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11)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

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题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

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

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是岁月精心(zhti)蓄的香。偌大一个天地,都在喷着香、吐着甜,像刚出炉的蜂蜜糕。是桂花开

了。一出楼道口,花杳就扑过来。原本烦(Wo)的心,仿佛瞬间有了春落。别看这花举样细小,有些住

弱。事实上,它是花里的穆桂英,性子粗犷得很。它香得直冲云(x齿。),它香得根深(di)固。阳台

上、客厅里、书房中、厨房里,到处浸着它的香。连衣服上随便抖抖,都能抖落一堆桂花香。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财的一项是()

A.章落zhuoB.模样moC.怯弱qieD.粗犷guang

2.文段中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鄙无碰的一项是()

A.伫燥宵缔B.贮躁霄蒂

C.储燥霄缔D.贮躁宵蒂

【答案】1B2.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B.模样mo---mu;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贮蓄,zhdxu,其含义主要包括储存和积聚。

烦躁,伍nzOo,指烦闷急躁。

云宵,yunxiao,极高的天空:响彻云霄、直上云霄。

根深蒂固,genshcndigu,指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故选B。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丁的的一项是()

A.就为了一只鸡蛋,李大婶吵得嘴角冒白沫,卖鸡蛋的小贩更是当仁不让,声音越来越高。

B.在运动会上,参加方队展示的男生女生们都打扮得超技里展,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C.盛夏乂至,万物蓬勃,迪然加坐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D.他在学习上,不仅勤奋刻苦,废寝忘食,而且方法得当,懂得遍敢冲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当仁不让: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是褒义词,句中形容吵架,感情色彩有误;

B.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花枝招展”往往形容年轻的女性,在此形容“男生”,用错对

象;

C.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不能形容生长秧苗,望文生义;

D.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使用恰当;

故选D。

4.下列语句法有埼懑的一项是()

A.写作文时,同学们要有真情实感,切记不要胡编乱造。

B.济南将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策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C.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D.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要种业安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搭配不当,将“和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改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

D.关朕词语使用有误,将“只要”改为“只有”,或者将“才”改为“就”:

故选Ao

5.请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秋天的雨,有一盒颜料。它带着万般颜色,趁你没留神,在天地间任意挥酒: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圆了夏天的炎热;。菊花得到的

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们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致谢。

(1)仃.务一:仿照划波浪线的句式,在横线处续写一句完整的看句(恰当使用一种修辞)。

(2)任务二:假如南方的朋友在来信中说想来济南游玩,但不知道去哪处景点更能体现济南秋天的特

色。你将如何在回信中介绍?

亲爱的朋友***:

你好!欢迎你来济南的(1)游玩,在秋天,这里一(2)一

期待你来济!

你的朋友:***

XX年XX月XX

【答案】(1)示例: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①.示例:的突泉②.这里是泉的世界,花的海洋!清澈碧绿的泉水,像一枚坠入人间的蓝宝

石,静谧温润,美不胜收。清泉、锦鲤、菊花、秋叶,五彩斑斓,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灼人眼眸;鸟

语、泉韵、微风、暖阳,流水潺潺,好似天籁之音,相映成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语句。观察例句,可用“它把……色给了……,……像……,动词+走了……的……”仿

写。结合语段内容,最好是秋季之景。

示例:它把橙色给了果树,橙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照亮了秋天的月夜。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选择一处能体现济南秋天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朋友。

示例:你好!欢迎你来济南的五龙潭游玩,在秋天,这里微风和煦轻柔,风景幽雅,有一份静谧之美。走

进五龙潭公园,景色宜人,清澈的潭水与绿树相映,潭面波光露粼,倒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别有一景。

蓝天白云、清凉的泉水、葱郁的小树,浓浓古韵味的亭台楼阁……一幅美丽画卷展现眼前。

二、(36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句意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乐:以……为乐。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替/动词,成为、做;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C.都是连词,相当于就、便;

D.代词,指“这个人”/代词,指流逝的时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

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

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这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

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诸人色并遽②,便唱③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④

吟啸⑤不言。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⑥归!”即承响而回。谢公与人围

棋,俄而书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⑦,答臼:“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

于常。

【注释】①盘桓:逗留。②遽:惊惧。③唱:高呼。④王w*ng:精神旺,兴致高。⑤吟啸:吟诗、啸

呼。⑥将无:大概,恐怕。⑦利害:胜负。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太傅神情方工吟啸不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书至。

11.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9.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10.谢安和人下围棋,不一会儿书信到了。

11.从他在海上面对风浪吟诗、啸呼,以及他得知儿辈打破贼军后神情自若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静

