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U小题,共28分。1〜5小题,每题2分;6〜11小题,每题3分。

共28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zhd)瞬息(shun)风雪裁途(z沆)

B.蓦然(m6)瞩目(shu)千卷I重负(jun)

C.崎岖(qu)炽热(chi)心有灵犀(xl)

D.无摩(yu)沉淀(dian)忍俊不攀(ji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风雪载途(zAi)------zai;

B.瞩目(shD)------zhu;

D.忍俊不辇(jin)——jin;

故选C。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诚挚哽咽迷途知返B.硝烟心扉语重心常

C.稠密修茸心急如焚D.点辍释然耐人寻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语重心常一语重心长;

C.修茸——修葺;

D.点辍—点缀;

故选A。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80年前,世界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展现了人类

和平的坚定信念,用鲜血和平的顽强精神,谱写了以智慧和平的历史篇章。今天,我们铭记

历史,致敬英烈,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果实,更要以史为鉴,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间。

A.拱卫爱护缔造B.拱卫守护制造

C.捍卫爱护制造D.捍卫守护缔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一空,拱卫:环绕在周围保卫着。捍卫:保护使不受侵犯或损害。此处体现对和平信念的坚定守护,用

“捍卫”恰当;

二空,爱护:爱惜而且保护。守护:意思是守卫保护。与“鲜血”搭配,体现为和平付出的努力,用“守

护”恰当;

三空,缔造:意思是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制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

物品。与“历史篇章”搭配,用“缔造”恰当;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近日,我区举办示范性主题队日活动。②此次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争做“非遗

小匠人”。③30余名少先队员在杨柳青年画社参观木版年画制作过程,感受木版年画的匠心独运。④孩子

们通过亲手制作年画作品,在体验非遗技艺中感悟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第②句语序不当,逻辑上应先“传承”后“弘扬”(只有先继承才能发扬),应调整为“此次活动引导

少先队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一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主题是《智汇中国智惠上合》。此次论坛是推动新领域合作的

重要平台,也是中国落实2023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具体举措。中国愿与上合组织成员

国一道,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和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A.《智汇中国智惠上合》B.重要平台,

C“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D.有益、安全、和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主题应用引号,而非书名号;

C.倡议名称应使用书名号而非双引号;

D.并列词语最后一项前用“和”连接时,前不用顿号,将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B。

6.下面对《己亥杂诗》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A.本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白日西斜与广阔天涯两个画面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C.本诗的后两句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仕途受阻的遗憾。

D.最后一句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答案】C

【解析】

【导语】《己亥杂诗》前两句写夕阳下离京的愁绪与东行的旷远,后两句以落红自喻,虽脱离官场,仍愿

化作春泥护花,抒发虽辞官却心系国家的报国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以“落红”自喻,落红虽脱离枝头,却化

作春泥滋养花朵,并非表达对仕途受阻的遗憾,而是体现了即使离开官场,仍心系国家、愿奉献自我的情

怀;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有“生日”的城市——天津

①在华北平原的东边,渤海湾的臂弯里坐落着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天津。它不仅是首都北京的

“海上大门”,也是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经济中心。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轻,处处都能看到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

②天津是中国唯一一个有官方“生日”的城市。这个特别的“生日”是每年的12月23日,是为了纪

念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这一天,天津正式“设卫筑城”,开始了它621年的传奇历程。这个特别的纪

念日,让天津人对自己的城市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

③海河,这条如碧色玉带般穿城而过的母亲河,自三岔河口蜿蜒约七十几公里,将整座城市深情拥

抱。沿河两岸,现代楼宇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古文化街的飞檐斗拱隔河相望,既彼此辉映又

互为支撑。

④天津的城市风貌像一本丰富多彩的立体画册。古文化街市声鼎沸,老字号招牌林立,让你亲身感受

到这座城市浓厚“津味儿”。五大道上,两千多座风格迥异的小洋楼如同万国建筑博物馆中无声的乐章,

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区,矗立着世界十大港口之一的天津港,每年以亿吨计的吞吐量、

