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上编 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

2、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

3、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距今已2300余年。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它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但它并不等同于现今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与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17.孔子

4、是中国最早系统整理“六书”的人,六书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关于德育论述最多的是仁和礼。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之法的人。18.克己内省:所谓“内省”或称“自省”,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京广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克己”即时刻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具体讲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9.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人性本善其相应的教育观是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心养性、求其放心,在于将其心性中固有的善性加以扩充。20.四端: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出的,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5、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21.“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22.持志养气:士应立定高远的志向。23.性恶论:是荀子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天生好利,人性本恶,其相应的教育观为教育作用化性起伪。24.化性起伪:是荀子教育观,其含义是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感化人的本性,从而兴起人为善。25.外铄说: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积累,来源于外在的传授。26.防邪近正:荀子肯

6、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决定的,处于什么产样的环境就接受什么可逆反应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27.虚壹而静:原是宋、尹学派的治心之道,具有神秘的性质。荀子接受了这个术语,并重新加以改造,赋予积极的意义。“虚壹而静”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28.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出自礼记,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在总结我国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中诸如教育作用、目的、学制、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些主要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堪称教育学的鼻祖。29.教学相长:老师一方面通过主动演习才

7、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不足才能回头鞭策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浓重的过程中遇到困惑, 反过来又促进自己学习,最终有助于自己的提高。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的。3.预时孙摩:预,未发先预之意。时,及时施教。孙,按照沉重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摩,要求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31.长善救失:教育者应注意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即所谓长其善而救其失。32.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意思是课内学习与课堂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课外学习也应张弛有度

8、,劳逸结合。33.“兼士”:是墨家学派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兼爱之心且懂得实用性知识、技术的社会政治领导者。作为一位兼士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厚乎德行”;第二,必须能“辩乎言谈”;第三,应该“博乎道术”。34.理解分析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出现“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学在官府”的原因。答:史籍记载,夏代为政尚武。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征善射的武士便成为当时的教育目的。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军事技能训练理所当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虽说夏代的庠、序、校具有教育意义,但毕竟不同于后来的专门教育机构,只是政教合一的场所。造成西周学校“官师合一”,未能使教师成为单独的社

9、会职业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与本周社会实行的“惟官有书,惟官有器”的“学术官府”政策不无关联。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底下,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木牍等,书写工具则为刀笔,因而制作一部书册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完成此项任务。35.六艺教育的特点。答: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其发展初期,它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36.西周教育制度的构成。答:西周的教育制度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乡学两类。国学是设在王都的学校,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大学分为天子大学和诸侯大

10、学。辟雍、成均、瞽宗属天子大学,三面临水的泮宫是诸侯大学,乡学只有小学。37.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答:1中国私学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首先是由于“经济下移”的结果。经济下移导致奴隶制解体,与之相应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也全面崩溃,适应新经济、新政治需要的新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出现。2私学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意义:私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它适应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教育传播于民间,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制度,而且带来了教育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使教育完成了它的独立化过程。38.先秦私学的特点:答:(1

11、)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治和学术的派别。(2)私学教育尚未行成正规的制度。(3)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点。(4)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39.稷下学宫出现的原因:答:第一,学宫是在用士养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学宫的存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40.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答:稷下学宫在特点上,首先是采取“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宫游学。其次,学宫采取兼容并包政策,鼓励各家各派自由辩论。第三,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吸引各方人才。第四,学宫是集教学、研究、咨政为一体的机构。41.稷下学宫给人们的启示:答:从稷下学宫的创立到消亡的史实,我们认识到:学校

12、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国家经济强盛、政局稳定,同时政治领导人又能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倡导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学校教育的发展。4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答:(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悬殊差异,造成人们后天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习染”的结果。所谓“习染”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是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选其政治

13、主张。教育的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等三个方面。教育原则与方法:(1)注重修养:立志持志、克己内省、改过迁善。(2)因材施教:(3)启发诱导。(4)学、思、行结合。43.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贡献。答: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籍的整理和教学,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

14、义特点。一方面使得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隘,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44.孟子性善论的意义。答:孟子极力强调道德属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本质特征所在,是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种道德平等思想虽有欺骗性的一面,但客观上能在精神上给人以鼓励。45.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答: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构成了孟子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15、信”(简称“五伦”),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的目的所在。46.荀子性恶论的意义。答:荀子的性恶论引出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孟轲的自内修养的“复性”说和荀子自外形成的“成性”说两大教育思想体系。47.荀子关于学习的理论。答:(1)防邪近正。荀子肯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决定的,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接受什么样的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2)积学积善(3)虚壹而静(4)学思行一致。48.荀子关于教师的理论。答: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关键,而且还是关乎国家的安宁。在师生关系,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该以师言为准则,应该像服从君王的指令一样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诲。荀子

