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追求共同富裕?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国家,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理想的。历朝历代的社会分配都很难说得上是公平的。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前行的真理,那就是社会总是存在着阶级,且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推动着历史变革。我们中国人的理想是什么?回看历朝历代,概括起来就是:人人平等,免于饥寒。从孔子开始,这种理想逐渐内化为中华文明的一种内在精神。儒家亚圣孟子,提出“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认为人民应当拥有生产资料,权力应当为人民服务。东晋陶渊明,构想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平等自由的桃花源。唐代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南宋钟相、杨幺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水泊梁山悬挂着“替天行道”的大旗。何谓天道?老子曾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说上苍的法则是公平,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公,“替天行道”就是要矫正这种违背“天意”的不公。再到大家熟悉的近代,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尝试。清末民初,康有为构想了一个没有尊卑贵贱的大同社会。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组成的“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孔子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纵贯2000余年,中华文明追求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但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这些实现目标的方法要么无效,要么只产生了局部改良的效果,且改良成果无法得到巩固。直到和马克思主义相遇,我们的先辈才豁然开朗,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才真正显现出实现的曙光。既然贫困与饥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社会分配不公,而当时的地主阶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配不公又是阶级统治的结果,那么就需要推翻阶级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公正的分配。那要如何改变生产关系呢?答案就是彻底的社会革命。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共产党人的信念,推翻阶级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中国,并在强大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传统理想、共产主义信念的共同指引下,我国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不断革故鼎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以期实现最终目标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赋予中国人民的内在气质,为了这一高远而伟大的目标,我们将一代接着一代不懈地奋斗。(摘编自李少威《为什么要追求共同富裕》,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论语·季氏》原文存在错漏,应将“不患寡而患不均”改为“不患贫而患不均”,才更符合“均、和、安”之间的逻辑。B.材料一认为孔子不关注人口数量,只重视人口质量,即人的内在道德问题,这表明“和”的深化必须以提升民众内生道德正义为落脚点。C.材料二孟子“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的观点,与孔子“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理念一致,都强调保障人民物质利益对社会稳定的作用。D.两则材料都表明共同富裕思想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二者结合的产物,激励着人们为之不懈地奋斗。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孔子所倡导的“均”,并非追求绝对平均,而是“各得其分”的分配状态,其目的是通过保障社会公平,为实现“和”奠定基础。B.材料二引用《桃花源记》的内容、杜甫诗句和《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等例子,证明中华文化历来追求平等正义,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二指出,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不断革故鼎新,追求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建立一个无等级、无压迫、无剥削的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D.材料二认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所有追求共同富裕理想的方法都没有产生实效,唯有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才具备实现的可能。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3分)孔子的“均、和、安”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均”通过“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以①______________,实现经济公平;“和”需要从经济社会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以“仁”为基础,达到“中庸”的高度;“安”则要通过“藏富于民”的措施,实现②______________。