庞大的轮船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生动展现了它作为北方经济心脏的蓬勃脉动。

⑤天津的文化魅力是市民烟火气与艺术气质的奇妙结合。茶馆中那诙谐幽默的相声,正是天津人乐天

性格的生动映照。煎饼保子是街头最受欢迎的小吃,摊面、磕蛋、卷脆、刷酱,扑鼻香气成为城市最温暖

的味觉密码。色彩鲜艳的杨柳青年画、栩栩如生的“泥人张”泥塑,是传承至今的民间艺术瑰宝。

⑥拥有“生日”的天津,就像一位既珍视古老记忆又拥抱崭新时代的活力青年。这座将深厚历史与蓬

勃生机完美融合的城市,时时都在彰显它的独特与不凡,并带着这份自豪与精气神,大步奔向更加璀璨的

明天!

(选自《中国之城》)

7.下面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行的一项是()

A.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边,紧邻渤海湾,海河与母亲河如玉带穿城而过。

B.天津具有621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唯一一个有官方“生日”的城市。

C.古文化街的老字号、五大道的洋楼和滨海新区的天津港是天津风貌的代表。

D.茶馆的相声、街头的煎饼果子是天津人乐天性格和市民烟火气的生动映照。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亚项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到天津“古老又年轻”“传统与现代”,为下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蜿蜒约七十几公里”的“约”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句介绍天津港情况时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天津这座城市。

【答案】7.A8.D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有生日的城市”为独特切入点,总起天津的地理与地位,再分述其历史、自然、风

貌、文化,末段收束于古今融合的活力。语言生动,用比喻绘海河、洋楼,数据与诗意结合,逻辑清晰,

尽显天津独特魅力与蓬勃生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第③段“海河,这条如碧色玉带般穿城而过的母亲河,自三岔河口蜿蜒约七十几公里,将整

座城市深情拥抱”可知,原文中明确说明海河就是天津的母亲河,而选项中“海河与母亲河”的表述将两

者并列,误认为是两条河,与原文中“海河是母亲河”的意思不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第①段总体介绍天津的地理位置、地位及城市特点,第②-⑤段分别从“生日”、海河、城市

风貌、文化魅力等方面具体介绍,第⑥段总结天津的特点及发展方向可知,全文确实采用“总一分一总”

的结构。但文中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从不同角度(地理位置、历史纪念日、自然景观、城市风

貌、文化魅力)进行介绍,属于逻辑顺序。由此可知,该选项中“按时间顺序介绍”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活板》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

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之;药稍卷,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

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

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

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

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卷,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异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亚做的一项是()

A.持旗火炀之就:靠近B.字平如作砥:磨刀石

C.零互用之更:更改D.瞬息可感就:完成

10.下面句中线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板印书籍B.弓后典籍C.邳纸灰之类D.药稍螫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走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交代活字印刷术前身是“板印书籍”,突出活字印刷的特点和优点。

B.第②段详细说明了活字印刷从制版、刻字、印刷到拆版这一整套印刷程序。

C.第③段交代“活板”的下落,照应上一文段开头,证明毕昇发明的真实性。

D.这篇程序性说明文紧紧抓住活字印刷“活”的特征,详略得当,结构严谨。

【答案】9.C10.C11.B

【解析】

【导语】《活板》以简洁精准的语言,围绕“活”字展开。先溯板印源头,再详述活字制作、印刷流程,

突出“活”之优势:效率高、易存储、可补刻。末段交代印之传承,佐证真实性。全文程序清晰,详略得

当,尽显科技说明文的严谨与实用之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句意:两块相互交替使用。更:交替,轮流;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用雕版印刷书籍。“板”通“版”,指雕版;

B.句意:以后的经典文献。“已”通“以”,与“后”连用,指过去某个时间开始后的一段时间;

C.句意: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句中没有通假字;

D.句意:药物稍稍熔化。“铭”通“熔”,指熔化;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第②段“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

更互用之……不用,则以纸帖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可知,文段是先介绍刻字,再说明制

版、印刷、拆版等程序,并非按照“制版、刻字”的顺序。由此可知,该选项对第②段说明顺序的表述与

原文不符。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①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

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②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

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

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

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

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

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

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

“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

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

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

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

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③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5),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6)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答案】①.自缘身在最高层②.柳暗花明又一村③.无丝竹之乱耳④.濯清涟而不妖