镇定、临危不乱、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的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太傅”是

主语,“神情方王”“吟啸不言”都是对谢安的神态描写,据此断句为: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与人围棋:与别人下围棋。俄而:不久。“书”指的是从战场前线发来的捷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遮,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

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知,面对海上的浪涛汹湎,同行的孙兴公、王羲之等人都惊恐失

色,想要回到岸上,而谢太傅却精神振奋,乂是朗诵乂是吹口哨,看出,谢太傅面对危急情况,临危不

乱,性格沉稳、胆识过人。

结合“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分析,谢安和人下棋,看完战报

后,神态平静,不说一句话。可见他沉静镇定。

【点睛】参考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

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

言。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

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谢安正与人下棋,一会儿,谢玄从淮地派信使

到了,谢安看完后,不说一句话。仍然看着棋局。客人问战局如何,他回答说:“出征的小辈们已经大破

贼兵了。”说话的时候他的神色与平时并没有区别。

(三)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人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怆当的一项是()

A.从“橘柚香”可见,这是在一个清秋之日,王昌龄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作,为送别之作。

B.第二句中的“凉”字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感受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

凉的内心感受。

C.全诗写景真实自然,眼前实景包括凄风苦雨和清猿哀鸣,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惜别之恃。

D.末句的“长”字描摹猿声十分形象,有余韵不绝之感。

13.展开联想和想象,坤缤“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所展现的画现。

【答案】12.C13.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眼前实景包括凄风苦雨和清猿哀鸣”错误。“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

长。这是诗人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不是眼前实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碎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意为: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合理即可。

示例:在橘柚飘杏的时节,我与你在江边楼上饮酒话别,一缕缕微风吹拂着蒙蒙细雨,雨丝甄进小船中,

令人心生寒意。

(四)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4.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无聊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谦称有家君、敝人、寒舍等;尊称有令尊、赐教、舍弟等。

C.《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工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杳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谎称,故选B.

(五)原文默写(共9分)

15.按照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I)我寄愁心与明月,o(《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夕阳西下,o(《天净沙秋思》)

(3)夜发清溪向三峡,o(《峨眉山月歌》)

(4),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6)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感慨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而悲叹的诗句是: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答案】①.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断肠人在天涯③.思君不见下渝州④.遥怜故园菊

⑤.不知何处吹芦管⑥.正是江南好风景⑦.落花时节又逢君⑧.海日生残夜⑨.江春入

旧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郎、涯、渝、菊、芦管、残。

三、(11分)

16.在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某班级开展“鲁迅专题探究”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鲁迅先生读过的书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

《》,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一本是在矿务学堂如饥似渴阅读

的《九

(2)任务二:鲁迅先生谈儿童读书

通过阅读下面的选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

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

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

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

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

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赳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

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靖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3)任务三:鲁迅先生谈儿童教育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目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的。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婪(海婆,鲁迅的儿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

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

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一一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答案】(1)①.山海经②.鉴略③.天演论

(2)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

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

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书。(答出两点即可)

(3)示例:鲁迅先生的教育观是尊“天性”,贵“自然”,反对扭曲和残害。

如《五猖会》中,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

淡,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作者反对、批判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因为深受其害,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采用的是“顺其自然”、尊重喜好的教育。

【解析】

【小问I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氏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氏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

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

感受。

《琐记》中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根据选文中“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

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可知,儿童读的书应当是精美的,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

根据选文中“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

知,书本应当文字配插图,书本里的文字内容应当接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小孩子能看得

懂,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结合所给材料,再联系《朝花夕拾》全书有关篇目,说出鲁迅先生在儿童教育方

面的观点即可。

示例:鲁迅先生重视儿童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教育要讲究方式

方法,关心孩子,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生活的天

性;而三味书屋则是枯燥乏味的,询问知识却得不到答案,教书先生对“怪哉”是怎么回事并不给予答

案。这无疑是大大挫伤了儿童的求知欲。联系材料“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

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分析,鲁迅先生希望尊重孩子爱玩的天

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再如《二十四孝图》,“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

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和“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

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可知,这些内容表明鲁迅关心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们能用到

精美的图书。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很有借鉴意义。只有接触到美,感受到美,孩子们才会热爱美,才是

真正的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

四、(25分)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

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

伤。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

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寿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

③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

之路。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

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

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

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④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绫满了粉红色樽絮一样的绒

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杳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

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

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脍、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

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深的缘故,还

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杳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

的、软的呢。

⑤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

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

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

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⑥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

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

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

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⑦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

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

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杳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研

一顾。

⑧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

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

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⑨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深的缘故,还

