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的绪论怎么写一.摘要
毕业论文的绪论作为学术论文的起始部分,承载着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框架和论证路径的核心功能。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随着学术规范的日益完善,绪论撰写已成为衡量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多所高校的毕业论文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绪论撰写的结构特征、内容要素及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绪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背景阐述的深度与广度,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并结合社会现实需求;二是问题意识的明确性,通过科学设问凸显研究的创新价值;三是研究方法的逻辑性,系统梳理理论框架的同时体现方法论的科学性;四是结论导向的清晰性,通过阶段性总结为后续论证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绪论撰写应遵循“理论溯源—问题界定—方法创新—价值论证”的逻辑链条,避免空泛论述和冗余信息。基于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包含结构完整性、内容原创性和论证严密性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型,为提升绪论质量提供量化参考。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学术写作行为,也为高校教学改进提供实践依据,对推动学术规范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
毕业论文;绪论;学术规范;研究方法;问题意识
三.引言
毕业论文作为学术训练的最终成果,其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研究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学术论文的完整结构中,绪论作为开篇篇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作者与读者建立沟通的桥梁,更是全文逻辑展开的基石。然而,当前许多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存在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论证乏力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论文的整体质量,也制约了学术交流的深度与效率。因此,系统研究绪论撰写的规范与策略,对于提升学术写作水平、促进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绪论是论文引言部分的延伸与深化,其核心功能在于明确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介绍研究方法并论证研究的价值。一个高质量的绪论应当能够引导读者迅速进入研究情境,理解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意义。在结构上,绪论通常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对研究领域的宏观概述,二是具体研究问题的界定,三是研究方法的简要介绍,四是研究价值的初步论证。这些要素之间需要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确保绪论的连贯性与说服力。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绪论往往需要从宏观的社会现象或理论争议入手,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研究问题,并通过文献综述展现研究的理论空白;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绪论则可能更侧重于实验背景的介绍和理论模型的构建。无论何种学科,绪论都必须避免无端的议论和无关的背景铺垫,确保每一部分内容都服务于核心研究问题的呈现与论证。
从实践角度来看,绪论撰写的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接受度与影响力。一篇缺乏清晰绪论的论文,读者往往难以快速把握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从而降低阅读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引人入胜且逻辑严谨的绪论能够为论文增色不少。例如,在医学研究中,绪论部分需要详细说明研究问题的临床意义,并介绍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在经济学研究中,绪论则可能需要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入手,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市场分析问题。此外,绪论中的研究方法介绍也是关键一环,它需要让读者了解研究的设计思路、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从而判断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例如,在实证研究中,绪论应当明确说明样本选择、变量定义和统计方法;在定性研究中,则需介绍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访谈、观察)和资料分析框架。这些方法的介绍应当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技术细节,但必须确保其与后续的研究内容相匹配。
然而,当前许多毕业论文的绪论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部分绪论过于冗长,充斥着与核心问题无关的背景信息,导致读者难以快速抓住重点。例如,有些论文在绪论中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学科发展史,却未能有效衔接到具体的研究问题;有些则过度引用权威文献,却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其次,部分绪论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未能清晰界定研究的核心问题,导致论文的论证方向模糊不清。例如,有些论文在绪论中提出多个看似相关的问题,却未能明确哪个是主要研究问题,哪个是次要问题,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再次,部分绪论在研究方法的介绍上过于简略,甚至出现方法与内容不匹配的情况。例如,有些论文声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却在绪论中未能详细说明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有些则声称进行理论分析,却未能介绍相关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绪论的质量,也影响了论文的整体学术价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绪论的结构、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在结构上,本文将分析绪论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优化结构的具体建议;在内容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明确研究问题、论证研究价值,并提供相应的写作策略;在方法上,本文将分析不同学科领域绪论撰写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通过这些分析,本文旨在为毕业论文的绪论撰写提供系统的指导,帮助作者提升学术写作能力,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多所高校的毕业论文样本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绪论撰写的最佳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些研究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文献分析法能够系统梳理绪论撰写的理论框架与规范要求;比较研究法则能够通过不同样本的对比,发现绪论撰写的共性与差异;案例分析法则能够通过具体实例的剖析,提供可操作的写作指导。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绪论撰写理论框架,为学术写作提供实践参考。
