被摄者的声音,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12.照片拍出来可以拿在手里竖着看,但观众不可能把电视机竖起来。机器可以歪着拍,但竖起来,想都别13.现场钓竿录音时,让你的录音师站在你的右侧,让他能随时看到你机器的ZOOM。14.摆拍调光时,有些灯光大师会调出一些漂亮无比的灯光效果,但它可能与你和导演想要的镜头完全不着调,这是他们的职业病。别太宠他们。.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但是,我们在收看电视节目和审片中,常常发现一些记者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了遗憾。我总结自己的采访经验,同时借鉴电视前辈的教导,结合审片中发现的问把电视画面构图和运动摄像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出电视摄像二十条禁忌,旨在与同事们进行探讨,共同提高摄像水平,提高节目质量。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三忌“横线切脖”。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摄像机等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摄像机等五忌“缺边少沿”。“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拍摄中景和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在画面中的外轮廊线,以防止“缺边少沿”。.六忌“顾此失彼”。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绝不能把两旁的人物都“劈开对半”。七忌“头重脚轻”。有些摄像记者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记者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八忌“刀光剑影”。我们有时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画面:人物靠近门窗,由于门窗框产生暗影,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使人物的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这就是拍摄人物应避免的“刀光剑影”。门窗框暗影导致人物脸部的“刀光剑影”,与人物在树荫下散步、劳作时脸上的树影不同,这种树影是无法避开,也无须避开的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观众当然能够接受,而门窗框产生的“刀光剑影”则九忌“杂草从生”。当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与背景中的枝干状物体重叠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人物的头顶上长出“一棵树”——人物头部恰好与背景中的树干在一条垂直线上;或者人物头上支出一根电线杆——人物头部与背景中的电线杆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电视摄像中所忌讳的“杂草从生”。我们在安排主体枝干状背景物的位置时,应善于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从生”。十忌“哆哆嗦嗦”。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上的自动变焦开关或手动变焦杆时,主意不定,在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时,由于用力不匀,拍出来的画面“哆哆嗦嗦”——推拉过程不是平稳的“匀速运动”,而是忽动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保持用力均匀。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静心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十一忌“空洞无物”。“空洞无物”是指记者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却缺乏实在的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记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互相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移手法连在一起。如果摇、移镜头的中间部分没有实十二忌“起落不稳”。有的记者在运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或者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起落不稳”的运动摄像给后期画面剪辑带来很大困难——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辑理论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在实际操作上,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运动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的起幅、落幅的相剪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当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起落不稳的画面会给剪辑造成很大困难。十三忌“运动随意”。有的记者在使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面对拍摄对象,采用固定摄像还是运动摄像,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摄像机就是推、拉、摇、移,画面没有稳当的时候。特别是电视新闻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稍短一些,老是推、拉、摇、移,每个画面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拍摄新闻提倡多用固定画面。十四忌“犹豫不定”。“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运动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落幅未到位,就接着再往前运动一点;有的拍摄摇镜头落幅就赶紧往回摇一点。这种情形,反映了某些记者在运动摄像寻找落幅位置时,“犹豫不定”的心理状态。防止运动摄像落幅的“犹豫不定”,最好是开机录像之前先用再正式开机录像。十五忌“或快或慢”。有的记者在运动摄像时,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有的又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像的一条基本原则。十六忌“主体游移”。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1、对处于运动中的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2、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以外,还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像运动速度的“提前量”。拍摄体育新闻时就要注意避免这种毛病。十七忌“长焦摇晃”。有的记者经常肩扛摄像机,在远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物体。由于长焦镜头容易使画面晃动的自身特点,即使摄像机扛得再稳,也免不了画面摇晃。在没有三角架,用肩扛机方式操作时,除了必须要追求长焦特殊效果的以外,应该优先选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尽量少用长焦镜头。这就要求记者克服懒惰心理,宁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摄像机靠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以避免“长焦摇晃”,获得稳定的图像。