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承重梁施工方案_第1页
轨道承重梁施工方案_第2页
轨道承重梁施工方案_第3页
轨道承重梁施工方案_第4页
轨道承重梁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厂房轨道承重梁施工综合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与施工部署本工程为重型工业厂房轨道承重梁体系施工,包含混凝土基础、钢结构承重梁及轨道安装三大核心模块。轨道梁设计总长度386米,采用"混凝土承台+钢纵梁+轨道压板"复合结构形式,设计活荷载等级为30kN/m²,最大单点集中荷载120kN,使用年限50年。施工区域地质勘察显示场地土层分布为:素填土(厚0.5-1.2m)→粉质黏土(厚2.3-4.1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中风化石灰岩(埋深3.2-5.3m)。(一)施工分区划分将工程划分为A、B、C三个施工段:A段(1-15轴)为直线段,长120m;B段(16-28轴)为曲线段(半径R=25m),长98m;C段(29-42轴)为变截面段,长168m。各施工段采用"跳仓法"组织流水施工,每个流水段配置3个专业作业班组,确保日均施工进度不低于8m。(二)施工平面布置材料堆放区:设置钢筋加工棚(30m×8m)、型钢存放区(50m×6m,设置200mm高型钢支墩)、模板堆放区(25m×5m),均采用C20混凝土硬化(厚150mm)并设置1.2%排水坡度。吊装作业区:配置25t汽车吊(作业半径8-15m)、50t履带吊(主臂长度24m)各一台,设置环形运输通道(宽4.5m)。临时设施:布置施工用电二级配电箱6台(间距≤50m),临时消防栓4处(配备25m水带+DN65水枪),设置排水沟(宽300mm×深400mm)与集水井(1m×1m×1.2m)组成排水系统。二、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一)技术准备组织完成图纸会审,重点复核:轨道梁与设备基础的相对位置偏差(允许±5mm)预埋件定位坐标(X/Y向允许偏差±3mm)曲线段梁体超高值(最大超高120mm)编制专项施工方案7项,包括:深基坑支护方案、钢结构焊接工艺评定、轨道精调专项方案等,组织专家论证2项(高支模与钢结构吊装)。建立三级测量控制网:首级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按二等导线精度布设6个控制点加密控制网:每50m设置轴线控制桩和高程基准点作业面控制:使用LeicaTS60全站仪(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1mm+1ppm)进行实时放样(二)材料准备与验收标准钢材进场验收:Q355B型钢:屈服强度≥355MPa,抗拉强度470-630MPa,伸长率≥20%,每60t为一批次进行力学性能复试轨道钢(QU120):硬度HBW200-260,踏面表面粗糙度Ra≤1.6μm,逐根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高强度螺栓(10.9级):扭矩系数控制在0.11-0.15范围,同一批次抽检8套进行楔负载试验混凝土材料:C35承台混凝土:水泥采用P·O42.5R,粉煤灰掺量20%,矿粉掺量15%,坍落度180±20mm,初凝时间≥6h无收缩灌浆料:初始流动度≥340mm,3h流动度保留值≥290mm,28d抗压强度≥85MPa(三)机械设备配置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主要参数用途汽车吊QY25K5C1台主臂39.5m,最大起重量25t材料转运履带吊SCC500A1台主臂43m,额定起重量50t钢梁吊装全站仪TS601台测角0.5″,测距1mm+1ppm测量放样焊接机器人KR5002台焊接电流180-350A,焊接速度30-80cm/min钢梁焊接混凝土输送泵HBT80.16.110S1台理论输送量80m³/h,工作压力16MPa混凝土浇筑振动压路机YZ20J1台激振力320kN,工作质量20t地基处理三、主要施工工艺与技术措施(一)混凝土承台施工基坑开挖:采用0.5:1放坡结合Φ600mm钢板桩支护(长度6m,间距1.2m),基坑底设置300mm宽作业面。使用PC220挖掘机开挖,人工清底300mm,基坑周边设置1.2m高防护栏杆并挂设密目安全网。钢筋工程:承台钢筋采用"井"字形绑扎工艺,底层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设置Φ16mm@1000mm×1000mm钢筋马凳,预埋件定位采用"三维坐标+全站仪校核"法,误差控制在±2mm内。模板体系:采用18mm厚酚醛覆膜胶合板(1220×2440mm),次楞为50×100mm方木(间距250mm),主楞为双拼Φ48×3.5mm钢管(间距600mm),对拉螺栓采用Φ16mm止水螺栓(横向间距600mm,竖向间距500mm)。混凝土施工: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度≤500mm,使用Φ50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间15-20s),在承台顶面设置3道收光工序(初凝前2h完成最后一次收面)。养护采用蓄水养护法,养护期≥14d。(二)钢结构工程钢梁加工:在工厂进行分段加工,每段长度6-12m,腹板采用数控切割下料(公差±1mm),H型钢组立采用门式埋弧焊机焊接(焊接电流500-600A,电压32-38V),焊后24h进行20%UT探伤检测。