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_第1页
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_第2页
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_第3页
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_第4页
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桢《赠从弟(其二)》(诗歌、注释、译文、句析、总评)赠从弟(其二)刘桢【诗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从弟,堂弟,指同祖父的弟弟。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刚健挺拔,注重气势,在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②〔亭亭〕形容松柏挺拔直立的样子,既体现松柏的形态特征,又暗含其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③〔瑟瑟〕拟声词,形容山谷中风吹过的声音,这里特指寒风呼啸的凄厉之声,烘托出环境的严酷。④〔一何〕文言虚词,表程度,可译为“多么”,两次使用形成反复,强化情感表达,突出风声的猛烈与松枝的刚劲。⑤〔惨凄〕形容冰霜酷寒、环境恶劣的样子,这里不仅指自然气候的严酷,也暗喻人生遭遇的困境与磨难。⑥〔终岁〕一整年,强调时间的长久,突出松柏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保持端正姿态,而非一时的坚韧。⑦〔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的侵袭。罹,遭受、遭遇;凝寒,指刺骨的严寒,象征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与外界的压迫。⑧〔本性〕指松柏天生具有的坚贞不屈、傲雪凌霜的品格,这里借松柏的“本性”喻指人应坚守的气节与操守。【译文】高山之上,松柏挺拔直立,高耸入云;山谷之中,寒风呼啸而过,凄厉刺骨。山谷里的风声多么猛烈啊,可松枝却依旧那么刚劲挺拔,毫不弯折!寒冬时节,冰霜正严酷地肆虐,天地间一片凄冷,可松柏一整年都保持着端正的姿态,从不弯腰屈服。难道松柏就没有遭受过严寒的侵袭吗?不是的,松柏之所以能抵御严寒,是因为它天生就有坚贞不屈的本性啊!【句析】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以“山上松”与“谷中风”构成鲜明对照,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画面。“亭亭”一词精准勾勒出松柏直立高耸的形态,赋予其傲然独立的人格化特征,仿佛一位坚守立场的君子;“瑟瑟”则以听觉摹写风声,既写出寒风的凄厉,又暗示环境的险恶,为下文凸显松柏品格作铺垫。二者一静一动、一刚一柔,松的“静立”与风的“动掠”形成对比,初步奠定全诗托物言志的基调(以松柏喻坚韧之人,以寒风喻人生困境)。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承接首联,用“一何”这一虚词反复强化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前句“风声一何盛”极写寒风的狂暴,将环境的严酷推向极致,仿佛要将一切脆弱之物撕裂;后句“松枝一何劲”则笔锋一转,凸显松枝的刚劲,在狂风的肆虐中非但不折,反而更显坚韧。这种“以暴衬刚”的写法,让松柏的品格在对比中愈发鲜明,也暗含诗人对坚韧精神的赞美。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视角从“风”转向“冰霜”,将环境的严酷从“动态的风”延伸到“静态的寒”,维度更丰富。“冰霜正惨凄”描绘出寒冬时节天地间的酷寒景象,冰霜仿佛是压迫万物的“磨难”,让万物凋零;而“终岁常端正”则打破时间限制,“终岁”二字强调松柏的坚韧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历经四季更迭、严寒酷暑后的长久坚守。“端正”一词既指松柏的形态始终直立,又暗喻人格的端正、气节的坚守,将自然物象与精神品格进一步融合。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反问开篇,“岂不罹凝寒”看似疑问,实则暗含肯定。松柏并非没有经历严寒,恰恰是在严寒中才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品格。这种反问比直接陈述更具说服力,引发读者思考;后句“松柏有本性”则直接点题,将全诗的主旨升华:松柏抵御严寒的力量,并非来自外力的庇护,而是源于其天生的“本性”。这里的“本性”既是松柏的自然属性,更是诗人赋予的精神内核,人若想在困境中坚守,就需如松柏般拥有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以此劝勉堂弟要坚守本心,不被外界磨难摧折。【总评】《赠从弟(其二)》创作于东汉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建安时期。彼时汉室衰微,群雄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文人阶层也深受战乱影响,或颠沛流离,或依附诸侯,在乱世中挣扎求存。刘桢作为“建安七子”之一,虽依附曹操集团,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创作,但身处乱世,他深知坚守气节的重要性,既要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独立人格,又要在动荡岁月中坚守精神操守。