以“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③_____________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公平正义的深刻理解,对今天推进共同富裕仍有重要启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孔子的“均、和、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理念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潜流(美)海明威“我必须当上冠军,山姆。”斯托伊认真地说。“那容易!你在尼匹贡湖上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山姆说。“你知道上次在俱乐部拳击时道森是怎么评价你的吗?‘要是宾先生愿意参加拳击赛,眼下在154磅级不可能有任何拳击选手能击败他。’而且我也知道你是多么热爱拳击,可是你从来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斯托伊站起来,摆出一个拳击的架势:“山密弗尔①,斯兰②·宾听上去像个拳击家的化名吗?瞧,小子,站在你面前的是斯兰·宾,未来的世界中量级拳王!”斯托伊说,“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是一股巨大的强劲的潜流..。就像一条河。潜流不断地往前涌去,而清风只在河面上激起白色的浪花,使得看上去河流仿佛在流向另一个方向。但白色的浪花仅仅是在水面上。而在水下,潜流奔涌向前。”“先生们,这位是斯兰·宾,霍伯肯恐怖之神!”(甲)山姆点点头,将酒杯斟得满满的。斯托伊很快就赢了所有的初赛。在遇到几个本领不高的拳击手之后,他的对手渐渐不太好对付了。他渐渐体会到了被痛击、被狠揍一通的滋味。他的眼睛开始被打得发青,但他也尝到了击倒对手的激动。当拳头不差分秒地猛一下子击中要害、一直在猛击你的那人失去知觉坍倒在涂松脂的拳击台帆布地上时,这份感觉真是什么也比不上的。(乙)斯托伊将与之交手的麦吉本斯是他所在的量级中的冠军,最伟大的拳击手之一。他是个矮胖子,长着一张猴子般的脸庞,猩猩一般颀长的手臂。没有任何人击倒过他,更不用说击昏他了,他的左右拳都具有置人于死地的力量。他一直是拳击台上各种技艺的大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保持冠军的头衔。他们沿着一条长长的坡道走向拳击台,整个场子内掌声雷动,其中夹杂着一声声高叫:“嗨,你这拳击大师!”“你会击败他的吧,宾!”“把猿人宰了!”接着便像通常一样令人厌倦地等待冠军露面,等到他在通道上拖曳着脚步来到时,响起了又一阵欢呼。接着介绍选手后,裁判将两名拳击手叫到拳击台中央,吩咐了几句,接着便响起了自动的锣声,拳击赛正式开始。他们握手之后一往后挪步,斯托伊的左拳便像脱弦之箭一般飞向猿人的脸蛋。但猿人把脑袋往一边一扭,自己的右拳便啪的一声击在斯托伊心脏上方的肋骨上。他左右开弓,直逼过来,斯托伊用一下左直拳来迎击,像用一根两英寸长、四英寸宽的木材往他脸上捅了一下,使他猛怔了一下。猿人重新扑打过来,斯托伊侧身躲闪,上前一步,从大腿边撩起右拳猛揍猿人的下巴。猿人昏昏沉沉地摇晃着,仿佛就要倒地的样子。他双手下垂。斯托伊趁势用左拳倏地击向他的脑袋,往前一冲,准备用右钩拳将他击倒在地,这时,他自己感到挨到剧烈的一击,耳中隐隐约约听见敲锣的声音。山姆和道森把他拖到拳击台一角的凳子上,他鼻子闻到氨水的芳香味儿,重新振作了起来,山姆往他身上泼水,“在你肯定能击倒他之前,别靠近他!别靠近他!用缓兵之计来掩护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在上一回合,当你用右钩拳对付他时,他用左拳给了你一下。”这时锣声又响起来。有人把他屁股底下的凳子猛地抽走。他又独个儿伫立在拳击台上了。但他并不是独个儿,因为猿人正在向他走来,一副跌跌撞撞的样子。他必须拖延时间,掩护自己,等头脑清醒些,摆脱掉这迷迷糊糊的感觉。猿人向他猛扑过来,像阵雨般一拳拳痛击他,而他则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下巴。他隐约感到一生还从未见过如许多的拳击手套。(丙)他感到鼻子发胀,知道鼻子正在大出血,淌向他的胸部。这时要退出比赛该多么容易啊!一个回合到底要打多久?只三分钟吗?它已经延续快三小时啦。这时两人正抱作一团,猿人正往他后腰猛击肾部钩拳③。每一下都仿佛心口被人痛击了一般。裁判将两人分开。他的丝绸衬衣上沾着血迹。斯托伊再一次掩护自己,躲进守势的躯壳之中。猿人连连猛击。要退出比赛是多么轻而易举!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得到安宁,向这一切告别。不,在什么地方有一股潜流。他必须随这股潜流..而行。这正是症结之所在,这股不断流着的潜流。正是这潜流使一切都动起来了。这时,他头脑清醒起来,想出了一个办法。锣声响起,他踉踉跄跄迈着醉汉的歪歪斜斜的步子走向拳击台角落。道森俯在他身上,让他闻氨水。道森在揉搓他那被打裂的鼻子、用海绵将他眼睛中的血吸干时,斯托伊从发肿的嘴唇间嘟嘟哝哝地说着话:“我没事儿,道森。在下一回合,我要战胜他!”锣声响起,他仍然像上一回合那样跌跌撞撞地走上前去,在猿人凌厉的攻势下向后退却。他这时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了,但他不想反击。只要尽量藏匿在守势的躯壳之中,保护好下巴就可以了。观众狂呼要求拳手击倒对方。在猿人一阵可怕的进击之后,他坍倒下去,双膝着地,听见裁判在数数。当数到七时,他站了起来,两手在身侧晃动着。猿人冲将过来,脸色狰狞,希冀一拳定局。他这一拳刚出手,斯托伊的右拳像一道电光般从腰下飞将出来,以打桩般的伟力猛击在猿人的下巴上。猿人的脸抽搐起来,身子摇摇晃晃,正当他要倒下去时,斯托伊又抡起能将骨头击碎的一拳,打个正着。裁判数到了十,反正他要数到一百也可以;(丁)接着他将斯托伊戴拳击手套的右手举过了头。长时间以来,斯托伊第一次咧嘴笑了。(节选自海明威《潜流》,有删改)[注]①山姆的昵称。②斯兰,原文为slam,意为猛击。③拳击肾部是犯规动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斯托伊的对手“猿人”麦吉本斯的实力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和渲染,既说明了比赛取胜不易,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了斯托伊的实力。B.斯托伊在比赛中有勇有谋,他面对强大的对手,始终采用防守策略迷惑对手,只在最后的关键时刻重拳出击,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C.文中两次写到比赛回合间休息的场景,既表现了山姆和道森对斯托伊的关心和同情,又舒缓了叙事节奏,为写下文的比赛做了铺垫。D.文章对人物展开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位描写,却丝毫没有芜繁堆砌之感,体现了海明威质朴自然、干净简约的风格。{#{QQABSQO4hgi4gJT7.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点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山姆用戏谑夸张的口吻调侃斯托伊,说明他对斯托伊拿冠军想法的嘲讽和不屑。B.乙处:“真是什么也比不上的”说明斯托伊对拳击运动的热爱,照应了第二段山姆的话。C.丙处:语言生动,具有画面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猿人出拳如疾风骤雨般迅捷猛烈。D.丁处:“数到一百也可以”表现了对手已经彻底被打败,主人公胜利后的愉悦之感。8.“潜流”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加点的“潜流”的含义。(4分)

