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1275-2003 N×64k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_第1页
YDT 1275-2003 N×64k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_第2页
YDT 1275-2003 N×64k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_第3页
YDT 1275-2003 N×64k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_第4页
YDT 1275-2003 N×64k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3 5 . 1 8 0 YU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 / T 1 2 7 5 - 2 0 0 3 N x 6 4 k b i t / s 基带调制解调器 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t e s t i n g me t h o d f o r Nx 6 4 k b i t / s b a s e b a n d mo d e m 2 0 0 3 - 0 6 - 0 5 发布 2 0 0 3 - 0 6 - 0 5实施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信息产业部发布 丫D汀1 2 7 5 - 2 0

2、0 3 目次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 . . . . . . .

3、. . . . . . 1 3 缩略语 1 4 技术要求 1 4 . 1 接口特性 1 4 .2 传输特性 . . 4 4 . 3 功能特性 5 4 .4 电气安全 , . . 5 4 . 5 过电压过电流 5 4 . 6 环境适应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7 防雷击性能 5 4 .8 电磁兼容性 5 5 测试方法 5 5 . 1 终端 2 0 4 8 k b it / s ( E l )接口特性测试 5 5 .2 终端V . 3 5 接口 特性测试 , 1 1 5 .3 中继线接口特性测试 . . . .

4、 . . 1 2 5 .4 传输性能测试 1 5 5 .5 环境适应性测试 . . 1 5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Mo d e m E l 接口田4 5连接器插针分配 , , 1 7 附录B ( 规范性附录) H D B 3 代码变换规则 1 8 附录C ( 规范性附录) 3 4插针接口连接器标识字母排列及插针分配 1 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2 B l Q 编码变换规则 2 0 附录E ( 规范性附录) P A M编码变换规则 , 2 1 附录F( 规范性附录)2 B I Q 线路码的线路接口 性能 2 2 附录 G ( 规范性附录) P AM线路码的线路接 口性能 2 4 丫 D/

5、 T 1 2 7 5 - 2 0 0 3 前言 本标准是 “ 基带调制解调器”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如下: 1 . Y D / T 8 2 0 -1 9 9 6 ( 6 4 k b i t / s 基带调制解调器的技 术要求及检 测方法 2 . Y D / T 9 2 9 -1 9 9 7 ( 1 9 . 2 k b i d s 以 下速率基带调制解调器进网技术 要求及测 试方 法 3 . Y D / T 1 2 7 5 -2 0 0 3 Q Nx 6 4 k b i d , 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采用2 B I Q , P A M调制方 式的 基带调制解调器与频带相关的线

6、路特性, 列人本 标准的附录F , G中。 本标准的附录A , B , C , D , E ,F ,G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柳华栋 YD / T 1 2 7 5 - 2 0 0 3 N x 6 4 k b it/ s 基带调制解调器 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带调制解调器的接口电气性能、线路传输性能、安全性能、电力线防护性能、环境 适应性、设备防雷性能及电磁兼容性等检验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2 B I Q , P A M等调制方式、在普通电话双绞线两线专线上、双向对称传

7、输N x 6 4 k b i t / s 速率数据信号的调制解调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9 9 5 1 -1 9 8 8数据通信3 4 插针D T E / D C E 接口连接器和 插针分配 Y D / T 8 2 0 -1 9 9 6 6 4 k b i t / s 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Y D /

8、 T 9 2 9 -1 9 9 7 1 9 . 2 k b i t / s 以下速率基带调制解调器进网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Y D / T 9 6 5 -1 9 9 8电信终端设备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Y D / T 9 6 8 -1 9 9 8电信终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Y D / T 9 9 3 -1 9 9 8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Y D / T 1 0 8 2 -2 0 0 0接人网设备过电压过电流防护及基本环境适应性技术条件 3缩略语 2 B l Q E UT HDB 3 L C L OS B P AM p p m RMS UI p - p 2 B i n a

9、 ry 1 Q u a t e r n a ry E q u i p me n t U n d e r T e s t H i g h D e n s i t y B ip o l a r 3 L o n g it u d i n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L o s s O u t p u t S i g n a l B a l a n c e P u l s e A m p l it u d e M o d u l a t io n p a r t s p e r m i l l i o n R o o t Me a n S g u a r e U n i t I n

