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项不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子?A.母质B.气候C.地形D.人口密度答案:D。土壤形成五大因子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人口密度属于人为干扰因素,非自然成土因子。2.在土壤剖面中,淋溶作用最强烈的典型层次是:A.O层B.A层C.E层D.B层答案:C。E层又称淋溶层,硅酸盐黏粒与铁铝氧化物被大量淋失,颜色浅淡,结构松散。3.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采用的分类系统属于:A.美国土壤系统分类B.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C.中国土壤系统分类D.土壤发生分类答案:D。1979—1994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壤普查采用发生学分类,强调成土过程与成土条件。4.下列哪种黏土矿物对钾素的固定能力最强?A.高岭石B.伊利石C.蒙脱石D.绿泥石答案:B。伊利石晶层间存在K+专属位点,钾离子进入晶穴后难以释放,固定能力最强。5.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时,常用交换剂为:A.1molL⁻¹KClB.1molL⁻¹NaOAc(pH8.2)C.0.1molL⁻¹HClD.0.5molL⁻¹NaHCO₃答案:B。NaOAc缓冲液可饱和交换性阳离子,再用NH₄OAc置换,蒸馏滴定求CEC。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吸力为15bar对应的含水量通常被视为:A.饱和含水量B.田间持水量C.萎蔫系数D.吸湿水答案:C。15bar(约1500kPa)是永久萎蔫点,植物无法吸收水分。7.下列哪项措施最能有效降低设施蔬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A.增施尿素B.大水漫灌C.秸秆覆盖D.深耕翻土答案:B。大水漫灌可淋洗耕层可溶性盐,配合排水沟排盐,是快速降盐措施。8.黑土开垦后“破皮黄”现象的本质是:A.有机质矿化加速B.铁锰还原C.黏粒机械淋洗D.碱化度升高答案:A。黑土腐殖质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露出黄色母质层,故称“破皮黄”。9.土壤呼吸测定中,碱液吸收法测得CO₂量需用下列哪种试剂滴定?A.H₂SO₄B.NaOHC.BaCl₂D.EDTA答案:A。过量Ba(OH)₂吸收CO₂生成BaCO₃沉淀,剩余Ba(OH)₂用标准H₂SO₄滴定。10.在坡耕地修建反坡梯田,其田面坡度方向与等高线关系为:A.顺坡B.水平C.内倾3°—5°D.外倾3°—5°答案:C。反坡梯田田面微向内倾,可拦截径流,增加入渗,减少冲刷。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1.下列属于1:1型黏土矿物的有:A.高岭石B.埃洛石C.蒙脱石D.蛇纹石答案:A、B。高岭石与埃洛石为典型1:1型,蒙脱石为2:1型膨胀性,蛇纹石为镁硅酸盐。12.关于土壤酸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活性酸用pH表示B.潜在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C.施用石灰可同时降低活性酸与潜在酸D.铝离子是酸性土壤潜在酸主要来源答案:A、B、C、D。四项均正确,石灰中和交换性Al³⁺、H⁺,降低潜在酸,pH随之升高。13.下列属于土壤微生物氮素矿化测定常用培养方法的有:A.好气培养法B.淹水培养法C.间歇淋洗法D.高压灭菌法答案:A、B、C。高压灭菌用于灭活对照,非培养方法。14.导致土壤板结的直接原因包括:A.有机质锐减B.钠离子饱和度高C.机械碾压D.冻融交替答案:A、B、C。冻融可形成团粒,非板结直接原因。15.下列属于土壤污染元素“五毒”之列的有:A.CdB.PbC.HgD.Zn答案:A、B、C。Zn为植物必需微量元素,虽高浓度致毒,但不在传统“五毒”之列。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打“√”,错误打“×”)16.土壤容重永远小于土壤密度。答案:√。容重含孔隙,密度为固相密度,故容重必小。17.在相同质地条件下,土壤比表面积越大,其保肥能力越弱。答案:×。比表面积越大,吸附位点越多,保肥能力越强。18.我国南方红壤呈酸性主要因为气候高温多雨,盐基离子强烈淋失。答案:√。19.