16、认为,作为一位教师,除了一般传习者所需的博学外,还需要具备四条:第一,教师要有尊严,使人敬服;第二,年高德硕,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教育需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 而且不违背师说;第四,能体会“礼法”中的精微道理,并能恰当地予以阐发。49.学记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教育管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答:关于教育的作用,学记首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第二,教育还发挥着“建国君民”的作用。教育不仅有利于政治的稳定,而且在个性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目的,学记提出一是要培养具有“建国君民”才能的政治人才,二是通过教育达到培养安分

17、守己的“顺民”的目的。学记提出,大学在管理方面应该做了五项工作:第一,开学典礼。第二,进行目的教育。第三,制定严格的上课规则。第四,实行定期的视学制度。第五,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教学相长(2)预时孙摩(3)长善救失(4)启发诱导(5)藏息相辅关于教学方法,学记主要提出了问答、讲解等方法。50.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答:(1)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墨子主张应以“兼”易“别”,通过造就具有兼爱之心的“兼士”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2)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1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教育,以儒家的诗书百家春秋为教育内

18、容的一部分,对礼乐教育大加批判,反对人、财、物的浪费。2科学技术教育,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几何学、力学、光学、机械制造等诸多方面。出于政治上提倡“非攻”的需要,重视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教育。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辩学”内容的传授。51.墨家与儒家思想相比较的不同之处。答:墨子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说服,与儒家“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儒家学者公孟子认为,“譬如像钟,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要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教的前提下,教师才能予以启发,予以教授,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自求自得”。墨子则认为这种做法太消极,教师要主动送教上门,出去

19、宣讲,这样的功用也更大。墨子要求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采取主动说服的教育方法,显然较儒家信守的礼节及“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更具有积极的意义。52.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答: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在法家看来,以法治国是符合人性特点的。韩非进一步认为法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或准则,而要实施法治,必须将国家的法令、法律公布于众,作为教育的内容,以使人们知法、懂法。法制是教育的唯一内容,而实施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制度便是“以吏为师”。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1.秦代实行了怎样的文化教育制度?秦朝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答:秦代实行了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一是书同文,李斯以

20、秦以前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吸收六国文字,总结出一种新的字形“小篆”,要求六国统一使用小篆。二是行同伦,为了整合各地不同民风习俗、行为规范,秦始皇着重推行了“行同伦”的政策。三是严禁私学,曾有过“焚书坑儒”之举,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秦朝在禁私学的同时,还建立了吏师制度,以推行法制教育。积极:秦代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文字走向统一、规范化的关键一步。虽然由于秦代的统治时间很短,工作仅仅只是起步,但其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行同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是有利的,对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也有积极作用。消极:“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

21、也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深层的危机。禁私学和推行吏师制度,必然会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2.汉代文教政策确定与转变的原因;“独尊儒术”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答:公羊春秋博士儒生董仲舒在维护大一统的思想原则下,融合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汉武帝提供了一套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提出了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进士;置明师,兴太学。深为汉武帝赏识,重视儒术的丞相卫绾乘机上奏“罢黜百家”,不久又设置了五经博士,这是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建元六年,汉武帝诏令“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正式确立。影响:“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教政策,

22、是封建专制社会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3.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在旧博士官以经授徒的基础上,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学生由官府定置,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从此,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太学既是一个最高学府,又是一个国家考试机关。4.汉代太学教学的特点是什么?答:1专经教学,太学生一般只是向某位专经博士学习某一经或某一经中的某一学派的 。2专经教育重师法、

23、家法。3教学内容为今文经学所垄断。4注重自学与考试。5.设科射策:太学考试的方法是“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6.师法和家法:汉代在教学方面主要采取口耳相传的办法,为了避免错误,使所授学问有所凭依,因此汉代在经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经书传递中的师承关系,不能混乱,这被称为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是指在经书、经说的解释方面,具有清晰的渊源久远的师承关系,他们对经书的解说得到朝廷的尊信并被立为博士,则他们的经说便可成为师法。再传下去,他的弟子可以在此体系内又可以发展成为小的派别,这

