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_第1页
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_第2页
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_第3页
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_第4页
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残余性内斜视的护理个案一、案例背景与评估(一)患者基本信息患儿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岁,民族:汉族,入院日期:2025年7月10日,住院号:20250710008,籍贯:山东省济南市,父母陪同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无窒息史。生后4个月家长发现其双眼向内偏斜,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内斜视”,2岁时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眼位改善,但仍有残余偏斜。近半年家长发现患儿看电视时频繁歪头,视物距离逐渐缩短,为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收入我院眼科。(二)主诉与现病史主诉:双眼内偏斜3年,术后残余偏斜1年,伴歪头视物半年。现病史:患儿生后4个月被家长发现双眼向内偏斜,无眼红、流泪、畏光等症状,当地医院予“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示双眼远视+3.50DS,配镜矫正后偏斜无明显改善。2岁时于上级医院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复查眼位基本正位,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3。近1年家长发现患儿双眼再次出现内偏斜,尤其在注意力不集中时明显。半年前开始出现看电视时歪头,头向左侧倾斜约15°,视物时喜欢凑近目标,距离较同龄儿童缩短约30%。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残余性内斜视(术后)、双眼屈光不正”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状态良好,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无异常,体重增长平稳。(三)既往史、个人史与家族史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2岁时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否认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按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疫苗。个人史: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无窒息、产伤史。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1岁会走,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一致。现就读幼儿园中班,学习能力尚可,但注意力较难集中。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斜视、弱视等眼科遗传病病史,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病史。(四)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18kg,身高110cm。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耳鼻咽喉未见异常,颈部柔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2.眼科专科检查:(1)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5米)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3,左眼0.2;矫正视力(散瞳后):右眼+2.00DS→0.6,左眼+2.50DS→0.5。(2)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33cm):右眼映光点位于角膜中央,左眼映光点位于角膜颞侧缘内2mm,估测内斜视度数约15Δ;交替遮盖试验:双眼均由内向外转动;遮盖-去遮盖试验:去遮盖眼由内向外转动,提示存在显性内斜视。三棱镜遮盖法(33cm,远距离):右眼注视时,左眼内斜15Δ;左眼注视时,右眼内斜12Δ。(3)眼球运动检查:双眼各方向运动基本正常,无明显受限,左眼外转时稍显不足,角膜缘可达外眦角内1mm。(4)屈光检查:1%阿托品眼膏散瞳3天后验光,结果示:右眼+2.00DS,左眼+2.50DS,双眼屈光间质清。(5)眼前节及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示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镜检查示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0.3,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无出血、渗出。(6)同视机检查:自觉斜视角10Δ内斜,他觉斜视角15Δ内斜,Ⅰ级功能(同时视)未建立,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及Ⅲ级功能(立体视)均未检出。(五)辅助检查1.眼轴长度测量:右眼21.5mm,左眼21.3mm,均在同龄儿童正常范围内(5岁儿童眼轴正常范围约20.5-22.0mm)。