另外,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清晰度也不好,选用标准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还有提高画面清晰度的作用。十八忌“越过轴线”。轴线规律要求电视记者在拍摄带有明显方向性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物体时,摄像机机位不能越过假想轴线180°范围,否则,就是“越轴”。越轴拍摄再加上越轴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例如,第一个画面是一辆汽车往右开,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是这辆车又往左开,使观众弄不明白这辆车究竟是往哪边开。这就是由于越轴拍摄和越轴剪辑假设拍摄一辆行进中的汽车,后期剪辑长度要求至少有两个画面,那么,我们只拍摄了两个画面,而且是在汽车进行轴线180°内外分别拍摄的,剪辑时就麻烦了,——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个画面合理地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况下越轴拍摄,我们可以另外拍摄几个处理越轴的专用镜头,比如,拍摄一个远景或全景反映一辆汽车在变道上转弯后改变了行驶方向;拍摄一个汽车正面开来或背面离去的镜头,景别最好是特写,后期剪辑时,把这种专用镜头插在两个越轴的画面中间,从而缓解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主体方向不明的混乱。十九忌“没有主题”。记者在拍摄时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画面语言就是这幅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观众什么。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时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技巧,注重特写、近景、中景的拍摄,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做到主题突出,使人一目了然。如拍摄领导视察的镜头,就要有主要领导的特写或近景。有的记者为了图方便,全用中景或全景拍摄,又没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观众一条新闻看下来,还不知哪一个是主要领导。二十忌“背影重重”。有的记者在拍摄领导慰问、视察等新闻时,由于跟在领导后面拍摄,拍回的画面全是背影。当然,不是说不能拍摄背影,有些画面是需要背影的。但是领导视察等画面,用背影镜头就不理想。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做到眼明手快,还要练好腿功,快速跑到领导前面去,多拍正面镜头。.镜头在影视中有两指,一指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由多片透镜组成。各种不同的镜头,各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它们在摄影造型上的应用,构成光学表现手段;二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镱头。一指和二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区别两者的不同,常把一指称光学镜头,把二指称镜头画面。概念一: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概念二: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它原为电影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电影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电影画面大多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的。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是一种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距长于鱼眼镜头、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头。广角镜头又分为普通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两种。135照相机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38-24毫米,视角为60-84度;超广角镜头的焦距为20-13毫米,视角为94-118度。由于广角镜头的焦距短,视角大,在较短的拍摄距离范围内,能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所以,广泛用于大场面风摄影作品的拍摄。在摄影创作中,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摄影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二能保证被摄主体的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均可清晰的再现。所以,现代绝大多数的袖珍式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照相机)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广角镜头;三是镜头的涵盖面积大,拍摄的景物范围宽广;四是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景物,比使用标准镜头所拍摄的景物在画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画面中容易出现透视变形和影像畸变的缺陷,镜头的焦距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近,这种缺陷就越显著。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除了会产生透视畸变外,还会产生边缘畸变。这种畸变主要是由于镜头后方到胶片的视场边缘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摄群像时,容易使画面边缘的被摄体变得矮胖。长焦距镜头是指比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的摄影镜头。长焦距镜头分为普通远摄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视角小。所以,拍摄的景物空间范围也小,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影像大于标准镜头,适用于拍摄远处景物的细部和拍摄不易接近的被摄体。二是景深短。所以,能使处于杂乱环境中的被摄主体得到突出。但给精确调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拍摄时调焦稍微不精确,就会造成主体虚糊。三是透视效果差。这种镜头具有明显地压缩空间纵深距离和夸大后景的特点。长焦距镜头在使用时,一般都是用来拍摄较远的景物。由于空气的吸收及漫散射光线的影响。所以,拍摄的影像反差较小,加之尘粒消光较严重,要达到十分精确的调焦是不容易的。使用300毫米以上的超远摄镜头拍摄,还难以将各色光聚于一点,因而产生副光谱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所以,有时所拍摄的作品的虽然使用长焦距镜头要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其优点却是主要的。在远距离拍摄风光人物、旅游摄影、如果用105毫米的镜头其效果最好),在看台拍摄舞台、体育比赛等照片,在动物园拍摄动物,在野外拍摄禽兽,加辅助镜进行近拍等等,在这些众多的领域中,无处不是它的用武之地。又叫反切镜头。指在轴线一侧拍摄方向基本相对的两个镜头连接,分内反打和外反打,分别拍摄两个人叫外反打,分别拍摄一个人叫内反打。就是2个人面对面的时候镜头对人物进行互相切换,还分内反打和外反.起到对拍摄主体的动作做出主观反应的一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类似叙事过程中主线的粘合剂,让镜头流畅。让观众感受到冷,热,产生共鸣。使画面流畅的连贯起来。为了完整表达一个主题,需要抽取对主题起点题、释义性的镜头,即支点镜头。围绕着支点镜头起修饰性、说明性的镜头就是交待镜头。