10、 t e r v a l , p e a k - t o - p e a k 两个二进制一个四进制编码 被测设备 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纵向转换衰减 输出口信号平衡 脉冲幅度调制 百万分之几 均方根值 单位间隔,峰一峰值 4技术要求 4 . 1 接口特性 4 . 1 . 1 终端2 0 4 8 k b it / s ( E l )接口特性 平衡 1 2 0 1 2 接口R J 4 5连接器的插针分配见附录A o H D B 3代码变换规则见附录 B o 4 . 1 . 1 . 1 标称比特率 E l 接口标称比特率:2 0 4 8 k b i t / s YD/ T 1 2 7 5 -2 0 0

11、 3 4 . 1 . 1 .2 比特率容差 E 1 接口 比特率容差: t 5 0 p p m 4 . 1 . 1 .3 接口代码 E 1 接口传输码型:H D B 3 4 . 1 . 1 .4 输出口值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E l 接口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衰 1 E l 接口输出口伯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信号波形的相关参数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一 条 同轴 线 对 一条对称线对 测试负载阻抗7 5 f 1( 电阻性)1 2 0 D ( 电阻性) 脉冲 ( 传号)宽度中点的标称峰值电压 2 . 3 7 O Vt O. 2 3 7 V3 . O V t 0

12、.3 V 无脉冲 ( 空号)的峰值电压 O Vt O . 2 3 7 VO V t 0 .3 V 脉冲宽度边沿的过冲t O . 4 7 4 V 土 0 . 6 V 标称脉冲幅度中点的标称宽度2 4 4 n s t 2 5 n s 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0 .9 5 - 1 . 0 5 脉冲半辐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0 .9 5 - 1 .0 5 4 . 1 . 1 . 5输出口对地电阻 输出口对地电阻 ( 仅对 1 2 0 5 2 接口)在 I O H z 1 0 0 0 5 2 4 . 1 . 1 . 6输出口信号平衡 输出口 ( 仅对 1 2 0 n接口)信号平衡O S B ,应满足以

13、下要求: 在 f = 1 M H z 频率点,O S B 3 4 0 d B 在 1 - 3 0 MH z , O S B以2 0 d B / 1 0 倍频程下降。 4 . 1 . 1 . 7输入口阻抗特性 回损) E 1 接口输人口回损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衰2 El 接口输入口阻抗特性 回损) 侧试预率范围 ( k H z )阻抗特性 ( 回损) ( d B ) 5 1 -1 0 23 1 2 1 0 2 - 2 0 4 83 1 8 2 0 4 8 - 3 0 7 23 1 4 4 . 1 . 1 . 8 输入口对地电阻 输人口对地电阻 ( 仅对 1 2 0 1 2 接口)与输出口对地电阻

14、要求相同。 4 . 1 . 1 . 9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E l 接口中 继传输线, 其频率衰减特性符合、 了规律,1 0 2 4 k H z 频率点上的 衰减值应在0 - 6 d B o 4 . 1 . 1 . 1 0 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要求E 1 接口输人口在信噪比 ( S / N )不大于 1 8 d B的条件下,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丫Di 丁1 2 7 5 - 2 0 0 3 4 . 1 . 1 . 1 1 输入口纵向电压干扰容限 要求E 1 接口输人口在干扰频率为1 O H z - 3 0 M H z 、干扰信号幅度V , = 2 V ( R M S )的测试条件下,对任 何有效输人

15、信号的传输应无比特差错。 4 . 1 .1 . 1 2 输出口抖动限值 E l 接口输出口抖动偏差限值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3 El 接口输出口抖动偏差限值 接 口类 型 测量带通滤波器B B , ( - 3 d B带宽)的截止频率愉出口抖动幅度 ( 峰一峰值) 五乃f B l伍、 五)B Z ( f - f ) 同步 或 异 步 业务流接口 2 0 H z1 8 k H z1 0 0 k H z 5 L 5 U I p - pEO 2U I p - p 注 : I U 1 = 4 8 8 n s 4 . 1 . 1 .1 3 输入口抖动容限 E 1 接口输人口抖动容限应符合表 4的规定。

16、 表 4 E l接 口翰 入 口抖 动 容 限 输人口抖动频率 输人口抖动容限 ( 峰一峰值) 2 0 H z f 2 .4 k H z1 .5 U I p - p 2 . 4 k H z f 1 8 . O k H z3 .6 f U I p - p 1 8 . O k H z f 1 8 d B ) ,将码发生器至局端中继传输线的距离调至 6 d B ( 1 0 2 4 k H z ) ,使被测 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量差错性能,应符合标准要求; e )将衰减器的衰减值逐步减小,观测记录误码临界点的衰减值,该衰减值应不大于 1 8 d B o 圈 日2 0 4 8 k b iVs 接 口

