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教育详解.ppt_第1页
中国文化史教育详解.ppt_第2页
中国文化史教育详解.ppt_第3页
中国文化史教育详解.ppt_第4页
中国文化史教育详解.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教育是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品德情操,使个体和民族潜在的素质、价值得以实现,使文化得以及时传播,历时传递,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和考试制度,(一)教育机构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 1、官学 官学主要包括中央学校和地方学校 。 (1)周代太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形式。此后秦以吏为师,是更为明显的政教合一。西汉创设了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太学。,(2)西汉的太学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同为世界上

2、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3)西晋时期增设了国子学,且国子学排在太学之上,太学成为六品以下子弟和庶民子弟的学校,此后历代沿袭,到明代,取消太学,只设国子监 (4)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东晋、南朝官学不振,家学兴盛 (5)隋炀帝改北齐国子寺为国子监。,(6)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 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 弘文馆、崇文馆。 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专门学校。,医学又分医、针、按摩三个专业。 医学专业包括五科:体疗(内科,7年制);

3、疮肿(外科,5年制);少小(儿科,5年制);耳目口齿(五官科,2年制);角法(拔火罐等疗法,2年制)。 唐朝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出现了外国留学生。 (7)宋、元、明、清时期均设国子监。 (8)府州县学,2、私学 (1)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官学衰落,私学产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者都纷纷创办私学,为中国几千年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 汉朝时期,各种类型的私学遍布全国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大都注意对子弟的教育,这一时期的家学特别兴盛,而且各家族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唐代,书院兴起 。 宋代私学,是书院盛行时期。 书院原为藏

4、书、校书的地方,或私人治学、隐居的地方,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南宋以后,私学发达,随着统治阶级文化专制的加强和科举入仕的诱惑,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2)私学的地位和作用 私学承担了封建社会的启蒙教育任务,弥补了国家官方办学的不足,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些成绩和经验。 宋代,地方州县一级的官学已十分普遍。 元代以后,官方明令在县以下一级设立相当于启蒙教育的社学。 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只能实行到州(府)、县,县以下的初级启蒙教育官方已很难顾及,主要由私学承担,统称“蒙学”,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综合性的读物,如: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等 另一类是专门性的读

5、物,如:千家诗、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增广性理字训等 私学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私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传播儒学教育的任务。但是,私学与官学比较起来,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在传播儒学思想时更注重学术的研究探讨,与官学中的伦理政治说教有所不同。在教学方式上,私学在长期实践中也时有创新。 私学同时兼容了旨趣相异的儒、佛、道等学。 私学对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艺方面也起过重要作用 汉代的鸿都门学、唐宋的医学、算学、画学等,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对科技、文艺有爱好的学生大多只能求教于私学,或父子相传。,(二)科举制度,历朝历代,选拔官员

6、一向是为当时占主流的地主阶级服务的。 秦汉世家地主、魏晋南北朝门阀地主 隋唐后,门阀地主衰落。至宋明时期,出现了官绅地主、庶民地主 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以血统、门第、财富为选官标准,选人权力操纵在世族手中。,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隋朝初创 607年,隋炀帝设进士科。 (2)唐朝完备 常科和制科 玄宗以前以考杂文为主,以后以考诗赋为主。 每年参加进士科的有1000多人,最多录取79人,最少则一名不取。 进士分甲、乙二等,第一名称为状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状元是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777)的黎逢。 唐朝还出现了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从此,我国科举考试由仅有文途

7、完善为文、武二途。,(3)宋代发展 实行殿试 北宋仁宗晚年废黜了殿试黜落制。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时,有了榜眼、探花之名。 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实行锁院、糊名、誊录 扩大录取名额 唐代录取进士6000名,两宋约有4万人,宋人殿试图,(4)元代科举 元代进士分两榜,一榜是蒙古人、色目人,一榜是汉人、南人。其中汉人、南人榜的考试难度比蒙古、色目人榜大。 元朝科举共举行16届,取士1000多名。 元朝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被明清两朝继续沿用。 (5)明清鼎盛 科举与学校紧密结合 确立了乡试(子、卯、午、酉年八月)、会试(丑、辰、未、戌年二月

8、)、殿试三级的时间、名称,赵秉忠,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状元卷,长六点五厘米,宽四点五厘米,厚五毫米,共六十八页约八万字,包含“大学、中庸、论语”三书全部内容及注释。,八股取士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明代录取进士25000名。 明朝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崇祯四年(1631),王来聘。 清代是科举制最完善时期,共录取进士26000多人。,2、科举制的利弊 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人才的选拔归于中央,政治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它以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为广大庶族地主敞开了入仕之门,使封建政权有了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制为唐

9、以后的封建王朝网络了大批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把知识分子的思想完全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大大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成为维护旧秩序的工具。,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特征,(一)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 儒家教育思想是教育界思想的主流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包括四部分,即儒、墨、道、法四家 一是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它应遵循社会的原则还是自然的法则?二是教育的作用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还是为了使个人更好的生存发展。,儒、墨两家都主张行仁政德治,即都主张把教育引向仁义道德,从而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引向了社会发展方

10、向。法家反对仁政德治,主张以法为教,用法制教育的手段来确保社会向法制方向发展。道家则认为,仁政和法制都不是理想的政治,应该以自然无为的教育来保证人向自然社会的回归。 儒、墨、法三家是大体相同的,即教育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道家则认为,教育发展应符合自然法则,而否认教育要遵循社会原则。,从早期的学在官府到后世的国家各级官学和大部分私学,其教育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所谓“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 古代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固然有出类拔萃之人,但更多的是只会执行政府命令,镇压百姓的一级级官吏。 将儒道合一,既注重教育的社会原则,又注重教育的自然原则。,儒、墨、法三家无论是主

11、张仁义礼制还是法制,都非常强调对社会准则的绝对遵循和无条件的服从,教育仅仅是为社会制度的存在而存在,为社会原则的实行而存在,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抹杀了每个个人通过教育求得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利,导致了教育的极端发展。 道家从自然法则出发,强调不应该对人具有任何强制性,人从自然的学习体验中受到教育,就可以更好的获得自由的生存发展。 2、教育内容,(二)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也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由博返约,4、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