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南宋楼璠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柴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璠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耕图二十一首•浸种【宋】楼璠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画面的右侧是楼璋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浸种(乾隆和诗)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祭“春神”祈秋收“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楼璋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农时不候浸种有讲究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粘稻吸水较快,梗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代程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B.楼璐《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时节的农俗等信息。C.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璠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D.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2)针对文中“只鸡祭句芒”农俗文化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芒是主管草木生长的孟春之神,祭祀句芒的习俗从周代延续至清末民初。B.鸡被视为神兽,具有驱邪祈福的作用,故在祭祀句芒活动中,常被当作祭品。C.祭祀句芒是孟春之月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代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与敬畏。D.此农俗与其他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了祭祀春神的习俗,反映农耕与民俗的紧密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①;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②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③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4)对文中谈及“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清晨①迟子建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狗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癜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②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狗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咧咧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首长的女人。(有删改)【注】①节选自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讲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②乌力楞: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怕大地出现裂缝,将其视作“大地的闪电”,和玛克辛姆的反应形成对比,凸显了“我”面对自然困境的从容。B.营地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但这一片土地上的星空、流水般的鹿铃声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并不觉得孤单。C.小说用倒叙手法回忆下山的表决过程,让回忆穿插现实,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有利于刻画出处于时代变革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叙事更加方便。(2)关于搬离大山相关情节的描述,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简陋的希楞柱,稀缺的日用品,山上艰苦的生活等原因使得达吉亚娜等人选择逃离大山,搬迁至山下新的定居点。B.“我”不愿意搬离大山而烧掉了桦树皮,达吉亚娜委屈地哭了,因为“我”的对抗使她完成不了全体搬迁的任务。C.安草儿对于是否搬离大山没有明确的态度,他把桦树皮放在神鼓上,说明离开大山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决定。D.多数人选择下山生活,营地只剩“我”和安草儿,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否定。(3)小说描述了西班和安草儿在下山表决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反映了两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语评价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以文中三处画线句为例分别加以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浃,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钊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材料二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①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②。”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③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节选自《柳河东集•箕子碑》,略有删改)【注】①隤:跌倒,引申为困顿;②明夷:卦名,象征昏君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③彝伦:指常理、伦常。(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向使纣恶A末稔B而自毙C武庚念乱D以图存E国F无其人G谁与兴理?(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连接,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义不相同。B.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义不相同。C.诚,确实,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义相同。D.而,连词,却,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而”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纣王淫逸无度,箕子劝谏无效,有人建议他离开,他为保全性命装疯成为囚奴,隐居弹琴来抒发悲愤。B.比干认为君主有过错而臣子不以死进谏,百姓将无辜受害,因此选择了直言劝谏,最终被纣剖心而死。C.殷纣王时期,大道背弃、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上天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诲也不起作用。D.臣子以死进谏显仁德但对保存宗祀无益,托身于新王朝能存祀却等于参与灭亡自己国家,箕子都不做。(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②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5)在柳宗元看来,箕子是“大人之道”的体现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四)阅读Ⅳ(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②鸟指杜鹃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听”点明后文内容均由此而来。B.颔联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地展现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句式与《春江花月夜》中相关诗句相似。D.本诗情感非常丰富,借筝声传达心声,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2)颈联中“独”与“空”二字炼字精巧,请加以赏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中秋前夕,洞庭湖风平浪静。你泛舟湖上,见月光洒在万顷碧波上,湖面平整光滑,湖水澄澈如玉,你不由吟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3)娉婷高洁的“芙蓉”往往被古代文人骚客运用于诗词中,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铺天盖地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①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作为陪衬的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这景,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②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③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1)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得益彰B.