这首诗是刘桢赠予堂弟的作品,彼时堂弟可能正面临人生困境(或仕途挫折,或生活磨难),刘桢借松柏为喻,既是劝勉堂弟要像松柏般坚韧不屈,也是自我精神的写照。建安文学素有“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特点,即情感深沉、气势充沛,这首诗正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不沉溺于个人哀怨,而是以刚健的笔触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时代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全诗以松柏为核心意象,围绕“松柏与困境的对抗”展开,层层递进地凸显松柏的坚贞品格,并最终落脚于“本性”的赞美,完成对堂弟的劝勉。首联构建“松—风”对照的画面,奠定托物言志的基调;颔联以“一何”反复强化,凸显松枝在狂风中的刚劲;颈联将环境拓展到“冰霜”,以“终岁端正”强调坚守的长久;尾联则以反问点题,揭示松柏坚韧的根源在于“本性”,进而暗喻人应坚守内在气节。整首诗没有直接提及堂弟的处境,也没有直白的劝勉之语,而是通过对松柏的细致描摹,将抽象的“坚韧品格”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自然物象。读者在领略松柏之美的同时,自然能领会诗人的劝勉,面对乱世的磨难、人生的挫折,唯有像松柏般坚守本心、保持气节,才能不被困境摧折。这种“不言劝勉而劝勉自现”的写法,让诗歌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含蓄蕴藉。全诗共八句,四联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形成“具象描绘—对比强化—时空拓展—主旨升华”的完整思路。首联是“具象构建”,以“松”与“风”的画面切入,让读者直观感受松柏所处的环境与形态;颔联是“对比强化”,通过“风声之盛”与“松枝之劲”的对比,凸显松柏的坚韧,情感上更具冲击力;颈联是“时空拓展”,从“风”到“冰霜”,空间上从“山谷”扩展到“天地”,时间上从“一时”延伸到“终岁”,让松柏的品格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中得到印证;尾联是“主旨升华”,以反问引发思考,再以“本性”点题,将自然物象的特征转化为精神品格的象征,完成从“写物”到“喻人”的跨越。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实则环环相扣,每一联都为下一联铺垫,最终将情感与主旨推向高潮。比如,若没有首联“风”的铺垫,颔联的“劲”便缺乏依托;若没有颈联“终岁”的拓展,尾联的“本性”便显得单薄。正是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诗歌的主旨表达既深刻又自然,毫无突兀之感。诗歌刚健质朴,是托物言志的典范。全诗以松柏为“物”,以“坚贞不屈的品格”为“志”,物与志的结合浑然天成。松柏的“亭亭”“端正”对应人格的“正直”,松柏的“劲”对应精神的“坚韧”,松柏的“抗冰霜”对应人生的“抗磨难”,没有生硬的比附,而是通过对松柏自然特征的描摹,让“志”自然显现。这种写法既避免了直白说教的枯燥,又让抽象的精神品格变得可感可知,成为后世咏物诗的典范。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松”与“风”“冰霜”的对比,凸显环境的严酷与松柏的坚韧;“风声之盛”与“松枝之劲”的对比,强化情感冲击。同时,“一何”的反复使用,既形成韵律上的回环往复,又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仿佛诗人在反复咏叹中,将对松柏的赞美与对堂弟的劝勉倾注其中,感染力十足。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这首诗的语言摒弃了汉赋的华丽辞藻,以质朴刚健为特色。“亭亭”“瑟瑟”“劲”“端正”等词语均为常用词汇,直白却精准,既勾勒出鲜明的画面,又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让诗歌更具生命力,也让“建安风骨”的“刚健”特质得以凸显。在汉魏以前,咏物之作多为“体物写志”的雏形,往往停留在对物象的简单描摹;而《赠从弟(其二)》则将“物”与“志”深度融合,形成“以物喻人、物志合一”的成熟范式。后世咏物诗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菊”喻高洁)、王安石的《梅花》(以“梅”喻坚韧),都受到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咏物”题材的重要传统。这首诗完美诠释了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特点。“梗概”即情感深沉、主旨明确,诗人以松柏为喻,劝勉堂弟坚守气节,情感真挚而不矫饰;“多气”即气势充沛、刚健有力,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等句,读来铿锵有力,仿佛能感受到松柏抵御寒风的力量,也传递出乱世中文人不屈的精神气概。它与曹操的《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等作品共同构成“建安风骨”的核心,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的重要源头。诗中传递的“坚守本性、抵御磨难”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