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答案:×。随深度增加,日变化幅度减小,极值出现时间滞后。20.黑钙土腐殖质层深厚,钙积层出现在剖面中下部,属于草原土壤。答案:√。21.土壤有效水范围等于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答案:√。22.土壤酶活性测定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常以酚钠比色法测定。答案:×。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剩余H₂O₂,脲酶才用酚钠比色。23.土壤侵蚀模数单位常用tkm⁻²a⁻¹。答案:√。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层厚度无关,仅与有机碳含量相关。答案:×。密度需考虑厚度、容重,公式为SOCD=OC×ρ×H×0.1。25.土壤热容量随含水量升高而降低。答案:×。水的热容量远大于空气与矿质,含水量升高,热容量增大。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6.土壤三相组成中,固相体积分数等于(1)减去(2)。答案:(1)总孔隙度;(2)孔隙体积分数。或答(1)1;(2)孔隙度。27.土壤结构系数=(3)/(4)×100%,用以评价团聚体稳定性。答案:(3)湿筛后>0.25mm团聚体含量;(4)总团聚体含量。28.土壤水分能量概念中,pF=(5)的常用对数。答案:(5)吸力(cm水柱)。29.土壤胶体双电层模型中,决定电位离子层又称(6)层,补偿离子层分(7)层与(8)层。答案:(6)内;(7)稳定;(8)扩散。30.我国土壤酸度分级标准中,极强酸性pH范围是(9)。答案:(9)<4.5。31.土壤有机质C/N比大于(10)时,易发生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现象。答案:(10)25:1。32.土壤有效磷测定常用提取剂为0.5molL⁻¹(11)(pH8.5)。答案:(11)NaHCO₃。33.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容许土壤流失量T值对东北黑土取(12)tkm⁻²a⁻¹。答案:(12)200。34.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常用(13)值表示,其含义为温度升高10℃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答案:(13)Q₁₀。35.土壤颜色描述采用芒塞尔系统,三要素为(14)、(15)、(16)。答案:(14)色调;(15)明度;(16)彩度。36.土壤调查制图比例尺1:5万,图上1cm对应实地距离(17)m。答案:(17)500。37.土壤压实度=(18)/(19)×100%,公路工程常用指标。答案:(18)现场干容重;(19)实验室最大干容重。38.土壤饱和导水率Ks单位常用(20)。答案:(20)cmd⁻¹或mmh⁻¹。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39.阐述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主导机制,并说明有机无机复合体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答案:团聚体形成包括无机胶结、有机胶结、有机无机复合胶结与生物作用。无机胶结以CaCO₃、Fe/Al氧化物为主,有机胶结依赖多糖、腐殖质等。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阳离子桥(Ca²⁺、Fe³⁺)将带负电的黏粒与带羧基、酚羟基的腐殖质连接,形成稳定的“黏粒—多价阳离子—腐殖质”三元复合体,产生持久性团聚体。真菌菌丝与植物细根穿插缠绕,提供物理束缚,微生物分泌的多糖作为临时胶结剂,进一步加固团聚体。有机无机复合体不仅提高团聚体水稳性,还增加孔隙度,改善通气与持水性能,是肥沃土壤的核心结构单元。40.说明土壤酸铝毒害的化学本质及对植物的典型症状,提出三项综合改良措施并给出原理。答案:酸铝毒害本质是Al³⁺在pH<5时溶出,进入根尖细胞,与DNA、ATP、膜磷脂结合,破坏细胞分裂与膜完整性;同时抑制Ca²⁺、Mg²⁺、P吸收。典型症状为根短粗、褐变,根尖弯曲呈“钩状”,地上部黄化似缺铁。改良措施:①施用石灰,提高pH至6.0—6.5,使Al³⁺沉淀为Al(OH)₃;②增施有机物料,腐殖质通过羧基、酚羟基螯合Al³⁺,降低活性;③种植耐铝作物如荞麦、油菜,根系分泌苹果酸、柠檬酸,与Al³⁺络合,减少其进入根际。三措施协同,化学沉淀—生物络合—生理耐铝,实现酸铝毒害长效缓解。41.