相映成趣C.遥相辉映D.交相辉映(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留白”始自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部局艺术。观齐白石的虾,能感受到水的清澈;看徐悲鸿的马,能体昧到风的呼啸;赏马远的寒江独钓,能领略到大江的烟波皓渺,这便是中国画里的留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时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1)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材料分析了留白艺术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运用之妙。请参照画线句,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写一段评语,要求评价内容合乎要求,结构完整。三、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来,社交媒体上刮起“敬自己”之风:有人敬只有三分钟热度的自己,没有坚持却愿意为热爱买单;有人敬倔强的自己,被生活扇了耳光却站得更直;有人敬不易的自己,没成大器却已花光所有力气……有人认为这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主动审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南宋楼璠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柴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璠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耕图二十一首•浸种【宋】楼璠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画面的右侧是楼璋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浸种(乾隆和诗)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祭“春神”祈秋收“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楼璋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农时不候浸种有讲究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粘稻吸水较快,梗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元代程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B.楼璐《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时节的农俗等信息。C.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璠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D.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2)针对文中“只鸡祭句芒”农俗文化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句芒是主管草木生长的孟春之神,祭祀句芒的习俗从周代延续至清末民初。B.鸡被视为神兽,具有驱邪祈福的作用,故在祭祀句芒活动中,常被当作祭品。C.祭祀句芒是孟春之月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代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与敬畏。D.此农俗与其他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了祭祀春神的习俗,反映农耕与民俗的紧密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①充分浸泡在水中(“与水充分接触”或“与水充分接触又有氧气”);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②祭祀句芒祈丰收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③适宜的温度和氧气(适宜的氧气)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4)对文中谈及“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A.“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错误,原文“元代程棨临摹时……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可见程棨题写的是楼璹的律诗,而非自己创作。B.“春秋时节的农俗等信息”错误,原文依据:楼璹诗“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是立春祭祀春神的习俗,属于春季农俗,无“秋季农俗”。D.“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错误,原文“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选项混淆“开始发芽”与“正常发芽”的条件。故选:C。(2)D.“此农俗与其他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了祭祀春神的习俗”错误,原文“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文中仅提及楼璹诗记录此农俗,未提及“与其他历史记载相互印证”。故选:D。(3)①依据原文“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可知,石块的作用是让种子充分浸泡、与水接触和有氧气,故可填“充分浸泡在水中”“与水充分接触”或“与水充分接触又有氧气”。②依据原文“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可知,浸种关联的农俗是祭祀句芒祈福,故可填“祭祀句芒祈丰收”。③依据原文“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可知,种子萌发需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故可填“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或“适宜的氧气”。(4)示例一:保留①原文开篇提到《耕织图》“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祭春神”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此内容符合文本传承农耕文明的核心。②原文对浸种的介绍包括画面、诗句、技术,加入“祭春神”可补充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古代农业是生产实践和精神信仰的完美结合,使农耕文明的呈现更完整。示例二:不保留①文本主体内容是“浸种”的农业技术,包括农时、农具、科学原理,核心是农业科技,“祭春神”属于民俗文化,与技术关联较弱。②删除“祭春神”后可避免内容偏离“浸种技术”主线,让信息更集中简洁,读者能更清晰把握“浸种”的技术要点。(5)①两者均以顺应自然规律为核心,只有尊重自然时序,才能实现生产成功、生活安稳。②原文“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浸种选择“立春前后”“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自然时序,才能保证种子萌发,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③《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养殖遵循动物生长规律,“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耕种遵循农时规律。孟子主张养殖、耕种需不违背自然时序,才能保证物产丰收、百姓富足,是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答案:(1)C(2)D(3)①充分浸泡在水中(“与水充分接触”或“与水充分接触又有氧气”)②祭祀句芒祈丰收③适宜的温度和氧气(适宜的氧气)(4)(示例一)保留①这部分内容解释了浸种相关的农俗文化,如祭祀春神句芒的由来、仪式及意义,与《耕织图》“促进农耕文明传承”的核心相符;②补充了画面和诗句中“只鸡祭句芒”的文化背景,让读者理解古代农业活动中精神信仰与生产实践的关联,丰富了文本对农耕文明的呈现。(示例二)不保留理由:①文本核心是介绍“浸种”的农业技术环节,包括农时、农具、科学原理等;②“祭春神”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与浸种的技术操作关联较弱,删除后可使文本更聚焦于农业科技内容,避免偏离主题,让信息更简洁集中。(5)①两者均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②文中“浸种选在立春前后,依赖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季节、气候等自然时序;③《齐桓晋文之事》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主张养殖与耕种需遵循生物生长规律与农时。(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清晨①迟子建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狗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癜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②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狗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咧咧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首长的女人。