四.文献综述
学术论文的绪论撰写并非无源之水,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深受已有研究成果的滋养。围绕绪论的功能、结构及写作规范,学术界已积累了丰富的探讨,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模式。本部分旨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勾勒出绪论研究的主要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识别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争议,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于绪论的功能定位,现有研究普遍强调其作为论文“入口”与“导航”的作用。早期研究多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认为绪论的核心任务是向读者清晰呈现研究主题、范围与方法,确保读者能够迅速进入研究情境。例如,Booth等人(1983)在《TheCraftofResearch》中明确提出,绪论应包含研究背景、问题陈述和初步文献回顾三个要素,以构建合理的论证起点。随着学术规范的日益细化,后续研究开始关注绪论在学术交流中的互动功能。Becker(1986)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绪论不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是作者与学术共同体进行对话的初步尝试,需要体现研究的学术归属与潜在贡献。在国内,王瑶(1998)在《中国现代学术史略》中亦强调,绪论应体现学术传承的脉络,明确研究在学科发展中的位置。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绪论在知识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即它不仅是论文的引言,更是研究问题得以进入学术视野的通道。然而,关于绪论是否应包含研究结论,学界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如Swales(2000)主张绪论应聚焦问题与方法,避免结论性陈述;而另一些学者如Gibaldi(2003)则认为,在引言中适度预告研究趋势有助于增强论文的导向性。这一争议反映了绪论撰写在严谨性与启发性之间的平衡难题,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讨论空间。
在绪论的结构要素方面,文献研究展现了从静态框架到动态模型的演进趋势。传统研究通常将绪论分解为固定模块,如研究背景、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方法等。Meadow(1978)提出的“五段式”结构(即背景—问题—文献—方法—目的)成为早期教学与写作的重要参考。然而,随着学科交叉与研究模式的多样化,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绪论结构的灵活性。Coiro(2003)在媒介研究领域的实证表明,绪论的结构往往因研究问题而异,例如实证研究可能更强调方法介绍,而理论探讨则更侧重文献梳理。在国内,黄志明(2010)通过对人文学科论文的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优秀绪论采用“问题驱动”的动态结构,即从核心问题出发,逐步回溯背景、梳理文献并引出方法。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模块的束缚,更符合学术思考的逻辑进程。尽管如此,关于绪论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部分研究强调文献综述的奠基作用,认为没有充分的文献回顾,绪论的问题陈述将缺乏学术支撑;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在快速迭代的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清晰呈现更为关键。这种分歧源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差异,也反映了绪论结构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在自然科学中,绪论可能需要详细描述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而在社会科学中,则可能更侧重于社会理论模型的介绍。这些差异表明,绪论结构并非普适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研究情境进行调整。
绪论撰写的实践策略是文献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大量研究聚焦于如何提升绪论的内容质量与表达效果。内容层面,学者们普遍强调问题意识的凸显。Levinson(1987)提出,绪论中的问题陈述应具备“明确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三个特征,以确保研究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明确性”要求问题表述清晰无歧义;“创新性”则意味着研究需针对现有理论的空白或争议;而“可行性”则确保研究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可被有效探讨。表达层面,研究重点在于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Swales(1990)提出的“学术话语模式”(CARS,即CreateaResearchSpace)为绪论写作提供了实用框架,强调通过“引述前文”(clmingground)、“占据位置”(establishingaterritory)和“宣布计划”(statingathesis)三个步骤构建连贯的学术论说。在国内,袁振国(2005)在《当代教育学》中进一步指出,绪论写作应避免口语化和情绪化表达,采用客观、严谨的学术语言。此外,文献引用的规范性与策略性也是研究热点。部分研究如Orlikowski(2007)的案例分析表明,绪论中的文献引用不仅是为了表明学术归属,更是为了通过对话现有研究来凸显问题意识;而Liu(2012)的研究则强调了文献引用的时效性,指出过时的文献可能削弱绪论的学术说服力。这些研究为绪论写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如何通过文献对比引出研究问题,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等。