24、就是“家法”。师法是源,家法是流。7.宫邸学校:这是一种设于宫廷中的学校。在汉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们设立的贵族学校。另一类是为宫人设立的学校。8. 鸿都门学设立的原因及其意义。答: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它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和六年,因校址在京城洛阳的鸿都门府而得名。它的创建虽然有满足皇帝爱好尺牍、书法、绘画的需要,它的深层次原因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鸿都门学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9.经馆:私学中专经学习的地方。10.著录弟子:是指将自己的名字录于大师的门下,而不必亲自来受业的

25、弟子,因此这种学生可以多至万人。11.及门弟子:是指真正亲自受教者,这类学生当时也往往有成百上千。12.性三品:是董仲舒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他将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圣人无须经过教育便能自我完善,斗筲之性的人虽然经教育也不可能转化为善,必须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绝大多数具有中民之性的中人。13.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至、性。三纲五常合称纲常名教,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内容。14.通人:在书本知识上远较儒生来得广博,但通人最严重的缺点是脱离实际,缺乏办事才

26、干,不能将书本知识用之于实践。15.鸿儒:王充将那些博古通今、学而能用者名之为“文人”和“鸿儒”。他认为鸿儒除了具有丰富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外,还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能够独立思考,“兴论立说”,具有独创精神。16.汉代私学的层次、私学教育兴盛的原因。答:汉代的私学分为蒙学和专经学习两个层次。造成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主要有:1中央官学招生名额有限,而地方官学又时兴时废,加之官学对蒙学教育的忽视,这为私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2汉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使得许多名儒不愿入仕,或中途退隐而教授门徒,这为私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3今古文经之争的结果,迫使古文经学派在私学领域扩大其生存空间;4私学的教学内容

27、与教育水平与官学并无多大差别,私学中学习成绩优异者同样能够得到仕进的机会。17.王充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答:王充对学习问题的论述,很多是有感于两汉学风而发的。1学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2思考,知识的学习不但在于感觉经验的作用,更要经过思维的加工。3批判,反对信师是古,强调应有创新精神,敢于立自己之言。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多元化格局,进入了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表现为儒学的衰微,玄学的发展,佛教的广为流布。2.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儿童教育、学习态度和方法。答:一、论士大夫教育。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衰微的士大夫教

28、育,是他整个思想的全部内涵。(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出发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厉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再次,他认为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资本,它可以作为谋求生活的手段。(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三)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在德育方面,他继承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29、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二、论儿童教育。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当时儿童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颜之推对儿童提出的原则与方法,即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让儿童成为罪犯,主要是教育不得法。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校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学习的语言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儿童教育内容除语言外,还应注意道德的教育,它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三、论

30、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主张。颜之推非常重视切磋交流在学习中的作用。它在学习上提倡踏实的学风,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他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3.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道家系统为本,同时融儒、道为一体的新思潮,因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4.国子学:魏晋六朝时期除继续开设太学外,还设立了一种新的儒学教育机构国子学。这是一所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学校的教官多为朝廷高官,学生的入学资格也严格控制为五品以上的贵族子弟。5.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用以训诫其子孙的著

31、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颜之推所作。在当时背景下,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家族的传统与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好体验写出了这本书。6.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特征是什么?(或发生了哪些变化)?答:1学校种类呈现多样化,一是儒学教育,中央传授儒家教育内容的大学除太学外,还设立了一种新的儒学机构国子学。国子学的出现,是豪强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教育方面的反映。二是各种专科性质的学校设立了律学、史学、文学、玄学、道学等。2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大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当时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民族教育的大融合。3江南教育也得到大发展。4南北方教育内容产生差

32、异。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1. 科举制度出现前的选士制度。答:1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2汉代的察举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法。2.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知识分子和官员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择优选取人才,分别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4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士制度,最早推行于汉文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正式成为较为完备的制度。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它是由朝廷公卿大臣或地方州郡长官根据对自己所管辖区进行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者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的选拔制度。其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来走向腐败。5九品中正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

33、士制度,公元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曹丕实行。其具体做法是:设置中正,品第人物,按品授管。在其初期,(意义:1加强了朝廷对选官权力的控制)2多少改变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举荐的局面,使政府能获得一些有用之才,后来又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逐渐走向腐败。6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积极影响是:1它作为一种程式化、标准化的选士制度,使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2扩大了其统治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3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1由于统治者常常重取士而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的障碍。2由于科举是一种选官

