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试卷历史真题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共23小题,每题2分,共46分。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以上诗句反映出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了经济发展C.促进了阶层流动 D.提高了官员素养2.贞观六年,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约定次年秋季返回长安受刑。结果所有囚犯如期而归,太宗赦免其死罪。这体现出唐太宗()A.虚心纳谏 B.教化治心 C.与民休息 D.知人善用3.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坊”由“防”演化而来,本义为土墙防御设施。唐朝将居民区用围墙封闭,形成“坊”的空间形态。这体现出坊市制度()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符合农耕社会需求C.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D.强化城市治安管理4.李老师在讲述唐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安史之乱”应标记于()A.① B.② C.③ D.④5.五代十国时期,词这一文学体裁在文坛上取得了与诗歌并重的地位,花鸟画与山水画成为两大主流画派,书法风格也发生转变,开宋人尚意书法之先河。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A.科举制不断完善发展 B.改变中国文化发展走向C.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D.奢靡享乐之风十分盛行6.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其著作《大唐四域记》记载了游历沿途的山川风物和社公习俗: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这衣明隋唐时期()A.丝绸之路促进中国技术传播 B.文化双向交流促进文明互鉴C.佛教艺术融合欧亚多种风格 D.民族融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7.数字敦煌项目通过商清扫描、VR漫游等技术,将莫高窟的壁面、彩塑等数字化复原井向全球传播。这一举措()A.彻底解决文物保护与文物开发的矛后B.表明数字技术是传播文化的最好方式C.证实莫高窟壁画内容只具有艺术价值D.借助科技使莫高窟文化价值广泛传播8.与唐朝相比,宋朝的节度使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比如下表。这体现出宋朝()朝代核心属性军事权行政权财政权任职方式唐朝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统帅镇兵任免属官控制辖区赋税世袭或武力自立宋朝节度使荣誉性虚职无统兵权不参与地方行政无收税权力由朝廷投子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分散各地知州权力C.推行分化事权办法 D.任用文官管理军务9.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这体现出()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全面模仿C.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增强1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历经魏晋莫基、隋唐加速、南宋完成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是()A.自然环境 B.工具改进 C.政府政策 D.人口迁移11.某历史兴趣小组将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地图进行对比观察,如下图所示(图1)。图2)。他们发现元朝运河路线较隋朝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水利工程技术进步C.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D.北方民族融合加速12.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出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赏识并在政府中担任官职。17年后,他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他的经历体现出元朝()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C.普遍实行驿传制度 D.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13.“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与游酢一同前往程颐家中请教问题的故事,他们向程颐请教的问题最有可能是()A.复兴儒学 B.宇宙元气 C.遵循天理 D.知行合一1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从编写体例上看,两者都是()A.纪传体 B.编年体 C.断代史 D.通史15.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的弊端体现得更加明显,既有明成祖这样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有多位消极怠政、沉迷享受的皇帝。这表明君主专制弊端的是()A.皇帝的个人素质影响国家兴衰 B.决策缺乏制约易导致政策失误C.权力过度集中常滋生腐败现象 D.官僚体系僵化会阻碍社会发展16.戚继光抗倭时,在军队中规定:战斗中若一人退缩,全队问斩;士兵临阵脱逃,家属连坐;斩获敌人首级者重赏白银30两。这表明戚家军抗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训练有素 B.赏罚分明 C.阵法得当 D.能征善战17.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陕西北部连年大早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后金政权不断壮大18.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时间轴。时间轴所示机构管辖的地区在中国领土中的方位是()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19.清朝奏折制度有严格的要求:皇帝赐给奏事人皮匣,内置铜锁,每匣配两把钥匙,奏事人和皇帝各一把。奏折需折叠数层,装入匣内后,外层再用黄纸包裹,封口处加盖奏事人印章。这体现了奏折制度()A.具有极强的保密性 B.体现官僚等级差异C.规范公文处理流程 D.取代军机大臣作用20.某位同学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绘制了如下示意图,这反映出()A.明清时期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B.国内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C.陆上丝绸之路促进技术传播 D.明清时期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21.清康熙时期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屡禁不止。到乾隆年间,“闯关东”现象日盛。这体现出清朝()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D.耕地面积大幅减少22.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城内,宫城居中央,外环皇城、内城,三重相套。该设计意在体现()A.天人合一思想 B.军事防御用途C.皇权至上理念 D.对称美学原则23.《天工开物》一书注重利用数据来描述事物,引入数理概念。如在农业方面,水稻育秧后30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这体现了()A.传统商业的经验性总结 B.科技量化特征指导农事C.古代科技的理论化倾向 D.新型农具的推广与应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6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0分。共54分)2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延续着古老文明的生命力。某校历史社团以“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邀请你一起参与。【公约中的“非遗”】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教材中的“非遗”】材料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表(部分)序号“非遗”项目名称列入时间级别1昆曲2001年代表作名录2中国书法2009年代表作名录3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代表作名录4端午节2009年代表作名录5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急需保护名录6京剧2010年代表作名录7春节2024年代表作名录【传承中的“非遗”】材料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备的非遗法律制度体系,31个省份均出台非遣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目前,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00多人。