穿插在支点镜头和交待镜头之间的镜头称为过渡过肩镜头.过肩镜头(OVWR-THE-SHOULDERSHOT)隔着一个或数个人物的肩膀,朝另一个或数个人物拍取的镜头。过肩镜头的拍摄距离,大致在中景到中特镜头的远近暗示着心理动向;物体被摄的角度通常也能代表某种看法。角度由“摄影机”的位置来决定,与被摄物体没有关系。仰角与俯角所摄下的人物意义自然是相反的,虽然内容是同样的人或物,但观众所得到的信息却是完全不同。所以,形式便是内容,内容也是形式。一般而言,镜头角度一般有五种:现实主义者希望观众能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而形式主义者则希望观众能注意到它。高角度镜头会呈现画面中的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的情况。高角度镜头和俯角镜头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全知的感觉,如同“上帝的视角”注视着事物的命运。此类镜头也会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似乎可以吞噬角色,使人物显得卑微无助。与此相反,日本的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摄影机通常是离地面四尺高——完全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看事物的高度。小津视其角色与自己平等,不特别具备美德,也不特别堕落,小津完全让他们崭露自己,不用镜头角度来做价值判断。因此,他的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情感,让观众自己做判断。倾斜角度的水平线多是斜的。镜头里的人物看起来好像快要跌倒。这种镜头有时候用于主观镜头,例如醉汉的视角。另外,在一些场景比较特殊的环境里,倾斜角度对应景物的构图,更能扩展视野,那另当别论。迈特坚持技巧是为内容而生。该片大部分是在密闭的陪审团房间拍摄,12为陪审团员讨论一桩谋杀案。他说:“电影一路发展下去,我要房间逐步显得更小。”于是团员间的冲突也就愈发紧张。鲁迈特后来改用望远镜头拍摄,使受困的感觉增加。他的策略还包括角度的渐渐改变:“电影前三分之一用水平以上的视角拍摄,接着降低摄影机的高度;中间三分之一即为水平实现,最后三分之.前景、背景、主体是摄影和摄像构图中最基本的元素,可就是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和组合,带给我们无限的视觉享受,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中前景和背景的处理。一、前景及其处理前景是指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是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前景距摄像机镜头最近,由于空间透视及镜头的作用,它的成像比后面的景物大。运用前景来陪衬、烘托主体,可以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完美、深刻;在场面大、景物层次多的画面中,运用前景能加强空间透视感,增强艺术感染力。具体地说,前景加强画面概括力、深化主题的表现把一些富有特征的形象作为前景,利用这些形象的特征所给人的感受可增强画面的概括力。例如,再现旧时的街景,运用前景做生意的、摆小摊的、占卜算命的、练武杂耍的、说赎卖艺的等展现旧日街上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概括力,深化主题的表现。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前景由于形体大、影调深,就容易和主体及远景在大小和影调上形成对比,造成距离间隔,增强画面的纵造成观众的参与感利用框式前景如从窗外拍室内上课的情景,通过书架框、人头部中间的隙缝、腋下的间隙拍后面的情景,能造成观众的参与,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美化画面利用富有装饰性的物体作前景,画面如同装饰了精美的画框或花边,具有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二、背景及其处理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一幅画可以没有陪体和前景,但背景总是以各种方式存在,它和主体几乎是不可分割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有人称背景是一幅画面的基础。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它表现了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从表现形式上说,它可以为利用色调和空间来衬托主体,发挥线条结构的影响。注意使背景与主体形成影调、色调的对比背景的影调、色调过于接近主体,主体很难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主体就不醒目和突出。结构画面时要注意到主体是否与背景有所区别,是否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了,要避免背景与主体在影调、色调的雷同。这是处理背景的基本要求。除了使背景和主体形成影调和色调的对比外,还可以利用虚实来区分背景和主体。在虚的背景中,实的主体的轮廓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呈现。利用各种手段简化背景.影视画面要力求背景简洁,与主题无关的背景只能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削弱主体形象的突出。杂乱的背景不仅影响画面的美观而且影响内容的表达。视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应该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摄影机的“动”,另一是被摄主体的“活动”。摄影机运动20世纪20年代之前,由于设备笨重等原因,动作仅限于被摄主体的移动。摄影机运动一方面耗时,另外摄影机的移动可分为七种:1、横摇(pans横摇是摄影机架在三脚架上,主轴不动,仅镜头水平移动。大远景的横摇镜头在史诗电影中极有效,能够最大限度表现场景的壮观。快速横摇,是横摇镜的变奏,也就是“甩镜头”。横摇镜头要求快速,使影像模糊成一片,通常用来转换镜头,代替硬切。虽然这比硬切花时间,但能造成两个镜头当然,当这种连续性被有意打破时,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过四季”这个片段就是一个不错的反之。这里强调的是空间和心理的相互关系。直摇和横摇都可以当主观镜头,模拟主角上下或左右看,所以也带有心理效果。4、推轨(dollyshots是将架在汽车、火车上所拍的东西,都称推轨镜头。推轨镜头强调的是动作的过程。当然,往后拉的推轨也会暗示我们要接近该角色,也代表一些重要的事情在酝酿发生,是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发现过程。特写的切接会造成突然效果,而缓慢的推轨则更适合情绪的酝酿。与之相反,静态镜头代表的是稳定、秩序,除非景框内有很大幅的动作。摄影机的运动象征活力、流动和混乱,更专注动作的过程性。5、变焦推拉镜头(zoomshots无需移动摄影机,但效果有如升降或推轨。但不同的是,升降和推轨镜头让观众有进入或抽离现场的感觉,但推拉镜头只能压缩空间和主体,牺牲陪体及影像边缘。动性对应突发事件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镜头。动感十足,充满活力和恐怖感,甚至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动作的机械扭曲动作实际上是光学幻像。它是一秒二十四格的静止画面快速放映而造成的幻觉。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如果能操纵摄影机或放映机的时间因素,动作就可以扭曲。这种扭曲的创作方式一般分为五种:1、动画(animation计算一下,由于每一秒钟需要拍摄二十四张画面,通常九十分钟的剧情片,得需要.2、快动作:是以慢于一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拍摄,再以正常速度放映,动作就会加快。这种效果通常用来加强自然的速度——如奔跑的马、飞驰的汽车。早期的默片喜剧,速度标准尚未统一,所以现在看来速度均比较快,动作夸大滑稽。3、慢动作:是以快于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拍摄,再以正常的速度放映造成的。效果是优雅、庄严,使动作具有灵气,产生梦幻般的效果。4、倒转动作:以倒拍的方式拍成,放映时再颠倒顺序。5、定格:是以静止画面多印若干格,造成动作“凝结”的效果。