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df

[国家标准]gb3105-1982螺栓和螺钉的头下圆角半径标准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15559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99.29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8-07 上传人:QQ24****1780 IP属地:浙江
25
积分
关 键 词:
国家标准 gb3105 1982 螺栓 螺钉 头下圆角 半径 标准
资源描述:
[国家标准]gb3105-1982螺栓和螺钉的头下圆角半径标准,国家标准,gb3105,1982,螺栓,螺钉,头下圆角,半径,标准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GB/T 24001-1996 idt ISO 14001:1996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可能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向外界展示符合性;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e)对符合本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 对于本标准的任何应用,都应明确界定其范围。 注:为使用方便起见,“规范”部分和附录A中的条目采用了互相对应的序号,例如,4.3.3和A3.3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叙述, 4.5.4和A5.4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等。 2. 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3.2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3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5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 3.7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8 环境表现(行为)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 3.9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 3.10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11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行为)或受其环境表现(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12 组织 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3.13 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4.3.3 目标和指标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预防污染的承诺。4.3.4 环境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组织机构和职责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 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4.4.2 培训、意识与能力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b)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a) 文件便于查找; b)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受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d)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计划,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 a)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 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 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 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侧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际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4.5.3 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有关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 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其体系及自身适宜时,用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一些程序,进行审核的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附录A(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本附录对“要求”作了进一步说明,以防止对“规范”的错误解释。本附录仅涉及第4章中所述的关于“要求”的内容。 A1 总要求 实施“规范”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改进环境表现(行为)。“规范”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即组织将定期评审与评价其环境管理体系,以寻求对它进行改进的可能性并予以实施。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为了实现环境表现(行为)的进一步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为持续改进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改进的程度和范围由组织根据其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自行决定。尽管可以期望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实现环境表现(行为)上的某些改进,但应当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其作用是帮助组织去实现和系统地控制它自己设定的环境表现(行为)水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立即降低有害环境影响的结果。 