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_第1页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_第2页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_第3页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_第4页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预防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下列地质现象中,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滑坡B.地面沉降C.水稻生长D.崩塌2.在山区,修建道路时切坡过陡,容易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是()。A.地裂缝B.泥石流C.地面塌陷D.冰川融化3.影响滑坡体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坡度B.滑坡体物质组成C.地下水状况D.以上都是4.修建水库后,下游发生泥石流加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水库拦截了上游植被B.水库增加了流域汇流速度C.水库改变了下游河道形态D.水库下游土地退化5.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措施?()A.修建拦挡坝B.设置排水系统C.坡面锚固D.植被恢复6.地质灾害监测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主要方法是()。A.全球定位系统(GPS)B.地理信息系统(GIS)C.合成孔径雷达(InSAR)D.测斜仪7.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是()。A.灾害监测B.风险评估C.预警发布D.应急响应8.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首要应采取的措施是()。A.提高建筑标准B.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C.设置监测点D.制定应急预案9.下列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B.风险管理只包括工程措施C.风险管理目标是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进行活动D.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和应急10.某区域山高谷深,降水集中,植被覆盖较差,该区域最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组合是()。A.地面沉降与地裂缝B.崩塌与滑坡C.海啸与风暴潮D.冰雪灾害与冻土融陷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1.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____________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工程设施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体或地质作用。2.滑坡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松散可动的物质和____________。3.泥石流根据物质组成可分为____________、泥流和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常包括____________、信息处理与评估、预警发布三个主要部分。5.____________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进行风险评价和制定防治措施的前提。6.在山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则。7.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地下矿产开采和____________的地区。8.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主要优势在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9.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需要明确____________、应急响应和____________等内容。10.____________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性的登记、编录和立案管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1.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2.地质灾害监测3.综合防治4.地质灾害风险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在形成机制上的主要区别。2.简述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3.简述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哪些类型?4.简述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植物措施发挥的主要作用。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分析和阐述下列问题。)1.试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并分析如何通过调控人类活动来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2.结合一个你了解的具体区域(如某流域、某城市周边等),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个初步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思路。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B5.D6.C7.C8.B9.B10.B二、填空题1.人类活动2.坡体变形破坏(或构造断裂活动、风化剥蚀等);地形坡度3.洪流泥石流;泥石流4.地质灾害监测5.地质灾害勘察6.因地制宜;综合治理7.工业固体废弃物堆放;地下水超量开采8.宏观、快速、动态;多源信息综合9.组织指挥体系;后期处置10.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三、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和已知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致灾因子,评估该区域内不同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的过程。2.地质灾害监测: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或危险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状况、地表植被等进行的系统观测、量测和记录,以掌握其变化动态的活动。3.综合防治:指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发育规律,从工程、植物、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最佳防灾减灾效果的战略。4.地质灾害风险:指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可能造成的损失(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的综合表征。四、简答题1.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一个或多个贯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具有一定坡度、有松散可动物质和足够下滑力的斜坡上,变形过程相对缓慢,常受降雨、地震等因素触发。崩塌是高陡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自由下落的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岩质边坡或土质边坡顶部,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发生在山地陡坡地带,需要暴雨或融雪等强降雨提供水源和动力,以及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流动性强。三者主要区别在于:滑动/坠落/流动的方式不同;发生斜坡的形态和坡度要求不同;物质组成和运动状态不同;突发性程度不同。2.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①地面监测方法,如地面位移监测(测斜仪、引张线、GPS等)、倾斜仪监测、雨量监测、水位监测、地表形变监测(水准测量、三角测量、视距测量等);②遥感监测方法,如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光学、雷达)及其处理分析(InSAR、差分干涉测量等);③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方法,用于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制图;④地下水监测方法,如水位、水质监测;⑤专业监测仪器方法,如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等。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坡面防护与加固工程,如浆砌片石护面、喷混植生、锚杆锚索加固、格构梁、挡土墙(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等);②排水工程,如截水沟、排水沟、暗沟、渗水井、地表径流调控等;③减重减载工程,如削坡、分级平台;④拦截导流工程,如拦挡坝、导流槽、排导沟等;⑤支挡工程,如抗滑桩、锚杆桩等。4.植物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①加固坡体,深根植物(如树木)的根系能有效穿透土体,增加土体抗剪强度,提高坡体稳定性;②拦截径流,植被覆盖能减缓雨水地表径流速度,截留降雨,减少地表冲刷;③涵养水源,植被和土壤能吸收和储存水分,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④改善环境,植被恢复有助于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⑤指示作用,某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反映斜坡的稳定程度,具有一定的监测预警作用。五、论述题1.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密切且复杂。一方面,自然地质环境(如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往往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或加剧因素。主要表现有:①工程建设活动,如开挖边坡、堆载、道路修建等,直接改变坡体稳定性条件,易诱发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②矿产开采(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破坏山体结构,改变地下水位,导致地表塌陷、滑坡、地面沉降;③水利水电工程,库水浸泡软化坝基和两岸边坡,增加渗透压力,可能诱发滑坡、库岸再造及渗漏;④城市扩张与地下空间开发,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建设可能加剧灾害风险;⑤不合理农业活动,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坡体稳定性下降,易发滑坡、泥石流;⑥交通运输,道路修建切坡填方,可能改变原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通过调控人类活动来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关键在于:①科学规划,在进行工程建设、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前,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避让危险区域;②合理设计,采用科学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③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加强矿山复垦和生态修复,规范工程建设行为;④加强监测预警,对重点区域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⑤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2.(以下为一个示例性分析框架,具体内容需结合实际了解的区域进行填充)*区域概况:简述所选区域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区域特征,分析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说明哪些类型是主要或常见的。*主要成因分析:深入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形成原因。**内因:*如地质构造活动、岩土体性质、地形坡度等。**外因:*如强降雨、持续降雨、地震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堆载、采矿、道路建设等)、地下水活动变化(过量开采或水位变化)等。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贡献程度。*初步综合防治思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框架。*预防为主:**规划避让:*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警戒区,严格规划管控,禁止在危险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居民居住。**勘察评价:*对重点区域和潜在隐患点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灾害危险性、风险评价。**源头治理:*加强对引发灾害的人类活动的管理,如规范工程建设、合理开采地下水、治理水土流失等。*监测预警:**建设监测网络:*针对重点隐患点,布设地面监测(位移、倾斜、水位等)和/或遥感监测设备,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建立预警系统:*结合监测数据和降雨预报、地震预警等信息,建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和发布系统。*工程治理:**分类施策:*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发育阶段和具体条件,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如对滑坡采用削坡减载、抗滑桩、挡土墙等;对泥石流采用拦挡坝、排导槽等;对崩塌采用主动防护网、锚杆加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