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_第1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_第2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_第3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_第4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思考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建安风骨2.意境3.江西诗派4.诗史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诗经》根据音乐性质可分为风、______、颂三种。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反对的骈文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和______。3.宋代词坛并称“苏辛”的两位词人是苏轼和______。4.明代前后七子提倡的文学主张是______。5.中国古代文论中,“神韵”说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6.“文以载道”的说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其“道”主要指______。7.将《文心雕龙》分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的是后来的学者______。8.晋代诗人陶渊明,其归隐田园的诗作集中体现在《______》一集中。9.元杂剧的奠基人是______。10.明末清初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简述“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简析“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及其代表人物。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唐诗中的独特地位。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情”与“理”的关系。五、材料分析题(20分)阅读以下两首唐诗片段,回答问题:>【甲】秦中吟·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乙】兵车行>(杜甫)>北方边郡多骏马,牧马长城窟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指出【甲】诗和【乙】诗体裁的相同之处及其共同反映的社会现实。2.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倾向上各有什么特点?3.结合唐代社会背景,谈谈你对这两首诗所体现的“诗史”特征的理解。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196-220年)以曹操、曹植、曹丕等人为代表的诗人所创作出的具有慷慨悲凉、雄健刚健风格特征的诗歌。其特点在于反映汉末社会的动乱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语言刚健质朴,情感真挚深沉。**解析思路:*考察对文学史时期流派核心特征的理解。需答出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风格特点(如慷慨悲凉、反映现实、抒发抱负、语言特点等)。2.意境: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指作品通过描绘客观景物(境)来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从而形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是读者欣赏和体验作品时所能感受到的形神兼备、情景一体的审美空间。**解析思路:*考察对核心文学理论概念的理解。需答出其构成要素(情景)、特点(交融、虚实相生)、本质(审美境界)。3.江西诗派:北宋黄庭坚开创的诗歌流派,因诗人多来自江西而得名。其理论核心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强调作诗要师法古人,尤其是杜甫,讲究“以故为新”、“变俗为雅”,追求奇崛瘦硬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解析思路:*考察对文学史重要流派的了解。需答出创始人、主要理论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风格特点(奇崛瘦硬、师法杜诗)。4.诗史:一种文学批评术语,指诗歌具有记录历史、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的功能,如同历史著作一样。杜甫的诗歌因其深刻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史”。后世也泛指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或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诗歌。**解析思路:*考察对文学批评概念的理解。需答出核心含义(诗歌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代表诗人(杜甫)、特点(深刻性、真实性)。二、填空题1.雅2.声律3.辛弃疾4.文必秦汉,诗必盛唐5.王夫之6.儒家思想/道义7.刘勰8.归园田居9.关汉卿10.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简答题1.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特点:“沉”指情感深沉、忧思重重,常带有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身世之悲;“郁”指胸中郁结,情感深沉而难以排遣;“顿挫”指语势跌宕、节奏变化,形成音乐美,也体现情感表达上的曲折和力量。整体风格雄浑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原因:首先,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变故,目睹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形成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其次,他自身具有高尚的儒家仁爱精神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冲突,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悲慨。再次,他深厚的学养和艺术功底,善于融化经史,锤炼语言,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也使其诗歌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解析思路:*考察对重要作家风格的理解和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需先解释“沉郁顿挫”的含义,再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性格、艺术技巧等多个角度分析原因。2.简述“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其在宋代的发展:*特点: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其特点在于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需要按固定的音乐曲调填写,故有“长短句”之称。语言上早期要求“词中有曲”,后来逐渐走向“词曲化”,语言更为灵活,既有典雅蕴藉的一面,也有俚俗生动的一面。内容上,早期多写艳情或离愁别绪,至北宋,题材范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样式。*宋代发展: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词的创作达到顶峰,名家辈出,作品繁多。从风格上看,形成了“花间派”的婉约词和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两大主要流派。婉约派词人如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作品语言精美,情致细腻,描绘闺情、离愁、景物等。豪放派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作品气势恢宏,题材广泛,常抒发政治抱负、人生感慨,境界开阔。此外,宋词在语言艺术、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思路:*考察对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和文学史发展阶段的掌握。需答出词的起源、基本形式特点(长短句、依曲填词)、早期语言风格、宋代的发展(高峰、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点、成就)。3.简析“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及其代表人物:*主张:“性灵说”是明末清初文学思潮中重要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核心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应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反对拟古主义和模拟前人,主张创作应抒发“真我”的个性与情感,追求自然、生动、真实的艺术境界。他们提出“信口而成”、“信手拈来”的创作方式,反对雕琢和束缚。*代表人物:公安派“三袁”是“性灵说”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袁宏道尤为突出,他的诗文主张清新自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和个人真情。他们的创作实践为晚明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清代文学产生了影响。**解析思路:*考察对文学流派理论主张和代表人物的了解。需答出“性灵说”的核心观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的内容(真情、个性、自然)、反对的对象(拟古、模拟)、代表人物(公安派三袁,重点袁宏道)。四、论述题1.