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春季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4大考点)(解析版)_第1页
2026年春季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4大考点)(解析版)_第2页
2026年春季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4大考点)(解析版)_第3页
2026年春季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4大考点)(解析版)_第4页
2026年春季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4大考点)(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生物的进化目录目录第一部分明晰学考要求·精准复习第二部分基础知识梳理·全面提升第三部分考点精讲精练·对点突破考点0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考点0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考点0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考点0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四部分实战能力训练·满分必刷知识内容考试目标层次学考预测A(了解、模仿、感受水平)B(理解、独立操作、认同水平)C(应用、领悟水平)知识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从近三年高中学业水平试题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中偶尔会出现,题目难度中等,重点考查考生一些概念的实际理解,可能会偶尔涉及一些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知识二种群、物种,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知识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知识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知识五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2.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4.生物的进化顺序: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5.其他方面的证据——①比较解剖学证据②.胚胎学证据③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①适应具有普遍性: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②适应具有相对性: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即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之前的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正确)b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正确)c生物中各种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错误)d用进废退:器官使用越多越发达,不使用就退化。e获得性遗传:由于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都是可以遗传的。f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g不足: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大多来自主观臆测。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具有局限性。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a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多后代。b生存斗争:生物一方面过度繁殖,使数目剧增;另一方面,生存条件(食物、空间等)有限。因此,任何生物都要为争夺生存条件而发生斗争。斗争不仅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的相互斗争,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c遗传和变异:有利变异可以遗传给下一代d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4.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6.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②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③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④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7.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性状)水平。②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是生物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4.基因频率: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5.已知基因型求基因频率①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②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6.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①常染色体基因平衡群体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p+q)2=p2+2pq+q2=1,(p代表PA,q代表Pa);即PAA=(PA)2,PAa=2PA×Pa,Pa=(Pa)2。②X染色体上基因男性中P(XBY)=PB,P(XbY)=Pb;女性中P(XBXB)=(PB)2,P(XBXb)=2PBPb,P(XbXb)=(Pb)2①平衡种群:种群足够大,所有雌雄间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迁出,自然选择没有起作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若种群随机交配:①每一代基因频率不变:②从子一代开始基因型频率不变;③若种群自交:①每一代基因频率不变;②每一代杂合子频率不断减小;④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⑤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⑥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⑦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⑧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⑨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7.探究生长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①两种滤纸片:含抗生素的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对照组);②衡量细菌耐药性的指标:抑菌圈的直径。③对细菌进行传代培养时,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因为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④预期实验结果:抑菌圈直径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减小;说明细菌耐药性逐代增强。⑤解释耐药性的产生:a用达尔文理论:细菌中存在着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变异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时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井繁殖后代的机会多,没有耐药性的被淘汰,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耐药性个体越来越多。b用现代进化理论:细菌由于基因突变产生具有耐药性的个体,使用抗生素时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多,将耐药性基因遗传给后代,后代中耐药性基因频率越来越高。注意:①耐药性出现在使用抗生素之前;②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③达尔文理论局限于性状水平,不涉及基因突变、基因频率。8.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②隔离: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③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④同种生物不同种群由于地理障碍,存在地理隔离。⑤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⑥大多数物种形成属于渐变式(要经过地理隔离),个别属于骤变式。如二倍体西瓜秋水仙瓷处理→四倍体西瓜(新物种)。9.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10.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②原因:a不同物种间的相互选择:通过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b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如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好氧生物;2.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述”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同。3.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6.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观点1.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观点2.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观点3.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观点4.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比其他学说的影响要广泛和深远。

练考点0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典型例题1】(2023高一下·河北·学业考试)三类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出现了鳃裂和尾(如图),这一事实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C.比较解剖学证据 D.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做题技巧: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化石,另外还有胚胎学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B【分析】①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除了直接的化石证据外,还有胚胎学上的证据、比解剖学的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②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详解】鱼类、爬行类、鸟类和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出现了鳃裂和尾,为“人和其它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观点提供了胚胎学证据,B正确,ACD错误。故选B。对点专攻1科学研究发现,组成人与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没有差异,这是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的有力证据。此证据属于()A.化石证据 B.分子水平证据C.胚胎学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详解】比较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B符合题意。故选B。对点专攻2FtsZ蛋白是第一个被鉴定出的原核细胞骨架蛋白,经过鉴定其氨基酸序列与真核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这可以作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具有共同祖先的(