实践中,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有的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风险。——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1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的一个“非遗”项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介绍卡。项目名称:项目概况:项目价值:(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前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综合材料给出你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建议。25.学习家乡历史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深圳的古代历史。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深圳历史沿革】材料一:秦代至清朝深圳地区所属县级行政单位变化情况县名历史朝代时间持续时间番禺博罗秦、汉、三国、西晋、东晋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东晋咸和六年(前214年至331年)约545年宝安东晋、南北朝、隋、唐东晋成和六年至唐至德二年(331年至757年)约426年东莞唐、五代、宋、元、明唐至德二年至明万历元年(757年至1573年)约816年新安明、清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五年(1573年至1666年)约93年东莞清清康熙五年至清康熙八年(1666年至1669年)约3年新安清清康熙八年至清宣统三年(1669年至1911年)约242年——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深圳历史遗迹】材料二:深圳历史遗迹和纪念馆(部分)解说词:深圳咸头岭遗址,距今7000-6000年,是珠江三角洲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出土了岭南最早的彩陶与白陶,揭示先民渔猎、制陶、采集的生存模式;该遗址填补了华南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空白,佐证岭南7000年文明根系。解说词:解说词: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为防御倭寇而设。其建筑保存完整,融合多元文化,是研究海防体系、移民文化的重要实物,彰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深圳历史档案】材料三:为防范海上反清力量,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政策,广东沿海官民一律内迁30-50里,后又下令再迁30里。受两次“迁海”影响,清政府决定将新安县纳入东莞县管辖,直到1668年,清政府恢复新安县建制。——摘编自深圳档案馆请回答:(1)综合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补全历史时间轴,使其体现出深圳地区所属县级行政单位的六次变化。历史时间轴样式示例:(2)参考材料二中的图①和图③,结合所学知识为图②撰写解说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迁海”所体现的国家政策,并分析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26.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是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隋—清)材料二:唐至清朝时期民族交往史实表(部分)时期民族交往史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击败东突厥汗国: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回丝首领为怀仁可汗。辽宋夏金时期辽与北宋的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辽与西夏模仿中原王朝创制货币: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庆历和议”: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金军南下与南宋抗金;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蒙古灭金。元朝元灭南宋:在澎湖设置巡检司:设立宣政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明朝设奴儿干都司:蒙古各部与明朝的战争与“隆庆和议”;明朝多次修筑长城。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册封“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三:秦朝一统天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拉开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幕。从战国群雄纷争走向秦的统一,从三国鼎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从五代辽宋夏金并立走向元的统一,国家统一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古代中国呈现出由分到合、分久必合的总趋向,每一次的多政权并立都孕育着随之而来的国家统一,而且是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国家统一。——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29日第2882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指出其时代特征。(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据题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诗句意为早晨还是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傍晚就成为了天子朝廷中的重臣。将相并非天生的贵胄,有志气的男子应当通过努力不断自强,反映了科举考试为下层平民提供了上升的机会,说明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
科举制度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与推动经济发展无关联,排除B项。
科举考试制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2.【答案】B【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据题干“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约定次年秋季返回长安受刑。结果所有囚犯如期而归,太宗赦免其死罪”,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重视道德教化作用,材料信息正是唐太宗教化治心的体现,故选B项。
虚心纳谏是指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与唐太宗不符,排除C项。
知人善用是指善于认识人才,任用人才,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准确识记。3.【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据题干“唐朝将居民区用围墙封闭,形成“坊”的空间形态”,唐朝时期实行坊市制度,坊市分离,采用封闭城墙来规划设计城市的街道布局,强化了城市治安管理,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项。
坊市制度主要是严格规划城市格局,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项。
坊市制度主要是严格规划城市格局,未体现符合农耕社会需求,排除B项。
坊市制度主要是严格规划城市格局,与促进民族交往交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坊市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4.【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据题干“安史之乱”,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持续八年之外,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得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由此得出“安史之乱”应标记于③,枚选C项。
①处唐朝国力上升,应是贞观之治,排除A项。
②处国力达到顶峰,应是开元盛世,排除B项。
