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_第1页
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_第2页
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_第3页
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_第4页
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年古镇潘葑系列1——往事如烟文/吴韵长歌古镇溯源:名字背后的神秘过往在历史的长河中,潘葑,这座位于江苏无锡市西北十八里的古镇,宛如一颗隐匿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关于其地名的起源,虽无确凿定论,但诸多猜测与传说为它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有人推测,它或许与历史典故紧密相连,又或许是因某个被朝廷封赏的潘姓人物而得名,然而,岁月的洪流已将真相深埋,如今的我们只能在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寻觅那一丝线索。潘葑地区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是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期(当时还没有正真命名)。彼时,中原大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吴越与吴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更是激烈非凡。天祐十年(913年)九月,吴越王钱镠为了拓展领土、增强实力,派遣他的儿子钱传瓘、钱传璙及大同节度使钱传瑛,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攻吴常州。他们选择在无锡县潘葑(当时还没有正真命名)扎营,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军事战略的关键节点,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吴越军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据点。而吴国方面,面对吴越军的来势汹汹,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徐温,这位吴国的重要将领,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他敏锐地洞察到吴越军的弱点,认为“浙人轻浮而且怯懦”,于是果断率领诸将日夜兼程,奔赴常州。当到达无锡时,黑云都将陈祐向徐温进言,指出吴越军可能会因为他们远道而来而轻视他们,建议趁其不备发起攻击。徐温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采用前后夹攻的战术。陈祐带领部下从别的道路绕到敌人后面,如同一只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而徐温则亲自带领大军挡在吴越军队的前面,正面迎击敌人,给吴越军以强大的压力。战斗打响后,吴军的战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吴越军在突如其来的前后夹击下,阵脚大乱,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与恐慌之中。他们的士兵四处逃窜,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最终,吴越军被打得大败,伤亡惨重,大量士兵被俘获。这场“潘葑大战”,不仅是吴越与吴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更是改变了当时地区局势的关键一役。对于吴国来说,此战的胜利使其成功抵御了吴越的进攻,保卫了自己的领土,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军队的信心;而对于吴越来说,这场惨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其扩张的步伐被迫放缓,元气大伤。尽管这场战役已过去了千余年,这次事件虽然是发生在五代十国时,但现存最早的史书上只有北宋编写的《资治通鉴》中,只样来讲,宋朝前无锡“潘葑”这块地方原先可能不叫“潘葑”这名字。有人肯定会反驳说:“《咸淳毗陵志》(史能之纂),有这样的记载:“潘葑桥,在县北十八里跨运河。唐麟德二年(665),会稽都督唐仁泰建,今废,所以潘葑桥名唐代前就有。”首先《资治通鉴》北宋人写的,其次如果唐高宗时期就形成,那么唐代编辑的文献《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应该会有记载的,可惜没有。方志中的古镇印记元至正《无锡志》中,关于潘葑的记载,虽寥寥数语,却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镇历史的大门。“铺一十四处:州前(在城内),南门、九里、东葑、新安、马墓(在州城外南去通平江驿道上)。五里亭、潘葑、石塘湾、洛社、五牧(在州城外北去通本郡驿道上)。塘北、张塘、长堽(在州城外东北通江阴路)。”这块地方虽起于汉唐(此时可能并不叫潘葑),但是盛于宋代,元明清时期是一个著名的江南小镇,兴盛时跨运河两岸,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无锡西北的十字路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元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潘葑作为铺(驿站)之一,被清晰地记录在册,它静静地诉说着古镇在元代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在那个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和陆路的时代,驿站就如同一个个重要的节点,连接着不同的地区,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潘葑驿站,坐落在运河之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旅人、传递公文的驿卒、运送货物的商队,都在这里停歇、补给,然后继续踏上旅程。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繁忙的景象,马蹄声、舟楫声、人语喧哗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明代弘治七年(1494)的无锡县境图,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潘葑在当时的重要位置。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无锡由北出城向西,沿运河依次排列着五里亭、高桥、潘葑、洛社、五牧这五个地标。潘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运河这条美丽的项链上,它不仅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地标,更是连接无锡与周边地区的关键纽带。而在清代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中,对潘葑镇的记载则更为详细:“潘葑镇。