最著名的定格,当属布努埃尔在《维莉大部分的机械扭曲技巧多是由梅里爱发明,但长期被电影界忽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才重新肯定它们的价值。自此以后,这些技巧被广泛运用。2、使用中若想节省电源,应少变焦,少用摄像机前、后录像工作指示灯,少用显示窗或仪表盘显3、不要在摄像机电源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同外电源连通或更换电池。4、不要将未加镜头盖的摄像机直接对准强光源。5、不要在过热、过冷或者过于潮湿的环境下使用摄像机。6、要经常保持摄像机清洁。7、应选取画面精彩、构图精炼,最佳色彩和最佳清晰度的稳定画面记录。8、在更换场景或变换内容记录前应先记录10-30秒彩条,以便编辑时选取画面参考。9、光圈的设置一般设定在自动状态。虽然一般摄像机光圈能自动调节,但要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特别是在特殊效果、逆光或极强对比度的场景拍摄时应设定在手动光圈,同时参考在广角和特写状态即时光圈的两个参照值,折衷作为手动光圈的设定值,并调妥黑白平衡及摄像机的各种参数,才能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10、在现场拍摄时,必须先选好色片,调整好黑、白平衡,可使用白纸作为目标调整白平衡。11、阴天、早晨、傍晚或不同色温环境下拍摄时,如果色温不好确定,可将摄像机的ATW打开,可以自动跟踪照明条件的变化,对白平衡进行自动调整。但受拍摄条件的影响,自动调节不一定给出最佳效果。广播档摄像机的白平衡设定预置值随色温滤镜变换自动调节到不同色温,在某些特殊的拍摄条件下,预置值可能会给出比人眼调整更好的效果。13、数字式摄录一体机使用中要注意,磁带记录的时间码一定要连续,不能断续,否则在正常编辑或用于非线性编辑时,出现时间码不连续的提示而不能编辑。因数字式摄录一体机记录一帧画面需要6-24条磁迹,而时间码则是每一帧画面、每一条磁迹定位标记。14、充分利用肤色细节校正功能可以控制画面中某些特定颜色的细节程度。当节目主角的皮肤上有缺陷时,可以对画面中被选定区域进行增强或柔化处理,其他剩余的部分仍然保持原有的锐度。15、应尽量减少A/D和D/A(即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变换次数。使用数字摄像机最好直接传送串行数字分量信号,保持优质的录制技术质量和优越的多版录制性能。CCD摄像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CCD尺寸,亦即摄像机靶面。.标称芯片尺寸标称芯片尺寸CCD感光靶面对角线垂直v水平h862.CCD像素,是CCD的主要性能指标,它决定了显示图像的清晰程度,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的表现越320K(542H*582V),410K(811H*507V),470K(795H*595V)现在38万像素以上者为高清晰度摄像机。460线、500线等不同档次。分辨率是用电视线(简称线TVLINES)来表示的,彩色摄像头的分辨率在330~500线之间。分辨率与CCD和镜头有关,还与摄像头电路通道的频带宽度直接相关,通常规律是1MHz的频带宽度相当于清晰度为80线。频带越宽,图像越清晰,线数值相对越大。4.最小照度,也称为灵敏度。是CCD对环境光线的敏感程度,或者说是CCD正常成像时所需要的最暗光线。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LUX数值越小,表示需要的光线越少,摄像头也越灵敏。月光级和星光月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0.1LUX左右星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0.01LUX以下红外型采用红外灯照明,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像(黑白)5.扫描制式。有PAL制和NTSC制之分。中国采用隔行扫描(PAL)制式(黑白为CCIR标准为625行,50场,只有医疗或其它专业领域才用到日本为NTSC制式,525行,60场(黑白为EIA)。6.摄象机电源。交流有220V、110V、24V,直流为12V或9V。7.信噪比。典型值为46db,若为50db,则图像有少量噪声,但图像质量良好;若为60db,则图像质量优8.视频输出。多为1Vp-p、75Ω,均采用BNC接头。9.镜头安装方式。有C和CS方式,二者间不同之处在于感光距离不同。在影视拍摄中,除了推拉摇跟移等运动镜头的拍摄之外,还有一种更摄。从某种意义上讲,静是动的前提和基础,固定镜头才是组成影视作品的中坚力量。固定镜头的拍摄同样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视觉心理感受有关。生活中我们需要左顾右看和走马观花,更需要停下来“目不转摄影(像)机也应该一动不动地“静观”多姿多彩的世界,此时拍摄到的镜头就是固定镜头。固定镜头是指摄拍好固定镜头是走进影视摄影摄像艺术殿堂的第一步。1固定镜头的画面特征固定镜头的画面既能表现静态的被摄对象,也能表现动态的被摄对象。例如,用固定镜头表现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等天白云、红墙黄瓦、对称的构图有助于表现天安门城楼宏伟端庄和威严的气魄。影视中用固定镜头拍摄动态对象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拍摄专题片《民间艺苑的奇葩———鼓子秧歌》时,摄像师将镜头对准舞台,.通过T2W变焦开关确定拍摄范围后就可以固定拍摄秧歌表演了。画面中演员尽情表演而画框始终是固定不动的。固定镜头可以很好地将粗犷豪放,节奏强劲的舞姿和宏伟壮观的气势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欢乐、等动作。固定镜头画面的景别、拍摄角度、透视关系等基本不变,画面中景物范围大小始终不变。固定镜头.地记录和表现运动对象的运动速度和节奏。例如用固定镜头拍摄舞龙表演,画框和背景不动,画面内舞龙者交待地点和环境在影视中,我们常常看到用远景、全景等大景别固定画面表现场景,例如人民大会堂会场全景、亚洲杯比赛场馆的全景等。在旅游风光类拍摄中,固定镜头有利于表现静态的环境,例如用固定镜头表现颐和园,由于画框静止不动,使观众像欣了远山近水相映成趣的意境和清幽安谧的环境特点。2.4用小景别的固定镜头画面突出表现静态人物这里的静态人物主要指人物的运动幅度不大,并不是指人物一动不动,恰恰相反,正是通过中近景或特写来突出相对静止人物丰富的神态表情和小幅度的动作。例表现静态对象我们周围的静态表现对象数不胜数。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等现代大建筑气势轩昂,用固定镜头有利于表现其庄严的布局拍摄一幅精雕细刻、优秀的风光佳作一样,这2.7固定镜头有助于表现客观性和现场性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对观众的视线有一种强制作用,大多表现无选择。而固定镜头虽然也是拍摄者选择的,但由于“锁拍摄者的存在,欣赏的主动权掌握在观众自己手中,由“被动地看”转到了“主动地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的举世名园———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和焚毁,这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面对蓬岛瑶再如面对长城,会由衷地感受到她作为一项伟大的人类建筑工程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登上山巅眺望那婉蜒于群山上的城墙垛口,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毅力定镜头(从长城的远景、全景到城砖的特写)可以表达这种感受。可见固定镜头画面可以引发观众“静”的心理体验和引导观众对尘封往事的回忆。3固定镜头的拍摄要求3.1坚持“三不变”固定镜头是指摄影(像)机在机件下(画框不变)拍摄的一段连续的影视画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假设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拍摄的就不是固定镜头,而是运动镜头了。机位移动了,就可能是推摄、拉摄、移摄、跟摄.持这种“固定”的状态连续摄录一段时间。拍摄固定镜头一定要平心静气,以“不变”(摄影或.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拍摄过程中保持机身的稳定,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晃动,才能保证画面的稳定。主要措施就是利用三脚架、减震器等专用设备。