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_第1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_第2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_第3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_第4页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走近创作者: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演讲人走近创作者: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01超越画作:《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教学意义02解码画卷:《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细节03结语:千年画卷中的“汴京记忆”04目录2025初中中国历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课件作为一名深耕初中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鲜活的生活印记。当我们翻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开那528.7厘米长的绢本设色画卷时,12世纪初的汴京(今河南开封)便以最生动的方式“活”了过来。这幅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画作,既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北宋社会的“第一手史料”。今天,我将以“观察者”与“讲述者”的双重身份,带同学们走进这幅跨越千年的“汴京密码”。01走近创作者: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走近创作者: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要读懂一幅画,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者”与“创作土壤”。《清明上河图》的诞生,与北宋晚期的社会环境、画家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1张择端:被历史“定格”的画师关于张择端的生平,正史记载极少,但通过金人张著在画卷后的题跋,我们得以拼凑出这位画家的基本轮廓:“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这段29字的题跋,藏着三个关键信息:其一,张择端并非“民间画工”,而是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业画师,接受过系统的文化与绘画训练;其二,他“幼读书”的经历,使其具备文人素养,画作不仅有技法,更有对社会的观察;其三,“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的创作偏好,直接决定了《清明上河图》的题材选择——他擅长记录“人间烟火”,而非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意境”。2北宋汴京:被时代“选中”的舞台《清明上河图》的“主角”不是某个人物,而是北宋都城汴京。这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末年汴京人口已超百万,“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其繁荣程度远超同时期的伦敦、巴黎。从历史背景看,北宋虽军事积弱,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经济基础:“交子”(世界最早纸币)的出现、市坊制度的瓦解(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再严格分离)、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共同推动了商业革命;文化土壤:市民阶层崛起,勾栏瓦舍、茶坊酒肆成为新的文化空间,“风俗画”因反映市民生活而广受欢迎;政治需求:宋徽宗时期,朝廷提倡“图写现实”,翰林图画院需通过绘画记录“承平气象”,《清明上河图》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命题创作”。3从“草稿”到“经典”:画作的流传与命运《清明上河图》完成后,最初被收入北宋内府。靖康之变后,汴京沦陷,画作流入民间,历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多次易主。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画家仇英曾临摹过一个版本,但最接近真迹的仍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原版。我曾在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现场见过真迹:画卷边缘因年代久远略有破损,但画面中的每一笔墨依然清晰。当我凑近观察时,甚至能看到画中商贩的汗珠、船工的皱纹——这种“跨越时空的真实”,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何这幅画能成为“国宝”。02解码画卷:《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细节解码画卷:《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细节《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技法,将汴京郊外到城内的景象连贯呈现。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画卷分为三个“观察区”:郊野春景、汴河漕运、市井百态。1第一幕:郊野春景——北宋的“清明时节”画卷起始于汴京郊外的田野。农历三月的春风中,柳树抽芽,麦田泛绿,几间农舍点缀其间。这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出行队伍:一顶带帷幔的轿子由四人抬着,后面跟着骑马的随从,轿中可能是踏青的贵族妇女(北宋“清明”不仅是扫墓日,更是春游节);驮运骆驼:几匹骆驼载着货物缓缓前行——汴京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骆驼队的出现暗示了与西北的贸易往来;小酒铺:路边有一间挂着“新酒”酒旗的草屋,酒旗上的字迹虽小,但“酒”字清晰可辨——这是宋代“酒肆文化”的缩影,《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正店(大酒楼)七十二户,脚店(小酒铺)不可胜数”。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北宋乡村的“清明即景”,也为后续“进城”的画面做了自然过渡。2第二幕:汴河漕运——北宋的“经济动脉”画卷的核心场景是汴河上的漕运。