④处唐朝走向衰亡,应是黄巢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5.【答案】C【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据题干“词这一文学体裁在文坛上取得了与诗歌并重的地位,花鸟画与山水画成为两大主流画派,书法风格也发生转变,开宋人尚意书法之先河”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较大发展,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
材料描述了五代十国的文化发展表现,体现不出科举制的完善发展,排除A项。
五代十国文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未改变中国文化发展走向,排除B项。
材料描述了五代十国的文化发展,得不出奢靡享乐之风盛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成果,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6.【答案】B【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据题干“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可知,鉴真东渡传播弘扬了中华先进文化,玄奘西行借鉴学习了印度佛教文化,体现了唐朝时期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双向互鉴,故选B项。
丝绸之路确实促进了中国技术传播,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明双向交流,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明双向交流,无法得出佛教艺术融合欧亚多种风格,排除C项。
民族融合能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然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明双向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唐朝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据题干“字敦煌项目通过高清扫描、VR漫游等技术,将莫高窟的壁面、彩塑等数字化复原井向全球传播”可知,数字敦煌利用高科技数字化的展示形式,将敦煌文化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敦煌文化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故选D项。
材料表明数字敦煌借助了数字科技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彻底解雇矛盾”言过其实,排除A项。
材料表明数字敦煌借助了数字科技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最好传播方式”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表明数字敦煌借助了数字科技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只有艺术价值”表述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敦煌莫高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8.【答案】A【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据题干“宋朝的节度使发生了较大变化”可知,唐朝节度使有极大的政治、军事、财政实权,而宋朝节度使只是荣誉性虚职、无统兵权、不参与地方行政、无收税权力,由朝廷任免,说明宋朝为防范地方武将专权,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宋朝设置通判,以分散各地知州权力,而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排除B项。
材料表明宋朝崇文抑武,抑制地方武将的实权,并未体现地方上实行分化事权,排除C项。
宋朝任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管理军务,材料描述的是宋朝节度使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北宋崇文抑武方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答案】C【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据题干“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可知,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自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在元朝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中国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说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故选C项。
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君主专制强化不符,排除A项。
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调整变化,无法得出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全面模仿,排除B项。
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调整变化,无法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增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元朝行省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0.【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可知,魏晋、唐末、南宋,弱方相继出现动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发展,是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核心因素,故选D项。
自然环境为江南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不是最核心因素,排除A项。
工具改进是促进江南开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核心因素,排除B项。
政府政策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非最核心因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11.【答案】C【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据题干“图1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2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运河路线较隋朝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元朝运河截弯取直,进一步东移,主要原因是五代宋元以来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呈现东移、北移趋势,故选C项。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
元朝运河路线的东移,与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
元朝运河路线的东移,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运河,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2.【答案】D【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据题干“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赏识并在政府中担任官职”可知,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并在元朝政府任职,说明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交流便捷,元政府委以官职,反映了元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选D项。
材料描述了马可·波罗来华并任官职,没有充足证据证明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马可·波罗来华并任官职,没有信息印证施行了治国安民的方略,排除B项。
材料描述了马可·波罗来华并任官职,无法得出元朝政府普遍实行驿传制度,排除C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可·波罗来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元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13.【答案】C【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据题干“向程颐请教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程门立雪”描绘的是杨时和游酢拜访著名理学家程颐的情景,而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由此得出杨时与游酢向程颐请教的问题最有可能是遵循天理,故选C项。
