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秋•贵州月考)《苏美尔王表》写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早。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在记述各城市国家或城邦统治的先后顺序时,自始至终采用了王权自天而降,降至某某城市这样固定的格式。这一记述模式()A.凸显国家治理的原始民主性 B.反映出埃及法老的至高权威 C.蕴含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内涵 D.体现了早期文明的人本理念2.(2025秋•江西月考)公共形象又称国家形象,是社会大众对行为主体形成的稳定的认知。希波战争后,雅典对希波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新的阐释,甚至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从而建构出具有明显雅典中心主义的英勇、崇尚自由、希腊世界拯救者和领导者的国家形象。这一做法()A.推动了希波战争研究的深入发展 B.为巩固雅典霸主地位提供了论证 C.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反思了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弊端3.(2025秋•芝罘区月考)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拒绝使用希腊的神话传说,而把雅典的石碑、斯巴达的铭文甚至是波斯与斯巴达的信件作为形成结论的重要依据。修昔底德意在()A.彰显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B.追求史料的多元化 C.保持叙事的客观与真实 D.揭示历史发展全貌4.(2025秋•栖霞市月考)相传公元前753年,罗马人罗慕鲁斯和雷慕斯建立了罗马城—罗马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特洛伊战争中的王子埃涅阿斯,他的后代罗慕鲁斯和雷慕斯是一对为一匹母狼所救的孪生子。罗马建城的历史故事()A.塑造了罗马的民族认同 B.吸收了希腊化文化元素 C.推动直接民主政治形成 D.促进古典人文精神发展5.(2025秋•镇雄县月考)公元3世纪的罗马作家这样写道:“征税官进行严刑逼供,迫使子女揭发父母,妻子揭发丈夫,仆从揭发主人,这些居民在棍棒之下只得凭空多说些土地的数目,而征税官还要变本加厉,把老人和小孩也算作缴税人。”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帝国()A.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B.奴隶制经济的衰退 C.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D.专制集权得到强化6.(2025秋•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这主要体现了()A.文明的多样性 B.艺术的创新性 C.文化的传承性 D.教育的包容性7.(2025秋•烟台月考)Yavanas先是指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者,后来指移居于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再后来指公元前2世纪定居于印度的希腊人,特别是指从巴克特里亚王国进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谓“印度—希腊人”。由此可知()A.文明交流范围不断扩展 B.印度民族文化得到重塑 C.希腊城邦殖民范围扩大 D.区域文化中心渐趋东移8.(2025秋•安徽月考)图为古代埃及中王国时期杰胡蒂霍特普王子墓葬中的彩绘壁画。据壁画文字记载,杰胡蒂霍特普王子的雕像来自哈特努布采石场,雕像穿越沙漠、山谷,后转水路经船运,最终抵达目的地。这反映出当时埃及()A.水陆交通条件优越 B.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C.象形文字应用广泛 D.国王地位至高无上9.(2024秋•卓尼县校级期末)公元前450年左右,平民可以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十二铜表法》得以通过;公元前336年,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李锡尼乌斯被选举为执政官。到了公元前4世纪之后,所有政府职务平民都可以担任,平民甚至可以进入元老院。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A.平民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B.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C.元首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D.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10.(2025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在中亚、西亚、小亚细亚地区广泛流通的货币。银币的正面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头部前倾,凝视远方,目光威严。银币的背面是雅典娜,她倚靠着盾牌,表情坚毅,手中托着飞翔的胜利女神妮姬。该文物可以用于佐证()A.丝绸之路贸易往来兴盛 B.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广阔 C.雅典民主政治影响广泛 D.帝国征服推动文化交流11.(2024秋•玉林期末)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由此可见雅典()A.人民政治权利平等 B.民主制度弊端凸显 C.民主具有灵活性 D.催生近代民主政治12.(2025秋•衡水校级月考)公元前107年,罗马共和国以募兵制取代公民兵制,取消当兵的财产资格限制。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期间由国家发放薪饷、提供装备,退役后由国家分配土地。这一举措()A.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 B.消除了社会治安隐患 C.阻碍了财政收入增长 D.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13.(2024秋•吐鲁番市期末)希罗多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时称:民主制的一个弱点是众人情绪容易受能言善辩政治家的影响,“显然愚弄多数人比愚弄一个人要容易”。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民主政治的实施 B.揭示贵族寡头政治的实质 C.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 D.扩大雅典公民的群体来源14.