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 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_第1页
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 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_第2页
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 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_第3页
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 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_第4页
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 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题库——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下列地质构造中,主要由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是?A.海岭B.海沟C.转换断层D.大陆裂谷2.海底地震波速通常比陆地浅层地震波速小,这主要反映了?A.地下介质密度减小B.地下介质温度升高C.上地幔存在低速层D.海水对地震波的吸收3.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带是?A.洋中脊地震带B.转换断层地震带C.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4.海底地震记录中,P波到达时间通常早于S波到达时间,这体现了?A.P波速度大于S波速度B.P波能量大于S波能量C.地震震源位于记录台站下方D.地震波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5.对于走滑断层引发的地震,其断层面上的滑动方向通常是?A.垂直于断层面B.平行于断层面C.与断层面斜交D.由震源机制解决定6.海底观测网(OOI)相比于陆地地震台网,其主要优势在于?A.可以记录更远震源的高频信号B.能够直接监测地壳深部结构C.对人工震源具有良好的接收能力D.运行维护成本显著降低7.俯冲带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分布在?A.表层地壳(<10km)B.下地壳(10-30km)C.上地幔顶部(<70km)D.深地幔(>700km)8.海啸的主要能量载体是?A.瑞利波B.L波C.面波D.球面体波9.海底热液活动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构造背景通常是?A.大陆裂谷B.洋中脊C.转换断层D.海底峡谷10.海底重力异常高值区通常对应?A.密度较大的地壳岩石B.地幔物质上涌C.海山或海台D.俯冲板块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1.海底地壳主要由______岩和______岩构成。2.海底最深处位于太平洋的______海沟。3.全球中洋脊系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______构造带。4.海底地震波包括P波、S波和______波。5.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岩石圈由若干个巨大的______板块组成。6.转换断层连接的是______板块之间的洋中脊段。7.海底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常用______图解表示。8.海底火山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9.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常形成______生物群落。10.海洋地质灾害中,______是海底地震引发的最主要次生灾害。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海底扩张2.俯冲作用3.海底地震震源机制解4.海山5.海底转换断层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简述海沟和海岭的主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简述P波和S波在确定地震震源位置中的作用。3.简述海洋地震观测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论述板块俯冲带地震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论述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对海洋资源勘探、海洋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2.A3.C4.A5.B6.A7.C8.D9.B10.C二、填空题1.基性岩浆2.马里亚纳3.海底裂谷4.面波5.刚性6.走滑7.贝尼奥夫8.洋中脊海底扩张中心9.热液10.海啸三、名词解释1.海底扩张:指地幔物质在洋中脊处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并将已形成的洋壳向两侧推动,导致海盆逐渐加宽的地质过程。2.俯冲作用:指一个构造板块(通常是海洋板块)在俯冲带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可以是海洋板块或大陆板块)之下,并下沉到地幔深处的过程。3.海底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地震波记录,推断地震震源在震源机制解图上所在的区域,用以确定震源破裂方式(正断、走滑、逆冲)和滑动方向。4.海山:指从海底隆起,但其顶部未露出海平面的圆锥形或尖顶状火山。5.海底转换断层:指平行于相邻洋中脊或裂谷延伸的、连接两个不同走向板块边界的大型走滑断层。四、简答题1.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貌单元,呈V形洼地,位于俯冲带。其构造特征是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或另一个海洋板块之下。形成机制是板块俯冲作用。海岭:是全球最长、最宽的海底山脉,呈连续的环球链状,位于洋中脊。其构造特征是地幔物质上涌冷却形成新的洋壳,两侧对称分布火山和地震。形成机制是海底扩张作用。2.P波(纵波):理论上最先到达震源附近的台站,其速度比S波快。通过P波到达时间差,可以初步确定震源与台站之间的距离。S波(横波):在震源附近台站到达时间晚于P波。通过P波和S波到达时间差,结合震中距,可以利用走时曲线确定震源深度。两者结合是确定地震震源三要素(震源位置、震源深度、震级)的基础。3.海洋地震观测的主要方法:*船载地震仪观测:在船舶航行中布设海洋地震仪进行观测,成本相对较低,但覆盖范围和时间有限,且易受船舶运动干扰。*固定式海底地震仪(OBS)观测:将地震仪布设在海底进行长期或短期观测,抗干扰能力强,能获取高信噪比数据,尤其适合研究深海地震事件,但布设和回收成本高。*海底地震台阵观测:部署多个地震仪组成阵列,通过分析台阵记录可以提高定位精度、研究波传播特征、区分震源与噪声等。特点:海洋观测环境复杂(海水、洋流、海底沉积物、生物噪声等),对观测仪器和布设技术要求高;相比陆地台网,海洋台网在远震监测、高频信号记录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面临数据传输和长期运行维护的挑战。五、论述题1.板块俯冲带地震活动的成因机制:在俯冲带,较重的海洋板块向较轻的大陆板块或另一海洋板块下方俯冲。俯冲过程中,板块受拉伸、弯曲和摩擦阻滞,导致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破裂强度时,发生断层错动或岩石破裂,引发地震。俯冲板块的俯冲角、速率、与上覆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俯冲板块的年龄和密度、以及上覆板块的形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地震活动的分布、深度和频度。地震活动深度范围通常从浅层(近俯冲带)到深处(贝尼奥夫带,可达地幔过渡带)。地质意义:板块俯冲作用是驱动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机制,是形成岛弧、海沟、海岸山脉等典型俯冲带地貌的主要过程。俯冲带地震活动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地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研究俯冲带地震有助于理解地壳形变、板块动力学过程,并为预测和减轻与地震相关的地质灾害(如海啸)提供依据。2.海洋地震与海底断裂研究的重要性:*海洋资源勘探:海洋地震反射方法是目前寻找海底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最主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地震反射波,可以探测地下的构造圈闭、沉积层厚度和岩性等信息,为资源勘探提供关键地质依据。*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工程结构物(如海上平台、海底管道、跨海桥梁)的选址、设计、施工和运营都需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海底断裂构造。研究地震与断裂有助于评估工程场地风险,进行抗震设防设计,保障工程安全。*防灾减灾: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火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