为了减少人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抖动,拍摄时身体不要贴在三脚架和摄像机上,要离开三脚架和机器。广角镜头视角大,如果手持机器拍摄,应尽量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使用镜利用身旁的栏杆、墙壁、石凳、地面和树干等作为辅助支撑,稳住身体和机器。“风吹草动”,这种固定镜头未免太“死”、太“呆”了,这也没有发挥影视摄影在画面造型上的长处。例如在拍摄静态的城市风光、园林风光时,应注意捕捉动态因素,有意识利用微风中摇曳的柳枝、小河中嬉戏立体造型要在二维的影视屏幕上表现现实世界的三维造型特点,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有意识安排好主体与前景、背景、陪衬体的关系,多用斜侧光线,这样有利于表现立体感、空间感和层注意每个固定镜头内在的连贯性。假设我们用三个固定镜头表现,第一个镜头拍摄人物全景,第二个镜头拍是差别不大的中景,这三个镜头接起来会病态地“跳”一下。因此,用一组镜头表现同一个被摄对象时,应瞻前顾后,注意相邻镜头的景别和角度要有所区别。为了在后期编辑画面时能从一个镜头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镜头,使观众的视觉保持统一、完整和流畅的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相邻镜头中同一主体的方向、空处理,要在运动对象入画前就按下录制钮,要等到运动物体出画后再结束录制主体入画———行进———出画的全过程。如果运动主体还没有出画就停止录制,观众感觉还没有结束,视制,固定镜头画面表现的范围有限;固定镜头视点、景别、角度、构图比较单一;不能连续表现运动轨迹和运移等运动摄影来弥补。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拍摄都是以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视觉心理为依据的,各有各的功.60瓦的充气钨丝灯28003200K的泛光灯琥珀闪光信号灯R32反射镜泛光灯锆制的浓弧光灯反射镜泛光灯暖色的白荧光灯清晰闪光灯信号冷色的白荧光灯M2B闪光信号灯5100高强度的太阳弧光灯5550夏季的直射太阳光5800蓝闪光信号灯6000高速电子闪光管7000来自灰蒙天空的光线来自晴空蓝天的光线.注:光源~以K(开尔文)为单位(K数为高越偏蓝调)如:海洋、无云的天空、雪地阴影、晴天里的阴影、室内、雨天、阴天(色温在9000-20000K).人说,电视摄像是利用电视摄像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做(景物)减法,这话一点不假。事实上电视摄像就是用摄像机记录历史和创作艺术的工作过程,是一种使用镜框清除杂物,突出主体,简化画面的工作,它必须做好以下五道题。第一题正确运用“雕刻刀”有人说“光是影视画面的雕刻刀”。的确如此,电视画面的艺术韵味和技术指标都依赖于正确光线的雕刻。假如画面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都会导致画面艺术水平的营造和色彩、亮度、灰度等技术指标的正常还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它的亮度、色彩、灰度等技术指标不及电影,因此决定了电视的光比和色度不能像电影那样大,也就是说在电视摄像时,应尽量避免过黑、过白的实物与用光,尽可能用棕灰等中间色调和光比。需要说明的是:顺光能全面地表达物体的质感,具有平涂效果,因此应严格配置主体与背景的光比。侧光易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有利于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在运用时应注意受光面和阴影面各占一半,平均分配的阴阳脸现象。逆光利于勾画物体轮廓,能强调事物数量,参与画面布局。在用逆光拍摄人像时,正面应有足够的辅助光,曝光以正面亮度为准,同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镜头,形成灰雾。使天空保持一定层次。同样,以写意色彩较浓的顶光和底光易使主体夸张变形,因而在纪实画面中少用。.树木作前景,突破光线的灰平,获得一定的空间感。在表现雨雪形象时,最好选择侧逆光拍摄,同时应注意背景要暗,主体色调深些,才能衬托出雨雪亮的线条。另外,利用屋檐的滴水,窗上的雨珠作前景,也可加强雨水的气氛。在布光时,女性的肖像照明最好避免任何形式的垂直光或边缘光,男性的轮廓光应弱于女性,尤其是对于头发稀少的人更应如此。第二题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在构建电视画面时,也应随时注意留足画面应有的朝向空间(鼻前空间)、顶上空间。由于技术和制造上的原因,摄像机上的寻像器、机房中的监视器和观众家里的电视接收机都存在着5~20%的视屏差距,这就更要求电视摄像者在经营画面空间时要留足恰当的空间,以避免观众没能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部分。另外在结构电视画面时,应严格保持画面中的线条“横平竖直”,合理布置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它们构成画内情节。一般情况下,应按照德国美学家德鲁夫•西尔逊发现的黄金分割律或进而演化成的九宫而在一些艺术性节目和不宜正面出现的画面中还应使用虚化和非正常视角拍摄,以维护节目的艺术品位和突出主体。在拍摄多个合成画面和字幕叠加画面时还应考虑到画面、字幕合成后的构图效果,也就是运筹、设计画面于拍摄之前。对于新闻性和纪实性节目,不适合用遮幅式构图,因为它使画面一开始就从形式上有了某种创作表现性,从而失去了客观纪录的真实感。为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可以注重画面前景的配置,用背景来交代事件背景”的深远感。一般情况下,暗的主体应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应衬在暗的背景上,以便于主体从为防止滥用变焦镜头,一般在说不清楚为什么用运动镜头时,都不要用推、拉、摇、移、甩等运动镜头,多用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固定镜头,因为运动镜头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比如推镜头大多.表示一种强调;拉镜头一般在于交代主体所在环境;摇镜头多用于交代被摄体之间的关系;移镜头更多的在于一种展示和参与;而甩和升降等技法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气势,实现场面的调度和时空的转换。.在迫不得已要运用这些主观性很强的运动镜头时,一定要根据表现主题的快慢节奏,本着平、稳、匀、准的原则使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运动镜头起始画面的构图和稳定。因为起幅与落幅画面是运动镜头的“重音”所在。起幅犹豫不决或落幅后仍在修正构图都是失败的,因为它会给观众一种含糊其词和模棱两可的印象,从而减弱了节目的表现力。第三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想到:杜甫的这句绝学成了我们摄像置景的点睛之笔。的确,通过实验表明:不同景别和色调的画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全景则以表现某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一般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与周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为表现主体。比如:主持人的面部表情。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腻质感。“近取特点。用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人物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特写则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现在,航空摄像已经能获得相当清晰、完美的画面,使远景更为壮观。近摄镜、长焦镜和显微摄像使特写越来越精微,使观众观察微相世界的奥秘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验表明:不同的色调具有不同的意景。黑白画面和棕色调有一种历史和怀旧感。黑、白、灰对光线呈现均等地吸收或反射,它们只有亮度的不同,没有色别的变化,与其他色彩容易取得和谐。在表现秋收的景象时,可用黄色作为主调,在表现春日生机时,可用绿色作为主调,表现大海以蓝色作为主调。用暖色调表现节日气氛,用红色表示热烈、温暖,用绿色表示生机、和平,蓝色表示辽阔深远,白色表示洁净、纯洁,都是拍摄者多次摸索总结的结果。