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2025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据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与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机理类似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C.CRH会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下丘脑某些细胞具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识别受体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8O标记的细菌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输入能量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最高营养级和其他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方向相同D.各个营养级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所固定5.图为小萌对玉米胚芽鞘所做的部分实验,实验说明()A.生长素促进幼苗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抑制向光侧生长B.胚芽鞘直立或弯曲生长均与单侧光照射有关C.玉米各器官对生长素的灵敏度不同D.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6.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B.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听懂话C.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H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越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珊瑚是众多珊瑚虫聚集而成的生物群体,其通过分泌CaCO3而形成珊瑚礁。近年来,海洋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变化造成珊瑚的健康状况显著低,为探索环境胁迫下珊瑚的生理响应策略,我国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1)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___________。(2)珊瑚虫、虫黄藻(栖息于珊瑚虫体内的单细胞海藻)及浮游生物的营养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的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珊瑚虫与虫黄藻相互依存构成了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3)我国南海某岛北侧常年进行旅游开发,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科研人员在该岛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样地,对两种优势造礁珊瑚采样,在相应水体环境下检测其体内虫黄藻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2、图3所示。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②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__________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__________。(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结合上述研究以及(2)中珊瑚虫营养方式推测,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_________。(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在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如何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8.(10分)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时间/天01234567种群数量/个524112300370375375375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大草履虫种群呈“__________”形增长,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上述实验中的培养液改成2mL,其余条件相同,则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3)获得上表数据,需要每天定时抽样检测、记录,应该在显微镜下对__________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草履虫过多,难以数清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9.(10分)玉米株高发育与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密切相关。科研人员用赤霉素(GA)溶液进行实验探究玉米矮生的原因。(1)赤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促进茎的伸长生长。(2)相关实验①将生长发育状态基本相同的玉米矮杆突变体甲幼苗随机分为5组,统一测量、记录每一株幼苗的苗高,将幼苗当天按照种植计划喷施相应浓度的赤霉素,20天后再分别测量、记录每一株幼苗的苗高,计算实验前后________,并取_______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突变体乙、丙幼苗做相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一所示。②据图一分析,喷施赤霉素后三种突变体的生长状态是________。由此可知突变体乙属于________(填“赤霉素敏感型突变体”或“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③进一步研究赤霉素作用机理,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推测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形成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出1点)10.(10分)近年来,我国死于狂犬病的人数有上升之势。狂犬病病毒的核酸是RNA,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能消除狂犬病病毒,这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及时注射疫苗和特异性抗体的重要依据。我国利用地鼠的肾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已取得良好效果。根据材料,回问题:(1)狂犬病病毒的毒株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其致病力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_______________内连续传50代后,变成固定毒株。固定毒株能使人及动物致病。(2)特异性抗体获取的方法可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法。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应用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①图中A过程,从小鼠的脾脏中取得的“小鼠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能够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的物质是________。②图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该过程需要用灭活的________、聚乙二醇或电激等诱导。③特异性抗体的获取方法也可以采用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与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4)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单克隆抗体技术还有哪些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某种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某大型水库,导致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下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2是投放鲢鱼和鳙鱼前后几种鱼的生物积累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若大量含药物A的污水流入该水库,会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这说明_____。(2)投放入该水库生态系统中的鲢、鳙鱼属于第_____营养级。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鱼的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还应捕杀鲢、鳙鱼的天敌,目的是____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若要调查水库中银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_____,从而达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改善了水质的目的,这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详解】A、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都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而肾上腺素的分泌不需要经过该途径,A错误;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升高血糖,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CRH属于激素,激素会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正确;D、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过来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下丘脑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的靶器官,D正确。故选A。2、B【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术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8O标记的细菌,18O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3H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3H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故选B。3、D【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A正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故C正确;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在一年中保持平衡状态,a=b+c+e,但是不同的季节不一定保持平衡,如夏季植物正常生长较快,a>b+c+e,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C【解析】1.