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_第1页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_第2页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_第3页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_第4页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TXXXX—XXXX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数据库内容与结构、数据库建设、质量检

查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遥感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建设,其他遥感数据库建设也

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2022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33453—2016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规范

GB35650—201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GB/T36344—2018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GB/T41149—202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质量要求与评定

CH/T1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1016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s

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

注:本文件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与地面沉降。

[来源:DZ/T0261—2014,3.8,有修改]

3.2

综合遥感comprehensiveremotesensing

通过对InSAR、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空摄影、LiDAR等综合观测数据的有效处理获取综合信

息,开展地质灾害识别。

3.3

要素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来源:GB/T28585—2012,4.1]

3.4

要素属性featureattribute

要素的特征。

[来源:GB/T28585—2012,4.3]

3.5

层layer

由同一空间索引管理的,具有相同分类内容且数据详细程度一致的数据集合。

1

CH/TXXXX—XXXX

[来源:GB/Z35645—2017,2.1,有修改]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

CST:中国国家标准时间(ChinaStandardTime)

LiDAR:激光雷达测量(LightDetectionAndRanging)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

5总体要求

5.1数学基础

5.1.1坐标系统

大地基准采用CGCS2000。

5.1.2高程系统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1.3投影方式

投影方式应符合GB35650—2017中第6章的要求。

5.2时间系统

采用CST。

5.3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代码应详细到乡(镇、街道),即: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代码+乡镇(镇、街道)代码,

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代码应按照GB/T2260中的规定,乡镇(镇、街道)为3位数字码,不足12位的用

0补足。

5.4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要求如下:

a)采集的数据要素应分层管理;

b)具有多属性的公共边应只采集一次,并保证各层数据的完整性及拓扑一致性;

c)交通、水利等现状要素采集应保证数据的连通性;

d)解译的地质灾害实地面积应不小于100平方米。

5.5逻辑一致性

逻辑一致性要求如下:

a)有关联关系的属性内容应保持逻辑一致性;

b)应保持采集数据与野外核查数据的逻辑一致性。

5.6数据格式

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应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标准所规定的数据格式。数据交换时应符合GB/T

17798的要求。

6数据库内容及结构

2

CH/TXXXX—XXXX

6.1数据库内容

6.1.1数据内容

应包括空间要素、非空间要素、元数据等内容。

6.1.2空间要素

6.1.2.1空间要素组成

空间要素包括地理要素、地质环境解译要素、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要素、光学卫星遥感、InSAR地

表形变监测、无人机航空摄影、LiDAR等。

6.1.2.2地理要素

地理要素包括行政区界线、行政区、水系、居民地和交通等。

6.1.2.3地质环境解译要素

地质环境解译要素包括解译的地形地貌、斜坡结构、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土地利用、人类工程活

动、不良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环境类型和解译的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其他线性构造、其他环形

构造等构造线要素。

6.1.2.4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要素

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要素包括解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6.1.2.5光学卫星遥感

光学卫星遥感包括光学卫星遥感影像。

6.1.2.6InSAR地表形变监测

InSAR地表形变监测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覆盖面信息和InSAR监测地表形变异常面信息。

6.1.2.7无人机航空摄影

无人机航空摄影包括无人机航空摄影覆盖面信息、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

6.1.2.8LiDAR

LiDAR包括LiDAR覆盖面信息和LiDAR三维模型数据。

6.1.3非空间要素

6.1.3.1文档

主要包括综合遥感报告、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等相关文档,采用*.docx、*.wps、*.wpt等格式存储。

6.1.3.2附表

主要包括地质环境解译表、滑坡解译表、崩塌解译表等,采用*.xlsx、*.et、*.ett等格式存储。

6.1.3.3照片与视频

作为野外核查的佐证材料,照片与视频应具有经纬度及位置信息,照片采用*.jpg等格式,视频采

用*.mp4、*.avi等格式存储。

6.1.4元数据

矢量数据的元数据应符合TD/T1016的要求。

栅格数据的元数据应符合CH/T1007的要求。

6.2要素分类及编码

要素分类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划分,分类代码采用十位数字码组

成,层次结构见图1。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类要素码二级类要素码三级类要素码四级类要素码

图1要素分类代码结构

要素分类编码方法如下:

a)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基础地理为10,地质灾害综合遥感为20;

3

CH/TXXXX—XXXX

b)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业务名称和代码见表1;

c)一级至四级类代码为要素分类代码,一级类和二级类代码分别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和四级类

代码分别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地理要素的一级至四级代码按照GB/T13923中表B.1

