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第二章教学建议》.ppt_第1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第二章教学建议》.ppt_第2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第二章教学建议》.ppt_第3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第二章教学建议》.ppt_第4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第二章教学建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第二章教学建议,双流县研培中心 滕刚 2011年8月21日,一、本章知识结构,力,力的概念,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计算,平行四边形 定则,力的描述,重力,弹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二、课标内容标准,1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

2、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2活动建议,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三、成都市学科教学标准及评价手册要求,、的含义是: .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对所学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四、高考的要求,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 形变 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 和分解() 12.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 重心 () 13.形变和弹力. 胡克定律 () 14.静摩

3、擦, 最大静摩擦 () 15.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力() 说明: 1.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 引力 2.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素,五、本章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讲述的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一些具体的力的知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及规律做一些铺垫。 从物理方法来说,本章全面阐述了平行四边形定则,为物理中矢量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

4、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本章内容较第一章运动学更加抽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侧重思维,特别是矢量的运算规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在本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六、本章内容的特点,1、体现基础性和预备性 2、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及其合成法规的认识 第一章只是认识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本章则更加深入地认识矢量,认识矢量更关键的含义在于它必须 满足一定的运算法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例如几种力的大小与类型;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等等(教材58页4.jpg)。这样将物理知识及在社会、技

5、术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既能很好地说明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六、本章内容的特点,4、体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力的概念最早就是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本章教学注意从生活实际入手,并且增加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及简单的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的习题。 5、体现探究性和自主性 本章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还强调了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体会、认识、概括、总结。,1、学情(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如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 本章内容

6、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理解不够,总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存在力的作用,并且往往分不清受力物和施力物,在受力分析上常出错。 本章在教学内容上相对初中,增加了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的定量计算、静摩擦力的判断、共点力的合成(矢量运算)、力的分解(矢量运算)。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都很大。,七、教学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1)新、旧教材区别 新教材将力放在第二章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初、高中的台阶; 新、旧教材在知识内容上没有根本的变化,但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作了很大的改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学生自主学

7、习,七、教学分析,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教材从陈述性转变为探究性,中问题,大问题,小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察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准备(讨论交流),找出问题的“解”(实验探究、活动),对“解”作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呈现顺序与解决形式,有利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重点:力的概念(三种常见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章难点: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定、 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分解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 :,八、本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1、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第一、要重视学生原有知识,注重对比初高中对同一个物理概念教学要求层次的差异;

8、第二、要降低台阶,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次讲到位就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机会。 2、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本章涉及到等效替代法、假设法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验中的探究、用图像处理数据,将直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数学研究物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3、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本章内容与生活、技术、社会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现代科技,要坚持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

9、现、有所联想,使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在本章的贯彻实施。 4、综合使用实验设施和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八、本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例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分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情景创设和实例选取要做到离学生“三近”,即 “空间近、跟学生心灵近、时间近”。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并能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

10、学生自主学习。,九、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非常注重情景的创设。教材中的“观察思考” 常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若教学中再辅以恰当的视频、演示实验创设情景,效果会更好。 “景”的教学做好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问题的设置,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以问题为主线,我们创设情景、指导学生阅读、观察感受情景,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明白情景中所蕴含的物理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有的放矢,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十、教学建议,案例:力的分解的情景引入,小游戏:巧移重物 师:两位同学站在一张木板上,现在我想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只通过推木板来移动他

11、们,有谁自告奋勇来试一下? (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上来推,结果:推不动)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名女同学,请不要害怕,我会传授给她绝世神功四两拨千斤,保证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移动他们。(学生推荐一名女生上来),介绍推法:找两块长木板,用合页相连,构成一个人字形,处于墙壁和木板之间,请女生往人字形的顶端一踩,结果:木板被推动了。 (此时可采访女生:刚才踩的时候你觉得费劲吗?女生答:不费劲。)(请学生回座位)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木板移动了,那么为什么刚才那位男生不能移动木箱而一个小女生却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呢? 生答:使用了木板! 师:为什么借用了木板就能产生很大的推力呢? 引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

12、道了。这个小游戏实际上是力的分解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力的分解”。,点评:,该情景引入,将物理规律的学习置于一些现实生活的情景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规律,学习后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也为学生解决教材68页习题8作了很好的铺垫。1.jpg,问题是创新的来源。新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常以“问题”为主线 。 案例:第二章第一节“观察思考” 2.jpg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线,设置了以下问题:有力的作用吗?什么力?作用效果如何?作用效果与哪些有关?。“交流讨论”中围绕本节知识的重难点以三个问题充分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3.jpg 教学中可以以课本提问题教师提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学生提问题,以小组为单

13、位进行组间互动,组间交流评价,师生互动交流评价,以学生合作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共存、交流表达和创新实践的能力。,2、抓住“问题”这条主线展开教学,3、重视实验探究,案例: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这是高一物理第一次学生探究实验。旧教材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规律,然后按排学生作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学生实验比较顺利,但缺少思考和探究性。,教科版教材的设计思路:,概念准备 通过讨论交流,猜想同一直线上受两个力的情况; 通过观察图例,认识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共点力;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依据演示实验提出猜想; 选用一种有较大尝试空间且操作难度较小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1)教师演示:用34个砝码牵引一根弹簧,求两分力成直角时的合力(如右图)。(为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 (2)学生猜想:如果两分力方向之间不成直角,合力和分力可能有什么关系?,(3)学生实验: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验证你的猜想。,验证猜想,让两个力之间互成120,且与橡皮筋伸长方向成60,实验并作图,你能看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吗? 改变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和作图,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写出你的实验结论。,点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