是在整个组织内,还是仅在一些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本标准,可由组织自行决定。如果仅在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他部分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用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于行将采用本标准的这些特定部门或活动。环境管理体系的详尽与复杂程度,文件提供的程度,支持体系运行的资源,都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及其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 把环境事务纳入整个管理体系,将有助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有助于提高效能,明确责任。 本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要求,是建立在一个由“计划(策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基础上。 该体系应使组织能够: a) 制定适宜的环境方针; b) 确定其过去、当前或计划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以判定其中的重大环境影响; c) 确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确定优先事项,建立适当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e)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以实施环境方针,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 f) 顺利开展规划(策划)、控制、监测、纠正措施、审核与评审活动,以确保对环境方针的遵循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 g) 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作出修正。A2 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是实施与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动力,具有保持和潜在改进环境表现(行为)的作用。因此,环境方针须反映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有关法律和保证持续改进的承诺。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对方针的规定应当作到意义明确,使内、外相关方都易于理解。应当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反映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信息。方针的应用范围应当是可以明确界定的。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其环境方针并将其形成文件。如果它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其环境方针还应符合后者的方针,并得到后者的认可。 注: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 A3 规划(策划) A3.1环境因素 4.3.1提供了一个过程,组织可据此确定哪些重要环境因素应作为其的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先事项。该过程应考虑到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可靠数据的可得性。可以利用出于法规或其他目的所取得的现有信息。组织还可以把他们所关心的环境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也纳入考虑范围。组织应当考虑其现行的,以及与此有关的过去的活动、产品和(或)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以确定自身的环境因素。 如果一个组织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当通过评审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环境状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组织所具有的一切环境因素予以考虑,以此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已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不进行这一评审。 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 a) 法律、法规要求; b)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c)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 d) 对来自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 评审的适宜作法可包括使用调查表、面谈、直接检验和测量,利用以往审核或其他评审的结果等,应视活动性质而定。 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予以考虑: a) 向大气的排放; b) 向水体的排放; c) 废物管理; d) 土地污染; e)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f) 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 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到正常运行条件,关闭与启动时的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情况或紧急状态所伴随的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 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确定与活动,产品或服务所伴随的重大环境影响,而不要求作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组织无须对它的每一种产品、部件和原材料投入都作出评价。他们可以从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选择出某些属类,从中确定那些最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 对产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组织所面临的市场情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相对说来,组织的承包方或供方的控制作用较微弱,而由于组织负责产品的设计,它能通过这一过程明显地改变环境因素,如通过更换某种输入材料。