(2025春•滨州期末)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的耶莫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世界古代最典型的公社”,当地已经种植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等旱作作物,驯养山羊、绵羊、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生活,并制作陶器,出现了陶像。据此可知()A.人类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B.西亚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C.世界农耕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D.西亚地区已经初具国家雏形15.(2025秋•保定月考)尽管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制了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但研究发现,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其中调解仲裁是化解争端的常用手段,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的成员,也可以是家族长老和商业组织首领,还可以是专职法官。这样的处理方式()A.反映出古代司法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B.说明两河文明习惯法的作用逐渐加大 C.有利于调动多方资源化解社会纠纷 D.体现出理性思想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16.(2025春•福州期末)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壁画《尼罗河的馈赠》中,描绘了农民们在尼罗河泛滥后耕种的场景,法老站在高处监督。这一壁画反映出()A.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 B.法老对农业的重视 C.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D.宗教信仰与农业的结合17.(2025秋•云南月考)3世纪危机(235~284年)期间,罗马帝国面临军事动荡、经济崩溃和边疆危机。其根本原因是()A.日耳曼部落的大规模入侵导致领土丧失 B.行省制度失效引发中央集权瓦解 C.奴隶制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帝国扩张需求 D.基督教兴起冲击传统多神教体系18.(2025秋•广州月考)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地理、政治、民族上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国家(如图)。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再一分为二:北称阿卡德,南部称苏美尔。而两河流域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所构成。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体现了()A.行省制国家的初步形成 B.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C.农业对区域性文明进步的支撑作用 D.自然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19.(2025•田家庵区校级开学)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遗址(约公元前2600年)发现规划整齐的城市街道、大型公共浴场、标准化烧制的砖块,以及大量冻石印章、滑石项链和青铜工具。遗址中还出土了小麦与大麦的碳化颗粒。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当时该文明()A.有发达的城市与社会组织 B.青铜冶炼技术臻于成熟 C.已经建立起专制王权统治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20.(2025秋•武冈市校级月考)古波斯的浮雕带有两河流域特别是亚述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波斯人不仅模仿盛行于巴比伦尼亚的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建筑风格,还采用埃及的圆柱和柱廊结构,招募希腊工匠建造波斯王宫。这说明波斯帝国()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强化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 C.延续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繁荣 D.推动了亚非文明的汇聚融合二.材料题(共1小题)21.(2025•钦南区校级开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二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刘家和等《世界史》(2)根据史料二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2025年10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CACCABADC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CACBAD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秋•贵州月考)《苏美尔王表》写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早。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在记述各城市国家或城邦统治的先后顺序时,自始至终采用了王权自天而降,降至某某城市这样固定的格式。这一记述模式()A.凸显国家治理的原始民主性 B.反映出埃及法老的至高权威 C.蕴含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内涵 D.体现了早期文明的人本理念【分析】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王权“自天而降”,将王权的来源与天(神)联系起来,蕴含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内涵,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王权“自天而降”,体现的是神权色彩,而非国家治理的原始民主性,排除A项;《苏美尔王表》是苏美尔文明的文献,与埃及法老的至高权威无关,排除B项;“自天而降”的表述体现的是神权思想,而非人本理念,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学生需了解苏美尔文明的概况及文明成就。2.(2025秋•江西月考)公共形象又称国家形象,是社会大众对行为主体形成的稳定的认知。希波战争后,雅典对希波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新的阐释,甚至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从而建构出具有明显雅典中心主义的英勇、崇尚自由、希腊世界拯救者和领导者的国家形象。