2.角膜地形图检查:双眼角膜形态规则,无明显散光,角膜曲率半径右眼7.8mm,左眼7.9mm。3.眼底照相:双眼眼底图像清晰,视盘、黄斑及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符合正常眼底表现。(六)评估总结患儿为5岁女性,既往有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史,目前存在残余性内斜视(约15Δ),双眼屈光不正(远视),矫正视力右眼0.6,左眼0.5,存在轻度弱视倾向。同时视功能未建立,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缺失,伴有歪头视物习惯(头左偏15°)。患儿家长对疾病认知不足,担心患儿视力发育及外观,患儿因视力问题在幼儿园与人交流时略显自卑。护理评估重点为患儿眼位控制、视力改善、视功能恢复、不良姿势纠正及心理状态调适,同时需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指导,提高家庭照护能力。二、护理计划与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为期3个月的系统护理干预,患儿残余性内斜视度数明显减少,双眼矫正视力提高,视功能逐步建立,歪头视物习惯纠正,患儿及家长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家庭护理技能,患儿心理状态改善,自信程度提高。(二)具体目标1.生理功能目标:(1)眼位:3个月后角膜映光法检查示双眼映光点均位于角膜中央,三棱镜遮盖法测量内斜视度数≤5Δ。(2)视力:3个月后双眼矫正视力均提高至0.8及以上。(3)视功能:3个月后同视机检查示Ⅰ级同时视功能建立,Ⅱ级融合功能初步建立(融合范围≥10Δ)。(4)不良姿势:1个月内歪头视物习惯明显改善,头倾斜角度≤5°;2个月内歪头习惯完全纠正。2.心理功能目标:(1)患儿:1个月内愿意主动与医护人员、幼儿园同伴交流;2个月内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积极,无明显自卑情绪;3个月后对自身视力及外观满意,自信心明显提高。(2)家长:1周内掌握残余性内斜视的病因、治疗及护理要点;2周内能够正确执行家庭护理措施;3个月内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对患儿疾病预后持乐观态度。3.社会功能目标:(1)患儿:3个月后在幼儿园能够正常参与绘画、手工等视觉相关活动,学习注意力较前集中。(2)家庭:3个月内家长能够与幼儿园老师有效沟通,共同促进患儿视力及视功能恢复。4.家庭照护目标:(1)家长能够正确为患儿佩戴眼镜,每日佩戴时间≥8小时。(2)家长能够熟练掌握3-4种眼部功能训练方法,并监督患儿每日完成训练,训练依从性≥90%。(3)家长能够合理安排患儿饮食,保证维生素A、叶黄素等眼部营养物质的摄入。三、护理过程与干预措施(一)病情观察与评估1.眼位监测:每日采用角膜映光法观察患儿眼位变化,每周一、四采用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数并记录。观察患儿在不同状态(如注视近处目标、远处目标、注意力集中、疲劳时)的眼位情况,及时发现眼位波动。入院第1周监测结果:角膜映光法左眼映光点仍位于颞侧缘内2mm,三棱镜遮盖法内斜视度数15Δ;第2周角膜映光法左眼映光点移至角膜颞侧1mm处,斜视度数12Δ;第3周左眼映光点接近角膜中央,斜视度数8Δ。2.视力监测:每周二、五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儿双眼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散瞳验光后每月复查一次屈光状态。入院第1周矫正视力右眼0.6,左眼0.5;第2周右眼0.7,左眼0.6;第3周右眼0.7,左眼0.7;第4周双眼均达0.8。3.视功能监测:每月采用同视机检查患儿同时视、融合功能。入院时Ⅰ级同时视未建立;第1个月末同视机检查示可看到部分同时视图片,Ⅰ级功能初步建立;第2个月末Ⅰ级同时视功能稳定,可清晰看到同时视图片,Ⅱ级融合功能开始出现,融合范围5Δ;第3个月末融合范围扩大至12Δ。4.不良姿势观察:每日观察患儿视物时头位情况,采用量角器测量头倾斜角度并记录。入院第1周头左偏15°,看电视时明显;第2周头偏斜角度减少至10°;第3周减少至5°;第4周头位基本正常,偶在疲劳时出现轻微偏斜(≤3°);第2个月末歪头习惯完全纠正。5.心理状态评估:每周通过与患儿交流、观察其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采用儿童焦虑抑郁量表(RCADS)评估患儿心理状态;与家长沟通,了解其焦虑程度。入院时患儿RCADS评分18分(轻度焦虑),家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5分(轻度焦虑);第1个月末患儿RCADS评分12分,家长SAS评分48分;第2个月末患儿RCADS评分8分,家长SAS评分40分;第3个月末患儿RCADS评分6分(正常),家长SAS评分35分(正常)。(二)用药护理患儿入院后予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护理人员向家长详细讲解用药目的、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用药方法:每日睡前双眼各涂0.1g,连续3天。注意事项:涂药后立即按压双眼内眦部5-10分钟,防止药物经鼻泪管吸收引起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观察患儿用药后有无口干、皮肤干燥、烦躁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用药期间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散瞳效果良好,验光结果准确。散瞳验光后,根据验光结果为患儿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指导家长每日监督患儿佩戴眼镜,除睡眠、洗澡外,其余时间均需佩戴,每日佩戴时间不少于8小时。定期检查眼镜佩戴情况,确保眼镜无变形、镜片无磨损,如有问题及时调整或更换。