考虑到组织在他们产品的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控制作用有限,在可行时,他们应考虑建立适当的贮运与处置机制。但这一规定不意味着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A3.2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示例: a) 行业规范; b) 与有关机构的协定; c) 非法规性指南。 A3.3 目标和指标 凡属可行,目标均应具体,指标均应可测量,必要时应将预防措施考虑在内。 对技术的选择,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考虑选用效益高、成本低。适于应用的最佳可行技术。 正文中提及对组织的财务要求,不意味着组织必须采取环境成本核算。A3.4 环境管理方案 制定与执行一个或多个方案是成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关键要素。方案中应说明如何实现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包括时间进度和负责实施环境方针的人员。方案可予细化,具体到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方案中应包括对新活动的环境评审。 在适当和可行时,无论对现行还是新增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方案中可包括对计划设计、生产,营销和处置的考虑。对于产品,可从设计、材料、加工、使用及最终处置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安装工作或工艺上的重大修改,可从计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以及根据组织决定的适当时间予以关闭等方面考虑。A4 实施与运行 A4.1 组织结构和职责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组织内全体员工的承诺。因此,不能认为环境上职责仅限于环境职能部门,事实上,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如运行管理部门,人事部门等,也可以有这方面责任。 这一承诺始于最高管理者,他(们)应制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作为上述承诺的一部分,是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规定他(们)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大型或复杂的组织,可以有不止一个管理者代表。对于中、小型企业,可由一个人承担这些职责。最高管理者还应确保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持所需的适当的资源。另一重要事项是妥善规定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并落实到有关人员。A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确定培训需求的程序。同时,它还应要求代表它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管理者应对确保人员胜任性(特别是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人员)所需的经验、能力和培训水平予以确定。A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实施对有关信息和相关方要求的接受、归档与答复的程序。该程序可包括与相关方的对话和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的考虑。在某些情祝下,对相关方所关注事务的答复中,可包含有关组织运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的内容。这些程序中,还应包含就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A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文件内容应足够详尽,以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同时,还应能指示出获取关于环境管理体系中具体运行部分的更详细信息的途径。可将环境文件纳入组织实施的其他体系的文件。不强求编制专门手册。有关文件应包括: a) 过程信息; b) 组织机构图; c) 内部标准与运行程序; d) 现场应急计划。A4.5 文件控制 4.4.5旨在确保组织对文件的建立与保持能够充分适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但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表现(行为)上,而不应过分追求一个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A4.6 运行控制 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5 检查与纠正措施 A5.1 监测和测量 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组织在制定与保持用于调查与纠正不符合的程序时,应包含下列基本内容: a) 确定引起不符合的原因; b) 确定并实行必要的纠正措施; c) 实施或修改必要的控制措施,以防再度发生不符合; d) 记录由纠正措施所导致的对书面程序的任何更改。 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纠正措施可能只需略为计划,并能迅速见效,但有时可能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活动。相应的文件应与纠正措施的规模相适配。A5.3 记录 用来标识、保持与处置记录的程序,应将重点放在那些为实施与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和关于环境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的记录上。 环境记录可包括: a) 关于适用的环境法律与其他要求的信息; b) 投诉记录; c) 培训记录; d) 过程信息; e) 产品信息; f) 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 g) 有关的供方与承包方信息; h) 事故报告; i) 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 j) 重要环境因素信息; k) 审核结果 l)管理评审。 应对机密业务信息的管理给以适当考虑。A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审核方案与程序应包括: a) 待审核的活动与区域; b) 审核的频次; c) 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 d) 审核结果的通报; e) 审核员的能力; f) 如何实施审核。 