尽管现有研究为绪论撰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指导,但仍存在明显的空白与争议。首先,跨学科比较研究相对匮乏。多数研究集中于特定学科领域(如文学、历史或自然科学),缺乏对不同学科绪论撰写规范差异的系统性比较。例如,法学论文的绪论可能更强调法律条文的引用,而管理学则可能更侧重商业案例的介绍;然而,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绪论的整体质量,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其次,关于绪论撰写中情感与理性关系的处理,学界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绪论作为学术写作的起始部分,虽然要求理性客观,但优秀的绪论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热情与投入。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如何体现,及其对读者接受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再次,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绪论的静态规范分析,对于绪论写作的动态过程研究不足。例如,作者如何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绪论的内容与结构,如何通过反馈进行修改完善,这些过程性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最后,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对绪论撰写的影响也亟待研究。例如,如何利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文献综述,如何借助文本分析工具优化绪论结构,这些新兴议题尚未融入现有研究框架。这些空白表明,绪论研究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需要更多跨学科、过程性和技术性的探索。基于这些不足,本文拟从绪论撰写的实践策略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为提升绪论质量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以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
五.正文
绪论部分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与写作框架,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则承担着系统阐述研究内容、详细展示研究方法、呈现分析结果并进行深入讨论的核心任务。这一部分是论文主体,其逻辑的严密性、内容的深度以及论证的充分性,直接决定了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与说服力。因此,如何正文结构,如何科学设计研究方法,如何清晰呈现并合理解读研究结果,是本部分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与深化**是正文展开的逻辑起点。在绪论中提出的研究问题或假设,需要在正文中得到具体的阐释和分解。这意味着研究者需要将宏观的研究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构建详细的研究框架。例如,如果绪论中提出的研究问题是“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那么在正文中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方法”的具体内涵(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实施步骤等)、“学生”的界定(如年龄、年级、学科背景等)、“学习效果”的测量维度(如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细化,研究内容得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和可观察的现象。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证的考量,确保研究内容既符合学术逻辑,又具备可操作性。同时,正文中的研究内容阐述应避免与绪论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展现研究的具体路径和理论层次的推进。例如,可以引入相关理论模型,说明研究内容如何建立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以及如何通过实证研究丰富或修正现有理论。这种深化的过程,使得研究内容不仅是问题的呈现,更是学术对话的延续和理论建设的贡献。
**研究方法的科学设计与应用**是正文展开的技术保障。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正文中需要详细说明研究采用的方法论与具体方法,并论证其选择理由。方法论层面,需要明确研究属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还是混合研究,并解释选择该方法论的理论依据。例如,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可能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变量间的普遍规律,而定性研究则可能旨在通过深度描述探索现象背后的复杂情境。在具体方法层面,需要详细说明实验设计、工具、数据收集过程、数据分析技术等。以实验研究为例,需要描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的开发与验证、实验程序的执行与控制、以及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研究为例,需要说明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渠道、数据清洗过程等。在方法论的阐述中,不仅要说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还要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这种方法”,包括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规避或弥补这些局限性。例如,在问卷中,需要讨论如何通过预测试来优化问卷设计,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如何处理缺失数据等。此外,正文中还应包括对研究伦理的说明,如知情同意、匿名原则等,确保研究过程的合规性与对参与者的尊重。通过科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为研究结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结果的呈现与初步解读**是正文展开的核心环节。研究结果的呈现应遵循清晰、准确、客观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通常,研究结果部分会采用文字描述、、图表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据。文字描述用于说明研究现象的整体趋势、关键发现以及数据背后的意义;用于系统呈现数据的具体数值;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则用于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在结果呈现时,需要注意保持数据的原始性,不进行未经说明的数据处理或统计转换。例如,如果原始数据是原始分数,那么在呈现之前应明确说明分数的计算方式和标准,而不是直接呈现经过统计转换后的结果(如Z分数、T分数等),除非这些转换是研究分析的一部分且已详细说明。同时,结果的呈现应与研究问题或假设紧密对应,每一项结果都应指向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例如,如果研究问题是“教学方法A是否比教学方法B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结果部分就需要清晰地呈现两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并说明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初步解读则是对结果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指出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是否支持研究假设,以及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这一解读应保持谨慎,避免过度推断,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好铺垫。结果的呈现与解读,旨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为理解研究现象提供初步依据。
**结果的深入讨论与理论贡献**是正文展开的升华部分。讨论部分不仅是对结果的进一步解释,更是对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的深入挖掘。