(三)眼部功能训练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及视功能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眼部功能训练方案,由专业康复师指导训练,护理人员协助监督并指导家长掌握训练方法,以便在家中继续训练。1.同时视训练:(1)同视机训练:采用同视机进行同时视图片训练,如“小猫钓鱼”“汽车过桥”等。训练方法:将同视机两侧镜筒分别对准患儿双眼,调整镜筒角度,使患儿能够同时看到两侧图片,初始时选择较大、色彩鲜艳的图片,逐渐过渡到较小、细节丰富的图片。每次训练15分钟,每日2次。护理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引导患儿集中注意力,鼓励其描述看到的图片内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2)红绿眼镜训练:让患儿佩戴红绿眼镜,手持红绿互补的图片(如红色苹果、绿色树叶),双眼同时注视图片,使双眼分别看到不同颜色的图像,通过大脑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2次。训练初期患儿难以同时看到两个图像,护理人员耐心指导,逐渐调整图片距离和大小,帮助患儿建立同时视功能。2.融合功能训练:(1)聚散球训练:准备3个不同颜色的小球,用线悬挂在距离患儿眼前50cm处,间距10cm。让患儿双眼注视中间的小球,逐渐将小球向眼前移动,直到出现复视,再缓慢后退,重复训练。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2次。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患儿保持头部不动,双眼跟随小球移动,感受双眼聚散的过程。(2)裂隙尺训练:使用裂隙尺,让患儿双眼通过裂隙注视远处的目标(如视力表上的E字),逐渐增加裂隙的宽度,训练双眼的融合能力。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1次。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是否能够清晰看到目标,有无复视现象,及时调整裂隙尺的位置和宽度。3.弱视训练:(1)遮盖疗法:因患儿左眼矫正视力稍差(入院时0.5),采用遮盖右眼的方法进行弱视治疗,每日遮盖4小时。遮盖期间让患儿用左眼进行绘画、拼图、串珠子等精细视觉活动,刺激左眼视力发育。护理人员每日检查遮盖情况,确保遮盖严密,防止患儿自行取下遮盖物。每周复查视力,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调整遮盖时间,当双眼视力差距缩小至0.1以内时,减少遮盖时间。(2)视觉刺激训练:采用弱视训练仪进行视觉刺激训练,如闪光刺激、光栅训练等。每次训练20分钟,每日1次。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调整训练仪的参数,适应患儿的视力水平,鼓励患儿积极配合训练。4.眼球运动训练:针对患儿左眼外转稍显不足的情况,进行眼球运动训练。方法:让患儿头部固定,双眼跟随护理人员手中的目标(如彩色玩具)向各个方向转动,重点加强左眼外转训练,每个方向停留3-5秒,重复10次,每日2次。训练时注意观察患儿眼球运动是否协调,有无受限,及时调整训练强度。通过上述训练,患儿视功能逐渐改善,训练依从性良好,每日能够按计划完成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中未出现眼部疲劳、头晕等不适症状。(四)心理护理1.患儿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以亲切、温和的态度与患儿交流,称呼患儿的小名,主动了解其兴趣爱好,如喜欢的动画片、玩具等,通过共同玩耍、讲故事等方式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2)鼓励与表扬:在患儿进行视力检查、功能训练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你真棒,今天视力又提高了”“训练做得非常好,继续加油”等,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当患儿出现进步时,给予小奖励(如贴纸、小玩具),激发其积极配合治疗的热情。(3)集体活动引导:组织患儿参与科室举办的儿童集体活动,如绘画比赛、儿歌比赛等,让患儿在活动中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互动,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减少自卑情绪。护理人员在活动中关注患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家长心理护理:(1)疾病知识宣教:向家长详细讲解残余性内斜视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及护理要点,发放疾病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家长的疑问,让家长了解疾病的可治性,减轻其焦虑情绪。(2)沟通与支持:定期与家长沟通患儿的病情变化、治疗进展及训练效果,让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的情况。倾听家长的心声,了解其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如指导家长如何与幼儿园老师沟通患儿的情况,如何调整患儿的饮食等。(3)心理疏导:对于焦虑情绪较明显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保持乐观的心态,告知家长患儿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预后良好。分享其他类似患儿的康复案例,增强家长的信心。(五)家庭照护指导1.眼镜护理指导:指导家长正确为患儿佩戴和取下眼镜,避免用力拉扯镜腿;每日清洁镜片,用专用眼镜布擦拭,避免用手或粗糙物品擦拭导致镜片磨损;定期检查眼镜的松紧度和镜片度数,如有不合适及时到医院调整或更换。2.