审核工作可由组织内部人员或组织聘请的外部人员承担,无论哪种情况,从事审核的人员都应做到公正,客观。A6 管理评审 为了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适用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组织的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与评价。评审范围应当全面,但不必在一次评审中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同时评审过程可以延续一段时间。 对方针、目标与程序的评审,应由制定它们的相应管理层承担。 评审内容应包括: a) 审核结果; b)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c) 面对变化的条件与信息,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持续的适用性; d) 相关方关注的问题。 观察结果、结论与建议应形成文件,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文献目录1. 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2. GB/T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 通用原则 3. GB/T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 审核程序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4. GB/T240121996,环境审核指南 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ICS 77.140.75 H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 核电站用无缝钢管 第 2 部分: 合金钢无缝钢管 Seamless tubes and pip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Part 2: Alloy steel seamless tubes and pipes (送审稿) -发布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中中中 国国国国 国国国国 家家家家 标标标标 准准准准 化化化化 管管管管 理理理理 委委委委 员员员员 会会会会 发布 GB .2 I 前 言 GB 核电站用无缝钢管分为三个部分: 第 1 部分:碳素钢无缝钢管; 第 2 部分:合金钢无缝钢管; 第 3 部分:不锈钢无缝钢管。 本部分为 GB 的第 2 部分, 参照 EN 10216-2:2002 压力用途的无缝钢管 交货技术条件 第2 部分:规定高温性能的非合金钢和合金钢钢管及ASME 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 第卷 A 篇 铁基材料2004 版中的 SA-213M锅炉、过热器和换热器用铁素体和奥氏体合金钢无缝钢管规范和 SA-335M高温用铁素体合金钢无缝钢管规范制定。 本部分的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中协议条款、推荐数据为非强制性条款,其余均为强制性条款。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 GB .2 1 核电站用无缝钢管 第 2 部分: 合金钢无缝钢管 1 范围 GB 的本部分规定了核电站用合金钢无缝钢管的分类、代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本部分适用于制造核电站2、3级承压部件和非核级设备、高压管道用合金钢无缝钢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222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3.5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还原型硅钼酸盐光度法测定酸溶硅含量 GB/T 223.1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铜铁试剂分离-铬天青 S 光度法测定铝含量 GB/T 223.11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过硫酸铵氧化容量法测定铬量 GB/T 223.14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钽试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钒含量 GB/T 223.1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硫代硫酸钠分离-碘量法测定铜量 GB/T 223.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 223.24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萃取分离-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 223.26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硫氰酸盐直接光度法测定钼量 GB/T 223.2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硫氰酸盐-乙酸丁酯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钼量 GB/T 223.2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载体沉淀-二甲酚橙光度法测定铅量 GB/T 223.31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 GB/T 223.3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靛酚蓝光度法测定氮量 GB/T 223.40 钢铁及合金 铌含量的测定 氯磺酚 S 分光光度法 GB/T 223.5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 GB/T 223.54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 223.5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锰量 GB/T 223.5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锑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 GB/T 223.6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 GB/T 223.62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乙酸丁酯萃取光度法测定磷量 