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色彩搭配中的经典例子。同样,在电视摄像中,色块要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用色要尽量单纯、简洁,色彩的布置要防止零乱,没有主色块,掩没主体形象,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现象。当然,艺无定法,有时为了表现的需要,也可故意让画面偏色,达到某种需要的艺术效果。例如在3200K的光线中用5600K的滤色片拍摄,达到温暖黄红的效果;在5600K的光线中用3200K的滤色片拍摄,可造成阴冷深蓝的画面等等。第四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视画面角度(方向)上的变化,是指在与被摄体高度与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围绕被摄体四周来选择拍摄点的情况。由于方向的变化,主体的轮廓形式,主体和背景的关系都会在画面上发生显著变化。一般说来,正面角度容易显示出庄重、威严、静穆的气氛,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具有亲而侧面方向,特别是与拍摄对象成900角的正侧方向,是表现运动感最有力,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追随同样,斜侧方向拍摄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缘相交的斜线,物体会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使画面活泼生动,有利于表现纵深的空间和立体感,而以背面方向的角度拍摄人物,大多不重视人物的面部神情和细微动作,常常以姿态作为重要的形象语言。在变换镜头角度时,还应考虑画面组接的轴线问题,尽量在被摄主体的180°范围一侧拍摄,做到机.第五题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电视画面中决定景别变化的因素有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实际距离、镜头视角(广角、标准、长焦)和被摄体画面纵向空间位置三方面的变化。实际上,画面景别的变化是观众与观看景物之间距离的变化以及观众看景物时视角的变化(人眼视线注意力集中或分散的变化)。有时为了拍摄人们无法靠近的物体可将镜头推成特写,用长焦镜头去有效地压缩物体与镜头间的纵深距离,虽然这样会产生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削弱、肩扛不易稳定和色彩还原不饱和等现象,但它不失为在此情况下缩短被摄物与镜头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是人物采访和特写画面中实现虚实对比的有力手段,它既可以使主体有效地从虚化的背景中抠出来,也可以实现虚化前景,凸现主体的目的。当然,假如被摄体可以接近,我们最好还是将镜头拉成广角,用广角镜头靠近被摄体拍摄,倘若同时清晰,色彩还原好,对横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弱,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强的特点。但同时也应注意它对近距离人物易产生夸张变形的效果。在电视拍摄中,一般有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不同高度的拍摄方法,即摄像机镜头平于、低于和高于实践表明:平视具有纪实和叙述的功能。仰拍和俯拍含有较浓的变形和写意色彩。平拍,有一种强调上下对称,平淡纪实的特点。仰拍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下展开,有利于强调对象的高度。仰拍人物容易显示出一种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还包含着对人物的仰慕之情。地理位置及盛大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用俯拍角度拍摄,具有如实交待地理位置、物体数量和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常常饱满、严谨实在,较之仰拍来说,俯拍重在写实,仰拍重在写意。俯拍不宜于.表现人物的神情与人物之间细致的感情交流,在拍摄近景人物或以人物感情交流为主的中、近景画面时,不应随便使用俯角度拍摄。.DV拍摄入门(基础中的基础)三个基本功一定要注意基本功是DV拍摄入门的重要基础,这3个基本功看上去容易,其实真正的领悟和掌握还是得需要一定时间琢磨。大家记住,并不要因为简单而忽视DV拍摄基本功,否则所有的拍摄都将面临前功尽弃的后1、尽量保持DV拍摄时的稳定初接触DV的朋友。总是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边用电子取景器或液晶屏来拍摄取景,同时用眼睛来确定和判断出自己所拍摄的画片效果。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缪误,想想看,拍摄者的眼睛看到的几乎是开阔而立体的影像,现在要通过那么小的DV镜头(相对于人的眼睛视角来说)来表现画面效果,再加上来自拍摄者手部的抖动。那么完全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来确定DV拍摄效果,这能保证效果吗?如果立即用电视回放的话,相信没人会愿意看画面晃来晃去的DV作品。尽管大多数码摄像机配置有电子防抖功能,实际上,开启此功能以后也不会达到让人感到满意的画面防抖效果。即便某些DV机型配备了更高级一些的光学防抖装置,但对于抖动太厉害的影像画面,防抖功能也是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稳定是DV拍摄的基本原则之一,注定了DV所拍摄的画面可视效果的保证。怎样保持稳定?对于初学使用者而言这并不难。首先是要尽量避免边走边拍。双手握住DV,机器重心应放在腕部,两肘夹紧肋部,双腿跨立,稳住身体重心。如果拍摄的时间太长,在拍摄中就应该尽量寻找可以依靠的物体(如墙壁、柱子、树木),这样就不会让拍摄者感到压力集中于手肘部。能够使用三角架是最好的,比如拍摄日出,比如拍摄瀑布,就可以用三角架支撑。当然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使用三角架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是随团参观很多景点,这就难免不会要移动拍摄了,对于此,大家可以用采用广角镜头慢步来取得稳定拍摄的画面效果。笔者曾多次采用此方法拍摄,效果还不错。特别是参观如博物馆或故居之类的人文景观,慢步拍摄可以达到一种景点转换连续跟踪拍摄的效果。大家记住一条,切不可贪多求全的心理来拍摄,因为五一及夏季旅游景点游客一般较多,拍摄机会和机位相对来说会因为人流流动的原因而减少,因此要学会抓住机会,这就更需要大家学会在保持稳定拍摄状态下学会抓住机会拍摄。2、尽量保持DV拍摄时间有经验的摄像爱好者会发现,若一个拍摄镜头时间太短,则图像看不懂,而且看得很累。反之,一个镜头的时间太长,则影响观众的观看热情,看起来比较烦。所以每个镜头的时间掌握就颇值得仔细玩味。建议:特写3-4秒,中近景4-5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特大全景6-11秒,而一般镜头拍摄以4-6秒为宜。如何具体把握,需要大家在实际中去体会。如果没有拍摄经验,不妨参看上面作者列出的时间表,用心理默数方式来记数。记数开始时间以镜头对焦准确为主,采用数码摄像机自动对焦功能的朋友请注意,一般自动对焦都有个过程。.3、尽量保持DV取景持平拍摄者使用DV拍摄的画面如果倾斜严重,在使用电视机或电脑采集播放时会影响观看效果。因此拍行即可。这基本功看上去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旅游拍摄时,很多人会忘记这一点。随心所欲式的拍摄,或者自我发明创造。在没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的支持下,到时因为回放图像严重倾斜,懊悔的还关于基本功之外的另3大注意以上基本功如果大家能够体会并掌握,那么对于外出旅游拍摄来说,基本能保证拍摄质量,不会让观看者产生厌烦甚至是头晕的感觉。下面将提到另外的3点。这3点如果能有效掌握,对拍摄效果而言会一定的促进。因为DV记录本身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记录效果外,还要达到某种美观感受。1、避免DV逆光拍摄在旅游景点拍摄时,因为阳光常常从被拍摄对象的背后照射,这就是所谓的逆光拍摄,很容易使高光部分过度曝光,而阴影部分看不清楚,结果细节全部丢失。好的摄影者尽量让太阳在自己的背后。