17、输 入 口杭 干 扰 能 力 测 试 原 理 示 意 5 . 1 . 1 1 输 入口纵向电 压干 扰容限 测试 a )按图9 连接测试电路; b )加干扰信号之前使被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发送 2 15 - 1 伪随机序列 5 m i n ,应无误码; c )调整振荡器输出,即干扰信号频率为 I O H z - 3 0 M H z ,在 5 0 1 0 负载上选频测量干扰信号电压为2 V ( R MS ) ; d )发 送2 15 - 1 伪随 机序列5 m i n , 观察被测系统工作状态, 记录误码量值。 丫D ,汀1 2 7 5 - 2 0 0 3 T平衡 网络 ( 翰人)I E l

18、 38.H38mH20052 R, 2005238. !H 38mH E l I( 输出) 误码 仪 翰出 ) ( 输入 ) 凡 = 2 5 0 凡 二 5 0 5 2正弦信 号 l O Hz - 3 0 MHz 圈 9 2 0 4 8 k b it / s接 口( 1 2 0 5 】纵 向 电压 千 扰 测 试 配 , 5 . 1 . 1 2输出 口抖动限值( 峰一峰值 )测试 a )按图 1 0 连接测试电路; b )使被测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调整抖动测试仪为抖动偏差测量方式,高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分别为2 0 H z 和 l 0 0 k H z ; d )在被测设备 E l 接

19、口输出端,测量2 0 4 8 k H z 信号的抖动偏差; e )将抖动测试仪高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分别调整为 1 8 k H z 和 l 0 0 k H z ,在被测设备 E l 接口输出 端,测量 2 0 4 8 k H z 信号的抖动偏差; f )阻抗 1 2 0 5 1 接口,其测试方法相同。 7 5 n _一, EU1一 , - . I 751 1 抖动测试仪 圈1 0 2 0 4 8 k b it / s 接口输出口抖动限值洲试原理示意 5 . 1 . 1 3 输入口抖动容限测试 a )按图n 连接测试电路; b )使被测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调整抖动测试仪为抖动容限测量方

20、式,对阻抗7 5 f l 、时钟源来 自 被测设备、抖动范围为 2 0 U l 、采 用 2 1 5 - 1 伪随机序列等参数作相应调整; d )采用自动或人工方式测量信号频率为2 0 H z - 1 0 0 k H z的抖动容限。 丫D/ T 1 2 7 5 - 2 0 0 3 7 5 f 2 图 1 1 EU T 局 端 E U T 用 户 端 抖动测试仪 2 0 4 8 k b iVs接口输入口抖动容限测试原理示意 5 . 1 . 1 4 基本帧结构测试 a )按图 1 2连接测试电路; b )将码发生器的参数作如下调整:E 1 接口、有帧结构、内时钟、V- 1 伪随机序列、码型 H D

21、 B 3 ; c ) 将误码检测器参数作相应调整: E 1 接口、 有帧结构、收 时钟、 2 s - 1 伪随机 序列、码型H D B 3 ; d )使被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量差错性能,应符合标准要求。 图1 2 2 0 4 8 k b iV s接口荃本帧结构特性测试原理示意 5 . 2 终端v . 3 5接口特性测试 5 . 2 . 1 V. 3 5接口连接器检查 a )按图 1 3 连接测试电路; b )设置误码仪的参数:接口V . 3 5 ,时钟为从钟; 。 ) 设置被测设备的 参数: 接口V .3 5 , 时钟为主 钟, 速率为N x 6 4 k b i N s ; d )检查被

22、测设备的接口连接器,如机械接口符合G B 9 9 5 1 规范,则连接相应的电缆线 ; e )开机并运行误码测试功能,观测被测系统,如工作状态正常且无误码和失步,则接口连接器正常。 图 1 3 V .3 5接 口标 称 比特 率 及 时 钟 偏 差 侧 试 原 理 示 宜 5 . 2 .2 V . 3 5 接口标称比特率测试 a )按图 1 3 连接测试电路; b )设置误码仪的参数:接口V . 3 5 ,时钟为从钟; c ) 设置被测设备的参数: 接口V . 3 5 , 时钟为主钟,速率为N x 6 4 k b i t/ s , N值由 用户产品说明书标明; d )将线路模拟器短接,使被测系

