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选取了《那个星期天》(史铁生)、《骑鹅旅行记(节选)》(塞尔玛·拉格洛芙)、《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马克·吐温)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写一件成长中的事”“语文园地六”等内容。单元人文目标聚焦“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理解成长的意义”;语文要素则围绕“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不同方法表达情感”“阅读名著节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中触摸成长的温度,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表达的深度。**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媚、蚁”等15个生字,会写“藏、挪”等20个生字;理解“翻箱倒柜、念念叨叨”等词语的含义。2.能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变化(如《那个星期天》中“我”的期待—焦虑—失望)。3.学习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等方法表达情感;能概括名著节选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如尼尔斯的“淘气—转变”、汤姆的“顽皮—勇敢”)。(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批注赏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人物心理的表达技巧。2.运用“预测情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解读名著中的人物成长。3.在“即兴发言”“习作练笔”中,迁移运用单元所学的情感表达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学会理解他人(如母亲的辛劳、同伴的情谊)。2.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掌握用不同方法表达情感的技巧。2.梳理名著节选的情节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1.理解成长中的复杂情感(如失望中的理解、顽皮中的担当)。2.在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方法,表达真实的成长体验。**四、单元课时安排**内容课时《那个星期天》2《骑鹅旅行记(节选)》2《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2口语交际:即兴发言1习作:写一件成长中的事2语文园地六1单元复习与评价1**五、具体课文教学设计****(一)《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媚、砖”等生字,会写“藏、挪”等生字;理解“翻箱倒柜、念念叨叨”等词语。2.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我”等待母亲的过程。3.初步感受“我”的期待心理。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发共鸣(1)播放“孩子等待家长接放学”的短视频,提问:“你有过等待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看文中的‘我’等待母亲时,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2)检查生字词:认读:媚(mèi)、砖(zhuān)、蚁(yǐ)、叨(dāo)(重点区分“叨”的多音字:dāo(念叨)、tāo(叨扰))。书写:“藏”(上下结构,注意“臣”的笔顺)、“挪”(左右结构,右边“那”的笔顺)。(3)梳理脉络:用“______的时候,我______”的句式,概括“我”等待母亲的过程(如“早晨的时候,我盼着母亲带我出去”“上午的时候,我蹲在院子里等母亲”“下午的时候,我坐在台阶上望母亲”)。3.聚焦“期待”,品味细节(1)找出文中描写“我”期待心理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2)交流示例:“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跑”“站”“藏”等动作描写,表现“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跳房子”“看云彩”等细节,写出“我”用游戏掩饰期待的心情。)4.总结延伸,布置作业(1)总结:“今天我们初步感受了‘我’等待母亲时的期待心理,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我’的心理变化。”(2)作业:抄写生字词2遍;用“期待”写一段话(结合动作或细节)。**(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我”从期待到焦虑、失望的心理变化。2.学习用“内心独白、环境烘托”等方法表达情感。3.理解母亲的辛劳,感受成长中的理解。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衔接前文(1)回顾上节课内容:“‘我’等待母亲的过程中,最初的心情是怎样的?”(2)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研读“焦虑”,品味情感(1)找出文中描写“我”焦虑心理的句子,用“——”画出。(2)交流示例:“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对话描写,“我”的催促与母亲的忙碌形成对比,表现焦虑。)“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环境描写,用“光线消逝”烘托“我”的失望。)3.探究“失望”,理解成长(1)默读第7-9自然段,思考:“我”的失望体现在哪些地方?(2)交流:“我一声不吭,盼着。”(沉默的等待,比催促更显失望。)“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重复的“盼着”,写出“我”的绝望。)(3)拓展:“母亲为什么没有兑现承诺?”(联系上下文,母亲要照顾孩子、做家务,体现母亲的辛劳。)4.总结方法,迁移运用(1)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内心独白(如“我想”“我盼着”)、动作描写(如“跑”“蹲”“跳”)、环境烘托(如“光线消逝”“荒凉”)。(2)小练笔:“写一写你某次等待的经历,用今天学的方法表达心情。”(示例:“我坐在沙发上,盯着墙上的钟,分针走了一圈又一圈。窗外的天渐渐黑了,我拿起手机又放下,生怕错过妈妈的电话。”)5.布置作业(1)完成小练笔;(2)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比文中“我”的心理变化。**(三)《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尼、嘶”等生字,理解“无济于事、乌合之众”等词语。2.梳理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的经历(被动物欺负、骑鹅飞走)。3.初步感受尼尔斯的“淘气”性格。教学过程:1.童话导入,激发兴趣(1)提问:“你们读过哪些童话?