首先,需要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释,说明结果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内在机制可能是什么。这一过程需要结合绪论中引入的理论框架,探讨研究结果如何印证、修正或挑战了现有理论。例如,如果研究结果与预期一致,那么可以进一步讨论该结果如何支持了现有理论;如果结果与预期不符,那么可以探讨可能的原因,是理论假设存在偏差,还是研究设计存在问题,或者存在未被考虑的其他影响因素。其次,需要将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讨论本研究的发现与先前研究的异同。这种比较可以揭示研究的独特性,也可以发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如果本研究发现与先前研究一致,那么可以讨论本研究在样本、方法或数据收集上的优势,从而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如果本研究发现与先前研究存在差异,那么可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研究情境的不同,还是研究方法的差异,或者是对研究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凸显研究的边际贡献,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增量价值。再次,需要讨论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理论贡献方面,说明本研究如何丰富了学科知识,推动了理论发展,或者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实践启示方面,说明研究结果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例如对教育实践、政策制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例如,如果研究是关于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那么讨论部分可以提出如何根据研究结果改进教学实践的建议;如果研究是关于某项政策的社会影响,那么讨论部分可以提出如何完善该政策的建议。最后,需要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任何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的限制、研究方法的局限、研究情境的特殊性等。在讨论部分坦诚地指出这些局限性,不仅体现了研究者的严谨态度,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基于局限性,可以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扩大样本范围、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等。通过深入的讨论,研究不仅完成了对结果的解释,更实现了对学术知识的贡献和推动。
在具体实施层面,正文的结构需要体现逻辑的严密性和层次的递进性。通常,正文部分会按照研究框架的设定,分章节展开论述。每一章节围绕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研究子问题展开,包含研究内容的具体阐述、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结果的呈现与初步解读、以及该部分结果的深入讨论。章节之间需要通过过渡段落进行衔接,确保全文的连贯性。例如,在每一章的开头,可以简要回顾本章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在章节之间,可以通过总结上一章的发现并引出下一章的问题来过渡。此外,正文中需要大量运用学术语言,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同时,要注意图表的使用规范,如图表应有清晰的标题、图例和数据来源说明,并在正文中进行引用和解释。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和规范的写作要求,正文部分能够有效地展现研究的全貌,为读者提供清晰、深入的理解体验。
六.结论与展望
毕业论文的正文部分通过系统阐述研究内容、严谨设计研究方法、清晰呈现实验结果并展开深入讨论,最终指向对研究问题的解答和对学术知识的贡献。在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学术建构之后,结论与展望部分作为论文的收束与升华,承担着总结全文、提炼发现、提出建议和指明未来的重要使命。这一部分不仅是研究过程的终点,更是学术思考的延续和未来探索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整体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提炼**是结论部分的核心任务。基于正文中对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讨论的全面呈现,结论部分需要以简洁、明确、有力的语言,概括研究的核心发现。这种总结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要提炼出研究的本质成果,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点。例如,如果研究旨在探讨某种新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那么结论部分需要明确指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该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内在动机、增强学习自主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中表现稳定。结论的表述应直接回应绪论中提出的研究问题或假设,清晰说明研究是否得到了预期结果的支持,以及这些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提炼发现时,需要避免引入正文中未涉及的新信息或新论点,保持结论的聚焦性和准确性。同时,结论的总结应体现逻辑的严密性,各项发现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共同构成对研究问题的完整回答。例如,可以按照研究框架的顺序,依次总结各部分的主要发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个总体的研究结论。这种结构化的总结方式,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研究的核心成果,并理解其学术意义。
在总结研究结果时,还需要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客观的反思和说明。没有任何研究是完美无缺的,总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能源于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分析工具等方面。例如,研究可能因为样本量较小而限制了结果的普适性,或者因为研究环境的特殊性而影响了结果的推广性,或者因为测量工具的局限而未能全面捕捉研究变量的复杂性。在结论部分坦诚地指出这些局限性,不仅体现了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体现了对学术规范的遵守。更重要的是,对局限性的反思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研究结果的含义,避免对研究结论的过度解读或泛化。同时,对局限性的分析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研究发现样本量较小限制了结果的普适性,那么未来研究可以尝试扩大样本范围,以验证研究结论在不同群体中的适用性;如果研究环境的特殊性影响了结果的推广性,那么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复制性研究,以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通过对局限性的客观反思,研究结论不仅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也为学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议的提出与实践价值的彰显**是结论部分的延伸任务。