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唐诗中的独特地位:*艺术成就: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想象力极为丰富奇特,气势磅礴,境界开阔,常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想象和“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气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光辉旗帜。其次,他的语言自然流畅,清新飘逸,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高度,同时又极富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再次,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写壮丽的山河、浩瀚的宇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写个人理想、友谊、爱情、酒宴等,无不充满真情实感。此外,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也有清新婉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独特地位: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传统,并将其推向了高峰,开创了盛唐诗歌的浪漫主义流派。其次,他的诗歌代表了盛唐气象的雄浑壮丽,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并称“李杜”,共同构成了唐诗的两大高峰,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再次,他的诗歌语言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中那种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精神,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解析思路:*考察对重要作家整体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的综合评价能力。需从想象力、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艺术技巧、风格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论述其艺术成就,再从浪漫主义代表、与杜甫并称、语言艺术影响、精神价值等角度论述其独特历史地位。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情”与“理”的关系:*“情”与“理”的含义:“情”主要指人的情感、情感体验、主观感受,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理”则指事物的规律、客观真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理性思考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情”与“理”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探讨的重要议题,体现了情感与理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复杂互动。*“情”与“理”的交织与冲突:中国古代文学常常将“情”与“理”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文学作品往往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即使是强调“理”的儒家文学,也离不开作者的真情投入。《诗经》中“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屈原《离骚》中“哀时伤世”的忧愤,杜甫诗歌中“感时花溅泪”的悲悯,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蕴含着作者对“理”的追求和思考。儒家强调“诗言志”,将诗歌与社会教化、道德表达(理)联系起来。宋代理学兴起后,更加强调“理”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应“以理为主”。然而,“情”与“理”并非总是和谐统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过多的情感可能导致行为失范(“率性而动”),而过分强调“理”则可能使文学变得僵化和枯燥(“文以载道”的弊端)。这种冲突往往更能激发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艺术表现。*“情”与“理”的融合: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追求“情”与“理”的融合。例如,杜甫的诗歌既有深沉的“情”,又有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深刻“理”的思考,二者结合,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的诗词既充满旷达的“情”,也体现了儒释道融合的哲学“理”,达到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境界。元杂剧中的悲剧往往通过强烈的人物情感(情)展现社会不公、命运无常的“理”。这种融合使得文学作品既有感染力,又有思想深度,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情”与“理”的演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对“情”与“理”的侧重有所不同。唐代诗歌情感较为奔放直接,与“理”的融合也较为自然。宋代文学(尤其是词和理学的兴起)中,“理”的成分有所增加,对情感的约束也更为明显。明清时期,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某些表现,文学中对“情”的抒发有时更为大胆,但也伴随着对“理”的反思。**解析思路:*考察对重要文学理论关系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需先界定“情”与“理”的含义,再分析二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复杂关系(交织、冲突),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如《诗经》、屈原、杜甫、苏轼、元杂剧等)进行分析,并指出这种关系的演变过程,体现思辨性。五、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两首唐诗片段,回答问题:>【甲】秦中吟·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乙】兵车行>(杜甫)>北方边郡多骏马,牧马长城窟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指出【甲】诗和【乙】诗体裁的相同之处及其共同反映的社会现实:*体裁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属于“古体诗”(古风),体裁上都不受严格的格律、平仄、对仗等限制,句式较为自由灵活,篇幅较长,可以自由地抒发情感和叙事。*共同反映的社会现实:两首诗都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甲】诗通过描写农民在五月农忙时节的辛勤劳动,以及小麦即将成熟却可能因灾祸(南风)受损的担忧,反映了农民生活的不易和劳作的艰辛,以及他们与自然力量的抗争。【乙】诗则通过描写战争(征兵、牧马)的景象和“边庭流血”的惨状,揭露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武皇开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同情。**解析思路:*考察对诗歌体裁和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识别两诗的体裁(古体诗),指出其共同点(自由灵活)。然后分别概括两诗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甲:农民劳苦、自然风险;乙:战争残酷、统治者好战),并提炼出共同的深层主题(民生疾苦、社会问题)。2.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倾向上各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特点:【甲】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直接描绘农民劳作和生活场景,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生动具体。同时,也运用对比,如“人倍忙”与“少闲月”的对比,强调农忙。结尾暗示了潜在的风险(“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引人深思。【乙】诗主要运用铺陈和叙事手法,大量铺叙战争相关的景象,如征兵、牧马、边塞风光、战争伤亡等,场面宏大,气势开阔。同时,运用对比(如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战争现实的残酷),比喻(“边庭流血成海水”),以及反问/讽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增强了批判力度。*情感倾向特点:【甲】诗的情感倾向是同情和写实。诗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表示深切同情,对他们的困境表示理解,情感较为平和、客观,带有现实主义色彩。【乙】诗的情感倾向是批判和悲愤。诗人对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达了强烈的批判和不满,对人民的苦难充满了悲悯,情感更为激烈、愤慨,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色彩。**解析思路:*考察对具体文本艺术手法和情感色彩的分析能力。需准确识别并解释两诗分别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白描、铺陈、对比、比喻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同时,要准确把握两首诗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基调(甲:同情、写实;乙:批判、悲愤),并简要说明原因。3.结合唐代社会背景,谈谈你对这两首诗所体现的“诗史”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