这一做法()A.推动了希波战争研究的深入发展 B.为巩固雅典霸主地位提供了论证 C.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反思了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弊端【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可知,雅典有意识地利用希波战争等历史资源,通过重新解释、虚构等方式,建构出雅典中心主义的国家形象,这为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合理性论证,B项正确;从“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可以看出A项错误,排除A项;雅典利用希波战争来建构国家形象属于对外层面,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属于对内层面,两者面向不同,排除C项;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主要有民主主体的狭隘性、表决方式的原始性、缺乏专业精神等,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5秋•芝罘区月考)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拒绝使用希腊的神话传说,而把雅典的石碑、斯巴达的铭文甚至是波斯与斯巴达的信件作为形成结论的重要依据。修昔底德意在()A.彰显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B.追求史料的多元化 C.保持叙事的客观与真实 D.揭示历史发展全貌【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在撰写史书时,重视使用第一手材料,体现其史书编写中的真实和客观原则,C项正确;彰显理性精神是修昔底德史学特征的表现,并非其主观意图,排除A项;修昔底德意在保持叙事的客观与真实,“追求史料的多元化”属于表象而非目的,排除B项;碑文、铭文、书信都只能反映战争的一些方面,并不能揭示历史发展全貌,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5秋•栖霞市月考)相传公元前753年,罗马人罗慕鲁斯和雷慕斯建立了罗马城—罗马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特洛伊战争中的王子埃涅阿斯,他的后代罗慕鲁斯和雷慕斯是一对为一匹母狼所救的孪生子。罗马建城的历史故事()A.塑造了罗马的民族认同 B.吸收了希腊化文化元素 C.推动直接民主政治形成 D.促进古典人文精神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通过讲述罗慕鲁斯和雷慕斯建立罗马城以及其祖先为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这样的历史故事,将自身的起源与神话传说相联系,增强了罗马人对自身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了罗马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及罗马人的建城传说及祖先溯源,并没有体现出吸收希腊化文化元素,希腊化一般是指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在更广泛地区的传播与融合等相关内容,排除B项;罗马建城的传说主要是关于民族起源等方面,与推动直接民主政治形成并无直接关联。罗马有共和制等政治制度,且其政治制度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由这一建城传说直接推动,排除C项;古典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价值和作用的重视等,材料中的建城传说重点在于民族起源和身份认同,对古典人文精神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5秋•镇雄县月考)公元3世纪的罗马作家这样写道:“征税官进行严刑逼供,迫使子女揭发父母,妻子揭发丈夫,仆从揭发主人,这些居民在棍棒之下只得凭空多说些土地的数目,而征税官还要变本加厉,把老人和小孩也算作缴税人。”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帝国()A.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B.奴隶制经济的衰退 C.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D.专制集权得到强化【分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经济状况,重点在于理解材料中税收政策对民众的影响。题干通过征税官的严酷手段和民众被迫虚报土地的细节,反映了罗马帝国晚期财政危机与民众负担的加重。【解答】A.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现象,仅强调税收压迫,故A排除;B.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经济的衰退,且奴隶制与税收负担无直接关联,故B排除;C.材料中“严刑逼供”“虚报土地数目”“老人和小孩也算作缴税人”等描述,直接体现税收制度对民众的沉重压迫,故C正确;D.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税收问题,而非政治领域的专制集权强化,故D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关键在于从材料细节提取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易错点在于混淆税收压迫与政治专制的关系(如误选D),需注意材料核心是经济层面的赋税问题。解题时应紧扣材料关键词,结合罗马帝国晚期财政危机的背景分析。6.(2025秋•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这主要体现了()A.文明的多样性 B.艺术的创新性 C.文化的传承性 D.教育的包容性【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1世纪早期的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时期)马赛克画,描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的场景,表明罗马文化吸收并延续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符号,是古希腊文化在罗马地区的传承与体现,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罗马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未涉及不同文明(如东方文明、非洲文明)的差异与并存,与“多样性”无关,排除A项;该镶嵌画的核心是再现古希腊哲学场景,而非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材料聚焦“柏拉图讨论哲学”的文化内容,未涉及教育体系对不同群体、不同思想的包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7.