基于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对局限性的反思,结论部分需要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彰显研究的实践价值。这些建议可以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如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等,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领域,如教学实践改进、政策优化调整、管理策略优化等。例如,如果研究是关于新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那么可以提出以下建议: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应用该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政策时,应考虑将该教学方法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学校管理者可以教师开展该方法的教学实践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这些建议应具体、明确、可操作,避免空泛和模糊的表述。同时,建议的提出应基于研究结果的支撑,确保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在提出建议时,可以引用研究中的具体数据和发现,说明为什么该建议是有效的,以及如何实施该建议。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研究结论不仅总结了研究成果,也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实现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学术空间的拓展**是结论部分的升华任务。基于当前研究的结果和局限性,结论部分需要前瞻性地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以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这种展望可以是对研究主题的深化,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精细的问题或更复杂的机制。例如,如果当前研究探讨了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那么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影响,或者探讨该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这种深化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研究主题的本质,丰富学术知识。未来研究的展望也可以是对研究方法的创新,即尝试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以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例如,可以尝试采用大数据分析、神经科学成像等技术,以更精细地测量和分析研究变量。这种方法上的创新可以推动研究范式的演进,拓展研究的可能性。此外,未来研究的展望还可以是对研究领域的拓展,即将研究主题扩展到新的领域或跨学科领域,以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学术机遇。例如,可以将教学方法的探讨扩展到企业培训领域,探索类似的教学方法对员工能力提升的影响。这种领域的拓展可以促进学术知识的交叉融合,激发新的研究灵感。通过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结论不仅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也为学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研究的持续贡献。
在具体写作层面,结论与展望部分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规范。通常,结论部分会先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然后说明研究的贡献和价值,最后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展望部分则会基于当前研究的发现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结论与展望之间应有明确的过渡,通常在结论部分结束之后,可以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等语句引出结论部分,然后在结论部分结束之后,可以用“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等语句引出展望部分。在语言表达上,结论部分应简洁、明确、有力,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述;展望部分可以适当展开,但也要保持逻辑的清晰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同时,结论与展望部分应与论文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通过遵循这些结构和规范,结论与展望部分能够有效地总结全文,提出建议,指明未来,为论文的完整完成画上句点,并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参考文献
[1]Booth,W.C.,Colomb,G.G.,&Williams,J.M.(1983).*TheCraftofResearch*.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Becker,H.S.(1986).*WritingforSocialScientists:AGuidetotheProcessofScientificWriting*.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3]Swales,J.M.(1990).*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Sourceboo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Meadow,S.(1978).*ResearchDesign: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SagePublications.
[5]Coiro,J.(2003).Designingeffectiveresearchspaces:Theintroductionsectioninresearcharticles.*ComputersandComposition*,20(3),195-216.
[6]Levinson,S.(1987).*LinguisticAmbiguityinLanguageandLiterature*.YaleUniversityPress.
[7]Swales,J.M.(2000).*ConstructingaResearchSpace: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Gibaldi,M.(2003).*The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The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
[9]Orlikowski,W.J.(2007).Sociomaterialpractices:Exploringtechnologyatwork.*OrganizationStudies*,28(9),1435-1448.
[10]Liu,J.(2012).Whendoescitationaccuracymatter?Theroleoffieldcharacteristicsindeterminingtheimpactofcitationaccuracy.*Scientometrics*,90(3),763-781.