34、制度,有文才者未必有管理才能,依靠科举的方式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3科举制度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具有了强烈的功利色彩。4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的方法重死记硬背,极大地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7贴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8墨义: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这是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一般根据儒家经典出题,考生只需依照经典原文作答即可,而不需要运用思想。9策问: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从西汉射策沿袭而来。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性问答,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经济等问题提出建议。10投卷:

35、唐朝的科举取士不仅要依据考试成绩,而且还要有知名人士推荐。因此,考生们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11锁院制度:是指在考选期间,考官必须与外界隔离,有时时间长达50天。12糊名与眷录制度:糊名又称封弥或弥封,它是指将考卷上能反映考生身份的信息密封起来。为了防止考官借助考生考卷上的字迹而徇私情,于是便雇人将所有考生的考卷重抄一遍,这便是誊录制度。13秋闱:乡试在北京、南京或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有称“秋闱”。14.春闱:会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15.科举制度的创立和演变。答:大业二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

36、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王朝建立初期进一步完善,唐朝科举取士的科目,大都因袭隋朝,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常科,即按时、按固定制度举行的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一为制科,是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二:一是由地方或中央官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称为乡贡。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具体讲便是经学大师孔颖达奉太宗之命而撰述的五经正义。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宋王朝建立之后,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并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加以改进。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增加殿试,将两级考试

37、改为三级,即州试、省试和殿试。2将科考的期限从每年一试改为三年一大比。3为防止考官营私舞弊,建立锁院制度和糊名、誊录制度。4增加录取名额。5取消吏部试,通过殿试者立即可授予官职。元朝的科举制度,与唐宋相比较是处于中落期,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二是放松了对参考人员的身份限制。明代统治者对于科举取士非常重视,它一方面总结历代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使制度较以前更加严密、繁琐;另一方面其文化专制的统治更加残暴。明朝的科举制度与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将三级考试改为四级,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2科目简单,只有进士一科。3考试方式简单,主要有经书义和策论。4考试规则更

38、加严格。16.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崇儒兴学,重振儒学。2提倡、利用佛教和道教。3“三教归一”。17隋唐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文教政策的缘由。答:无论是在崇尚儒学之时,还是在弘扬佛教抑或尊奉道教之际,三教中的任何一教都未能居于独尊的地位。“儒学打底,佛老镶边”便是隋唐文教政策的形象描述。事实上,隋唐统治者非常注意维护三教的平衡。从思想发展来说,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已成融合之势。一方面,佛、道在理论上不断向佛学靠拢,而趋于儒学化。另一方面,儒家也不断从佛教那儿汲取有用的资料,以补充和丰富儒家哲学和伦理思想。简而言之,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隋唐统治者实行着“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但在客观上也顺应着

39、思想发展的趋势,有益于学术的繁荣。18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系统。答:唐朝是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一个较为完整的典型。一、中央官学(一)儒学性质的学校 在中央官学中,属于儒学性质的学校主要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等。(二)各类专科学校 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二、地方学校 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并在边远地区设置都督府,在京兆等地设置京兆府。19唐朝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答:一、人学条件的规定。二、入学仪式。三、教学内容及学习年限。四、考试规定 五、假期制度 六、升进和罢退的规定 七、学官的考核20唐朝学校教育的特点。答:(1)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异常突出;(2)

40、儒学仍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3)非儒学性质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学习科学知识方面的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4)学校设置形式的多样化;(5)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备;(6)地方学校异常发达;(7)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1.元代国子学教学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2.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3.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4.宋元时期由民间开办属于私学性质的蒙学。5.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蒙学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重培养行为习惯最著名的是朱熹的童蒙须知

41、。6庆历兴学:是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的兴学运动,其主要措施第一是振兴学校教育;第二是改革科举制度。7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此次兴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改革学校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两方面来概括,其主要措施包括:1创立太学“三舍法”。2注重教育从实际出发,为现实政治服务。8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形式上仿行王安石的新发措施,一方面诏令天下兴学,设置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实施“三舍法”;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并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而由学校代行其职能。9胡瑗的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地的州学是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胡瑗教学重明体达用,他在州学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研

42、究基本理论。培养政治人才,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研究具体措施,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苏湖教法的实质乃是倡导一种经世致用的学风。10三舍法:是王安石在兴宁兴学中采用的改革制度,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进入各舍都要经过考试,开创了我国古代学校的升级制度,使官学的管理更加趋于健全、合理,而它将养土、取士的智能都归于学校的举措,更是强化了学校的职能,相对削弱了科举的作用。11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性质的学校。12画学:崇宁三年设立,隶属于图画局。13蒙古国子学:于1271年在京师设立,专门招收随朝的蒙汉官员的子弟,以培养朝廷的高级官吏为目的。14回回国子