9.“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请从《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和本文中的斯托伊中选择一人,简要分析这种“硬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韩非子·难一》材料三: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吕氏春秋•贵公》材料四: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注]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苏洵《管仲论》[注]威公:即齐桓公。桓,南宋版避宋钦宗赵桓讳而均作“威”。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隰朋之为A人也B上志C而下求D丑E不若F黄帝G而哀H不已若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奚以,“奚”作“以”的前置宾语,与《兼爱》“父自爱也”的“自爱”结构相同。B.事,服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的“事”意义不同。C.矜,夸耀,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义相同。D.属,委托、交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读音、意义均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仲对待朋友有瑕疵之处,并且曾易其主,但他辅佐齐桓公之后,使齐国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B.管仲从竖刁、易牙、开方平时的行为指出其虚伪的本质,他们不可能真正爱君,所以他临死前建议齐桓公远离这三人。C.齐桓公向管仲询问辅佐之臣的人选时,管仲认为鲍叔过于在意人的缺点,而隰朋更能够包容不足,两人中隰朋更适合。D.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管仲的建议是在齐桓公多次询问之后才提出的,可见他并没有主动为齐国的未来做周全的考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苏洵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管仲?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上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将进酒①陆游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gǎo):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渴望能够挽留住光阴,让荣耀和繁盛永恒存在,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不满,希望以个人意志“逆转”天道。B.“我欲”两句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的斗柄,划断白天人们行走的道路,以超现实的想象突破现实的理性逻辑,具有浪漫主义色彩。C.“如山积麴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两句以“酒”为抒发情感的核心意象,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体现了豪放的风格。D.整首诗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既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给人雄浑沉郁之感。16.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能用来形容君子,又能表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平衡。(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无形月光写得仿佛有了可触可感的质感,在月光与人的互动中渲染着思妇的愁绪。(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①在证明某个观点时,②老师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③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结论,④也可能会对论据的可靠性提出质疑,⑤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⑥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不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18.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第2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兼听”在“多”,更在“异”B.“兼听”在“异”,更在“多”C.“兼听”在“多”,不在“异”D.“兼听”在“异”,不在“多”20.用来替换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A.三人成虎

B.众说纷纭

C.众口铄金