GB/T 223.6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 223.6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还原蒸馏-次甲基蓝光度法测定硫量 GB/T 223.6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GB/T 223.6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测定碳含量 GB/T 223.71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重量法测定碳含量 GB/T 223.72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铝色层分离-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量 GB/T 223.76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钒量 GB/T 223.7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姜黄素直接光度法测定硼含量(GB/T 223.782000,ISO GB .2 2 10153:1997,IDT) GB/T 224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41987,eqv ISO 3887:1976) GB/T 226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T 228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ISO 6892:1998,EQV) GB/T 229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292007,ISO 148-1:2006,MOD) GB/T 231.1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GB/T 231.12002,ISO 6506-1:1999,EQV) GB/T 232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ISO 7438:1985,IDT) GB/T 241 金属管 液压试验方法 GB/T 242 金属管 扩口试验方法(GB/T 2422007,ISO 8493:1998,IDT) GB/T 246 金属管 压扁试验方法(GB/T 2462007,ISO 8492:1998,IDT) GB/T 1979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 2102 钢管的验收、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29751998,eqv ISO 377:1997) GB/T 433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338 金属材料 高温拉伸试验(GB/T 43382006,ISO 783:1999,MOD) GB/T 5777 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ISO 9303:1989,MOD) GB/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 7735 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GB/T 77352004,ISO 9304:1989,MOD) GB/T 1056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5612005,ISO 4967:1998,IDT) GB/T 12606 钢管漏磁探伤方法(GB/T 126061999,eqv ISO 9402:1989、ISO 9598:1989) GB/T 13298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7395 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173952008,ISO 1127:1992、ISO 4200:1991、ISO 5252:1991,NEQ) GB/T 17505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条件(GB/T 175051998,eqv ISO 404:1992) GB/T 20066 钢和铁 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T 200662006,ISO 14284:1996,IDT) GB/T 20123 钢铁 总碳硫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GB/T 201232006,ISO 15350:2000,IDT) GB/T 20124 钢铁 氮含量的测定 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常规方法)(GB/T 201242006,ISO 15351:1999,IDT) GB/T 20490 承压无缝和焊接(埋弧焊除外)钢管分层缺欠的超声检测(GB/T 204902006,ISO 10124:1994,MOD) YB/T 4149 连铸圆管坯 YB/T 5137 高压用热轧和锻制无缝钢管圆管坯 JB/T 473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5 部分:渗透检测 3 分类及代号 3.1 GB 的本部分的无缝钢管按产品制造方式(最终加工变形方式)分为三类,其类别和代号如下: a) 热轧(挤压、扩)钢管,代号为 W-H; b) 冷拔(轧)钢管,代号为W-C。 c) 经机加工的热轧(挤压、扩)钢管,代号为W-M。 GB .2 3 3.2 本部分的无缝钢管按尺寸精度分为两类,其类别和代号如下: a) 普通级精度,代号为 PA; b) 高级精度,代号为PC。 3.3 下列代号适用于本部分: D 外径或公称外径 S 壁厚 Smin 最小壁厚 d 公称内径 Dc 计算外径 3.4 钢的牌号由代表核电用途的汉语拼音首位大写字母(HD)和化学成分组成。 例如:HD15Ni1MnMoNbCu 其中: HD“核电”汉语拼音首位大写字母; 15Ni1MnMoNbCu“15”表示平均含碳量(以万分之几计),其后是规定的合金元素符号和代表合金元素平均含量的阿拉伯数字。 4 订货内容 按本标准订购钢管的合同或订单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标准编号; b) 产品名称; c) 钢管用于制造核电站设备的等级,级别: 2、3 或非核级。 d) 钢的牌号; e) 订购的数量(总重量或总长度); f) 尺寸规格; g) 特殊要求。 5 尺寸、外形及重量 5.1 外径和壁厚 5.1.1 钢管按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交货,钢管的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应符合 GB/T 17395 的规定。 5.1.2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钢管可按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公称内径和公称壁厚或其他尺寸规格方式交货。