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国考延安干部学院申论贯彻执行模拟题及答案给定资料2024年10月15日至11月2日,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第78期“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56名基层党政干部参加培训。以下是培训期间的部分记录:材料1开班式上,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立明作动员讲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召开了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孕育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延安精神。今天的培训,不是简单的‘红色旅游’,而是要让大家在触摸历史中校准思想坐标,在对标先进中明确行动方向。希望各位学员带着‘三个问题’学习: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如何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怎样把‘为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面对复杂矛盾时,如何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破解难题的智慧?”材料2培训课程设置“理论铸魂—现场寻根—实践赋能”三大模块。理论教学环节,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专家张宏作《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专题报告,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整顿党的作风》等经典文献,梳理了党从“解决党内思想不纯”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实践逻辑。他特别提到:“现在有些干部调研‘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表面上是方法问题,根子是没有继承‘蹲点调查’‘解剖麻雀’的传统。延安时期,毛泽东用34天写成《寻乌调查》,张闻天带工作组在神府县调查1个月,这种‘扎下去’的作风,今天依然是破解形式主义的‘金钥匙’。”材料3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先后走访枣园、杨家岭、梁家河等12处旧址。在枣园毛泽东旧居,讲解员指着窗前一张半旧的书桌说:“这张桌子伴随毛主席写下《论联合政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40多篇著作。战争年代,煤油灯芯挑得太亮费油,太暗伤眼,毛主席就把同事送来的蜡烛省下,留给熬夜赶稿的同志。”学员李阳(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在笔记中写道:“书桌的漆皮已经剥落,但‘为谁写文章’的答案始终清晰——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梁家河村,学员们与82岁的村民刘金兰座谈。她回忆:“1974年,知青习近平带领我们打坝淤地,他和大家一样光脚站在冰水里挖泥,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喊累。后来修沼气池,他跑到四川学技术,回来带着我们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群众说‘他是真把咱当亲人,把咱的事当自己的事’。”座谈结束时,刘金兰握着学员王芳(某街道办主任)的手说:“现在条件好了,但干部离群众的‘心’不能远。我孙子在社区工作,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吃不上,但只要能帮居民解决点实际问题,咱老百姓就觉得踏实。”材料4情景教学《窑洞的灯光》还原了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的一幕:学员扮演的基层干部因执行政策“一刀切”引发群众不满,扮演毛泽东的教员用“有的放矢”的比喻耐心引导:“我们的政策是‘矢’,群众的需求是‘的’,射不中‘的’,再漂亮的‘矢’也是空的。”扮演学员的张磊(某镇党委书记)在总结中说:“过去我总觉得‘完成任务’就是‘对党负责’,但情景剧中老乡那句‘政策好是好,可俺家的牛还没出栏,现在拆棚实在难’让我惊醒——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机械执行’,本质是对群众不负责,更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材料5培训后期,学员分组开展“延安精神与基层治理”研讨。来自贵州某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建国分享:“我们村过去因土地纠纷上访不断。这次培训让我想起‘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官背着案卷走村串户,现场调解、群众参与。回来后,我打算在村里成立‘乡贤调解队’,把矛盾摆到阳光下,让群众当‘评理人’。”来自浙江某街道的副主任周敏接过话头:“我们社区老龄化严重,之前搞‘智慧养老’项目,装了很多设备,但老人觉得‘操作太麻烦’。现在我明白,延安时期‘秧歌队宣传政策’的经验就是启示——服务群众要‘讲土话、办土事’,得蹲下来听需求,不能站着‘送服务’。”材料6结业式上,学员代表、甘肃省某县副县长吴强发言:“20天里,我们在凤凰山麓的石凳上读《实践论》,在王家坪的旧礼堂里听老党员讲‘一把小米、一双布鞋’的支前故事,在南泥湾的稻田边感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力量。最触动我的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用‘跟我上’代替‘给我上’,用‘群众的苦就是我的苦’代替‘群众的事是他们的事’。回到岗位后,我分管的生态移民工作将增设‘群众体验日’,让搬迁户参与选址、户型设计,用‘共同决策’代替‘替民决策’。”作答要求假设你是第78期“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代表,需在结业式上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撰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内容全面,情感真挚,语言得体;符合实际场景;不超过1500字。参考答案尊敬的赵院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员同志们:此刻站在这里,看着胸前的延安干部学院结业徽章,我想起20天前初到延安时的情景——飞机降落时,窗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像一本摊开的历史书。而今天,这些沟壑在我眼中已不是地理的褶皱,而是刻着信仰、奋斗与人民的精神年轮。作为学员代表,我想用三个“最”来分享我的学习感悟。第一个“最”,是“最深刻的清醒”:延安的窑洞里藏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开班式上,赵院长问我们“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如何保持政治定力”。这20天,我们在枣园看到毛泽东同志的书桌——漆皮剥落的桌面压着《资本论》译本,煤油灯旁堆着《群众来信摘编》;在杨家岭听到,党的七大召开时,代表们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但讨论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对着“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展览墙久久驻足——朱德的补丁军装、周恩来的纺车、任弼时的工具箱,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政治定力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自觉,是“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担当。我想起张宏教授讲的“蹲点调查”。过去我总认为,现在有大数据、有调研报告,基层调研可以“点到为止”。但当我在梁家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光脚站在冰水里打坝”的故事,在情景教学中看到“政策‘一刀切’伤了群众心”的场景,才真正明白:延安时期的“实事求是”是“脱了鞋下田”的实践,是“把裤脚卷到大腿根”的真诚。就像毛泽东同志说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种清醒,让我们在新时代的“本领恐慌”中找到了“补课”的方向——调查研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寻找答案”;不是“记录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最”,是“最滚烫的触动”:延安的土地里长着“为人民服务”的根。在与刘金兰大姐座谈时,她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条件好了,但干部离群众的‘心’不能远。”这句话像重锤敲在心上。我们这组学员来自18个省市,有街道办主任、村支书、乡村振兴局局长,大家讨论时都提到一个现象:有的干部“怕见群众”,有的“会说官话不会说土话”,有的“把‘民生工程’搞成‘面子工程’”。但在延安,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张思德为烧炭牺牲,群众自发开追悼会;南泥湾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只为让群众“多收一斗粮”;《解放日报》的头版永远留给群众的生产经验、互助故事。这让我想起学员陈建国同志分享的“乡贤调解队”计划,想起周敏同志说的“讲土话、办土事”的智慧。其实,延安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刘金兰大姐说的“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是情景教学中“射准群众需求之‘的’”的精准,是吴强同志提到的“群众体验日”里的“共同决策”。这些触动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口号,而是走在田埂上的脚印,是记在笔记本里的家长里短,是解决问题时“多跑一里路、多问一句话”的坚持。第三个“最”,是“最坚定的承诺”:延安的精神里有着“再出发”的力量。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带着延安的火种回去”的起点。这20天,我们在凤凰山读《实践论》时,山风卷着书页,仿佛在说“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在王家坪听老党员讲支前故事时,他说“当年群众送粮,是因为信得过共产党”,这让我们明白“信任”是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在南泥湾的稻田边,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我们懂得“自力更生”不是被迫的选择,而是主动的担当——越是条件好了,越不能丢了奋斗的本色。回到岗位后,我将分管的社区治理工作会有三个改变:一是把“群众夜话”从“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带着笔记本、带着问题到小区楼下、菜市场里听意见;二是推动“民生项目清单”由“政府定”变为“群众点”,今年计划的“养老食堂”“儿童活动区”选址,将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三是设立“干部实践岗”,让机关干部每月到社区“蹲点”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