的分类代码执行;

d)小类码、一级至四级类代码可在同级分类上进行扩充,但码位不能扩充,同时应进行说明。

数据库要素分类名称和代码见表2。

表1业务名称和代码

序号业务名称业务代码

1地质环境解译10

2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20

3光学卫星遥感30

4InSAR地表形变监测40

5无人机航空摄影50

6LiDAR60

表2数据库要素分类名称和代码

序号要素名称分类代码

1地理要素1000000000

2水系1000200000

3河流1000210000

4湖泊1000230000

5水库1000240000

6居民地1000300000

7城镇、村庄1000310100

8首都1000310101

9特别行政区1000310102

10省级城市1000310103

11地(市)级城市1000310104

12县级城镇1000310105

13乡、镇1000310106

14行政村1000310107

15自然村1000310108

16农林牧渔单位1000310109

17交通1000400000

18铁路1000410000

19城际公路1000420000

20城市道路1000430000

21乡村道路1000440000

22境界与行政区1000600000

23行政区1000600100

24行政区界线1000600200

25地质环境解译要素2010100000

26地质环境解译点2010100101

27地质环境解译线2010100102

28地质环境解译面2010100103

29地质环境解译构造线2010100200

30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要素2020200000

31滑坡点2020200101

32滑坡线2020200102

33滑坡面2020200103

34崩塌点2020200201

4

CH/TXXXX—XXXX

表2(续)

序号要素名称分类代码

35崩塌线2020200202

36崩塌面2020200203

37泥石流点2020200301

38泥石流线2020200302

39泥石流面2020200303

40地面塌陷点2020200401

41地面塌陷线2020200402

42地面塌陷面2020200403

43地裂缝点2020200501

44地裂缝线2020200502

45地裂缝面2020200503

46地面沉降点2020200601

47地面沉降线2020200602

48地面沉降面2020200603

49光学卫星遥感2030300000

50光学卫星遥感影像2030300100

51InSAR地表形变监测2040400000

52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覆盖面信息2040400100

53InSAR监测地表形变异常面信息2040400200

54无人机航空摄影2050500000

55无人机航空摄影覆盖面信息2050500100

56无人机正射影像2050500200

57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2050500300

58LiDAR2060600000

59LiDAR覆盖面信息2060600100

60LiDAR三维模型数据2060600200

6.3数据库结构

6.3.1空间要素

6.3.1.1空间要素分层

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数据库层名称及各层要素见表3。

表3数据库层名称及各层要素

序号层名称层要素名称几何特征属性表名称约束条件

行政区PolygonXZQM

1境界与政区

行政区界线LineXZQJXM

水系(线状)LineSXXZM

2水系

水系(面状)PolygonSXMZM

居民地(点状)PointJMDDZM

3居民地

居民地(面状)PolygonJMDMZM

交通(线状)LineJTXZM

4交通

交通(面状)PolygonJTMZM

地质环境解译点PointYDA0C

地质环境解译线LineYDA1C

5地质环境解译

地质环境解译面PolygonYDA2C

解译构造线LineYDB1C

滑坡点PointYZA0C

6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滑坡线LineYZA1C

滑坡面PolygonYZA2C

5

CH/TXXXX—XXXX

表3(续)

序号层名称层要素名称几何特征属性表名称约束条件

崩塌点PointYZB0C

崩塌线LineYZB1C

崩塌面PolygonYZB2C

泥石流点PointYZC0C

泥石流线LineYZC1C

泥石流面PolygonYZC2C

地面塌陷点PointYZD0C

6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地面塌陷线LineYZD1C

地面塌陷面PolygonYZD2C

地裂缝点PointYZE0C

地裂缝线LineYZE1C

地裂缝面PolygonYZE2C

地面沉降点PointYZJ0C

地面沉降线LineYZJ1C

地面沉降面PolygonYZJ2C

7光学卫星遥感光学卫星遥感影像RasterGXYXM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覆盖面信息PolygonYISXC

8InSAR地表形变监测

InSAR监测地表形变异常面信息PolygonYIYCC

无人机航空摄影覆盖面信息PolygonYWYXO

9无人机航空摄影无人机正射影像RasterYWZSO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aYWSWO

LiDAR覆盖面信息PolygonYJGLO

10LiDAR

LiDAR三维模型数据YJSWO

注:M为必选、O为可选、C为条件必选,条件可选C表示数据内容存在则必选,特殊说明的除外。

a采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应支持OBJ文件格式的转换。

6.3.1.2空间要素属性结构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采用一个或多个要素数据集与要素类列表表达其结构,数据库空间要素属性结构

及属性值代码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3.2非空间要素

采用数据库与文件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将非结构化的照片、视频、文档、附表等以文件的形式存放,

并将照片、视频的结构化信息及文件路径存放在数据库中的文件信息表里,通过文件路径将数据库与文

件关联。非空间要素文件信息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7数据库建设

按照GB/T33453—2016中第7章的规定执行。

8质量检查

8.1检查要求

数据库检查要求如下:

a)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后应检查;

b)应有检查记录,包括检查的结果、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等内容。

8.2检查方法

数据库质量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自动检查和人机交互检查,具体如下:

a)计算机自动检查,可利用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自动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形成检查报告;

6

CH/TXXXX—XXXX

b)人机交互检查,质检人员手工检查或复核计算机自动检查的结果,并形成检查报告。

8.3检查内容

8.3.1成果完整性检查

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a)检查数据库成果是否能够正常打开;

b)数据库完整性应符合GB/T36344—2018中5.3的规定。

8.3.2规范性检查

应检查以下内容:

a)检查数据库要素名称是否符合表2的规定,空间要素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投影方式是否符