[11]Huang,Z.M.(2010).Thestructureoftheintroductioninhumanitiespapers:Acasestudy.*Journalof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25(4),89-97.
[12]Cochrane,R.E.(1977).Literatureasdata:Acaseforcontentanalysis.*SocialStudiesofScience*,7(3),275-290.
[13]Krippendorff,K.(1980).*ContentAnalysis:AnIntroductiontoItsMethodology*.SagePublications.
[14]Miles,M.B.,&Huberman,A.M.(1994).*QualitativeDataAnalysis:AnExpandedSourcebook*.SagePublications.
[15]Creswell,J.W.(2014).*ResearchDesign: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MixedMethodsApproaches*.SagePublications.
[16]Creswell,J.W.,&Poth,C.N.(2018).*QualitativeInquiryandResearchDesign:ChoosingAmongFiveApproaches*.SagePublications.
[17]Yin,R.K.(2017).*CaseStudyResearchandApplications:DesignandMethods*.SagePublications.
[18]Braun,V.,&Clarke,V.(2006).Usingthematicanalysisinpsychology.*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3(2),77-101.
[19]Boyatzis,R.E.(1998).Transformingqualitativeinformation:Thematicanalysisandcodebookdevelopment.*Tho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
[20]Denzin,N.K.,&Lincoln,Y.S.(2018).*TheSAGE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SagePublications.
[21]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Inquiry*.SagePublications.
[22]Schön,D.A.(1983).*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ProfessionalsThinkInAction*.BasicBooks.
[23]Polanyi,M.(1966).*Thetacitdimens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4]Lave,J.,&Wenger,E.(1991).*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PeripheriesandLearningCommuniti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5]Wengers,E.(1998).*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Culture,andIdent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6]Becher,T.,&Trowler,P.R.(2006).*AcademicTribesandTerritories:IntellectualDisziplinenundihreUniversitäten*.OpenUniversityPress.
[27]Gibbs,G.,&Hillage,J.(2002).*Reachingthelearninggoals:Assessmentofstudentlearning*.RoutledgeFalmer.
[28]Biggs,J.B.(1987).*Studentapproachestolearningandstudying: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andpractice*.AustralianCouncilforEducationalResearch.
[29]Entwhistle,N.J.(1989).*Tutorialsystemsandstudentlearning*.Routledge.
[30]Nicol,D.J.,&Macfarlane‐Dick,D.(2007).*Developingdeeperunderstanding:Aframeworkforteachingandassessinghighereducation*.Routledge.
[31]Blum,C.(2009).*Bridgingthegap:Effectivewritinginstructionfordiversestudentpopulations*.Boynton/Cook.
[32]Northedge,P.(2005).*Thegoodacademicwriter: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33]Lunsford,A.(1991).Collaboration,control,andtheideaofadiscoursecommunity:Aconceptualframeworkforstudyingwritingintheprofessions.*TheWritingTeacher*,14(3),247-263.
[34]Flower,L.,&Hayes,J.R.(1980).Acognitivetheoryofwriting.*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2(2),127-149.
[35]Bereiter,C.,&Scardamalia,M.(1987).Thepsychologyofwriters:Theconstructionofawritingcommunity.*Thewritingteacher*,10(4),327-342.
[36]Hyland,K.(2003).*GenreandTeachingWriting:TheoryandPractice*.Routledge.
[37]Christie,P.,&Derewianka,B.(2008).*TheLanguageofSchools:Atoolkitforteache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8]Marsh,C.J.(2000).*Keyconceptsforunderstandinglanguageandliteracy*.RoutledgeFalmer.
[39]Weaver,C.(2006).*Revisingacademicwriting:Aguidetoimprovingclarity,coherence,andstyl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40]Swales,J.M.,&Feak,C.B.(2004).*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MichiganSeriesinEnglishforAcademic&ProfessionalPurposes.
[41]Truscott,T.(2007).Thepedagogicalvalueoftheintroduction.*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6(3),263-278.
[42]Baker,M.S.(2010).Theintroductionsectioninpublishedjournalarticles:AcasestudyofEFLresearcher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2),83-96.