23、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e )观测记录误码仪的速率,即获得 N种标称速率值。 丫D,汀1 2 7 5 - 2 0 0 3 5 . 2 . 3 V.3 5接口时钟偏差测试 a )按图1 3 连接测试电路; b )设置误码仪的参数: 接口V . 3 5 , 时钟为从钟; c ) 设置 被测 设备的参数:接口V . 3 5 , 时 钟为主钟, 速率为N x 6 4 k b i t / s ; d )将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设置为零,使被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e )观测记录误码仪的速率,并将该速率与标称速率比较获得N种标称速率偏差值。 5 . 3 中继线接口特性测试 5 . 3 . 1线路码型测试 a )

24、按图 1 4 连接测试电路; b )测试前误码仪应自校正常; c )调整误码仪及被测设备的参数 , 将被测局端设备和被测用户端设备外线短接,使系统正常运行; d )接人线路模拟器并调整使其距离为零,系统应正常运行 ; e )调整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至最大,使系统正常运行; f )分别在被测局端设备和被测用户端设备外线输出端跨接存储示波器,调整存储示波器,使屏幕显 示出清晰的线路传输码型。 图1 4 线路传翰码型/ 脉冲幅度/ 功率谱密度/ 发送总功率测试原理示意 5 . 3 . 2 脉冲幅度测试 a )按图 1 4连接测试电路; b )系统校正正常,方法同 5 . 3 . 1 ,若连续测试,则仅作

25、一次校正; 。 )调整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至最大,使系统正常运行; d )调整存储示波器,当屏幕显示出清晰的线路传输码型时,分别测量被测局端设备和被测用户端设 备发送信号电压幅度。 5 . 3 . 3 功率谱密度测试 a )按图 1 4连接测试电路; b )系统校正正常,方法同 5 . 3 . 1 ,若连续测试,则仅作一次校正; c )调整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至最大,使系统正常运行; d )调整频谱分析仪,分辨率带宽 ( R B W)置为 1 k H z ,起止频率按标准要求的带宽设置,测试时间 为 1 m i n ; e )分别测量被测局端设备和被测用户端设备的功率谱密度。 5 . 3 . 4 发送

26、总功率测试 a )按图 1 4连接测试电路; b )系统校正正常,方法同5 . 3 . 1 ,若连续测试,则仅作一次校正; c )调整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至最大,并使系统正常运行; d )调整宽频电平表,测试带宽置为宽带,阻抗 1 3 5 5 2 ; e )分别测量被测局端设备和被测用户端设备的发送总功率。 1 2 YD/ T 1 2 7 5 -2 0 0 3 5 . 3 . 5 回损测试 a ) 按图1 5 连接测试电路; b ) 测试前系统应校正正常, 即采用1 3 5 d b 电 阻替代被测设备接人反射桥, 在相应频带测量的回 损值, 应大于标准要求值 2 0 d B ; c )将被测设备接

27、人反射析; d )调整信号发生器和选频电平表,在被测设备外线接口点测量相关频带的回损值。 图 1 5 回提侧试原理示宜 5 .3 .6 纵向转换损耗测试 a )测试前系统应校正正常,校核电路如图1 6 - 1 所示,在相应频带测量的纵向转换损耗 ( L C L )值由 下式确定: L C L - 2 0 1 o g ( e 价二 ) d B 该 值应大于 标准 要求值2 0 d B以 上; b )实际测试时,按图 1 6 - 2连接测试电路; c )调整信号发生器和选频电平表,在被测设备外线接口点测量相关频带的纵向损耗值。 毕 二 王 - d二 2 孺 0 J e , 1 ) R , = R

28、r1 3 5 / 2 4 2 , R , / R l ,偏 差 让 工 %; 2 ) R r R ,= 1 3 5 / 2 4 2 , R / R ,= 1 ,偏差 0 .1 %; 3 )仅在支持远供电源的局端设备测试校核时使用: 4 )仅在支 持远供 电源 的用户端设 备侧试 校核时 使用 , V 二为供 电电压 圈 1 6 - 1纵 向 变 换 提耗 侧 试 校 核 原 理 示 宜 丫D / T 1 2 7 5 - 2 0 0 3 . . 振 白, ( 力2 e , 1 ) R ,= R 1 3 5 / 2 4 2 , R ,/ R rl ,偏差 0 . 1 9 6 ; 2 ) 仅在支持远