43、学:它是一所以西域地区较为通行的波斯文进行教学的外国语学校。15国子学:以汉语和汉文进行教学,学生不分种族,凡随朝百官及蒙汉子弟均可入学。16升斋等第法:是指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东西相向,又分为三个等级,即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为中等,左“时习”、右“日新”为上等。17社学:是元朝在学校类型上的创新。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初等教育形式的学校。社学的设立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是有帮助的。18蒙古字学:是地方上学习蒙古文字的学校,创建于至元六年,目的在于普及蒙古文字,培养懂得蒙古文的人才。19阴阳学:创立于至元二十八年,隶属于司天台,学校

44、天文、术数等,学有成就者任事于司天台。20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21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它是由五代南唐时期的白鹿洞国学改建而成的,为北宋最早设立的书院之一。22岳麓书院:位于今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在宋真宗时先后获得朝廷赐给的国子监所印的经史书籍及真宗手书的“岳麓书院”匾额,后来山长还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23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位于今河南商丘县,建于五代时期,原为宋初名儒戚同文的讲学处。宋真宗时期,应天府平民曹城捐资在原址上扩建,并聘戚舜宾为主持,自为助教。宋真宗于1010年亲书

45、匾额。24嵩阳书院:地处河南登封县嵩山脚下,初建于五代后周时,宋太宗末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若干。仁宗时又改名嵩山书院。25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县的石鼓山下,旧为寻真观。宋太宗时在唐代李宽读书处的旧址上兴建书院。仁宗时,赐书院匾额和学田若干。26茅山书院:在江苏江宁府的三茅山后,为处士侯遗在宋仁宗时期所建。后应当时江宁府知府王随的请求,朝廷赐学田若干。27升堂讲说:通常由本书院的主持者主讲,目的在弘扬学派思想,阐发儒家的微言大义,其讲授内容也被编成讲义与语录。28讲会:又称会讲,是书院的主持人邀请院外著名学者到书院临时开讲的一种制度,目的在通过不同学派的相互争辩、交流,探讨学术真谛。2

46、9蒙学:是以未成年孩童为教育对象的启蒙教育,犹如今日的“小学”。30三字经:相传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作,一说为区适子所编。全书三字一句,共356句。虽单字连缀,但由于巧妙地组合,句句成韵,通俗易懂,易于成诵。内容涉及教育意义、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名物常识、典型范例等,是宋代重要的蒙学教材之一。31百家姓:相传为宋初人所作。全书各种姓氏编为每句四字的韵语,共400多字。3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编,也为每句四字韵语,共250句,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知识。33“天命之性”:是专指理本身而言,但理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则与气不能相离。34“气质之性”:与气相杂的理,就成为气质之性

47、。35童蒙须知:朱熹为小学编写了蒙学教材童蒙须知小学,重在强调小学教育的人物在于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36小学:主要集录了古今圣贤的所谓嘉言懿行。全书分为内、外两篇,其中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章,外篇有嘉言、善行两章。37四书集注:是朱熹根据理学思想,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作的新的注释,并把它作为学习六经的先行教材。38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一起辑录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语录而成,被后世作为理学的入门书。39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朱熹在南康知军修复白鹿洞书院后为书院所拟的学规。40北宋时期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原因:宋代从赵匡胤开始便实施“重文轻武而

48、”政策。然而,宋代最高统治者对“文”的热情仅仅局限于科举取士,而对设立学校以育人才则较为漠视。对此,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各种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科举、振兴学校教育以及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前者最终酿成了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而后者诱发了理学思想的产生。内容:见6.7.8。意义: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于完善学校制度,重视经世致用,以及打破了科举束缚,倡导取士于学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财政拮据,加之兴学自身存在着诸如等级更严、学习内容仍然脱离实际等问题,不久均相继失败。41宋代的官学制度。答: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基本模仿唐代,官学教育中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教育制度都

49、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中央官学 宋代的中央官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既有大学,又有小学;既有专门进行儒学教学的机构,也有专科学校的设立;既有独立的中央官学,也有附属于各行政机关的学校。具体言之,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有宗学、内小学、诸王宫学、资善堂学等;属于中央各机关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与唐代相比,宋代实行的中央官学制度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教育对象上,身份品级的限制明显放宽;第二,创办了一些新类型的学校,如武学、小学等;第三,宋代国子监的职能与唐朝国子监不同,唐朝的国子监是一个单纯