合5.1的要求,空间要素属性结构是否符合附录A的规定,非空间要素的存储格式是否符合6.1.3的规定;

b)要素拓扑关系应符合GB/T41149—2021中4.7的规定。

8.3.3一致性检查

一致性应符合GB/T36344—2018中5.5的规定。

7

CH/T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及属性值代码

A.1境界与政区属性结构

表A.1给出了行政区属性结构,表A.2给出了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

表A.1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要素唯一标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识码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行政区代码XZQDMChar9—非空M见GB/T2260

4行政区名称XZQMCChar100—非空M见GB/T2260

5引用资料来源YYZLLYChar40—非空M

6引用资料时间YYZLSJDate20—非空M

注:约束条件取值:M(必选)、O(可选)、C(条件必选)。

表A.2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JX)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Text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Text10—见表1M

3界线类型代码JXLXText6—见表A.36M

4界线性质代码JXXZText6—见表A.37M

5引用资料来源YYZLLYText40—非空M

6引用资料时间YYZLSJDate20—非空M

A.2水系属性结构

表A.3给出了水系(线状、面状)属性结构。

表A.3水系(线状、面状)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SXXZ、SXMZ)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水系名称SXMCChar40——O

4引用资料来源YYZLLYChar40—非空M

5引用资料时间YYZLSJDate20—非空M

A.3居民地属性结构

表A.4给出了居民地(点状、面状)属性结构。

表A.4居民地(点状、面状)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JMDXZ、JMDMZ)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居民地名称JMDMCChar40——O

4引用资料来源YYZLLYChar40—非空M

5引用资料时间YYZLSJDate20—非空M

8

CH/TXXXX—XXXX

A.4交通属性结构

表A.5给出了水系(线状、面状)属性结构。

表A.5交通(线状、面状)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JTXZ、JTMZ)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道路名称DLMCChar40——O

4引用资料来源YYZLLYChar40—非空M

5引用资料时间YYZLSJDate20—非空M

A.5地质环境解译属性结构

解译点编号编码规则为:县级行政区代码(6位数字码)+灾害类型(2位标识码)+序号(4位数字

序号码),其中灾害类型编码: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地面塌陷;06-地裂缝;07-地面沉

降;09-地质环境。

示例1:云南省东川区序号0633滑坡点的解译点编号:530113010633。

表A.6给出了地质环境解译点属性结构。表A.7给出了地质环境解译线属性结构。表A.8给出了地质

环境解译面属性结构。表A.9给出了解译构造线属性结构。

表A.6地质环境解译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YDA0)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解译点编号JYDBHChar12—非空M

4经度JDChar12—非空M

5纬度WDChar12—非空M

6环境类型代码HJLXChar10—见表A.38M

7行政区代码XZQDMChar9—非空M

8乡(镇)XZMCChar30——C

9村(地名)CMCChar20——C

10影像特征-数据源SJYChar30—非空M

11影像特征-数据时相SJSXDate20—非空M

12影像特征-特征描述TZMSVarChar——非空M

13解译人JYRChar30—非空M

14解译时间JYSJDate20—非空M

15检查人JCRChar30—非空M

16检查时间JCSJDate20—非空M

17解译单位JYDWChar100—非空M

18是否野外核查SFYWYZBool——是/否C

19野外核查结果描述YWHCJGMSVarChar———C

20野外核查多媒体aYWHCDMTVarbin———C

21备注BZVarChar———O

a本字段存储野外核查多媒体文件所在的物理路径及文件名,多媒体文件包括视频、照片等文件。

表A.7地质环境解译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YDA1)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解译点编号JYDBHChar12—非空M

4要素类型YSLXChar50—非空M

9

CH/TXXXX—XXXX

表A.8地质环境解译面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YDA2)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解译点编号JYDBHChar12—非空M

4要素类型YSLXChar50—非空M

表A.9地质环境解译构造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YDB1)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解译编号JYDBHChar12—非空M

4要素类型代码JYLXChar30—见表A.39M

5要素名称YSMCChar50—非空M

A.6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属性结构

表A.10~表A.27分别给出了综合遥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的点、

线、面属性结构。

表A.10综合遥感滑坡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YZA0)

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

1标识码BSMChar10—非空M

2要素代码YSDMChar10—见表1M

3解译点编号JYDBHChar12—非空M

4经度JDChar12—非空M

5纬度WDChar12—非空M

6威胁对象代码WXDXChar20—见表A.40M

7行政区代码XZQDMChar9—非空M

8乡(镇)XZMCChar30—非空M

9村(地名)CMCChar20—非空M

10基本信息-滑向HPFXFloat72[0,360)M单位:度(°)

11基本信息-坡度HPPDFloat72[0,90)O单位:度(°)

12基本信息-坡顶高程PDGCFloat72—O单位:米(m)

13基本信息-坡脚高程PJGCFloat72—O单位:米(m)

14基本信息-长度HPCDFloat152>0M单位:米(m)

15基本信息-最大宽度HPZDKDFloat152>0M单位:米(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