29、供电砚的 局端设备测试时使用; 3 ) 仅 在支持 远供 电源 的用户端设 备侧试 时使用 , V 二为供 电电压 。 圈1 6 - 2 纵向变换提耗侧试原理示亩 5 . 3 . 7纵向输出电压洲试 a )按图1 7连接测试电路; b )测试前系统应按图 1 6 - 1 校正合格; 。 )调整频谱分析仪,在被测设备外线接口 点测量相关频带 ( 采用4 k H z 等效带宽)的 纵向输出电 压 值, 单位为d B V o 1 ) R ,= R i = 1 3 5 / 2 5 2 , R ,/ R pl , 偏 差 。 %; 2 )仅在支持远供电 源的局端设备测试时使用; 3 )仅在支持远供电 源

30、的用户端设备侧试时使用, V 二为供电电压。 圈 1 7 纵向输出电压侧试原理示意 丫D/ T 1 2 7 5 - 2 0 0 3 5 .4 传输性能测试 5 .4 . 1 传输距离测试 a )按图 1 8连接测试电路; El / V . 3 5 El / V 35 图1 8 E1 / V.3 5接口传输性能测试原理示意 b )设置误码仪的参数: 接口E l 、时 钟为主钟、 速率为2 0 4 8 k b i t / s , 2 0- 1 伪随机序列、码型H D B 3 ; c )设置被测设备的参数:接口E l ,时钟为从钟; d )将线路模拟器的距离设置为零,使被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e

31、 )逐步加大线路模拟器的距离,直到显现误码为止; f )减小距离 5 0 M,此时应无误码 ,线路模拟器所设置的距离即为该被测设备在该速率下的最大传输 距离; 9 )将接口 设置改为V . 3 5 , 重复 d , e , f 步 骤, 所测该速率下的 最大传输距离应相同 或相近; h )按标准加成形噪声,重复以上步骤,即为该被测设备在该速率下的典型传输距离。 5 .4 .2 传输时延测试 a )按图 1 9 连接测试电路。 b )设置本端误码仪的参数。测试模式:时延、接口E 1 / G .7 0 3 、时钟为主钟 、速率为2 0 4 8 k b i t/ s , V- 1 伪随机序列、码型

32、H D B 3 0 c )设置对端误码仪的参数。测试模式:环回、接口E l / G . 7 0 3 、时钟为从钟、速率为 2 0 4 8 k b i t / s , V- 1 伪随机序列、码型 H D B 3 0 d )将本端和对端两误码仪直连,测试记录自环往返双向时延值 T l o e ) 将局端和 用户端被测设备直连, 使被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本端误码仪应是同步状态, 对端 误码仪可在失步状态运行。 f )观察记录被测系统往返双向时延值 7 2 ,则被测设备单向传输时延为 ( T 2 - T 1 ) / 2 0 图1 9 传输时延测试原理示意 5 . 5 环境适应性测试 5 .5 .

33、 1 工作温度下限试验 a )初测被测设备合格后再进行温度试验; b )将被测设备置于试验箱内; 。 )对单一用户设备,加电后使电源及信号指示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d )对局端加用户端成套设备,应用短连线将两端连通,加电后使电源及信号指示灯处于正常工作状 态 ; 1 5 YD/ T 1 2 7 5 - 2 0 0 3 e )将试验箱温度调至5 t 3 C ,持续 2 h后观察,被测设备是否保持原来的正常工作状态。 5 . 5 . 2 植定湿热试验 a )初测被测设备合格后再进行恒定湿热试验; b )将被测设备置于试验箱内; c )对单一用户设备,加电后使电源及信号指示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d

34、)对局端加用户端成套设备,应用短连线将两端连通,加电后使电源及信号指示灯处于正常工作状 态; e )将试验箱温度调至 4 0 士 2 9 C ,相对湿度调至 ( 9 0 土 3 )%,持续 2 h后观察,被测设备是否保持原来 的正常工作状态。 YD / T 1 2 7 5 -2 0 0 3 附录 A ( 规范性附录) E ,接口R J 4 5连接器插针分配 E UT侧 3 一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Mo d e m输出 2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M o d e m输出 3 - - - - - - - 一 一 一 输出屏蔽 4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35、一 M o d e m输人 5 一 一 一 - - - - - - 一 M o d e m输人 6 一 - - - - - 一 一 一 一 输人屏蔽 7 - - - - - - - - - 一 未使用 8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未使用 图A.1 Mo d e m E 1接口R J - 4 5插座擂针分配 丫D /T 1 2 7 5 - 2 0 0 3 附录 B ( 规范性附录 HD日 3代码变换规则 B . 1 H D B 3 代码的3 个状态用B + , B _ 和0 表示, 分别代表3 个电平。 B . 2 二进制信号中的 “ 0 在 H D B 3 代码中仍编为0 ,但