(有删改)【注】①节选自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讲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②乌力楞: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不怕大地出现裂缝,将其视作“大地的闪电”,和玛克辛姆的反应形成对比,凸显了“我”面对自然困境的从容。B.营地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但这一片土地上的星空、流水般的鹿铃声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并不觉得孤单。C.小说用倒叙手法回忆下山的表决过程,让回忆穿插现实,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有利于刻画出处于时代变革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叙事更加方便。(2)关于搬离大山相关情节的描述,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简陋的希楞柱,稀缺的日用品,山上艰苦的生活等原因使得达吉亚娜等人选择逃离大山,搬迁至山下新的定居点。B.“我”不愿意搬离大山而烧掉了桦树皮,达吉亚娜委屈地哭了,因为“我”的对抗使她完成不了全体搬迁的任务。C.安草儿对于是否搬离大山没有明确的态度,他把桦树皮放在神鼓上,说明离开大山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决定。D.多数人选择下山生活,营地只剩“我”和安草儿,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否定。(3)小说描述了西班和安草儿在下山表决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反映了两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语评价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以文中三处画线句为例分别加以分析。【解答】(1)C.用“倒叙”错误,这里用的是“插叙”。故选C。(2)B.达吉亚娜哭是对“我”有不舍、担忧和愧疚。C.“只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说明他心里关注的都是山里的事,不清楚桦树皮意味着什么,也不关注外界的事情,说明他没想过要离开大山。D.“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否定”说法错误,通过对比,表达的是现代文明对鄂温克族传统文明的冲击,并不是“否定”。故选A。(3)①结合“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可知,西班虽眷恋森林,却为了他人而选择下山,显示出他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②结合“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可知,安草儿并未理解表决的意义,只专注他的驯鹿,随手抛却桦树皮,体现出他内心的天真与纯粹。(4)①处,结合“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可知,作者将雨雪拟人化、情感化,用“老熟人”“看老”等诗意的语言描慕出“我”和雨雪亲密无间的脉脉温情,勾画出一幅唯美而苍凉的画面,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②处,结合“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可知,作者以“菊花纹”“葵花纹”的生动比喻和“含着露珠”的诗意描绘,将人物的笑容与自然意象完美交融,温情地展现了鄂温克人质朴的生命形态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坚守。③处,结合“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可知,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这团火”既是写实,更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寄寓着“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深深的爱恋和顽强坚守,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答案:(1)C(2)A(3)①西班虽眷恋森林,却为了他人而选择下山,显示出他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②安草儿并未理解表决的意义,只专注他的驯鹿,随手抛却桦树皮,体现出他内心的天真与纯粹。(4)①处,作者将雨雪拟人化、情感化,用“老熟人”“看老”等诗意的语言描慕出“我”和雨雪亲密无间的脉脉温情,勾画出一幅唯美而苍凉的画面,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②处,作者以“菊花纹”“葵花纹”的生动比喻和“含着露珠”的诗意描绘,将人物的笑容与自然意象完美交融,温情地展现了鄂温克人质朴的生命形态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坚守。③处,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这团火”既是写实,更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寄寓着“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深深的爱恋和顽强坚守,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三)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浃,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钊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材料二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①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②。”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③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节选自《柳河东集•箕子碑》,略有删改)【注】①隤:跌倒,引申为困顿;②明夷:卦名,象征昏君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③彝伦:指常理、伦常。(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向使纣恶A末稔B而自毙C武庚念乱D以图存E国F无其人G谁与兴理?(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属,连接,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义不相同。B.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义不相同。C.诚,确实,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义相同。D.而,连词,却,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而”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纣王淫逸无度,箕子劝谏无效,有人建议他离开,他为保全性命装疯成为囚奴,隐居弹琴来抒发悲愤。B.比干认为君主有过错而臣子不以死进谏,百姓将无辜受害,因此选择了直言劝谏,最终被纣剖心而死。C.殷纣王时期,大道背弃、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上天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诲也不起作用。D.臣子以死进谏显仁德但对保存宗祀无益,托身于新王朝能存祀却等于参与灭亡自己国家,箕子都不做。(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②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5)在柳宗元看来,箕子是“大人之道”的体现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解答】(1)“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接两个主谓结构“恶未稔”和“自毙”,语意完整,“毙”后断句开;“武庚”作主语,“以”,为连词,连接“念乱”和“图存”两个动宾结构,“存”后断句;“无”的主语为“国”,宾语为“其人”,结构完整,故应在“人”后断句。句子翻译为:假如纣王还不到恶贯满盈便自己死了,武庚考虑到国家的危乱而发奋图存,这时国中如果没有贤人,谁能和武庚一道来复兴治理呢?故选:CEG。(2)D.“意义相同”错误。处于黑暗环境却不做邪恶之事。而:表转折,却/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而:表承接,就。故选:D。(3)A.“为保全性命装疯成为囚奴”错。根据材料一原文“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可知,箕子装疯为奴是因为他认为离开了就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他不忍心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故选:A。(4)①去:离去;彰:揭露、昭示;说:同“悦”,取悦。句子翻译为:作为臣子劝谏君主而不被听从就离去,这是揭露国君的过失而自己取悦于百姓,我不忍心去做。②率:全部;丛:聚集、集中;厥:他;得其正:坚持正道。句子翻译为:所有这些处世原则,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无论天地如何变化发展,他始终能坚持正道。