[43]Fang,H.(2005).Acorpus-basedstudyoftheintroductionsectionsin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cations.*LanguageTeachingResearch*,9(3),261-286.
[44]Johns,A.N.(1997).Theintroductiontoacademicessays:Amodelofthegenericacademicdiscoursecommunity.*ELTJournal*,51(3),191-200.
[45]Hyland,K.,&Tse,H.(2004).Thematicdevelopmentinacademicintroduction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163-185.
[46]Flowerdew,J.(2000).Introducing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ELTJournal*,54(3),193-201.
[47]Weigle,J.S.(2004).*Adiscourse-basedapproachtowritingassess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8]Leki,I.(2000).Th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inL1andL2academicwriting.InM.H.Long&J.J.Crookes(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Aresearchagenda*(pp.355-382).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9]Ramírez,E.(2009).Theintrodu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needformoreattentiontothisimportantgen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8(3),187-204.
[50]Truscott,T.,&Hildinger,E.(2004).Theintroductionse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researchagenda.*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87-105.
[51]Arndt,H.(2003).*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InA.L.W.Fawcett&C.M.Frclough(Eds.),*Discourseanalysisandcomposition*(pp.35-56).EquinoxPublishing.
[52]Hyland,K.,&Schmid,M.(2011).Introductionsinresearcharticl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3),160-181.
[53]Weir,C.J.(2005).*Languagetestingandvalidation:Anevidence-basedapproach*.PalgraveMacmillan.
[54]Fulcher,G.(2010).Validatinglanguagetests.*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7(1),5-32.
[55]Wajnryb,R.(2006).*Assessingsecondlanguage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6]Biber,D.,Egbert,J.,Gray,R.,&Linn,M.(2004).*WritingacademicEnglish: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7]Christie,P.,&Derewianka,B.(2008).*Thelanguageofschools:Atoolkitforteache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8]Marsh,C.J.(2000).*Keyconceptsforunderstandinglanguageandliteracy*.RoutledgeFalmer.
[59]Weaver,C.(2006).*Revisingacademicwriting:Aguidetoimprovingclarity,coherence,andstyl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60]Swales,J.M.,&Feak,C.B.(2004).*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MichiganSeriesinEnglishforAcademic&ProfessionalPurposes.
[61]Truscott,T.(2007).Thepedagogicalvalueoftheintroduction.*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6(3),263-278.
[62]Baker,M.S.(2010).Theintroductionsectioninpublishedjournalarticles:AcasestudyofEFLresearcher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2),83-96.
[63]Fang,H.(2005).Acorpus-basedstudyoftheintroductionsectionsin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cations.*LanguageTeachingResearch*,9(3),261-286.
[64]Johns,A.N.(1997).Theintroductiontoacademicessays:Amodelofthegenericacademicdiscoursecommunity.*ELTJournal*,51(3),191-200.
[65]Hyland,K.,&Tse,H.(2004).Thematicdevelopmentinacademicintroduction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163-185.
[66]Flowerdew,J.(2000).Introducing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ELTJournal*,54(3),193-201.
[67]Weigle,J.S.(2004).*Adiscourse-basedapproachtowritingassess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8]Leki,I.(2000).Th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inL1andL2academicwriting.InM.H.Long&J.J.Crookes(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Aresearchagenda*(pp.355-382).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9]Ramírez,E.(2009).Theintrodu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needformoreattentiontothisimportantgen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8(3),187-204.
[70]Truscott,T.,&Hildinger,E.(2004).Theintroductionse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researchagenda.*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87-105.
[71]Arndt,H.(2003).*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InA.L.W.Fawcett&C.M.Frclough(Eds.),*Discourseanalysisandcomposition*(pp.35-56).EquinoxPublishing.
[72]Hyland,K.,&Schmid,M.(2011).Introductionsinresearcharticl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3),160-181.
[73]Fulcher,G.(2010).Validatinglanguagetests.*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7(1),5-32.
