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京二十九中高二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和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年南京二十九中高二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和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年南京二十九中高二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和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年南京二十九中高二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和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年南京二十九中高二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和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二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

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担,也没有简明的华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

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

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

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

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

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灵,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

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

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

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

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

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走,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所结企,甚至性偏

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

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舞斗展开了很有力

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

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

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

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

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

“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

“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演弱,那就很

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

版》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士,却与伟大

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

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

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

“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

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

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夹就把书中的

故事全都高屋建铳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分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

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

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

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

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魂的一项是()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

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

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

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

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洋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

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

歌传》,“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

难。”请选择《红楼梦》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

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

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寿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

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

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混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

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

后背狠狠她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

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剌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

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绐他一个硬

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

落跑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

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

若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P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

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

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

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

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依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祥,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果于旁边时,我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

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

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C.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

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

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食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

安的感受。

B.•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卜•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

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喑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体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乂融入了作者的

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

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含,告君闻之而致邑致,曾子因子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

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

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汆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

于堵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

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日:“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日:“若回也,若不改节乎?”子曰:“然。”

子贡以所饭名孔子。于口;“彩信目之为仁久矣,虽汝有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再招问之。”

召颜回日:“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日:“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

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尊谓二三

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足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儿而取之,

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

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

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X冶③不能以

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④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冷,则

戒获不疑莺良。观容服,听辞言,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

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

治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札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含义不同。

B.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相同。

C.顾,回头看,泛指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含义不同。

D.涂,通“途”,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货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

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目己的判

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

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印沧浪。

风含翠葆娟娟净,雨衰⑶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衰:通“濯”,滋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

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

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衰”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娟”“冉冉”叠词又平添吾韵之

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改人音书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

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

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

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

16.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

“”,因为读书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A—?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

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B—,能适应较少

的降水量。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技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

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少,草类植物多。草原上的土壤厚度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

显的淋溶层,而—C—o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堵营养,就

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

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②野草的种子具

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耐■寒、耐旱、河高温、耐盐碱等特性,③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

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④草类植物经过占据水分和养

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

代。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19.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将成语“耳熟能详”改为“耳濡目染”更符合语境。

B.句子②中,如果将两个“的”都删去,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C.句子③没有主语,要删去“使得”,让“物种”成为主语。

D.句子④中,必须将“经过”改“通过”,句子才通顺。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

样勺当地读者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号买了一本最

近出版的《新青年》,义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第兄

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

服了。于是《新青年》《新潮》《东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常常称

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

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

新的理论,一方而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天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个有两支人格的人:在

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20.文中加点的词“贪婪”和“压倒”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

表现力的。

22.补充语段:

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大脑会越学习越僵化,最后变成了“书呆子”。

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下面两个句子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2)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二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

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担,也没有简明的华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

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

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

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

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

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

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

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

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

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

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走,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所结企,甚至性偏

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

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舞斗展开了很有力

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

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

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

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

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

“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

“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演弱,那就很

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

版》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士,却与伟大

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

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

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

“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

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

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夹就把书中的

故事全都高屋建铳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分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

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

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

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

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魂的一项是()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

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关于《诗经・静女》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g认为是“淫

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

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

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洋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

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

歌传》,“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

难。”请选择《红楼梦》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

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C2.A3.D

4.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

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

不学无术。

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

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

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

成统一的结论。

5.。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子,来论i上这些领域的

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

②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

③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论证。评论家的

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

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通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都存在“两

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作品中的

“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

故选Co

【2题详解】

本趣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第②段“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

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

确的主题“无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⑦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

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A.是研究者(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

B.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⑦段的观点;

C.《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关情节不属于“两

难”;

D.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

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

《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

故选D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贾宝玉的“正”体现在:他是情痴情种。贾宝

玉作为情痴情种是《红楼梦》中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之一,他与林黛玉情定前生,两人将情的“痴”发挥到

极致,演绎了•出非常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缠绵俳恻,动人心魄。他聪俊灵秀。贾宝玉的聪俊灵

秀随处可见,最能体现他异与常人的灵秀地方,恐怕是他对“女儿论”的高见了,这在当时男权时代尤其

难得,除此之外,在文采等其他多个方面也均有体现。贾宝玉的“邪”体现在他“乖僻邪谬”,即性格古

怪孤僻,不近人情,喜怒无常,不学无术,是伦理道德的叛逆者。

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口才出众,说话诙谐风趣,八面玲珑。

她是荣国府的内管家,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心狠手辣,贪财揽

权,傲慢苛刻,如“毒舌相思局”“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弄权铁槛寺”等,“机关算尽太腮明,反算了

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

【5题详解】

本趣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

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

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

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

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

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径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

个最为难的结构……”“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

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

人与海》两个作品。

由文中“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

'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可知,文章在第

⑤段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卷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

“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

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

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论证。“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

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

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

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领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

伟大作品”,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

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

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交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腐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

然降落地而,叼起几片贱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

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

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

后背狠狠她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

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

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绐他一个硬

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

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

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

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

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

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

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

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

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

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

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

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

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

动的身岖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

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

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

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江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

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

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

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

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

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

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

他门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席,士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

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统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枭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

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行。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亳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

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