是被那茏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杳

的、软的呢c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C

⑩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

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

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7.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18.结合文章,仿照朗读卡1,完成朗读卡2的设计。

示例:朗读卡1

①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工这句话语气轻柔,由强减弱,语速渐慢,“丝吆缕缕”要轻读,表现合欢淡雅悠长的芬

芳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

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情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语境,请你赏析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屈二顾。

20.写人叙事散文中,适当地点染景物,可对表情达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面两段文字都写到

了花,请比较它们在修辞手法及情感上的不同。

(甲)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

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李晓东《合欢,合欢》

(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执列.而深

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

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1.结合文章,从内容及结构方面,说说第④段和第⑨段划线句用了几乎相同的语句描写了母亲的头发和

脸颊,有何作用?

22.阅读全文,简要分折本文题目”合欢,合欢”有哪些妙处?

【答案】17.①欢喜②初读《合欢树》③茫然④悲伤(或痛苦)

18.要用缓慢的语速(或由快渐慢),低沉的语气朗读(或由重渐轻),“静悄悄”轻读,/表现出母亲的病

重与虚弱,/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9.“不屑一顾”的意思是轻视、认为不值得,有拟人意味,赋予合欢花香以人的姿态神气,生动形象地写

出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疏离感,不够亲切,表现出当时作者心情的茫然和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20.甲文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合欢花的柔美旺盛,与病床上衰老多病的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对

母亲的眷恋与不舍。

乙文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菊花色彩的明艳与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了母亲的坚强与对儿

女深沉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21.内容上:第④段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第⑨段是想

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对母亲的不舍;

结构上:呼应前文(前后照应),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或:这种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

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

22.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

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突出主题:写

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卷

恋、不舍(对母亲病重的担忧)。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④段中的“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

絮一样的绒花”可得:欢喜。

根据第⑤段中的“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可得:初读《合欢树》。

根据第⑦段中的“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可得:茫然。

根据第⑨段中的“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可得:悲伤(或痛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作者内心定然是悲伤的,

所以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读;“静悄悄”体现病房环境之静,联系第⑧段“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

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足白”可知,母亲站不起来了,整日躺在床上,故而

“静悄悄”应轻读,体现“我”对母亲的心疼与关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不屑一顾”意为:认为不值得看,形容非常轻视,看不起。句中“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

不屑一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合欢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羊城合欢树带给人的疏离感,不够亲

切;结合第⑦段语境“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可

知,表达了“我”在异乡的格格不入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情感。

甲:“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把合欢的花比作小扇子,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

“那花粉柔柔的”“密密缀满枝头”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合欢花的柔美旺盛。联系“窗外是

合欢,床上是母亲”可知,窗外的合欢开得正盛,生机勃勃。而病床上的母亲衰老多病。两者之间的对

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

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黄色”“白色”“紫红色”突出了菊花色彩的艳丽。“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表现

了菊花的生机勃勃。此时作者已经明白了母亲生前一直要带他来北海看菊花的用意,是想用菊花旺盛的生

命力来帮助作者走出心理的阴影。作者此时描写自己看到的菊花,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1题详解】

本就考查分析句段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

内容上:联系第④段画线句前句“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可知,此处是对母亲的实

写。句中提到的“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是合欢花的颜色。“香气”是合欢花的香气,用合欢树的美好来衬

托母亲的美好。“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出童年

时作者对母爱的独特的感受。联系第⑨段画线句后句“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点声音也没

有”可知,画线句是作者的想象。此时作者已是人到中年,而母亲病老在床。童年时的画面再次出现在作

者脑海里,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祚恋,对母亲的不舍。

结构上:第④段和第⑨段划线句用了几乎相同的语句描写了母亲的头发和脸颊,形成了前后响应,现实中

的母亲与想象中的母亲交错出现,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第④段对母亲的描写表现了童年时的作者对母爱的

独特感受,第⑨段中对母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重复行文使文章的抒情色彩更加浓

厚,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理解。

首先,从修辞手法来看,原题“合欢,合欢”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

强化情感、突出主题。在这里,它强调了作者对合欢树和与之相关的记忆与情感的深刻程度。通过重复

“合欢”这一词汇,不仅使得标题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而后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其次,从象征意义来看,“合欢”在文中不仅仅代表了一棵树,更是母爱的象征。作者通过合欢树,回忆

起了与母亲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母亲逐渐老去的哀伤。因此,“合欢”的重复不仅是对树的描述,更是

对母爱的深情呼唤和怀念。这种语义上的重复,使得标题更具有深度和内涵,更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合欢,合欢”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和母亲老去的哀伤之情。这种情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