饮食指导:为患儿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鼓励患儿多吃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维生素C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蛋黄、蓝莓、橙子等,促进眼部组织的营养供应。避免患儿过多食用甜食、零食,以免影响视力发育。指导家长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患儿营养均衡。3.用眼卫生指导:指导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视物,如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等,每次不超过20分钟,休息时远眺5-10分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40cm,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4.训练指导:向家长详细演示眼部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家长能够熟练掌握。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表,指导家长按照计划表监督患儿完成每日训练,并记录训练情况。告知家长训练过程中要耐心引导患儿,避免强迫训练,以免引起患儿反感,影响训练效果。定期回院复查,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六)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宣教: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儿及家长普及残余性内斜视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等,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2.定期复查宣教:告知患儿及家长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复查项目包括视力、眼位、视功能、屈光状态等,复查时间为出院后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直至视功能稳定。如有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眼位明显偏斜等情况,应及时就诊。3.幼儿园宣教:与患儿所在幼儿园的老师沟通,向其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护理要点,希望老师在幼儿园期间多关注患儿的用眼情况,提醒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视物,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活动,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四、护理反思与改进(一)护理成效总结经过3个月的系统护理干预,患儿各项护理目标基本达成。眼位方面:角膜映光法检查示双眼映光点均位于角膜中央,三棱镜遮盖法测量内斜视度数为3Δ;视力方面:双眼矫正视力均提高至0.9;视功能方面:同视机检查示Ⅰ级同时视功能稳定,Ⅱ级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达12Δ;不良姿势方面:歪头视物习惯完全纠正,头位正常;心理状态方面:患儿自信心明显提高,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RCADS评分6分(正常),家长焦虑情绪缓解,SAS评分35分(正常);家庭照护方面:家长能够正确为患儿佩戴眼镜,每日佩戴时间≥8小时,熟练掌握眼部功能训练方法,患儿训练依从性达95%,能够合理安排患儿饮食。患儿在幼儿园能够正常参与各项活动,学习注意力较前集中,家长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良好,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二)护理过程中的亮点1.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视功能状态及心理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眼部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家庭照护指导等,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多维度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对患儿进行评估,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为护理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3.护患协作良好: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获得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了护理依从性。4.家庭参与护理:重视家庭在护理中的作用,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指导和训练指导,使家庭护理成为医院护理的延伸,保证了护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训练依从性波动:在护理过程中,患儿曾出现训练依从性波动的情况,尤其是在训练第2周,由于训练内容相对枯燥,患儿出现抵触情绪,每日训练完成度仅为70%。2.家庭照护细节不足:部分家长在家庭照护过程中,对一些细节问题关注不够,如患儿用眼卫生习惯的培养,有时未能及时提醒患儿避免长时间看电视;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