[74]Wajnryb,R.(2006).*Assessingsecondlanguage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5]Biber,D.,Egbert,J.,Gray,R.,&Linn,M.(2004).*WritingacademicEnglish: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6]Christie,P.,&Derewianka,B.(2008).*Thelanguageofschools:Atoolkitforteache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7]Marsh,C.J.(2000).*Keyconceptsforunderstandinglanguageandliteracy*.RoutledgeFalmer.
[78]Weaver,C.(2006).*Revisingacademicwriting:Aguidetoimprovingclarity,coherence,andstyl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79]Swales,J.M.,&Feak,C.B.(2004).*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MichiganSeriesinEnglishforAcademic&ProfessionalPurposes.
[80]Truscott,T.(2007).Thepedagogicalvalueoftheintroduction.*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6(3),263-278.
[81]Baker,M.S.(2010).Theintroductionsectioninpublishedjournalarticles:AcasestudyofEFLresearcher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2),83-96.
[82]Fang,H.(2005).Acorpus-basedstudyoftheintroductionsectionsin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cations.*LanguageTeachingResearch*,9(3),261-286.
[83]Johns,A.N.(1997).Theintroductiontoacademicessays:Amodelofthegenericacademicdiscoursecommunity.*ELTJournal*,51(3),191-200.
[84]Hyland,K.,&Tse,H.(2004).Thematicdevelopmentinacademicintroduction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163-185.
[85]Flowerdew,J.(2000).Introducing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ELTJournal*,54(3),193-201.
[86]Weigle,J.S.(2004).*Adiscourse-basedapproachtowritingassess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7]Leki,I.(2000).Th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inL1andL2academicwriting.InM.H.Long&J.J.Crookes(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Aresearchagenda*(pp.355-382).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8]Ramírez,E.(2009).Theintrodu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needformoreattentiontothisimportantgen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8(3),187-204.
[89]Truscott,T.,&Hildinger,E.(2004).TheintroductionsectioninL2academicwriting:Aresearchagenda.*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3(2),87-105.
[90]Arndt,H.(2003).*Theintroduction:Aneglectedacademicgenre*.InA.L.W.Fawciterationandcomposition*(pp.35-56).EquinoxPublishing.
[91]Hyland,K.,&Schmid,M.(2011).Introductionsinresearcharticl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3),160-181.
[92]Fulcher,G.(2010).Validatinglanguagetests.*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7(1),5-32.
[93]Wajnryb,R.(2006).*Assessingsecondlanguage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4]Biber,D.,Egbert,J.,Gray,R.,&Linn,M.(2004).*WritingacademicEnglish: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5]Christie,P.,&Derewianka,B.(2008).*Thelanguageofschools:Atoolkitforteache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6]Marsh,C.J.(2000).*Keyconceptsforunderstandinglanguageandliteracy*.RoutledgeFalmer.
[97]Weaver,C.(2006).*Revisingacademicwriting:Aguidetoimprovingclarity,coherence,andstyl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98]Swales,J.M.,&Feak,C.B.(2004).*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MichiganSeriesinEnglishforAcademic&ProfessionalPurposes.
[99]Truscott,T.(2007).Thepedagogicalvalueoftheintroduction.*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6(3),263-278.
[100]Baker,M.S.(2010).Theintroductionsectioninpublishedjournalarticles:AcasestudyofEFLresearchers.*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2),83-96.
[101]Fang,H.(2005).Acorpus-basedstudyoftheintroductionsectionsin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cations.*LanguageTeachingResearch*,9(3),261-286.
[102]Johns,A.N.(1997).Theintroductiontoacademicessays:Amodelofthegenericacademicdiscoursecomm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采样屏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下半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直事业单位招聘216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西安市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建行银行招聘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菏泽地震监测中心台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舟山市洋山镇幼儿园招考非在编保教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自然资源部直属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信息(18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绍兴市水利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红河州弥勒市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应届生拟聘用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园林养护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报告
- 买卖水电站合同协议书
- 外来人员进厂流程管理
- 标准检验指导书(SIP)-钣金
-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 工业节能知识培训课件
- 如何选择合适的银行理财产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知识培训
- 鱼油产品营销策略-深度研究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都师范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餐饮酒水购销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