县西北十八里……又北十二里曰洛社市。”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明朝时期,潘葑镇的地位远高于高桥、石塘湾和洛社。它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这里,商铺林立,贸易兴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同时,潘葑镇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寺庙、书院、祠堂等建筑错落有致,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清史稿》卷五十八在记载河流桥梁时,也特别提到了高桥附近的“一镇:潘葑。一驿:锡山。”这表明,即使到了清代,潘葑依然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个古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方志中的记载,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但它们却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现了潘葑在不同朝代的风貌。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潘葑作为驿站、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古镇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潘葑的繁荣与昌盛,领略了它的独特魅力。文人笔下的潘葑风情潘葑的魅力,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诗人杨万里,这位一生喜好游历的文学大家,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沿江南运河南下归乡途经无锡潘葑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挥笔写下了《晓经潘葑》。“油窗著雨光不湿,东风忽转西风急。蓬声萧萧河水涩,牵船不行人却立。雨中蒿师风堕笠,潘葑未到眼先入。岸柳垂头向人揖,一时唤入诚斋集。”在这首诗中,杨万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晨行船经过潘葑的情景。油亮的窗户被雨打湿却仍有光泽,东风忽然转为西风且风力猛烈,船篷被雨打得沙沙作响,河水流动不畅,拉船前行困难,人只好停住脚步。雨中撑篙的船夫被风吹落了斗笠,而潘葑还没到,那充满生机的景色已映入眼帘。岸边的柳树低垂着头,好似在向人作揖行礼,这一番如诗如画的景象,都被杨万里收入了他的《诚斋集》中。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坐在船内,透过油窗,静静地欣赏着外面的世界,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那风雨中的行船,那即将到达的潘葑,那岸边向人作揖的垂柳,无不展现出潘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对这个古老的小镇充满了向往。时光流转,到了清代,秦涌的《舟过潘葑》又为我们展现了潘葑在秋夜中的别样风情。“顺水扬舲去,篷窗笑语欢。山光秋月淡,金柝夜声寒。野驿嗔鞍马,驰书响锡銮。高桥行在望,星斗五更残。”秦涌顺着水流驾着小船前行,船篷窗边传来欢声笑语。山间的景色在秋夜月光下显得格外淡雅,军中打更用的金柝声在寒夜中回荡。野外驿站里的人厌烦骑马赶路,而传递书信的车马铃声却清脆作响。前方高桥已遥遥在望,五更时天上的星斗渐残。在这首诗中,秦涌通过舟过潘葑时的见闻,将旅途的所见所闻与自身感受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秋色、夜幕下的潘葑景象。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潘葑此地水、陆交通的繁忙,也能体会到诗人在旅途中既有欣赏美景的愉悦,也有奔波的感慨。秋夜的潘葑,在山水、月色、驿站、车马的映衬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繁华与宁静。这些文人的诗词,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潘葑的自然风光与繁华景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潘葑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无论是杨万里笔下风雨中的潘葑,还是秦涌诗中秋夜的潘葑,都让我们对这个千年古镇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深深的眷恋。皇家酒库:潘葑的辉煌篇章潘葑,在宋代迎来了它真正辉煌的时期,作为皇家酒库,它承载着一段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在那个时代,酒类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潘葑酒库,则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宋时期,官府对酒类商品实行了极为严厉的专营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源于当时国家财政的需求以及对经济的管控。在那个时代,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而酒类专卖收益成为了充盈军费的重要来源。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四月,诏:百姓私造曲,十五斤者死;酝酒入城市者,三斗死;不及者等第罪之。买者减卖人罪之半;告捕者等第赏之。”这一诏令,以严苛的刑罚,禁止百姓私自酿酒,确保了酒类生产和销售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官府手中。为了进一步规范酒类市场,官府还实行了招商承包的方式。他们核定酒类应征税收数额,鼓励商人参与竞标。参加竞标者需要缴纳保证金,出价最高者方能获得“村坊”的酒类专卖权。这种方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竞争。每个村坊的经销地域都被严格界定,只准在自销区域内经营,严禁跨界倾销,这一措施有效避免了市场的混乱,维护了市场秩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潘葑酒库脱颖而出,成为了宋代酒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卷十・点检所酒库)记载:“礼部贡院对河桥西曰潘葑栈库。外有潘葑酒库,在常州无锡县,并隶临安府点检酒所提领耳。”吴自牧,这位宋代钱塘(即今杭州市)人,在他的著作中,详细叙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情况,其中对潘葑酒库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酒库体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梦粱录》相似,《咸淳临安志》也有相关记载:“潘葑库桥,在潘葑酒库前。碧香诸库,有潘葑栈库,在礼部贡院对河下,外有潘葑酒库在常州无锡县。按宋时酒库有正库、有栈库。