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春望》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6课《春望》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6课《春望》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6课《春望》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6课《春望》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学们,当繁花似锦的春日遇上山河破碎的乱世,会碰撞出怎样的情感?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白发苍苍的诗人被困在沦陷的长安。他透过残破的城墙望向窗外——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眼前却只剩断壁残垣、荒草萋萋。这位诗人,就是杜甫;这份在春光里交织的国破之痛、家亡之悲,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望》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乱世中那抹沉重的春色,触摸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课文导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春望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世人尊为“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品有《望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知人论世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他感时忧国,写下了本诗。背景链接安史之乱背景链接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12月)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2月),历时7年2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由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藩镇势力发动叛乱。

过程: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次年攻破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随后占领长安,唐玄宗出逃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迫自尽。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761年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最终在唐军与回纥援军的联合打击下,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平定。

影响:叛乱使唐朝人口锐减(战前人口5300万,战后人口1700万)、经济凋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边疆不稳,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等地,甚至一度攻入长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文朗读溅jiàn抵dǐ搔sāo簪zā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都,指长安。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草木丛生。深,茂盛,茂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简直。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初知内容译文:国都残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感伤国家实局,看到美丽的花儿禁不住落泪;怨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啼也觉得心惊。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品析诗句诗句品析本联写写春望所见沦陷的的长安的悲惨景象,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痛切地传达了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炼字:“破”“深”有何表达效果?答:“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战乱后长安城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萧条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这两个字传达了诗人忧国时伤的无限沉痛之情。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惊心。品析诗句诗句品析请从修辞或写作手法上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1)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花感时恨别而落泪,鸟感时恨别而惊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移情于物,花鸟因国都破败、一片荒芜而溅泪惊心,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花鸟能使人赏心悦目,而诗人因感时伤别,见花开而流泪,闻鸟鸣而惊心,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品析诗句诗句品析背景链接: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请从修辞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采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用“抵万金”夸张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品析诗句诗句品析背景链接: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怎样的忧思?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采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的年迈诗人形象,写出了诗人苍老文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心情.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品析诗句诗句品析背景链接: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怎样的忧思?“搔”“短”有何表达效果?

答:“搔”是“挠”的意思,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望望见京城长安残破之景渴望自己能为国效力希望战乱停止社会和平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品析诗句疑难探究诗题“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望品析诗句疑难探究诗题“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①望见京城长安残破之景;②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③渴望自己能为国效力,实现报国之志;④希望战乱停止,社会和平。《春望》全诗围绕“望”字展开,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所忧,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主题归纳课堂作业A.两首诗都用一个“望”字统领,而“望”的内涵却不同,前者望家国破碎,后者回首过往。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这两首诗歌都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1.下列对《春望》《望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情感,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2.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课堂作业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