(2025秋•烟台月考)Yavanas先是指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者,后来指移居于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再后来指公元前2世纪定居于印度的希腊人,特别是指从巴克特里亚王国进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谓“印度—希腊人”。由此可知()A.文明交流范围不断扩展 B.印度民族文化得到重塑 C.希腊城邦殖民范围扩大 D.区域文化中心渐趋东移【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题干讲述的核心是希腊相关人群的活动范围,从西亚(小亚细亚)到中亚(巴克特里亚),再到南亚(印度),体现出文明(希腊文明相关的人群活动与交流)的范围在不断扩展。从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张(小亚细亚→中亚→印度),能看出文明交流(伴随人群迁移的文化互动等)的范围不断扩展,A项正确;题干仅说希腊人进入印度,未明确体现“印度民族文化得到重塑”(“重塑”程度较重,题干缺乏足够支撑),排除B项;“希腊城邦殖民范围”错误,因为这些迁移是人群的移居,并非希腊城邦有组织的殖民(城邦殖民通常是建立殖民城邦,与题干中跨大区域的人群流动性质不同),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区域文化中心”的转移,无法得出“渐趋东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5秋•安徽月考)图为古代埃及中王国时期杰胡蒂霍特普王子墓葬中的彩绘壁画。据壁画文字记载,杰胡蒂霍特普王子的雕像来自哈特努布采石场,雕像穿越沙漠、山谷,后转水路经船运,最终抵达目的地。这反映出当时埃及()A.水陆交通条件优越 B.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C.象形文字应用广泛 D.国王地位至高无上【分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从开采雕像石材,到在沙漠、山谷中运输,再到水路船运,涉及不同环节的人员组织、物资调配等工作,这充分体现出当时埃及在组织人力、调配资源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B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雕像穿越沙漠、山谷后转水路经船运,但即便有这样的运输方式,也不代表整体交通条件优越,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描述雕像的运输过程,虽然提到壁画有文字记载,但并没有关于象形文字应用广泛的相关阐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王子雕像的运输情况,王子并非国王,且题干没有体现国王地位至高无上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学生需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法老的统治和文明的象征。9.(2024秋•卓尼县校级期末)公元前450年左右,平民可以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十二铜表法》得以通过;公元前336年,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李锡尼乌斯被选举为执政官。到了公元前4世纪之后,所有政府职务平民都可以担任,平民甚至可以进入元老院。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A.平民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B.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C.元首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D.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题干“平民可以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十二铜表法》得以通过;平民出身的保民官被选举为执政官;所有政府职务平民都可以担任,平民甚至可以进入元老院”,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信息体现了平民在法律保护、担任公职等方面的权利不断扩大,反映出平民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A项正确;古罗马实行的是贵族共和制,并非民主政治,排除B项;元首制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且题干未体现其必然性,排除C项;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学生需了解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实质。10.(2025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在中亚、西亚、小亚细亚地区广泛流通的货币。银币的正面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头部前倾,凝视远方,目光威严。银币的背面是雅典娜,她倚靠着盾牌,表情坚毅,手中托着飞翔的胜利女神妮姬。该文物可以用于佐证()A.丝绸之路贸易往来兴盛 B.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广阔 C.雅典民主政治影响广泛 D.帝国征服推动文化交流【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银币发行流通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中亚、西亚、小亚细亚,银币有亚历山大的头像,据此推断应该是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货币的流通也会带来希腊文化的传播,例如雅典娜女神形象,D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辟应该是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后,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兴起在公元前后,其统治范围也没有达到中亚,排除B项;货币的流通和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4秋•玉林期末)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由此可见雅典()A.人民政治权利平等 B.民主制度弊端凸显 C.民主具有灵活性 D.