唐朝后期,韩喻提出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排除A项。
程颐是北宋理学家,主张理是万物本源,与宇宙元气无关,排除B项。
明朝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与程颐思想主张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的准确识记。14.【答案】D【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据题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通史,所以从编写体例上看,两者都是通史著作,故选D项。
司马迁的《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排除B项。
《资治通鉴》《史记》是通史,非断代史,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治通鉴》与《史癖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资治通鉴》与《史记》的相关史实。15.【答案】A【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据题干“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的弊端体现得更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君主专制强化,皇帝贤明则国家兴盛,皇帝昏庸则国家衰亡,说明君主专制强化下皇帝的个人素质影响国家兴,故选A项。
决策缺乏制约确实易导致政策失误,但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素质问题,排除B项。
权力过度集中确实易滋生腐败现象,而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素质问题,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素质问题,并未体现官僚体系僵化阻碍社会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有废除丞相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16.【答案】B【知识点】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据题干“战斗中若一人退缩,全队问斩……”“斩获敌人首级者重赏白银30两”可知,戚家军的这些规定体现了戚继光治军的严格和对军队纪律的高度重视,说明戚家军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有利于激发士气,提高军队战略,是戚家军能够成为抗倭斗争关键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戚家军军纪严格,未体现军队训练情况,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戚家军军纪严格,未体现军队阵法得当,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戚家军军纪严格,未体现军队战力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戚继光抗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7.【答案】B【知识点】李自成起义【解析】【分析】据题干“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弱爆发了农民起义,由此得出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故选B项。
陕西北部连年大早导致起义爆发的直接因素,排除A项。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是由于政府统治腐败造成,排除C项。
后金政权不断壮大,但与李自成起义无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准确识记。18.【答案】D【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北新疆地区的管辖;唐朝设置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北天山南北的统治;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负责管辖西北新疆地区;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综上可知,时间轴所示机构管辖的地区在中国领土中的方位是西北新疆地区,故选D项。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东南台湾地区的管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元朝在东北设立了辽阳行省,而材料反映的是对东北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B项。
元朝在西南的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掌军民事务,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相关史实。19.【答案】A【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据题干“清朝奏折制度有严格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奏折是清朝时期官员向皇帝呈报事情的文书,需折叠数层并加封,在传送中以匣封装盖章,体现了清朝时期皇帝对政务的高度掌控和对信息保密的重视,故选A项。
材料体现了清朝奏折制度的高度机密性,无法证明官僚等级差异,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清朝奏折制度的高度机密性,并未涉及规范公文流程,排除C项。
材料体现了清朝奏折制度的高度机密性,取代军机大臣之说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奏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奏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答案】A【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生丝、瓷器和茶叶通过印度果阿销往欧洲各国,而欧洲白银由此流向中国,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性市场的不断拓展,全球性的经济互动日益加强,故选A项。
从中国-印度-欧洲,反映了海上贸易交流往来,得不出国内陆路商旅往来频繁,排除B项。
从中国-印度-欧洲,反映了海上贸易交流往来,陆上丝绸之路促进技术传播不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中外之间的贸易交流,没有体现明清时期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清对外贸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21.【答案】B【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解析】【分析】据题干“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屡禁不止”“到乾隆年间,“闯关东”现象日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关内人口快速增长,引发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大量关内人民为了生存,突破政府禁令,向东北移民,“闯关东”现象日盛,故选B项。
人地矛盾尖锐,推动了“闯关东”现象日盛,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
人地矛盾尖锐,推动了“闯关东”现象日盛,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
人地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并非耕地面积减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人地矛盾,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22.【答案】C【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北京城内,宫城居中央,外环皇城、内城,三重相套”,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宫城、皇城、内城,三重相套,突出了宫城的核心地位,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皇权至高无上,故选C项。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与“皇权至上”理念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皇权至上”理念,军事防御用途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