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可供应 GB/T 17395 规定以外尺寸的钢管。 注:如无特殊说明,本标准中所述“壁厚(S)”包括公称壁厚和最小壁厚,所述“外径(D)”包括公称外径和计算外径。 5.1.3 钢管按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交货时,其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钢管按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交货时, 其公称外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壁厚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钢管按公称内径和公称壁厚交货时,其公称内径的允许偏差为1%d,公称壁厚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5.1.4 当需方未在合同中注明钢管尺寸允许偏差级别时,钢管外径和壁厚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普通级的规定。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可供应表 1 和表 2 规定以外尺寸允许偏差的钢管,或其他内径允许偏差的钢管。 GB .2 4 表 1 钢管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允许偏差 分类代号 制造方式 钢管尺寸 普通级(PA) 高级(PC) 54 0.40 0.30 公称外径 (D) 54 1%D 0.75%D 4.0 0.45 0.35 4.020 +12.5%S -10%S 10%S D219 10%S 7.5%S W-H、 W-M 热轧(挤压) 钢管、 经机加工的热轧(挤压、扩)钢管 公称壁厚 (S) 20 D219 +12.5%S -10%S 10%S 公称外径 (D) 全部 1%D 0.75%D W-H 热扩钢管 公称壁厚 (S) 全部 +18%S -10%S +12.5%S -10%S 25.4 0.15 25.440 0.20 4050 0.25 5060 0.30 公称外径 (D) 60 0.5%D 3.0 0.3 0.2 W-C 冷拔(轧) 钢管 公称壁厚 (S) 3.0 10%S 7.5%S 表 2 钢管最小壁厚的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允许偏差 分类代号 制造方式 壁厚范围 普通级 高级 Smin4.0 +0.90 O +0.70 O W-H、 W-M 热轧(挤压)钢管、 经机加工的热轧 (挤压、扩)钢管 Smin4.0 +25%Smin 0 +22%Smin 0 Smin3.0 +0.6 O +0.4 O W-C 冷拔(轧)钢管 Smin3.0 +20%Smin 0 +15%Smin 0 5.2.1 通常长度 5.2.1.1 钢管的通常长度为 4 000 mm12 000 mm。 5.2.1.2 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可交付长度大于 12 000 mm 或短于 4 000 mm 但不短于 3 000 mm 的钢管。长度短于 4 000 mm 但不短于 3 000 mm 的钢管,其数量应不超过该批钢管交货总数量的 5%。 5.2.2 定尺长度和倍尺长度 5.2.2.1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钢管可按定尺长度或倍尺长度交货。 5.2.2.2 钢管按定尺长度交货时,其长度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述规定: a) D406.4 mm 时,15 0; b) D406.4 mm 时,20 0 mm。 5.2.2.3 钢管按倍尺长度交货时,每个倍尺长度应按下述规定留出切口余量: a) D159 mm 时,切口余量为 5 mm10 mm; GB .2 5 b) 159D406.4 mm 时,切口余量为 10 mm15 mm; c) D406.4 mm 时,切口余量为 15 mm20 mm。 5.3 弯曲度 5.3.1 钢管的每米弯曲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a) S15 mm 时,不大于 1.5 mm/m; b) 15 mmS30 mm 时,不大于 2.0 mm/m; c) S30 mm 时,不大于 3.0 mm/m。 5.3.2 D127 mm 的钢管,其全长弯曲度应不大于钢管总长度的 0.10。 5.4 不圆度和壁厚不均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钢管的不圆度和壁厚不均应分别不超过外径和壁厚公差的80%。 5.5 端头外形 钢管两端端面应与钢管轴线垂直,切口毛刺应予清除。 5.6 重量 5.6.1 交货重量 钢管按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或公称内径和公称壁厚交货时,钢管按实际重量交货,亦可按理论重量交货。 钢管按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交货时,钢管按实际重量交货;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钢管亦可按理论重量交货。 5.6.2 理论重量的计算 钢管理论重量的计算按 GB/T 17395 的规定(钢的密度按 7.85 kg/dm3)。 按最小壁厚交货钢管,应采用平均壁厚计算理论重量, 其平均壁厚是按壁厚及其允许偏差计算出来的壁厚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 按公称内径和公称壁厚交货钢管,应采用计算外径计算理论重量, 其计算外径是按公称内径和公称壁厚计算出来的外径值。 5.6.3 重量允许偏差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交货钢管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单根钢管:10%; b) 每批最小为 10 t 的钢管:7.5%。 6 技术要求 6.1 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 6.1.1 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熔炼成分和成品成分)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除非冶炼需要,未经需方同意,不允许在钢中有意添加表 3 中未提及的元素。制造厂应采取所有恰当的措施,以防止废钢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材料把会削弱钢材力学性能及适用性的元素带入钢中。 6.1.2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除表 3 规定元素外,成品化学成分分析还可包括硼、铅、砷和汞,并提供其分析结果给需方。 6.1.3 附录 A 列出了表 3 规定钢牌号与其他相近钢牌号的对照,供参考。 