不过笔者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景点,比如张家界或者是人文景观,有时是无法做到背对太阳拍摄,因为机位受到其它旅游者和地理的干扰。这样的话,就可以采用尽可能的采取被拍摄者,拍摄者,太阳,成一个三角状态的拍摄方式,简单来讲就是不要在逆光状态下直接面对被拍摄者,当然拍摄者或拍摄对象也可以尽量采当然有逆光补偿功能的数码摄像机,应该在逆光状态下及时开启该功能。在逆光场景被转换后,拍摄者应该记得及时关闭补偿功能。否则会对画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喜欢相机摄影的朋友,理解起来,应2、避免频繁的变焦拍摄初猎DV的朋友,在拍摄过程中喜欢不停的使用变焦功能。笔者认为,要注意少用推拉变焦,虽然变焦拍摄会给影片的拍摄带来一定的场景缩放效果,但不能滥用。如果画面总是在不停地放大和缩小,相信没几个人会称赞拍摄者水准。此外,DV光学频繁变焦比较耗电,也等于减少了旅游者外出拍摄时间。对于同一个场景的镜头表达,使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定焦拍摄效果会更好。换到单反相机中来说,好的摄影者总是喜欢用几支定焦头来实际画面效果。DV拍摄道理其实也一样,因为摄像机是连续拍摄一个场景片断,因此等距定焦的拍摄更能突出一个主体全貌或人物活动状态。当然如果是跟踪一个主要人物主体拍摄,3、注意DV构图平衡如,在拍摄自然风光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画面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画面均分为两半,给观看者以呆板的感觉。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像拍摄人物时,就需要区分人物主体的总体视觉方位的位置。具体由拍摄者自己把握,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突出人物主体的同时,避免把人物主体本身有意无意的分割成左右或上下两半。对头部和眼睛的特写,可以使画面突出。.动态成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类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两点:一是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二是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这些技巧需要注意,形成良好的拍摄习惯,因为构图可以说是简单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介绍的只是最简单的拍摄构图技巧,属于一种良好拍摄习惯的提醒和开始。.更高DV进阶拍摄技巧光圈的设置一般设定在自动状态。虽然一般数码摄像机光圈能自动调节,但要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特别是在特殊效果、逆光或极强对比度的场景拍摄时应设定在手动光圈,同时参考在广角和特写状态即时光圈的两个参照值,折衷作为手动光圈的设定值。光圈决定了拍摄画面的景深。而快门一方面要与光圈配合,另外一方面也要根据拍摄对象而进行调整。当拍摄对象快速运动的时候,如果快门速度太慢,影像就会相对模糊,在定镜的时候尤为明显。因此在拍摄高速运动对象的时候,应尽可能手动设置较高的快门速度。对于外出旅游拍摄而言,复杂的背景和拍摄主体是难免的。所以有手动功能的数码摄像机,要充分利2、注重环境与细节的拍摄衡量一部DV影像作品的优劣,对细节刻画的成功与否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摄像机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能够更为宏观或微观地审视景物,它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空间,自然是一个由更多全景与细节交织构成的主观世界。对于不少DV新人来说,他们还不太习惯让摄像机观察自己的肉眼看不真切的地方,因而记录下来的,大多是人所共见的平庸影像。但优秀的创作者则是全方位的观察家,他们善于用镜头捕捉神情微妙的面孔、紧张发抖的双手、衣衫下摆的民间纹样、窗外叮咚作响的风铃以及种种一现即逝的精彩瞬间。这也是笔者当年由新手转变成老手的过程。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0.77V,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0.8V,黑电平为0~0.05V)。最佳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0.5~1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4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1/8ND和1/64ND。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态分解力提升,使强光下的运动画面更清晰;降低灵敏度(在曝光正确条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扫描,用于拍计算机屏幕,消除黑、白滚动干扰。有时拍摄主体曝光正常,但其背景过亮而缺乏层次,产生限幅(过曝光)。这时可用开关控制,通过电子方式衰减高亮信号放大量,使过曝光部分仍然可分辨灰度层次,将正确曝光动态范围提高600%。这一功能各摄像机叫法不同:DXC-637P称为动态反差控制DCC(开关);DY-98W称为自动拐点(AutpKnee)(开关);位置,用于逆光拍摄时低照度信号提升,但杂波加大。二彩色还原正确通过白平衡、黑平衡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色温高的光源,色彩偏蓝,如中午日光、日光灯等;色温低的光源,色彩偏红,为使各场景图像不偏色,将不同光条件下白色物体的色温在摄像机内部统一调整到3200K。也可以这样理解,经过调节,使摄像机在各场景下拍摄白色物体而产生的RGB信号幅度相等。每换一个场景,都要调整一次白平衡;同一场景随光条件变化也要进行白平衡调整。于室内白炽灯、日出/日落等场合;5600K,适用于室内日光灯、户外阴天、薄云等场合;5600K+1/16ND,适用于户外强阳光、湖滨、雪景等场合。(2)电子调整(精调)。拍白色物体,调“自动白平衡”(A、B档可存储)。当寻像器显示“OK”时,白(3)全自动白平衡。ATW开关置于ON,“自动跟踪白平衡”功能启动。该功能随时根据最亮处进行白平衡调节,使不断变换场景的白平衡基本正确。这种方式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缺点是不够精确。使用矢量示波器看彩条信号各颜色矢量点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电视信号中“色”的物理含意。片:白平衡调好后,矢量示波器中“白色”矢量点会跑到原点上。这时若加偏某种颜色的滤色片,会破坏白平衡,使矢量示波器中“白色”矢量点偏离原点而趋向此颜色,整个画面的色调随之改变。(2)用互补色板调白平衡:如想要偏暖色的画面,则用偏冷色的色板调白平衡。在矢量示波器中可以看到,调白平衡后,“偏冷的”矢量点会跑到原点上,而真正的“白色”矢量点会朝补色的方向偏离原点,整个画面的色调随之改变。使摄像机画面在光暗的地方也不偏色。它与场景无关,用开关自动调整,每周调一次即可。(DY-98W机器不用调)。在矢量示波器中可以看到,当黑平衡调好后,“黑色”矢量点也会跑到原点上。三如何使画面视觉效果更佳光源,包括硬光(直射光,好控制、立体感强,如逆光、轮廓光等)和软光(散射光,层次、立体感差,如阴.反射光即非发光体在光源照射下反射出的光的图景,摄像机捕获的大多是反射光。逆光拍摄:直射光从被摄主体后或斜后方投射到主体,使之有轮廓,富有立体感和质感。但一定要注意选择拍摄角度,使背景不要太亮,要暗于主体。这种用光使画面优美、生动。(2)光源的色彩丰富。在不同角度用互补色的灯加强色彩对比,如暖色的人脸后面辅以冷色侧逆光作为轮廓(3)早上或傍晚之阳光。这时光源的射角较低,背景物体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光线直射镜头,会产生杂散光雾斑,使反差下降。所以在拍逆光时,镜头要加遮光罩。景深是指画面中被摄主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范围。景深大,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大,可用于拍全景、跟拍、新闻、球赛等;景深小,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对比强烈,画面生动。加大光圈方法:在物距不变、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光圈可使景深变小。