童话里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如《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2)导入:“今天我们要读一篇瑞典童话《骑鹅旅行记》,看看主人公尼尔斯经历了什么。”2.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尼尔斯的经历。(2)检查生字词:认读:尼(ní)、嘶(sī)、咬(yǎo)、袭(xí)。理解:“无济于事”(没有帮助)、“乌合之众”(无组织的一群人)。(3)梳理情节:尼尔斯变成小狐仙→被猫欺负→被鸡群攻击→骑鹅飞走。3.聚焦“淘气”,分析性格(1)找出文中描写尼尔斯“淘气”的句子,用“○”标出。(2)交流示例:“尼尔斯经常欺负家里的动物,比如揪猫的尾巴,拔鸡的羽毛。”(直接描写,写出尼尔斯的调皮。)“尼尔斯对小狐仙说:‘你再不给我变回来,我就把你的尾巴揪下来!’”(语言描写,表现尼尔斯的任性。)4.总结延伸,布置作业(1)总结:“尼尔斯因为淘气变成了小狐仙,接下来他会经历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作业:抄写生字词2遍;预测尼尔斯骑鹅后的经历(写100字左右)。**(四)《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的“恐惧”与“转变”。2.学习用“对比”方法表现人物性格变化。3.感受童话的“奇幻”特点(如动物会说话、人会变小)。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衔接前文(1)回顾上节课内容:“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遇到了什么麻烦?”(2)过渡:“尼尔斯在被动物欺负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研读“恐惧”,品味情感(1)找出文中描写尼尔斯“恐惧”的句子,用“——”画出。(2)交流示例:“猫扑过来,尼尔斯吓得跳到了桌子上。”(动作描写,表现尼尔斯的害怕。)“鸡群围过来,啄他的腿,尼尔斯疼得直哭。”(神态描写,写出尼尔斯的无助。)3.探究“转变”,理解成长(1)默读第10-12自然段,思考:“尼尔斯为什么会骑鹅飞走?”(他想逃离动物的欺负,同时也想寻找变回人的方法。)(2)对比:“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前后的变化?”(之前:淘气、任性;之后:恐惧、无助。)(3)拓展:“你认为尼尔斯接下来会怎样?”(预测:他会遇到更多困难,逐渐学会善良、勇敢。)4.总结童话特点,迁移运用(1)总结童话的“奇幻”特点:人物会变形(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动物会说话(猫、鸡、鹅)、情节充满想象(骑鹅旅行)。(2)小练笔:“写一个奇幻的片段,比如你变成了一只蚂蚁,遇到了什么事?”(示例:“我变成了一只蚂蚁,正爬在树叶上,突然一阵风把树叶吹到了河里。我抓住树叶的边缘,看着河水哗哗流,心里害怕极了。这时,一只青蛙跳过来,把我救上了岸。”)5.布置作业(1)完成小练笔;(2)阅读《骑鹅旅行记》整本书,记录尼尔斯的成长经历。**(五)《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略)**说明:可参照前两篇课文的设计思路,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汤姆的“顽皮—勇敢”性格变化(如“刷墙”的调皮、“救贝琪”的勇敢),学习用“对话、情节”表现人物心理,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六、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目标:1.学会在不同场合(如班会、聚会)即兴发言,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具体。2.培养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模拟“班会课”(主题:“成长中的一件事”),请学生即兴发言。2.方法指导:确定主题(如“我学会了骑自行车”);组织内容(开头:问候;中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尾:感受);注意语气(自然、亲切,符合场合)。3.实践练习:分组练习即兴发言,每组推荐1人展示,教师点评(重点:思路、内容、语气)。**七、习作:写一件成长中的事**教学目标:1.选取成长中的一件典型事例(如“第一次做饭”“被误解的经历”),表达真实情感。2.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教学过程:1.审题指导:“成长中的事”指的是“让你有所收获、有所改变的事”(如学会独立、理解他人、克服困难)。2.选材指导:用“思维导图”梳理成长中的事件(如“第一次骑自行车”:起因(想学)、经过(摔倒、坚持)、结果(学会)、感受(坚持就是胜利))。3.写法指导:细节描写:动作(如“我握紧车把,脚踩踏板,身体往前倾”)、神态(如“我额头冒汗,眼睛盯着前方”);心理刻画:内心独白(如“我想:‘我一定能学会!’”)、环境烘托(如“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好像在为我加油”)。4.片段练习:写“第一次做饭”的细节(如“打鸡蛋”“切蔬菜”),教师点评。5.完成习作:学生根据指导写全文,教师批改后进行讲评(重点:情感真实、细节生动)。**八、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积累“翻箱倒柜、念念叨叨”等词语,理解其含义。2.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如“他很勤奋,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读书”)。3.背诵《学弈》,理解其寓意(学习要专心致志)。教学过程:1.词语积累:认读“翻箱倒柜、念念叨叨”等词语,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如“妈妈翻箱倒柜找我的作业本”)。2.句子练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如“他很乐于助人,昨天帮同学修好了钢笔”)。3.古诗学习:朗读《学弈》,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含义,体会“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九、单元复习与评价**教学目标:1.回顾单元重点(心理描写方法、名著阅读方法)。2.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习作、名著阅读报告)。教学过程:1.单元回顾:用“表格”梳理单元内容(课文、主题、语文要素)。2.成果展示:习作展示: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朗读;名著阅读报告:展示《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卡(内容包括:人物、情节、感受)。3.评价反馈:教师用“星级评价”(如“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我学会了用动作描写表达心情,下次要加强环境烘托”)。**十、作业设计**(一)基础作业1.抄写单元生字词2遍;2.背诵《学弈》;3.完成《语文练习册》单元练习。(二)提升作业1.批注《那个星期天》中的心理描写句子(不少于5处);2.写一篇“成长日记”(记录最近的成长经历,用1-2种心理描写方法)。(三)拓展作业1.阅读《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不少于3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