对称美学原则是城市设计形式,根本之点是突出皇权至高无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北京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明清北京城建筑的相关史实。23.【答案】B【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据题干“注重利用数据来描述事物,引入数理概念”“……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可知,《天工开物》利用数据来描述事物,即通过具体数据来量化秧田与本田比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科技量化指导农事活动,故选B项。
材料描绘的是数据量化指导农业生产,并非传统商业的经验性总结,排除A项。
材料描绘的是数据量化指导农业实践,不属于古代科技的理论化倾向,排除C项。
材料描绘的是数据量化指导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新型农具的推广与应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工开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4.【答案】(1)意义:给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社区和群体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2)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匠人毕昇,他用胶泥刻字,制成泥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措施:构建非遗法律制度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建设。建议:加大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创新“非遗”传播方式;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等。【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社区和群体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任选“非遗”项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介绍卡。注意史实正确,叙述精准即可。如选择“中国活字印刷术”,依据题意可知,项目名称: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概况: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匠人毕昇,他用胶泥刻字,制成泥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项目价值:活字印刷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措施:据材料三“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备的非遗法律制度体系,31个省份均出台非遣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可知,构建非遗法律制度体系;据材料三“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00多人”可知,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建设。
建议:据材料三“实践中,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有的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风险”,结合所学可知,加大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创新“非遗”传播方式;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等。
故答案为:(1)意义:给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社区和群体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2)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匠人毕昇,他用胶泥刻字,制成泥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措施:构建非遗法律制度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建设。建议:加大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创新“非遗”传播方式;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5.【答案】(1)公元331年宝安;公元757年东莞;公元1573年新安;公元1666年东莞;公元1669年新安。(2)解说词: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官员,他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积极组织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流传千古,彰显出宁死不屈的精神。(3)政策:闭关政策。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其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宝安”“东晋成和六年至唐至德二年(331年至757年)”可知,公元331年宝安;据材料一“东莞”“唐至德二年至明万历元年(757年至1573年)”可知,公元757年东莞;“新安”“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五年(1573年至1666年)”可知,公元1573年新安;据材料一“东莞”“清康熙五年至清康熙八年(1666年至1669年)”可知,公元1666年东莞;据材料一“新安”“清康熙八年至清宣统三年(1669年至1911年)”可知,公元1669年新安。
(2)据材料二“②宝安区文天祥纪念馆”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官员,他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积极组织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流传千古,彰显出宁死不屈的精神。
(3)据材料三“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政策即是闭关政策。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其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故答案为:(1)公元331年宝安;公元757年东莞;公元1573年新安;公元1666年东莞;公元1669年新安。(2)解说词: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官员,他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积极组织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流传千古,彰显出宁死不屈的精神。(3)政策:闭关政策。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其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点评】本题以深圳历史探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6.【答案】(1)阶段一: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二: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阶段三: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主要方式:和亲、会盟、战争、设置机构管理、册封、和议、互市、通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校园安全教育主题展厅
- 累积滑移施工方案
- 保险公司营销策略方案
- 景区公众号活动方案策划
- 会计实习报告范文两篇
- 建筑车行坡道分析方案设计
- 会务会展活动施工方案
-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2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试题以及答案(适合鲁教版)
- 城镇雨污管网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维生物磷酸酯镁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少先队大队委笔试试卷及答案
- 瑞达利欧原则课件
-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单元测试卷(含部分解析)-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语文试卷
- 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歌乐山下的英烈课件
- 涉警舆情应对课件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赛事承办协议书
- 美术绘本创作教学课件
- 2025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申请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