其曰潘葑栈库者,盖潘葑之酒栈于此库也。”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潘葑在宋朝时期,不仅是一个酿酒之地,更是一个拥有完善酒库体系的重要地区。潘葑酒库位于无锡,而潘葑栈库则设在临安(杭州),无锡潘葑酒库隶属于临安府,并受其严格管理。随着酒类专卖日益成为皇室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酒库”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贮藏酒的库房,更成为了酿造酒的地方。南宋时期,国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抗击金蒙元的军事威胁之下,在这样的局势下,酒类专卖收益对于筹措军费显得尤为重要。酒库和酒税,为支撑南宋统治延续150余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说,潘葑酒库在南宋的军事和财政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确保酒库的正常运作和酒利的稳定征收,南宋逐步建立了一套严厉、完善的酒库管理体系。潘葑酒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严格的管理。宋《咸淳毗陵志》(史能之纂)记载,潘葑为犒赏库(隶激赏所),从皇室到地方,都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官职人员负责管理。这一管理体系,涵盖了生产、销售、税收等各个环节,确保了潘葑酒库的高效运作。在那个时代,潘葑镇因酒库、驿站、渡口以及驻军的存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酒库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酿酒工人和商人,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开展贸易,使得潘葑镇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商业中心。驿站和渡口的繁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使得潘葑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驻军的存在,则为潘葑镇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得这里的居民能够安居乐业。潘葑酒,作为潘葑酒库的杰出产物,也因此名扬天下。它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在当时的社会中,潘葑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们喜爱的佳酿。潘葑酒:穿越千年的酒香在宋代的诗坛中,有三首古诗,犹如三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潘葑酒”的大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潘葑酒”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千年佳酿在宋代的独特魅力。《送张端袤赴潘葑》,这首诗选自四库全书《漫塘集》(宋・刘宰撰),是刘宰送好友张端袤赴潘葑任职时所作。诗中开篇便写道:“汲取人间第二泉,酿成天上酌神仙。”此句不仅点明了潘葑酒的酿造水源——天下第二泉,更以夸张的手法,将潘葑酒比作是天上神仙才能品尝的佳酿,暗喻其为贡酒,品质非凡。“渠侬得此良佳矣,我辈为之或未然。”这两句诗则流露出诗人对好友的羡慕之情。在那个时代,潘葑酒作为贡酒,只有朝廷皇亲国戚和大官们才有机会品尝,而像诗人这样在外任职的小官员,却很难有这样的口福。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潘葑酒在当时的珍贵和稀有。“职守近来成漫浪,湖山佳处且回旋。向阳花木逢春易,会取声名动日边。”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在表达对好友的祝福时,也不忘提及潘葑的美景。他告诉好友,潘葑是一个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好地方,在这里任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尽情享受悠闲浪漫的生活。同时,诗人也相信,好友酿造的好酒进贡后,一定会得到朝廷的关注和赏识,就像向阳的花木容易沐浴到阳光一样,迎来人生的春天。当潘葑酒的名声在皇城传开,好友得到提升、前往京城做大官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潘葑酒在当时的名声之大,它不仅是一种美酒,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李纲的《次韵叔易四绝句》,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潘葑酒的魅力。“初寒一醉万家春,尚有陶翁漉酒巾。五牧潘葑新酿熟,开樽应忆未归人。”诗的开篇,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饮酒后的美妙感受。才刚初寒,一杯潘葑酒下肚,却仿佛春意普泽万家,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喜悦。“尚有陶翁漉酒巾”一句,诗人巧妙地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爱酒如命、随心畅饮的生活态度而闻名于世。诗人在这里提到陶渊明,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饮酒时悠闲自在、洒脱随性的生活方式的羡慕,更暗示了潘葑酒的品质上乘,能够让人在品尝的过程中,体会到与陶渊明饮酒时相似的惬意和满足。“五牧潘葑新酿熟,开樽应忆未归人。”当诗人品尝着新酿的潘葑酒时,他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他想到了那些在外漂泊、未能回家的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和牵挂。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潘葑酒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潘葑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们在品尝美酒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刘过的《呈辛稼轩》,则以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潘葑酒在宋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书来赐以兰溪酒,下视潘葑奴仆之。吾老尚能三百盏,一杯水不值吾诗。”这首诗是刘过呈给辛弃疾的,诗中的“潘葑”,在这里指的就是酒。在宋代,文人之间以酒会友、以诗传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而刘过在这首诗中,更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酒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