)直接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分子水平的证据 D.细胞学证据【答案】C【分析】FtsZ蛋白与真核细胞中的微管蛋白都是生物大分子,属于分子水平。【详解】FtsZ蛋白与真核细胞中的微管蛋白都是生物大分子,且FtsZ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所以是作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具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证据。ABD错误,C正确。故选C。考点0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典型例题1】(2024高一下·浙江绍兴·学业考试)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但这一特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雄性蓝孔雀尾屏大有利于雄性个体繁殖B.雄性蓝孔雀尾屏大性状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C.雄性蓝孔雀为了吸引雌性突变出尾屏大的性状D.雄性蓝孔雀尾屏大,有利于雄性个体的生存,属于有利变异【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即雄性蓝孔雀尾屏大有利于雄性个体繁殖,A正确;B、在有天敌存在时,大尾屏孔雀容易遭到天敌的捕杀而成为不利的性状,但在繁殖季节,大尾屏孔雀有更多的机会与雌孔雀交配,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而成为有利的性状,可见,雄性蓝孔雀尾屏大性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B错误;C、雄性蓝孔雀具有吸引雌性尾屏大的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尾屏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得该性状得以遗传,C错误;D、在天敌存在时雄性蓝孔雀尾屏大,不利于雄性个体的生存,而在繁殖季节该变异可以有更多机会遗传下去,可见该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D错误。故选A。对点专攻1生物变异使生物种类变得异常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 D.自然选择【答案】C【分析】变异是指生物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对点专攻2抗生素的使用成功治疗了相关疾病,同时也带来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使得抗生素的杀菌效果明显下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的变异对细菌本身都是有害的B.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C.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抗生素提高了细菌的基因突变率,导致耐药基因的产生【答案】C【分析】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详解】A、细菌的变异对细菌本身大多数是有害的,少数有利,如抗药性强的变异对病菌本身是有利的,A错误;C、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得细菌耐药性的增强,C正确;BD、变异是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存在的,不是使用抗生素产生的,故抗生素也不能提高细菌的基因突变率,BD错误。故选C。考点0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典型例题1】(2024高一下·河北·学业考试)某果蝇种群中,体色灰色(B)对黑色(b)是显性。若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B基因的频率为(

)A.30% B.40% C.60% D.80%做题技巧:某基因的基因频率=某基因的个数/全部基因的个数×100%。【答案】C【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该基因的基因频率。【详解】ABCD、B基因频率=B的基因个数/总基因数,BB含有2个B基因,Bb含有1个B基因,故B的基因频率=(30×2+60)/200=0.60,即60%,ABD错误,C正确。故选C。对点专攻1枯叶蝶在停息时翅形似枯叶(如图)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下列关于适应形成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B.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D.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答案】A【分析】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或者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枯叶蝶在自然环境中的这种适应性状,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与人工选择无关,人工选择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生物进行选择培育,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枯叶蝶这种形似枯叶的翅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使得枯叶蝶逐渐形成了停息时翅形似枯叶这种适应环境的性状,C正确;D、在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枯叶蝶这一适应性状的形成也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A。对点专攻2由于盗猎,某地区40年间雌性非洲象天生无象牙的比例由18.5%上升至33%。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全部非洲象构成一个种群 B.雌象无象牙比例上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盗猎行为对雌象有无象牙起到选择作用 D.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该地区的全部非洲象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B、象群会产生各种变异个体,人类猎杀导致正常象牙的个体被捕杀,剩余无象牙个体较多,导致雌象无象牙比例上升,B错误;C、盗猎者通常瞄准具有象牙的大象,尤其是长有象牙的雌性大象,这使得没有象牙的雌性大象在生存和繁衍后代方面具有优势‌,盗猎行为对雌象有无象牙起到选择作用,C正确;D、由于盗猎行为对雌象有无象牙起到选择作用,雌性非洲象天生无象牙的比例由18.5%上升至33%,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B。【典型例题2】(2023高一下·河北·学业考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C.出现新表型 D.基因频率改变做题技巧:分清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BCD、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所以形成物种的标志是不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或者产生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即产生了生殖隔离,A正确,BCD错误。故选A。对点专攻1如图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①基因突变 B.②自然选择C.③基因频率 D.④生殖隔离【答案】A【分析】图示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基本材料,包括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表示基因频率发生该表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④表示生殖隔离。【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基本材料,包括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A错误;BC、在发生可遗传变异后,再在②自然选择下导致③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④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对点专攻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变异【答案】B【分析】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的作用本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A错误;B、隔离的实质是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不是由隔离导致的,D错误。故选B。考点0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典型例题1】(2024高一下·四川·学业考试)在猎豹与羚羊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两个种群的奔跑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种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就是()A.协同进化 B.定向变异C.过度繁殖 D.生殖隔离做题技巧:明确协同进化的结果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A【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详解】猎豹与羚羊属于两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就是协同进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对点专攻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故选C。对点专攻2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追捕羚羊有利于促进各自种群的发展B.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C.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D.具有细长花距的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答案】C【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如猎豹和斑马之间。【详解】A、猎豹追捕羚羊存在捕食关系,相互之间进行选择,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A正确;B、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B正确;C、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属于细胞凋亡,不属于协同进化,C错误;D、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授粉的蛾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1.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是()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C.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D.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D【分析】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且都遵循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A正确;B、所有细胞都由ATP直接供能,这是生物界的共性,故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能够证明生物都有共同祖先,B正确;C、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从细胞水平证明了生物都有共同祖先,C正确;D、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故选D。2.2000年古生物学家在我省和政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和政羊的遗迹等,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政羊的进化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该证据属于(