催生近代民主政治【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可知,这表明雅典民主在不同的情况下,能根据实际灵活地选择参政方式,体现了雅典民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C项正确;在雅典,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而雅典的公民是指本邦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群体之外,所以不是雅典“人民”都享有政治平等权利,排除A项;材料旨在突出雅典民主的灵活性,并未涉及其弊端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雅典民主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政治平等、公民直接参与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参政方式,并没有体现雅典对近代民主政治作用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5秋•衡水校级月考)公元前107年,罗马共和国以募兵制取代公民兵制,取消当兵的财产资格限制。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期间由国家发放薪饷、提供装备,退役后由国家分配土地。这一举措()A.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 B.消除了社会治安隐患 C.阻碍了财政收入增长 D.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古罗马时期,服役期固定为16年,且国家提供薪饷、装备,退役后分配土地,这使士兵更专业化,待遇有保障,利于提升训练质量与保证军队稳定性,从而提高战斗力,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未提及公民权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消除了社会治安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提升军队战斗力,与阻碍财政收入增长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2024秋•吐鲁番市期末)希罗多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时称:民主制的一个弱点是众人情绪容易受能言善辩政治家的影响,“显然愚弄多数人比愚弄一个人要容易”。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民主政治的实施 B.揭示贵族寡头政治的实质 C.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 D.扩大雅典公民的群体来源【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显然愚弄多数人比愚弄一个人要容易”。【解答】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希罗多德认为雅典民主制的一个弱点是众人情绪容易受能言善辩政治家的影响,愚弄多数人比愚弄一个人要容易,希罗多德的评价确实在批判直接民主(即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可能带来的弊端,即易受能言善辩者操控,C项正确;因A项“反对民主政治的实施”表述过于绝对,希罗多德的评价并非全面反对民主政治,而是指出其弊端,排除;因B项“揭示贵族寡头政治的实质”与本题材料主要内容“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一致,排除;希罗多德的评价中没有表达“扩大雅典公民的群体来源”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4.(2025春•滨州期末)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的耶莫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世界古代最典型的公社”,当地已经种植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等旱作作物,驯养山羊、绵羊、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生活,并制作陶器,出现了陶像。据此可知()A.人类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B.西亚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C.世界农耕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D.西亚地区已经初具国家雏形【分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考古材料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材料中提到的种植作物、驯养家畜、定居生活及陶器制作,均属于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典型特征。【解答】A.材料中农业、家畜驯养、定居和陶器制作的描述,体现了人类从游猎采集向农耕定居的转变,属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故A正确;B.文明时代的标志包括城市、文字、国家制度等,而材料未涉及这些要素,故B排除;C.材料仅描述两河流域北部的耶莫遗址,无法推断世界农耕文化的多元特征,故C排除;D.国家雏形的形成需具备政治组织、阶级分化等要素,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故D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易错点在于混淆“农业革命”与“文明形成”的标志。解答此类题需紧扣材料信息,区分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定居、农耕、手工业)与文明社会(城市、文字、国家)的关键特征。15.(2025秋•保定月考)尽管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制了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但研究发现,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其中调解仲裁是化解争端的常用手段,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的成员,也可以是家族长老和商业组织首领,还可以是专职法官。这样的处理方式()A.反映出古代司法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B.说明两河文明习惯法的作用逐渐加大 C.有利于调动多方资源化解社会纠纷 D.体现出理性思想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的成员,也可以是家族长老和商业组织首领,还可以是专职法官。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调动多方资源化解社会纠纷,C项正确;材料中“调解仲裁”是庭审外的争端解决方式,并非“司法体制”(指官方司法机构、程序、制度)的组成部分,与“司法体制多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习惯法”(传统习俗形成的规则),调解仲裁的主体多元不代表习惯法作用增强,且无“逐渐加大”的时间变化线索,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调解仲裁是常用手段,无法证明“理性思想占据主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25春•福州期末)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壁画《尼罗河的馈赠》中,描绘了农民们在尼罗河泛滥后耕种的场景,法老站在高处监督。