描述利用遥感与GIS技术进行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技术流程,并指出两个关键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答案:流程:①收集Landsat-8、Sentinel-2多光谱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②提取NDVI、红边指数、短波红外反射率等变量;③采集地面样点,测定0—20cm土层SOC含量,构建SOC—光谱变量随机森林模型;④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叠加母质、土地利用图,作为环境协变量;⑤将模型外推至全区,得到SOC空间分布图;⑥以容重、砾石含量校正,计算SOCD=SOC×ρ×H×0.1,累加得储量。误差来源:①影像与采样时间不同步导致物候差异,控制方法为统一影像窗口期,筛选无云且作物覆盖一致影像;②容重缺失或借用引起体积质量偏差,控制方法为同步环刀测定容重,建立容重—有机质—质地传递函数,减少缺值区域误差。六、计算题(共21分)42.某耕层0—20cm土壤容重1.25gcm⁻³,有机碳含量18gkg⁻¹,砾石体积分数8%,求该层土壤有机碳密度(thm⁻²)。若将0—20cm与20—40cm两层合并,已知20—40cm容重1.35gcm⁻³,有机碳含量9gkg⁻¹,无砾石,求0—40cm总有机碳储量(thm⁻²)。(10分)答案:0—20cm层:SOCD₁=OC×ρ×H×0.1×(1-砾石%)=18gkg⁻¹×1.25gcm⁻³×20cm×0.1×0.92=18×1.25×20×0.092=41.4thm⁻²20—40cm层:SOCD₂=9×1.35×20×0.1=24.3thm⁻²0—40cm总储量=41.4+24.3=65.7thm⁻²43.某酸性土壤初始pH4.3,交换性Al³⁺为2.8cmol(+)kg⁻¹,目标pH6.0,已知每升高1个pH单位需CaCO₃1.5thm⁻²(耕层20cm),且每降低1cmolAl³⁺需CaCO₃0.5thm⁻²。求总石灰需用量。(6分)答案:pH升高需量=(6.0-4.3)×1.5=2.55thm⁻²Al³⁺中和需量=2.8×0.5=1.4thm⁻²总需量=2.55+1.4=3.95thm⁻²44.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称取过0.25mm风干土0.3000g,空白消耗FeSO₄24.50mL,样品消耗19.80mL,FeSO₄浓度0.2000molL⁻¹,氧化校正系数1.10,求有机质含量(gkg⁻¹)。(5分)答案:有机碳(gkg⁻¹)=(V₀-V)×C×0.003×1.10×1000/m=(24.50-19.80)×0.2000×0.003×1.10×1000/0.3000=4.70×0.2000×0.003×1.10×3333.33=10.35gkg⁻¹有机质=有机碳×1.724=17.8gkg⁻¹七、综合应用题(共30分)45.阅读材料:东北某黑土区坡耕地长200m,坡度5°,年均降雨550mm,春玉米连作,秸秆离田,春季旋耕深度15cm,夏季出现明显细沟侵蚀。请回答:(1)计算该坡耕地坡度梯度(%),并判断侵蚀风险等级;(4分)(2)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侵蚀过程三方面解释秸秆离田加剧侵蚀的机制;(9分)(3)设计一套“保护性耕作+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综合方案,给出具体参数与预期效果;(12分)(4)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快速监测侵蚀沟发育的指标,并说明阈值设定依据。(5分)答案:(1)坡度梯度=tan5°×100%=8.75%,依据SL190—2007,>5°且坡长>100m属强烈侵蚀风险区。(2)机制:①秸秆离田减少外源有机质输入,C/N比下降,微生物分泌多糖减少,团聚体水稳性降低,易被雨滴击溅分散;②有机碳降低,胶结物质减少,>0.25mm团聚体比例下降,土壤表面结皮增厚,入渗率下降,径流系数增大;③径流集中时,分散的细颗粒被搬运,细沟侵蚀临界剪切力降低,沟头溯源速度加快,侵蚀模数可由2500tkm⁻²a⁻¹升至4500tkm⁻²a⁻¹。(3)综合方案:保护性耕作:秋季玉米收获后留茬30cm高,秸秆粉碎覆盖地表,覆盖率≥60%,春季免耕播种,带状深松35cm,带宽40cm,间隔3m;生物措施:坡顶种紫花苜蓿2m宽缓冲带,坡脚种大豆—燕麦轮作,提高覆盖率;沿等高线每20m设1条植物篱,选用沙棘+紫穗槐,篱带宽0.8m,带间宽15m;工程措施:坡长>100m增设2道等高草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