GB .2 6 表 3 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P S 序号 牌 号 取样 C Si Mn Cr Mo V Ni Altot Cu Nb N 不大于 1 熔炼成分 0.080.15 0.50 0.400.70 2.002.50 0.901.20 0.08 0.30 0.20 0.025 0.015 2 HD12Cr2Mo 成品成分 0.070.16 0.54 0.370.73 1.902.60 0.861.24 0.08 0.30 0.20 0.030 0.020 3 熔炼成分 0.100.17 0.250.50 0.801.20 0.150.30 0.250.40 0.02 1.001.30 0.050 0.500.80 0.0150.025 0.020 0.025 0.015 4 HD15Ni1MnMoNbCu 成品成分 0.090.18 0.210.54 0.761.24 0.140.35 0.210.44 0.02 0.951.35 0.055 0.450.85 0.0100.030 0.020 0.030 0.020 注:Altot 指全铝含量。 6.2 制造方法 6.2.1 制造大纲 钢管制造前,制造厂应制定制造大纲,其内容应包括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制造和检验工序。 6.2.2 钢的冶炼方法 6.2.2.1 钢应采用电弧炉加炉外精炼并经真空精炼处理,或氧气转炉加炉外精炼并经真空精炼处理,或电渣重熔法冶炼。需方指定某一种冶炼方法时,应在合同中注明。 6.2.2.2 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可采用其他较高要求的冶炼方法。 6.2.3 管坯的制造方法及要求 6.2.3.1 管坯应采用连铸、模铸或热轧(锻)方法制造。 6.2.3.2 连铸管坯应符合 YB/T 4149 的规定,其中低倍组织缺陷中心裂纹、中间裂纹、皮下裂纹和皮下气泡的级别应分别不大于 1 级。不同炉号的钢在连续浇铸时,相邻炉次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并应去除过渡料。 热轧(锻)管坯应符合 YB/T 5137 的规定。 模铸管坯(钢锭)的头部和尾部应有足够的切除量,以保证钢管的质量。 6.2.4 钢管的制造方法 钢管应采用热轧(挤压、扩)、冷拔(轧)或热轧(挤压、扩)后机加工的无缝方法制造。热扩钢管应是指坯料钢管经整体加热后扩制变形而成的更大口径的钢管。 钢管加工变形中的总延伸系数(锻造比)应不小于 3。制造厂应采取恰当的制造工艺,以保证钢管不同部位加工变形的均匀性。 6.3 交货状态 钢管应以热处理状态交货。钢管的热处理制度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钢管的热处理制度 奥氏体化 回火 序号 牌号 热处理状态 加热温度 冷却 介质 加热温度 冷却 介质 保温时间 1 HD12Cr2Mo 正火加回火或淬火加回火 正火: 900960淬火:900 空气或 快速冷却 700 750 空气 2 15Ni1MnMoNbCu 正火加回火或淬火加回火 正火: 900980淬火: 880930 空气或 快速冷却 630 680 空气 正火保温时间按壁厚每 1 mm 不少于 1.5分钟计算,但不小于20 分钟。 回火保温时间不小于 1 小时。 GB .2 7 6.4 力学性能 6.4.1 拉伸性能 6.4.1.1 室温拉伸性能 交货状态钢管的室温拉伸性能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钢管的室温拉伸性能和硬度 拉伸性能 断后伸长率 A % 序号 牌 号 抗拉强度 Rm MPa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Rp0.2 MPa 纵向 横向 1 HD12Cr2Mo 450600 280 22 20 2 HD15Ni1MnMoNbCu 620780 440 19 17 6.4.1.2 高温拉伸性能 交货状态钢管的高温拉伸性能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HD15Ni1MnMoNbCu 的高温拉伸试验温度应根据需方要求在合同中注明。 表 6 钢管的高温拉伸性能 断面收缩率 Z % 序号 牌号 试验温度 抗拉强度 Rm MPa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Rp0.2 MPa 平均值 单个值 1 HD12Cr2Mo 350 185 200 520 402 35 25 300 520 382 35 25 2 HD15Ni1MnMoNbCu 400 500 343 35 25 6.4.1.3 拉伸试验试样 外径小于 219 mm 的钢管,拉伸试验应沿钢管纵向取样。 外径不小于 219 mm 的钢管,当钢管尺寸允许时,拉伸试验应沿钢管横向截取圆形横截面试样。当钢管尺寸不足以截取圆形横截面试样时,拉伸试验应沿钢管纵向取样。横向圆形横截面试样应取自未经压扁的管端。 6.4.2 硬度 交货状态钢管应做布氏硬度试验,硬度试验的实测值应提供给需方。 6.4.3 冲击吸收能量 6.4.3.1 交货状态钢管的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能量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冲击试验结果的判定应符合 GB/T 2102 的规定。 表 7 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能量 20 0 -20 序号 牌号 纵向 横向 纵向 横向 纵向 横向 1 HD12Cr2Mo 45 30 2 HD15Ni1MnMoNbCu 95 64 80 54 60 40 6.4.3.2 表 7 中的冲击吸收能量为全尺寸试样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能量要求值。当采用小尺寸冲击试样时,小尺寸试样的最小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能量要求值应为全尺寸试样冲击吸收能量要求值乘以表 8 中的递减系数。 GB .2 8 表 8 小尺寸试样冲击吸收能量递减系数 试样规格 试样尺寸(高度宽度),mm 递减系数 标准试样 1010 1.00 小试样 107.5 0.75 小试样 105 0.50 6.4.3.3 冲击试验试样的缺口轴线应垂直于钢管轴向(钢管表面)。 外径小于 219 mm 的钢管,冲击试验沿钢管纵向或横向取样;如合同中无特殊规定,仲裁试样应沿钢管纵向截取。 外径不小于 219 mm 的钢管,冲击试验应沿钢管横向取样。 无论沿钢管纵向截取还是沿钢管横向截取,冲击试样均应为标准尺寸、宽度 7.5 mm 或宽度 5 mm中可能的较大尺寸试样。当钢管壁厚不大于 6.3 mm 时,冲击试验不做要求。 6.5 液压试验 钢管应逐根进行液压试验。液压试验压力按式(1)计算,最大试验压力应不超过 50 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时间应不少于 15 s,钢管不允许出现渗漏现象及残余变形。 P2SR/D(1) 式中: P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当P7 MPa时,修约到最接近的0.5 MPa,当P7 MPa时,修约到最接近的1 MPa; S钢管壁厚,单位为毫米(mm); D钢管公称外径或计算外径,单位为毫米(mm); R允许应力,为表 5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最小值的 80%,单位为兆帕(MPa)。 经需方同意,并在合同中注明,供方可用涡流探伤或漏磁探伤代替液压试验。涡流探伤时,对比样管人工缺陷应符合 GB/T 7735 中验收等级 B 的规定;漏磁探伤时,对比样管外表面纵向人工缺陷应符合 GB/T 12606 中验收等级 L2 的规定。 