这一壁画反映出()A.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 B.法老对农业的重视 C.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D.宗教信仰与农业的结合【分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壁画描绘了农民在尼罗河泛滥后耕种的场景,体现了农业生产对自然(尼罗河)的依赖,A项正确;法老站在高处监督更侧重凸显法老权威,而非关心农业,排除B项;法老站在高处,农民在低处耕种,这确实与等级制度有关,但壁画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场景和法老的地位,而非强调等级尊卑,排除C项;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与农业有密切关系,尼罗河被视为神的恩赐,法老也被视为神的化身。然而,壁画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神和宗教崇拜元素,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学生需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法老的统治和文明的象征。17.(2025秋•云南月考)3世纪危机(235~284年)期间,罗马帝国面临军事动荡、经济崩溃和边疆危机。其根本原因是()A.日耳曼部落的大规模入侵导致领土丧失 B.行省制度失效引发中央集权瓦解 C.奴隶制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帝国扩张需求 D.基督教兴起冲击传统多神教体系【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3世纪罗马帝国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奴隶制经济依赖廉价奴隶劳动,但帝国扩张导致奴隶来源减少(如战争俘虏减少);行省土地兼并严重,自由农民破产,军队招募困难(被迫依赖蛮族雇佣兵);经济衰退引发通货膨胀(安东尼货币贬值),加剧社会动荡,C项正确;日耳曼入侵是危机表现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行省制度在戴克里先改革(284年)后得到调整,中央集权反而加强,排除B项;基督教兴起对帝国文化有影响,但3世纪时尚未成为主要矛盾(4世纪才被定为国教),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5秋•广州月考)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地理、政治、民族上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国家(如图)。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再一分为二:北称阿卡德,南部称苏美尔。而两河流域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所构成。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体现了()A.行省制国家的初步形成 B.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C.农业对区域性文明进步的支撑作用 D.自然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大河流域的开阔平原,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碰撞和融汇频繁,共同构成了两河流域文明,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对文明的支撑作用,未涉及农业发展的论述,排除C项;自然地理对历史发展没有决定性影响,史实论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9.(2025•田家庵区校级开学)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遗址(约公元前2600年)发现规划整齐的城市街道、大型公共浴场、标准化烧制的砖块,以及大量冻石印章、滑石项链和青铜工具。遗址中还出土了小麦与大麦的碳化颗粒。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当时该文明()A.有发达的城市与社会组织 B.青铜冶炼技术臻于成熟 C.已经建立起专制王权统治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规划整齐的城市、公共浴场体现城市功能;标准化砖块、青铜工具反映手工业专业化;农业遗存支撑人口聚集。这些均表明当时已形成发达的城市与社会组织,A项正确;青铜冶炼技术臻于成熟需体现高超工艺,题干仅提及“青铜工具”,未体现技术成熟度,且同期中国商周青铜文化更突出,排除B项;专制王权统治需有宫殿、王陵、文字记载的等级制度等证据,题干未提及此类遗迹,排除C项;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中心、血缘纽带为特征,而题干中的城市规划、公共建筑等反映的是阶级分化与社会组织,与母系氏族无关,且时间上印度河流域文明已进入父系社会,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20.(2025秋•武冈市校级月考)古波斯的浮雕带有两河流域特别是亚述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波斯人不仅模仿盛行于巴比伦尼亚的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建筑风格,还采用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款经典鸡尾酒的调制方法
- 2026年上海理工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开封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儿童功能性便秘(FC)诊断与治疗
- GB/T 2879-2005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沟槽尺寸和公差
- 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 GB/T 14619-2013厚膜集成电路用氧化铝陶瓷基片
- GB 16869-2005鲜、冻禽产品
- 电子皮肤上课讲义课件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十一课 留住秋天 ︳湘美版
- 260吨转炉扭力杆更换方案
- 中学生必备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 心电图 (史上最完美)课件
- 生产调度会工作安排及督办事项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