进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主要去向是呼吸散失的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这部分能量又包括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输入能量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A正确;B、某一营养级产生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同化量,因此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正确;C、最高营养级能量流向分解者,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其他营养级能量流动方向不同,C错误;D、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D正确。5、D【解析】分析图形:设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2、3、4组,由图可知,图中自变量尖端是否遮光,可以看出,在尖端未遮光的情况下(第1、3、4组),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而尖端遮光条件下(第2组)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详解】A、该实验不能探究幼苗向光生长的内因,也就无法得出生长素对幼苗尖端下段背光侧和向光侧的作用,A错误;B、尖端被不透明的小帽遮盖的一组,幼苗表现为直立生长,说明其与单侧光照射无关,B错误;C、该实验没有做尖端与其他器官的对照实验,故不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各器官的灵敏度不同,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本实验说明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D正确。故选D。6、A【解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是理性的脑,A正确;B、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患者不能讲话,但能听懂话,并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B错误;C、聋哑人不能说话且听觉功能受损,但其他功能正常,相互交流时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C错误;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生物群落(2)①.光合作用②.互利共生(3)①.北侧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导致珊瑚中虫黄藻接受的实际光照强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②.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③.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4)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5)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小问1详解】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这里强调了某一自然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因而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生物群落。【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光合作用,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图中显示珊瑚虫能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二者虫黄藻能利用珊瑚虫提供的二氧化碳、和含N、P的无机盐,这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体现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小问3详解】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应该是北侧浑浊的水体影响了虫黄藻获取的光照强度的强弱,即浑浊的水体使虫黄藻实际获得的光照强度减弱,使虫黄藻光合速率下降。②对于微生物的计数方法通常可用显微直接计数法,这里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数据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小问4详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题(2)中显示珊瑚虫既可以通过互利共生获取营养,也可捕食浮游生物获取营养,并结合题(3)中的结果可推测两种水体珊瑚体内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的原因是,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小问5详解】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旅游管理,需要首先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同时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保护珊瑚生活环境的稳定。【点睛】熟知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能利用生物学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本题的重要考点。8、(1)①.S②.188##187.5##K/2(2)①.增大②.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①.血细胞计数板②.适当稀释(按一定倍数稀释)【解析】根据数据可知,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为“S”型增长。“S”型曲线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小问1详解】根据数据可知,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为“S”型增长,“S”型曲线中,K/2(或187.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小问2详解】环境容纳量是可以变化的,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资源,增加培养液的含量,增加了草履虫的食物,K值增大。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小问3详解】大草履虫是单细胞食物,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计数。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草履虫过多,难以数清,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表格,判断“S”型曲线类别,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9、(1).促进细胞的伸长(2).苗高差(茎伸长量)(3).平均值(4).乙植株的茎明显伸长,甲、丙两株植物株高无明显增高(5).赤霉素敏感型突变体(6).激素受体突变,使它不能与激素结合或结合后无法活化(是信号传递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发生突变丧失功能)【解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这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详解】(1)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①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浓度,因变量是苗高差(茎伸长量)。实验前记录了苗高,实验后又记录了苗高,所以要计算实验前后的苗高差来分析赤霉素浓度对植株的影响。计算要取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避免有较大误差。②根据曲线图可知,喷施赤霉素后乙植株的苗高差较大,说明其能使乙植株的茎明显伸长,但甲、丙两株植物苗高差较小,说明甲、丙的株高无明显增长。因为乙植株增高明显,所以突变体乙属于赤霉素敏感型突变体。③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赤霉素作用机理,结果如图2可知,赤霉素要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使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所以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形成的可能原因是:激素受体突变,使它不能与激素结合或结合后无法活化;信号传递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发生突变丧失功能。【点睛】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既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10、(1)活细胞(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3)①.免疫过的B淋巴②.特异性抗体③.抗原(或狂犬病病毒)④.病毒⑤.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4)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气体,营养物质等(5)作为诊断试剂;运载药物(或“生物导弹”)等【解析】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专营寄生生活,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可寄生在家兔脑活细胞内。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小问1详解】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所以在体外必须用活细胞来培养。狂犬病病毒的毒株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其致病力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活细胞内连续传50代后,变成固定毒株。小问2详解】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应用了动物细胞工程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小问3详解】①图中A过程为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取得的“小鼠细胞”是已免疫的B(或浆)细胞,该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物质是抗原,以激活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产生效应B细胞。②图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通常的促融方式为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或电激等诱导。③单克隆抗体纯度高,因此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只要条件适宜,可用杂交瘤细胞大量制备相应的抗体。【小问4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气体,营养物质等条件。【小问5详解】单克隆抗体目前常用作制备诊断试剂,并且可根据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可将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运送到指定位置起作用,起到了运载药物的作用。【点睛】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步骤以及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特点,能正确辨析图中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1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有机物中的能量和投入鱼苗中的能量(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二、三(4).捕食对象(食物)(5).提高鲢、鳙鱼的成活率(6).样方(7).明显下降(8).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9).物种种类及比例(营养级的复杂程度)(10).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原理【解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