6.6 工艺性能 6.6.1 压扁试验 6.6.1.1 钢管应做压扁试验。压扁试验时试样应压至两平板间距离为H,H按式(2)计算。 (2) 式中: H两平板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S钢管壁厚,单位为毫米(mm); D钢管公称外径或计算外径,单位为毫米(mm); 单位长度变形系数,取 0.08。 试样压至两平板间距离为 H 时,试样上不允许存在裂缝或裂口。 6.6.1.2 下述情况不应作为压扁试验合格与否的判定依据: a) 试样表面缺陷引起的无金属光泽的裂缝或裂口; b) 当S/D0.1 时,试样 6 点钟(底)和 12 点钟(顶)位置处内表面的裂缝或裂口。 6.6.2 弯曲试验 6.6.2.1 外径大于 406.4 mm 或壁厚大于 40 mm 的钢管可用弯曲试验代替压扁试验。弯曲试验分别为正向弯曲 (靠近钢管外表面的试样表面受拉变形) 和反向弯曲 (靠近钢管内表面的试样表面受拉变形) 。 弯曲试验的弯芯直径为 25 mm,试样应在室温下弯曲 180。 弯曲试验后,试样弯曲受拉表面及侧面不允许出现目视可见的裂缝或裂口。 DSSH/)1 (+=GB .2 9 6.6.2.2 弯曲试验的试样应沿钢管的一端横向截取, 试样的制备应符合GB/T 232的规定。 试样截取时,正向弯曲试样应尽量靠近外表面,反向弯曲试样应尽量靠近内表面。试样弯曲受拉变形表面不允许有明显伤痕和其他缺陷。 试样加工后的截面尺寸为 12.5 mm12.5 mm 或 25 mm12.5 mm(宽度厚度) ;截面上的四个角应倒成圆角,圆角半径不大于 1.6 mm;试样长度不大于 150 mm。 6.6.3 扩口试验 外径不大于 76 mm 且壁厚不大于 8 mm 的钢管应做扩口试验。 扩口试验在室温下进行,顶芯锥度为 60。扩口后试样的外径扩口率应符合表 9 的规定,扩口后试样不允许出现裂缝或裂口。 表 9 钢管外径扩口率 内径a/外径 0.6 0.60.8 0.8 钢管外径扩口率,% 8 10 15 a 内径为试样计算内径。计算内径是按公称外径和公称壁厚(当钢管按最小壁厚交货时为平均壁厚)计算出来的内径值。 6.7 低倍检验 采用钢锭直接轧制的钢管应做低倍检验,钢管低倍检验横截面酸浸试片上不允许有目视可见的白点、夹杂、皮下气泡、翻皮和分层。 6.8 非金属夹杂物 用钢锭和连铸圆管坯直接轧制的钢管应做非金属夹杂物检验,钢管的非金属夹杂物按 GB/T 10561中的 A 法评级,其 A、B、C、D 各类夹杂物的细系级别和粗系级别应分别不大于 2.5 级,DS 类夹杂物应不大于 2.5 级;A、B、C、D 各类夹杂物的细系级别总数与粗系级别总数应各不大于 6.5 级。 6.9 晶粒度 交货状态钢管的实际晶粒度应不小于 5 级,两个试片上晶粒度最大级别与最小级别差应不大于 3级。 6.10 显微组织 6.10.1 成品钢管的推荐显微组织如下: a) HD12Cr2Mo 为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或铁素体加珠光体或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加珠光体, b) HD15Ni1MnMoNbCu 为铁素体加贝氏体。 6.10.2 成品钢管的显微组织不允许存在相变临界温度 AC1AC3之间的不完全相变产物。 6.11 脱碳层 外径不大于 76 mm 的冷拔(轧)成品钢管应检验全脱碳层,其内外表面全脱碳层深度应分别不大于0.3 mm,两者之和应不大于 0.4 mm。 6.12 表面质量 6.12.1 钢管的内外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折叠、结疤、轧折和离层。这些缺陷应完全清除,缺陷清除深度应不超过壁厚的10%, 缺陷清除处的实际壁厚应不小于壁厚所允许的最小值。 缺陷清除处不允许焊补,且应圆滑过渡,清除处的深、宽、长之比应不小于1:6:8。 钢管内外表面上直道允许的深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冷拔(轧)钢管和机加工钢管:不大于壁厚的 4%,且最大为 0.2 mm; b) 热轧(挤压、扩)钢管:不大于壁厚的 5%,且最大为 0.4 mm。 深度不超过钢管壁厚的 5%,或钢管壁厚小于 6 mm 时深度不超过 0.3 mm,且不超过壁厚允许负偏差的其他局部缺欠允许存在。 6.12.2 钢管内外表面的氧化铁皮应清除,但不妨碍检查的氧化薄层允许存在。 6.12.3 机加工钢管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12.5m。 GB .2 10 6.12.4 核 2、3 级承压部件钢管表面缺陷修磨处或对表面质量有疑问时,制造厂应选择采用液体渗透或磁粉探伤进行检验。液体渗透检验或磁粉探伤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液体渗透检验应符合 JB/T 4730.5 的规定。检验时,尺寸超过 1 mm 的任何缺欠应予记录;凡呈现下述显示的缺陷都应标明位置,并按 6.12.1 条的规定进行清除: 线性缺陷显示; 尺寸超过 3 mm 的非线性缺陷显示; 3 个或 3 个以上排列成行,且边缘间距小于 3 mm 的缺陷显示; 在 100 cm2的矩形面积上,累计有 5 个或 5 个以上密集缺陷显示,该矩形长边不大于 20 cm,且位于缺陷显示评定最严重的部位。 b) 磁粉探伤应符合 GB/T 15822 的规定。磁粉探伤显示的缺陷都应标明位置,并按 6.12.1 条的规定进行清除。磁粉探伤由制造厂选择采用缺陷修磨处的局部探伤或全长探伤,局部探伤或全长探伤的标准试片应分别符合如下规定: 表面缺陷修磨处的局部探伤采用 A-30/100(相对槽深为100308m) ; 全长探伤采用 A-60/100(相对槽深为100608m) 。 6.13 超声波探伤检验 6.13.1 纵向和/或横向缺陷检验 6.13.1.1 钢管应按GB/T 5777的规定逐根全长进行超声波探伤检验,核2、3级承压部件应检验纵向缺陷和横向缺陷,非核级设备、高压管道应检验纵向缺陷。超声波探伤检验对比试样人工缺陷刻槽深度等级应为L2,最小深度应为0.2 mm,最大深度应为1.0 mm。 当钢管壁厚与外径之比大于0.2时,除非合同中另有规定,钢管内壁人工缺陷深度按GB/T 5777中附录C的C.1条规定执行。 当钢管按最小壁厚交货时,对比样管刻槽深度按钢管平均壁厚计算。 6.13.1.2 自动检验不能完全检验的钢管端部应切除或进行手工超声波检验。手工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应至少与自动检验方法一致,用作校正灵敏度的钢管应是用于自动检验的钢管。 6.13.2 分层缺陷检测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钢管可按 GB/T 20490 的规定进行超声波分层缺陷检测,分层缺陷检测推荐采用验收等级 B1。 7 试验方法 7.1 钢管的尺寸和外形应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量具逐根测量。 7.2 钢管的内外表面应在充分照明条件下逐根目视检查。 7.3 力学和工艺性能检验的取样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力学和工艺性能检验的试样应取自交货状态钢管的一端,且试样端部距管端的距离应不小于钢管的壁厚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家标准]gb3105-1982螺栓和螺钉的头下圆角半径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1555962.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