现场安装:吊装工艺:采用"双吊点四点吊装法",吊点设置在距梁端1/4L处,使用专用吊装扁担(承载力20t)确保吊装角度≤60°临时固定:每个钢梁设置4个临时支撑点(采用100×100mm方钢),支撑点标高偏差控制在±2mm焊接顺序:遵循"先横后纵、对称施焊"原则,腹板与翼缘板焊接采用"船形焊"工艺,焊脚尺寸按设计要求+2mm控制高强螺栓施工:采用"扭矩法"施工,初拧扭矩为终拧扭矩的50%,终拧扭矩按T=K·P·d计算(K=0.13,P为设计预拉力,d为螺栓直径),每个节点按10%比例进行扭矩复拧检查。(三)轨道安装工程轨道调整:使用轨距尺(精度0.1mm)和高程测微仪进行精调,直线段轨距允许偏差±1mm,曲线段按R≤30m时+3/-1mm控制,轨顶标高偏差≤±2mm/2m。压板固定:采用WJ-7型弹性扣件,扣板与轨腰间隙控制在0.3-0.5mm,螺栓扭矩值400-450N·m,每间隔5m设置一处轨距拉杆。伸缩缝处理:在15轴、28轴、42轴设置3处伸缩缝(宽50mm),采用氯丁橡胶密封条(邵氏硬度60±5)填塞,顶部设置不锈钢盖板(厚3mm)。四、质量控制体系(一)关键工序控制点钢结构焊接质量控制:预热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Q355B钢预热至80-120℃层间温度:控制在150-250℃范围,层间清理采用角磨机打磨(露出金属光泽)后热处理:厚度≥25mm的板材焊后进行250-350℃×1h后热消氢处理轨道几何尺寸控制:轨距:使用数显轨距尺每2m检测一点,合格率≥98%轨向:采用10m弦线法测量,允许偏差≤1mm高低差: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每5m一个测点,相邻点差≤0.5mm(二)检测与验收标准混凝土结构:承台轴线位置偏差≤10mm,截面尺寸偏差+8/-5mm表面平整度≤5mm/2m,预埋件位置偏差≤10mm混凝土试块强度:每50m³留置1组标养试块,同条件试块留置数量为标养试块的30%钢结构工程:梁体垂直度≤H/1000且≤15mm相邻梁端顶面高差≤3mm轨道中心线与梁体中心线偏差≤2mm(三)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混凝土裂缝控制:采用双掺技术(粉煤灰+矿粉)降低水化热分层浇筑厚度≤500mm,控制内外温差≤25℃终凝后立即覆盖保湿,养护期不少于14d轨道不平顺治理:安装前对钢梁顶面进行铣刨处理(平整度≤0.3mm/m)采用无收缩灌浆料调平(厚度30-50mm)设置轨道精调专用工装(调节精度0.1mm)五、安全文明施工(一)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根据JSA工作安全分析法,识别重大危险源5项:钢结构吊装:设置吊装警戒区(半径15m),配备专职信号指挥员,风速≥10.8m/s(6级风)时停止吊装作业高处作业:2m以上作业设置双护栏(高度1.2m+0.6m),使用防坠器(承载能力≥15kN),作业平台脚手板满铺且固定牢固临时用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安装RCD(额定漏电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s),电缆埋地敷设(深度≥0.7m)(二)环境保护措施噪声控制:昼间≤70dB,夜间≤55dB,焊接作业设置声屏障(降噪量≥25dB),破碎机等设备设置基础减振垫扬尘治理:施工道路每日洒水4次,材料堆场设置6m高防尘网(密度2000目),搅拌站设置PM10在线监测仪固废处理: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危险废物(废机油、焊条头)单独存放并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三)应急管理编制专项应急预案3项(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火灾),配备应急物资:医疗急救箱(含止血带、骨折固定夹板等)应急照明设备(连续照明时间≥90min)灭火器(4kg干粉灭火器20具,35kg推车式灭火器4台)每月组织1次应急演练,每季度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六、施工进度计划与保障措施(一)关键线路计划总工期控制在150日历天,关键线路为:场地平整(7d)→基坑开挖(12d)→承台混凝土(25d)→钢结构加工(30d)→钢梁安装(45d)→轨道精调(20d)→竣工验收(11d)(二)进度保障措施资源保障:钢材储备量不低于15d用量备用发电机(200kW)确保连续施工高峰期投入作业人员不低于85人技术保障: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碰撞点对曲线段轨道安装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准备3套备用施工方案应对突发情况制度保障:实行周进度考核与奖惩制度建立进度预警机制(当滞后≥3d时启动预警)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及时解决制约因素七、验收标准与流程(一)分部分项验收划分地基与基础分部:包含土方、混凝土结构、基坑支护3个子分部,12个分项工程主体结构分部:包含钢结构、轨道工程2个子分部,8个分项工程验收层级:检验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二)功能性试验要求静载试验:在3个代表性位置施加1.2倍设计荷载,持荷1h,测量梁体挠度(允许值L/400)及残余变形(≤0.2mm)动载试验:采用20t试验车以5km/h、10km/h、15km/h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