D.众口难调21.请根据原文内容,将下列思维导图空缺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以下是关于“开卷有益”这一话题的作文片段示例,请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任选其一引入“虚拟论敌”提出疑问,并简要说明此片段中相应的逻辑谬误。(4分)开卷必然有益。孔子博览群书,编订《诗》《书》,流芳百世;司马迁诵遍古文,写成《史记》,彪炳千秋……由此可见,读书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只要开卷便可以获取天下信息,掌握世界动态,修身养性,经世致用。引入“虚拟论敌”提出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说明逻辑谬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正如庄子所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体会和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A项,“存在错漏”表述不准确,原文表述为“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并不确定原文存在错漏;B项,材料一提到孔子“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并非“不关注人口数量”;D项材料一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2.D(材料二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这些实现目标的方法要么无效,要么只产生了局部改良的效果,且改良成果无法得到巩固”,并非“所有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的方法都没有产生实效”,有的也产生了局部改良的效果。)3.①缩小贫富差距②民安邦宁/民富邦宁/国富民安/本固邦宁③内生道德正义(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①首先引用习主席的话提出观点。②然后分析中国人要追求共同富裕的原因;③接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华民族追求平等自由理想的过程;④最后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答出一条给1分)5.(1)联系:①核心思想一致:两者都以保障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为核心。②前者是后者重要的思想源头,后者是对前者的传承与创新。(2)区别:③前者旨在通过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当时的阶级统治(或“等级秩序”“社会秩序”);后者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推翻阶级统治,建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每答出一条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6.D(A项“运用反衬手法”错误,应为“正衬”手法;B项“始终采用防守策略”错误,斯托伊开始采用了进攻的策略,后来才改为防守策略;C项“表现了山姆和道森对斯托伊的同情”错误。)7.A(“说明他对斯托伊拿冠军想法的嘲讽和不屑”错误,山姆“点点头”,说明他对斯托伊努力改变自我的想法是认可的,并且后文他也为斯托伊的比赛提供了很多帮助。)8.①第一处“潜流”指斯托伊要改变自己的决心,他决定要投身热爱的拳击事业,并有所作为。②第二处“潜流”指斯托伊比赛中被对手压制时追求胜利的信念,当他产生了退出比赛的想法时,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想到了取胜的办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示例一:桑地亚哥①因为桑地亚哥作为一个孤单的老人,与大海相比力量悬殊,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他的大马哈鱼被吃得只剩下一个骨架,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3分)②但他面对生活的困境,能够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接踵而至的一次次斗争,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保持了“人的灵魂的尊严”,这种精神更符合“硬汉”精神。(3分)(相关表述见课本《老人与海》后“学习提示”)示例二:斯托伊①斯托伊在拳击比赛上面对强大的对手,曾经一度落败,并产生退出念头。(3分)②但他通过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拳击比赛最终的胜利,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能被打败”的“硬汉”。(3分)(此题需要考虑两个信息点——“被毁灭”与“不能被打败”,前者从面对的困境去分析,3分;后者从怎样战胜了困境去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10.BDG(第一处可在B处断开,“隰朋之为人也”中“之”是主谓间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为主语;“也”表句中停顿。第二处可在D处断开,“上志而下求”中“上志”与“下求”相对应。第三处可在G处断开,“丑不若黄帝”“哀不己若者”中的“丑”和“哀”分别作为两个句子谓语成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D(A项正确,“奚以”和“自爱”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正确,文中“事”为服事、侍奉,“请事斯语”的“事”意为实践、从事;C项正确,文中和《〈老子〉四章》中的“矜”都是夸耀的意思。D项错误,文中和“举酒属客”中的“属”读音相同,都读作zhǔ;意义不同,文中为委托、交付,“举酒属客”的“属”意为劝请。)12.D(“可见他并没有主动为齐国的未来做周全的考虑”错误,从材料二“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可以看出,即使齐桓公不问,管仲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13.(1)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欺:占便宜,或译为“欺负”亦可。遇:对待。以(之):因为这,因此。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2)(如果管仲)趁着齐桓公询问,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因:乘着、趁着。举:推荐。自代:宾语前置,代替自己。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14.(1)观点: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富强,称霸于诸侯。(1分)但是他死前没有推荐贤德的人接着辅佐桓公,最终竖刁等小人为祸,齐国动乱。(2分)(2)启示:①评价人物要全面,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②在对古书中记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答对观点给3分,正面肯定1分,指出不足2分;认识每答对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材料二: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探望,询问说:“您病了,万一不幸寿终死去,将有什么话告诉我?”