⑤.有约不来过夜半⑥.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缘、柳暗花明、濯、

清涟、蓝”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仲淹还金授方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②。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日:“吾善炼

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③,内④文正怀中,文正方

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谓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

汝尚幼,故俾⑤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志宛然。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悴:贫苦。②游:交往。③封志:封存并加标识④内:同“纳”,放入。⑤俾(bi):使。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吾普炼水银为白金善:

(2)呼而谓之曰谓: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15.结合选文,简要说一说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3.①.擅长,善于②.对……说

14.范仲淹刚想(正要)推辞(避让),然而(但)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5.范仲淹不贪图财物(诚实守信,正直廉明),对于术者临终给的炼金方和白金丝毫未动,等术者儿子长

大后交还给他。

【解析】

【导语】这篇短文以简洁叙事展现范仲淹品行。先写术士临终托物,再述范氏十年后完璧归赵,“封志宛

然”细节点睛。全文无华丽辞藻,以时间跨度与诚信行为对比,凸显其不贪财、重承诺的品格,叙事质朴

却力量厚重,尽显古人风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擅长把水银炼成白金。善:擅长,善于。

(2)句意:(范仲淹)叫来他,对他说。谓:对……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方:正要,刚刚;辞避:推辞,避让;而: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气已绝:气息已经断绝,指去世。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

官……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志宛然”可知,术士将炼金方和白金托付给范仲淹,范仲淹虽未及时推辞,

但十余年后,在术者之子长大后,将封存完好的秘方和白金悉数归还。由此可知,范仲淹不贪图财物,诚

实守信,正直廉明。

【点睛】参考译文:

范仲淹年轻时贫困潦倒,寄居在睢阳朱家。他常常和一个术士交往。正赶上术士病重,(术士)派人叫来

范仲淹,告诉他说:“我擅长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还年幼,不能把(这个秘方和白金)托付给他,

现在把它交给你。”随即把那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存好,放入范仲淹怀里。范仲淹正要推辞,而术士

已经断了气。十多年后,范仲淹担任谏官,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叫来他,对他说:“你的父亲

有神奇的法术,当初他去世时,因为你还年幼,所以让我保管这些东西。如今你已长大成人,应当把这些

还给你。”于是拿出那个秘方和白金交给了他,封存的标识依然和当初一样。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①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

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却早早

地起床了。

②“这鬼天气,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

了。”孙老师笑了笑。小操场的角落码放着不多的准备过冬的煤块。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

子们的脚步声了。”

③女人望天,一边叹气,一边甩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炉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再下雨,我

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④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

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

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

“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⑤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连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

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扑棱棱围向跳动的火苗,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子,

叽叽喳喳的笑声裹着木柴喈啪声,把寒意都赶到了屋外。

⑥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

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⑦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

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⑧女人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⑨“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

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

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

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⑩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领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抽干柴。“看到啥了?”女人

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

家,孩子们都回去了。”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⑫t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啜噱摇了一个晚上。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

“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要是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

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扭了扭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

课。”“你……”女人不再作声。

跳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空气也仿佛被冻住

了,仅存的一点暖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孙老师还没起床,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

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⑱C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

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

好大一堆木炭。

⑮“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

炭特别耐烧。"原来……

⑯t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

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缺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文有改动)

16.请按时间顺序,模仿例句的样式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情节

早上(1)_________

下午放学孙老师批评学生贪玩,学生们回家去

后To

晚上(2)__________

第二天清

(3)__________

17.文中第慎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简要分析其有什么作用。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学生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扑棱棱围向跳动的火苗,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子,叽叽喳喳的笑声裹着木

柴僻啪声,把寒意都赶到了屋外。

19.最后一段“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16.①.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②.女人担忧没有燃料过冬,孙老师却

不在意。③.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环境描写,作用:①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②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③衬托了学生送炭

行为的感人。

18.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围炉烤火的欢快样子,表达了孩子们的高兴、开心之情,侧面

表达了孙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

19.表层含义说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深层含义是学生们的爱使孙老师夫妇在冬天里

感到温暖。

【解析】

【导语】《点燃一个冬天》以冬日寒雨为背景,聚焦师生情。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取暖,学生以木炭回