汴河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人工运河,是北宋“漕运四渠”中最重要的一条,“东南财赋,尽由此路而进”(《宋史》)。画中汴河上,大小船只往来如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横跨河面的“虹桥”。虹桥的秘密:这座桥没有桥墩,完全由木材交错搭建,形似彩虹,故称“虹桥”。它的设计是宋代木工技艺的巅峰——既避免了桥墩阻碍行船(汴河是“运粮河”,船只吃水深),又通过“叠梁拱”结构实现了力学平衡。画中一艘大船正试图通过桥洞,船工们有的用竹竿撑,有的用缆绳拉,桥上的行人也探身呼喊,仿佛能听见“小心船帆!”的吆喝声——这一“险象环生”的场景,被张择端捕捉得淋漓尽致。漕船的细节:仔细观察,船上满载的货物有粮袋、瓷器、丝绸,甚至能看到用草绳捆扎的柑橘(北宋江南的水果已通过漕运进入汴京)。船尾的灶台上,有船工正在做饭,锅碗瓢盆的细节清晰可见——张择端不仅画“大场景”,更画“小生活”。3第三幕:市井百态——北宋的“市民生活”过了虹桥,便是汴京最繁华的街市。这里店铺林立,招牌各异,人物服饰、职业一目了然,堪称“北宋版《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职业图鉴’”。店铺的“广告学”:最显眼的是“孙羊正店”——北宋的“正店”是拥有酿酒权的大酒楼,门前的“彩楼欢门”(用彩绸装饰的门楼)是其标志,楼上挂着“香醪”(美酒)的酒旗;街角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店铺,卖的是香料(北宋贵族爱熏香,香料是重要进口商品);还有“赵太丞家”医药铺,门前挂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的招牌,说明宋代已有“专科药店”;路边的“解”字摊,可能是“解库”(当铺),反映了北宋金融服务业的发达。3第三幕:市井百态——北宋的“市民生活”人物的“众生相”:画卷中共绘有824个人物(据统计),身份涵盖士、农、工、商、医、卜、僧、道等。比如:戴高冠、穿宽袍的文人,手持书卷站在茶坊前;头裹巾帕、短衣束脚的挑夫,肩上的扁担压得微微弯曲;扎着双髻的孩童,蹲在路边看“卖糖葫芦”的小贩;骑马的官员与抬轿的平民在街道相遇,官员的随从正挥鞭让道——这一细节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下的社会等级。当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找不同”(寻找画中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时,孩子们总能兴奋地发现:“这里有个卖剪纸的!”“那个穿红衣服的是媒婆吧?”这种互动让历史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眼前的生活”。03超越画作:《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教学意义超越画作:《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教学意义《清明上河图》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成就。它是“用画笔写就的史书”,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活教材”。1经济史的“视觉档案”:从画作看北宋商业革命传统史学认为“唐宋变革”的核心是“商业革命”,而《清明上河图》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直观证据:市坊制度瓦解:画中店铺与民居混杂(如“孙羊正店”旁就是住家),打破了唐代“坊内居住、市内交易”的严格界限;夜市与早市:虽画卷描绘的是白天,但画中“脚店”挂着灯笼(可能夜间营业),“卖早点”的摊贩已摆出碗筷(暗示早市存在),与《东京梦华录》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记载相互印证;货币经济渗透:画中人物交易时,有的手持铜钱(“交子”主要在四川流通,汴京仍以铜钱为主),有的用布帛包裹银铤(白银开始作为货币使用),反映了北宋货币体系的多元。2社会史的“微观切片”:从细节看北宋社会结构一幅画,就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能看到北宋社会的“阶层流动”:01市民阶层崛起:画中大量出现的小商贩、手艺人、茶博士,都是“市民阶层”的代表,他们不再是“编户齐民”(唐代的“良民”),而是拥有独立户籍的“坊郭户”(城市居民);02女性参与社会:画中虽无“抛头露面”的女性官员,但有骑马踏青的贵族妇女、在茶坊中帮工的侍女,甚至有“卖花娘子”(女性小商贩)——这与唐代“女性深居简出”形成对比;03文化下移:街边有“说书人”围坐的人群,有“卖字”的书生(代写书信),说明文化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属,普通市民也能接触到文字与艺术。043艺术史的“里程碑”:从技法看风俗画的突破在艺术史上,《清明上河图》标志着“风俗画”的成熟。此前的中国绘画以宗教画(如敦煌壁画)、山水画(如《千里江山图》)为主,而张择端的创新在于:题材创新: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而非帝王将相、神仙佛道;技法突破:“散点透视”让长卷能容纳近千人物而不显杂乱,“界画”(工笔描绘建筑、车船)技法精准到“虹桥的每根木材都符合力学结构”;情感注入:画中没有“刻意美化”,无论是船工的汗水,还是挑夫的疲惫,都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烟火气——这种“人文关怀”,让画作超越了“记录”,升华为“共情”。4初中历史教学的“活素材”:如何用画作培养核心素养1对初中生而言,《清明上河图》是最好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教学案例。在课堂设计中,我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2观察与提问:展示局部放大图(如虹桥、店铺招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虹桥没有桥墩?”“‘孙羊正店’的招牌说明了什么?”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3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画中一个人物(如书生、商贩、船工),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科举、商业、漕运),模拟其一天的生活,理解“历史中的个体”;4对比研究:将《清明上河图》与唐代《步辇图》对比(前者画市民,后者画帝王),分析唐宋社会的变迁,培养“时空观念”。5去年课堂上,有个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卖糖葫芦的小孩”,他说:“我爷爷现在还在卖糖葫芦,原来宋朝的小孩就已经吃这个了!”这种“古今连接”,让历史真正“活”进了学生的生活。04结语:千年画卷中的“汴京记忆”结语:千年画卷中的“汴京记忆”当我们合上这幅长卷,那些“虹桥上的吆喝、酒肆里的碰杯、骆驼队的铃铛”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张择端用1191个桥梁、房屋、车船(据统计),824个鲜活的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