管仲说:“您就是不问我,我本来也要告诉您的。希望您赶走竖刁,除去易牙,远离卫公子开方。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只有人肉没吃过,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的头蒸了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喜爱自己儿子的,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您本性好妒而喜欢女色,竖刁就自己施行宫刑,以便管理宫女。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护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身体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卫公子开方侍奉您十五年,齐国和卫国之间要不了几天的行程,开方丢下自己母亲,做官很久也不回家,他连自己母亲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我听说:‘夸耀假象不会长远,掩盖虚假不能持久。’希望您能远离这三个人。”管仲最终死去,但桓公没有按他的话去做。等到桓公死后,蛆虫爬出尸体也得不到安葬。材料三: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说:“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待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比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材料四: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管仲病重时,桓公询问国相的人选。在此时,我心里以为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符合人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知道根本问题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又有什么要担忧这三人的?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够用来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他们。萧何将死,推荐曹参来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像这样。贤人不为自己的死亡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所以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呢?15.B(“划断白天人们行走的道路”错,应该是划断太阳运行的轨道。)

16.(1)都含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之情。(李白不满仕途困境,抒发怀才不遇的“万古愁”;陆游不满南宋偏安不思收复国土的做法,渴望建功立业却没有机会,只能颓然醉倒,徒生白发。)(2)不同点:①李白以“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收尾,表达了乐观旷达之情;陆游以“借问白发何从来”收束,从想象回到现实,表达了沉重无奈之情。(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浅草才能没马蹄(3)(示例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示例2)乱花渐欲迷人眼(示例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第(3)题图画中有人、马、花草等意象,选句时应首先考虑符合情境且具有这些意象的诗句。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给分。)18.语句④,修改为“也可能会对论据的可靠性提出疑问”(或“也可能会质疑论据的可靠性”)。语句⑥,修改为“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每处指出序号且修改正确2分,指出序号但修改错误1分,仅指出序号无修改0分。共4分。)19.A(本段文字需要证明的是“兼听则明”的观点,“兼听”首先是多方听取意见,同时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所以“多”和“异”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取舍关系,排除CD。而根据上下文,此处更强调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所以“异”更重要,排除B。)20.D(三人成虎:该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众说纷纭:表示人多嘴杂、议论纷乱,形容多种说法混杂且不一致。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原形容舆论的力量大,后形容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众口难调: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人满意。此处应填入表示“听得越多越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意思的词语,“众口难调”与此处语意不合。)21.①并非借题在骂我(或:并非借题在骂“我”);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③有新历(或“已启用新历”);④康有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填对一处得1分,意思对即可。)22.示例一:开卷一定有益吗?(从论点角度)说明:开卷不一定都有益。现实中存在大量低质量、错误甚至有害的读物,读了这些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示例二:读书对所有的人都会有益吗?(从论据角度)说明:孔子、司马迁等读书有益,并不能得出所有人读书都会有益的结论,如赵括熟读兵书却兵败长平,说明读书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能产生益处。示例三:只要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