报,情节质朴却动人。环境描写烘托严寒,反衬人情温暖;比喻写孩童之乐,细节显师者之心。全文于平

淡中见真情,如炭火般暖人心房。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首先分析例句样式:根据“孙老师批评学生贪玩,学生们回家去了”可知句式为“人物+行为,另一人物+

相应反应/结果”,且围绕核心事件展开。

(1)结合第②段“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第⑤段“孙老师连声应

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扑棱棱围向跳

动的火苗”可知,早上孙老师夫妇生火,学生们来烤火取暖。由此可知,情节为“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

火,学生烤火取暖”。

(2)结合第⑫段“女人说:’可我们要是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

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扭了扭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课’”

可知,晚上女人担忧燃料不足过冬,孙老师却并不在意。由此可知,情节为“女人担忧没有燃料过冬,孙

老师却不在意”。

(3)结合第⑭段“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

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第⑯段“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

的”可知,第二天清晨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由此可知,情节为“学生送来自

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结合第⑬段“大地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空气也仿佛被冻住了,仅存

的一点暖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该句描绘了雪后山村的景象,属于环境描写。其中“白茫茫”“厚

厚的积雪”“寒气肆虐”“空气也仿佛被冻住了”等内容,突出了山村冬天天气的严寒。由此可知,这处

环境描写首先起到了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的作用;同时,这样严寒的环境下,孙老师和学生们面临着取

暖的困境,为下文学生们冒着严寒送来自己烧的木炭这一情节作了铺垫;此外,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学

生们的送炭行为更显温暖和珍贵,衬托了学生送炭行为的感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结合第⑤段“学生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扑棱棱围向跳动的火苗,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子,叽叽喳喳

的笑声裹着木柴僻啪声,把寒意都赶到了屋外”可知,句中将“学生们”比作“欢快的小麻雀”,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扑棱棱围向”“叽叽喳喳的笑声”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围炉烤火时的欢快样

子,体现出他们的高兴之情;而孙老师让孩子们烤火取暖的行为,也从侧面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关爱。由

此可知,该句通过比喻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孙老师的关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承“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和第颁“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可知,从表层

看,学生们送来的木炭数量充足,足够孙老师夫妇度过整个冬天取暖使用。结合全文内容,孙老师夫妇关

心学生,为学生生火取暖;学生们则用自己烧的木炭回报老师,这份师生间的情谊温暖动人。由此可知,

深层含义是学生们的爱心和懂事,让孙老师夫妇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这种温暖足以驱散

整个冬天的寒意。

五、专题学习活动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20.天津市自202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这一活动不仅成为京津冀地区春季

旅游的热门项目,更成功激活了天津的春日经济,展现出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

天津海棠花节主要景区游客量统计图

350-----------------------------------------------------317

JUU

幺3U

…202

13U

1UnUn

10

n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2024年2025年

口单位:万人

请探究上图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答案】从2023年到2025年(近三年),天津海棠花节主要景区游客量逐年大幅提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观察“天津海棠花节主要景区游客量统计图”可知,2023年天津海棠花节主要景区游客量为10万人,

2024年为202万人,2025年为312万人,2023——2025年游客量数据呈现增长趋势,且后两年增长幅度

大。由此可知,从2023年到2025年(近三年),天津海棠花节主要景区游客量逐年大幅提升。

21.“现在保尔才明白: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做到的

事,只有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业绩!”

这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简要叙述一下“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

紧紧箍住”说的是保尔什么样的遭遇,他又是如何做的?体现了那个时代什么样的美好品质?

【答案】保尔因长期伤病积累,导致下半身瘫痪,双目逐渐失明,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用笔写作继续工作和

战斗。他身上体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激情,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小说讲述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烽火中成

长,历经战场搏杀、身体伤残等磨难,始终坚守信仰,以顽强意志投身建设,最终在文学中延续生命,展

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坚韧抗争。

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保尔在革命战争中多次负伤,头部重伤几乎丧命,后又因长期艰苦

斗争,身体垮掉,最终下半身瘫痪、双目失明,这便是“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紧紧箍住”的遭遇。面对这

样的绝境,保尔没有屈服,他选择以笔为武器,在文学创作中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