50、的教育行政机关,而宋代则具有教学与管理双重职能;第四,施行了“三舍法”的考试制度;第五,唐朝的官学学款无保障,宋代除赐给缗钱外,还拨给学校土地或无人管理的寺庙作学田,教育经费因而也有了一定保障。(二)地方官学 宋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分为路、州、县三级。其中路没有学校的设置,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州、县两级均有学校。宋代地方官学中较有自己的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第二,实行三舍法。第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多。42.元朝的教育制度体系。答:一、中央官学 元代的中央官学主要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子学三所。二、地方官学 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

51、区划,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州学、县学以及诸路小学、社学,这些均属儒学系统。此外,还设立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43书院出现的原因。答:1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2书院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基础的新格局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3禅林制度的影响。4印刷业的发达、书籍的增多,为书院的产生也提供了物质条件。44朱熹论人性及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答: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所谓“性即理”。性或理的内涵是仁、义、礼、智。可见,从本质上讲,朱熹是以性为善的。朱熹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运用到教育上,就是说人性本善,只

52、因为它常为具体的嗜欲、私情所蒙蔽,从而难以显现出来。既是如此,修养与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即发挥“气质之性”中先验的“善性”,恢复至善的天理,即所谓“明明德”。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明德、变化气质,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关于教育目的,朱熹从理学家的唯道德主义价值出发,激烈抨击当时官学教育以科举为唯一任务,家庭中父训子、兄勉弟亦以此为唯一内容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种教人追逐利禄、“忘本逐末”的教育,它将导致社会风俗的败坏和人才的匮乏。他并不反对读经入仕,而是认为国家设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贤才,改革吏治,教育应该培养既能修养自身,又能引导他人“遏人欲而存天理”的“圣人”或“醇儒”

53、一样的人才以待朝廷之用。评价:朱熹对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弥漫着只知诵读章句和只修应举的词章之学提出批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朱熹所谓的“务本”思想也同时排斥了实用的学问和农业技术进入各级学校。可见,朱熹的教育目的论,仍然囿于“德上艺下”的传统思想。45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答:朱熹根据人年龄和心理状况,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岁)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两个阶段。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其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为小学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大学阶段教育任务是穷其理,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为大学编

54、写了四书集注近思录和白鹿洞书院学规。评价:重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并将其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其合理性,但将知和行截然分割,则不啻失于平面和机械,而且也是对儿童认识能力的小视。46朱子读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一生读书的心得体会和长期以来人们读书经验的总结。他的有关读书方法的论述可以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循序渐进: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的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规定读书的程度和进度,不求快速逐步渐进。熟读精思:是说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虚心涵泳:是朱熹书法中的一条,是说读书

55、要有所得,必须客观地研究、琢磨书中的本意,不可武断地以己之意穿凿附会。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读书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见解,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切己体察:是说在读书时,要使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著紧用力:是说读书时要振奋精神,抓紧时间,用大力气,坚持到底。居敬持志:指思想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要树立远大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意义:朱熹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读书体会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读书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见解,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如循序渐进反映了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体现了学思结

56、合的思想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第六章 明至清中叶的教育1训士卧碑文:是顺治九年颁布的,要求“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生员党爱身忍性,凡有司关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制罪”。2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按其来源又可分为四类:一为“举监”,会试下第入监肄业者;二为“贡监”,系地方学校生员中被选贡到国子监学习者;三为“荫监”,是三品官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者;四为“例监”,庶民援生员之例,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于官府而入监读书者。3监生历事制:明朝国子监为培养国子监学生管理政事的实际才能,

57、将学习到一定年限的学生拨到中央政府各部门或地方州、县机关实习吏事的制度。4学生分为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三类。廪膳生:初入学者即享有廪膳者名“廪膳生”。增广生:随入学人数增加,又于廪膳生原额外增加一倍者名“增广生”。附学生:又于额外增加者,附于廪膳生、增广生之末,故名“附学生”。5恩监:为八旗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学生考取国子监者,以及圣贤后裔入监者。6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监,其中恩荫是文官京四品、外任官三品以上及武官二品以上荫子一人入学,难荫是任职满三年死于职守的文武官员荫子一人入监。7优监:是优秀附生入监。8例监:是通过捐资纳财入学者。9贡生:包括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10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地方官学在学校内部的管理方面采用的新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生员等级不再固定,根据学业成绩的优劣或升或降,实行动态管理。这无疑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1“心即理”:是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