)A.分子水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化石证据D.胚胎学证据【答案】C【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比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他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2、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例如:比较三种脊椎动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3、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4、细胞水平的证据。比较组成细胞的物质、细胞的结构以及细胞的代谢、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等。5、分子水平的证据。比较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的不同,揭示不同生物的亲缘关系一级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详解】2000年古生物学家在我省和政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和政羊的遗迹,这属于化石证据,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鲸的鳍(如下图)属于(

)证据。A.比较解剖学 B.化石 C.细胞和分子水平 D.胚胎学【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包括:①化石(最直接的证据);②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③胚胎学证据: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④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从微小的酵母菌,到独木成林的细叶榕;从善于攀缘的黑猩猩,到我们人类,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大差异。然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却表明,看似截然不同的当今生物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详解】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前鳍和蝙蝠的翼手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有同样类型的骨骼,相似的肌肉和血管,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4.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不易被发现。决定枯叶蝶翅形进化方向的是(

)A.基因突变 B.自然选择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故决定枯叶蝶翅形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故选B。5.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适应也不是绝对的。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这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如果降雪延迟,一身白羽的雷鸟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称为()A.生物的多样性 B.遗传的稳定性C.适应的相对性 D.变异的普遍性【答案】C【分析】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适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详解】冬季雷鸟在降雪的环境中,羽毛换成白色,这是一种躲避捕食者的保护性适应,但如果冬季降雪延迟,则白色羽毛反倒为捕食者提供了食物信息,更容易遭遇敌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适应的相对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长颈鹿一般有很长的颈,但是其祖先的颈有长有短(如图所示)。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

)的结果。A.基因重组 B.环境变化 C.自然选择 D.协同进化【答案】C【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因为变异的不定向性,长颈鹿的祖先有的脖子长,有的短。遇上干旱,食物和水不足,只有脖子较长的长颈鹿才能吃到较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而脖子短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长颈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A.物种不变 B.用进废退 C.自然选择 D.遗传变异【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ABD错误。故选C。8.达尔文提出的哪项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A.获得性遗传 B.自然选择学说C.物种不变论 D.用进废退【答案】B【分析】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ACD错误。故选B。9.某昆虫种群中有绿色和褐色两种翅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绿色(A)对褐色(a)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8%。则基因A、a的频率分别是()A.36%、64% B.64%、36% C.40%、60% D.60%、40%【答案】D【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则A的基因频率=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0%=40%。故选D。10.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B。11.野生大豆的豆荚有毛(D)对无毛(d)为显性,有毛有利于种子的传播。调查发现某区域随机交配的一个野生大豆种群中,有毛基因频率为70%,则该区域的dd基因型频率为(

)A.9% B.30% C.42% D.70%【答案】A【分析】1、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调查的是某大区域随机交配的一个野生大豆种群,故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由题干信息得,d的基因频率是30%,dd基因型频率为是9%,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改善,贺兰山上岩羊的数量增加明显,岩羊数量上升会导致()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进化速度加快D.新的物种形成【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岩羊数量上升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增大,A正确;B、岩羊数量上升不会导致基因突变频率提高,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岩羊数量上升不会导致种群进化速度加快,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岩羊数量上升不会导致新的物种形成,D错误。故选A。13.在图示山谷中,原本生活着可以自由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一个鼠种群。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山谷中形成一条汹涌的大河,该鼠种群的个体也因此被隔在了河的两岸,从而无法自由交配。像这样,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重组 D.后代不育【答案】A【分析】由于地理隔离,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是不一定是两个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详解】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原来生活在某山谷的一个鼠种群被刚形成的一条汹涌的大河隔离成A和B个种群,两个种群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