(5)根据材料二“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陨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可以概括出:箕子身处乱世而坚守正道,遭囚禁而心志不灭。根据材料二“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可以概括出:周兴后箕子献《洪范》,传授圣君治理之法。根据材料二“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可以概括出:箕子受封朝鲜后,推行教化,惠及百姓。答案:(1)CEG(2)D(3)A(4)①作为臣子劝谏君主而不被听从就离去,这是揭露国君的过失而自己取悦于百姓,我不忍心去做。②所有这些处世原则,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无论天地如何变化发展,他始终能坚持正道。(5)①正蒙难:箕子身处乱世而坚守正道,遭囚禁而心志不灭。②法授圣:周兴后箕子献《洪范》,传授圣君治理之法。③化及民:箕子受封朝鲜后,推行教化,惠及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箕子,是纣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是无法振兴了。”纣王恣纵放荡,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臣子就离开,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后来就隐居弹琴聊以抒发心中悲痛,所以(人们)传颂他的曲子为《箕子操》。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属。他看到箕子进谏,不被采纳,反倒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过失却不以死直言规劝,(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就直言进谏纣王。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一看。微子说:“父与子是骨肉亲情,臣与主是用义理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应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屡次规劝而不被采纳,那么从义理上讲,人臣可以远离君主了。”于是,太师、少师就劝告微子离去,微子便远行了。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他脱去上衣,袒露身体,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羊以示服从,右边让人持茅表示转交祭祀权,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材料二:凡是道德高尚的人物,他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曾特别关切地提到他。在殷纣王时期,大道背弃,政治混乱,上天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诲也不起作用。(比干)冒死进谏,为国效命,确实称得上“仁”了,但是对于保存自己的宗族不利,(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微子)委屈自己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称得上是一种“仁”了,但要先离开自己的国家出逃,(因此箕子)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箕子保持自己的明哲睿智,暂且与之周旋应付;隐藏自己谋略的法式、典范,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处于黑暗环境却不做邪恶之事,虽处颓境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经》中说:“箕子处在主暗于上、贤臣退避的乱世”,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等到天命更改(商灭周),(周王朝)用正道教养人民,(箕子)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周朝统治者能够依据它整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尚书》中说:“因为箕子归顺周朝,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等到箕子受封朝鲜后,不论是否民风鄙陋还是地处偏远,只要有百姓,就都施以德政,为的是扩大殷族的文化,使边远的民族与华夏民族相同,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遵循大的道义,(把这些美好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而自己却始终坚持正道,箕子大概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吧?唉!当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有断绝,比干已经死了,微子已经离开。假如纣王还不到恶贯满盈便自己死了,武庚考虑到国家的危乱而发奋图存,这时国中如果没有贤人,谁能和武庚一道来复兴治理呢?这本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啊。这样看来,那么箕子克制忍耐而做了这些事情,大概是对这种情况有所期望吧?(四)阅读Ⅳ(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②鸟指杜鹃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听”点明后文内容均由此而来。B.颔联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地展现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句式与《春江花月夜》中相关诗句相似。D.本诗情感非常丰富,借筝声传达心声,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2)颈联中“独”与“空”二字炼字精巧,请加以赏析。【解答】(1)D.“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误。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故选D。(2)①“独”聚焦“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人物形象,点明“夜愁灯影”者的孤独处境,勾勒出一人对灯枯坐、愁绪难遣的画面,暗合筝声中的孤寂感之深,让抽象文字具象化,体现“炼字见景”的妙处。②“空”状“楼思月明”之境,勾勒“离人远行、思妇独守空楼”的环境,既写空楼的寂寥,又衬出思者的茫然无依,强化了孤独无援的愁情。③二字虽简,却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精准捕捉到离别中孤独、空寂的核心情绪,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让抽象悲怨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深化了诗歌的离愁主旨。答案:(1)D(2)①独:孤独。“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②空:空寂。“空”表现出离人远行、思妇独守空楼的情景(或者写出了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的情景),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独”“空”两字,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赏析: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中秋前夕,洞庭湖风平浪静。你泛舟湖上,见月光洒在万顷碧波上,湖面平整光滑,湖水澄澈如玉,你不由吟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娉婷高洁的“芙蓉”往往被古代文人骚客运用于诗词中,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解答】故答案为:(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鉴)(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重点字:涉)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铺天盖地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①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作为陪衬的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这景,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②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③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1)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A.相得益彰B.相映成趣C.遥相辉映D.交相辉映(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A.“相得益彰”指两者互相配合,双方的优点更能显现,侧重“配合显优”,文中未强调祁连山与浩门河的“配合”;B.“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侧重“趣味”,而语境强调“震撼的恢宏气势”,氛围不符;C.“遥相辉映”指远远地互相照耀、映衬,文中浩门河在近处,祁连山在远处,二者有距离感,“遥”字贴合空间关系,“辉映”呼应“金色花海”与雪山的色彩映衬,符合“恢宏气势”的语境;D.“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侧重“交错叠加”,文中二者一近一远,无“交错”之意,不能选。故选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