在正确曝光前提下,通过减小照明、加中灰镜、加电子快门、增益设为-3dB等方法,可加大光圈。等动态的、或大场面等的拍摄,也可用于主体近拍、跟拍等场合。采用过曝光,去掉DCC(AutoKnee、KneePoint)功能,加大光圈,使用白色或浅色背景。但在后期制作时,要通过调整减小视频幅度,使之标准。在不影响正确曝光的前提下,通过调节摄像机黑电平,达到增强或减弱反差的目的。黑电平上升,反差减在镜头聚焦清晰的条件下,通过下述方法可改变画面清晰度。(2)加柔光镜。使用特技镜片或用凡士林涂到紫外镜片上等方法达到柔光目的。如果用凡士林涂到紫外镜片的周围,使镜片中间的一个小圆保持干净,则画面中间清晰,周边柔化(注意:光圈越大效果越好)。当凡士林涂到镜片的全部时,整个画面被柔化。有些机器提供“精确聚焦”功能键,按此键可瞬间加大光圈10s,便于聚焦。.如果后焦不好,变焦从特写到广角时图像变虚。使之清晰;然后调为广角,再调后焦环,使之清晰。反复几次,固紧后焦环螺丝即可。一般镜头聚焦清晰范围在0.9m至∞。而近距(MACRO)功能可拍摄距镜头几厘米的小物体。方法是:镜头后焦环置于MACRO;聚焦置于∞,变焦环设置为手动,手动调变焦环,使被拍摄对象清晰。尽可能使用三脚架,特别是用长焦镜头时,可以使拍摄画面稳定。肩扛摇拍时,要保持脚不动,起幅时身体扭转,落幅时为正常体位。.单机一次拍摄课堂实录片是指运用一套摄录机利用暂停键录制而成的一节课堂教学实况录象。在摄前、摄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使所摄课堂实录片紧紧围绕教学过程,突出师生共同参与,直接交流的特点。一、拍摄前的准备1、明确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单机一次拍摄的摄像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摄象机,同时还应该是摄像于一身。因此摄像者首先要向执教者了解整个教学过程,明确这节课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执教者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底。再根据教学过程设计拍摄方法,如预先根据教学内容、环节考虑把它分成若干段落;何时暂停换镜头或运作不同的景别;分段和暂停点注意声音衔接的自然过渡等等。2、做好临场工作(1)确定机位。为了使单机拍摄避免单调,丰富场景和景别变化,机位可选择在三个位置上。要根据教学过程随机移位。由于1、2号机位占有一定空间,拍摄时又要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座位与讲台要有二米左右距离,并向教室左边或右边移过一点五米。如果课桌能与黑板成七十五度角摆放,则更有利于镜头的摇、移自然方便,减少空镜头。(2)教室环境和灯光话筒的布置。拍摄课堂实录片应该选择周围环境比较安静的教室,室内布置要整洁、美观,减少干扰因素。黑板如用绿色毛玻璃的可避免反光使色彩柔和。灯光采用平光照明,一般可使用一千三百瓦的卤钨新闻等交替打光(多媒体教学则不需灯光照明),置于摄象机的上方,使教师、学生及整个教室光线明亮。话筒用随机话筒即可。(3)师生心理的调节和服饰的要求。对大多数师生来讲,第一次参与拍摄,可能不能马上适应环境,摄像者就必须事先向师生讲解有关摄像须知和配合方法,如教师的站位、转身;师生不要注视镜头而影响上课等。可以让学生课前先练习一下,这样既调节了心理,也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另外,师生要注意服饰的整洁、规范,教师的服饰色彩以偏淡为主,不戴首饰。二、拍摄时的处理单机拍摄由于是“一次完成”的,有一定难度,为使其获得与后期制作相似的效果,拍摄时要处理好以下第一个镜头的处理拍摄与写文章开头一样,要拍好第一个镜头。第一个镜头的处理可采用这样两种方法:(1)以全镜摄取教师、学生课堂镜头,随着教师的开场白适时地推上教师的一个中景或近景镜头;(2)采用近景或中景拉出至师生的全景。以上推或拉的方法,目的是把教师和学生交待给观者,使观者对这节课上的师生有个整个了解。2、师生镜头的处理一堂课,教师和学生的景别如何,谁主谁辅,要处理得当。观者最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所以应该在最大限度内显示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尽可能采用大景别配合中近镜。遵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师生的镜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教师镜头的处理上,对教师的神态、动作、站位的移动、板书及教学辅助手段的出现,应恰当地变换景别,要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在学生镜头的处理上,他们是任何思考、回答问题或者动笔写,写什么等都要善于捕捉。这样,把教学主体、教学气氛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过程交待清楚,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摇、移和换镜头的处理为体现一堂课的完整性,单机一次拍摄的摇镜头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拍摄中较难处理的一环。首先需考虑摇镜头的时机。如有时师生问答,在教师提问后,立即把镜头拉摇向回答学生。由于教师提名、学生起立有一间隙,镜头摇推到学生正好开始回答问题,这样画面聚焦清晰,过渡自然。所要指出的是在摇的过程中要结合运用推、拉的方法。其次摇镜头的速度要均匀。速度太快,自动聚焦不准,会出现模糊的画面;..移、摇镜头要慎重考虑,不可多用。因为移镜头时摄像者随机移动,易产生影响学生上课的干扰因素,且画面易晃动;而换镜头从关机到开机拍摄约需三秒钟的间隔时间,处理不当,会使有些教学内容没有摄取。所以拍摄前需根据了解到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段落,把握时机移、换镜头。如教师让学生自学时,镜头可随教师的巡视移动,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活动,又移动了机位,使拍摄角度有所变化。可从教师的最后一句话拉出暂停,再开机由学生读书的全景推至学生脸部表情或课本文字的特写来变换镜4、板书镜头的处理教学中离不开板书,板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对观者来说,一定时间的板书镜头随时提示着参与意识。板书镜头可用近景或特写。随着教师转身板书,可慢慢地拉近镜头,体现书写板书的完整过程;对于个别重要的板书可用特写。板书的全景或特写都应停留足够的时间,再推(拉)至教师中景为宜。学生板书,一般以书写练习题较多。如数学课演习题,可摇或换镜头至台下学生,体现全体学生练习的共5、暂停后声音过渡的处理暂停后换镜头,声源被切断,会使所换镜头声音过渡不自然,出现硬切跳音现象。处理的方法是:选择没有讲解语言时换镜头;尽量避免师生简短回答时换镜头;换镜头时注意语言的完整,以减少跳音。第一类:突发新闻类比如车祸、火灾、斗殴、突击检查、刑事案件这些都是。这些新闻讲究一个“快”。拍摄时到达现场要快,有时候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开始拍摄,比如在路上看见火灾,远远的就有浓烟,这些个新闻信息就可以作为新闻拍摄的重要内容开始记录了。还有突击检查的时候,在前往现场的汽车上面就可以开始拍摄,摄录什么呢?就是执法机关前往现场的画面以及到达现场时周围的反映,有小商贩逃跑、有人发呆、有的摊主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些都会和稍后检查画面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是极好的新闻信息的处理工作有的时候讲究按照时间的一线性排列,有的时候需要按照记者的意图进行重新排列,这个时候新闻信息的采集工作到不到位,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就非常重要,有些新闻事件或故事的信息链由于重重原因有断环,但是这些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和合理推断进行重新连接的,但是其中有些信息点是无法省略的,这些无法省略的新闻信息点我们就叫它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原因、处理结果这些我们都不能缺少。这也是新闻要素。第二类:可预见新闻类比如大型活动中的小故事、部分社会现象的调查,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生活习惯等等。.这些新闻我们讲究构思和事先的了解(预习采访),只有在基本掌握事件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