36、对 4 个和4 个以上连续的二进制 “ 0 ,采用以下 B . 4 条的规定。 B . 3 二进制信号中的 “ 1 ” 在H D B 3 代码中 应交替编为B + 和B _( 传号交替反转) ,传号交替反转破坏点 V”的规定见以下B .4条。 B . 4 二进制信号中的4个连续的 “ O 按以下规则编为H D B 3 码: B . 4 . 1 在H D B 3 代码形成中, 应将每4 个连续的二进制 “ O 用序列 “ B O O V , 或 “ O O O V 取代; B . 4 .2 对于序列 “ B O O T,或 “ O O O V ”的选用,应以保证破坏点 “ V ”极性交替为准,见

37、表 B . l o 衰 B.1 H D B 3代 码 变 换 规 则 最后一个破坏点 “ V ( 传号)的极性 4个连续的二进制 “ 前 的H D B 3码传号极性 取 代 序 列 +一 0 0 一 B 0 0 V 一 + 0 0 + +0 0 0 一 0 0 0 v +0 0 0 + 丫D/ T 附录 C ( 规范性附录) 3 4插针接口连接器标识字母排列及插针分配 衰 C . 1 3 4擂针接口连接器标识字母的排列及擂针分配 插针功能电路 号方向 A 屏 蔽 地 1 0 1/ B 信号地或公共地 1 0 2公 共 C 请求发送 1 0 5来 自 D T E D 发送准备就绪 1 0 6至

38、D T E E 数据设备准备就绪 1 0 7至 D T E F 数据信道接收线路信号检测器 1 0 9 至 D T E H 把数据设备接至线路/ 数据终端准备就绪 1 0 8 来 自 D T E R 接收数据 A线 1 0 4 至 D T E T 接收数据 B线 1 0 4 至 D T E V接收器信号码元定时 A线 1 1 5至 D T E X 接收器信号码元定时 B线 1 1 5至 D T E Y 发送器信号码元定时 A线 1 1 4至 D T E A A 发送器信号码元定时 B线 1 1 4至 D T E P 发送数据 A线 1 03来 自 D T E S 发送数据 B线 1 03来 自

39、 D T E D 发送器信号码元定时 A线 1 1 3来自】 T E W 发送器信号码元定时 B线 1 1 3来自D T E 丫D/ T 1 2 7 5 - 2 0 0 3 附录 D ( 规范性附录) 2 B l Q编码变换规则 衰D 二进制四进制变换规则 第一比特 ( 符号)第二比特 ( 幅度) 四元符号 ( 四元组) 10 + 3 11 + 1 01 - 1 00 - 3 傲 拐 比 特 + 3 V + 1 V 2 B I Q 码 - 1 V- 3 V 圈 D . 1 2 B l Q 细 码 波 形 丫D/ T 1 27 5 - 2 0 0 3 附录 E ( 规范性附录) P AM 编码变

40、换 规则 衰 E .1 比特到 P A M电平的映射 输人比特 ( Y)愉出电平 ( x ) Y ,Y ,Y ,y o 1 6 - PAM 0000- 1 5 /1 6 0001-1 3 /1 6 0010 - 1 1 / 1 6 0011- 9 / 1 6 0100- 7 / 1 6 0101- 5 / 1 6 0110- 3 / 1 6 0111- 1 / 1 6 11001 / 1 6 11 013 / 1 6 I11 05 / 1 6 1111 7 / 1 6 10009 / 1 6 10011 1 /1 6 10101 3 /1 6 10111 5 / 1 6 YO/ T 1 2 7

41、 5 -2 0 0 3 附录 F ( 规范性附录) 2 日 了 0拔路码的线路接口性能 F . 1 功率谱密度 发 送信号的功率 谱密度的上边界 值如图F . 1 所示。其中0 - 4 8 5 k H z 频率范围 为一 4 1 . 5 d B m / H z ; 4 8 5 k H z ,- 4 . 8 5 M H z 频率范围为滚降8 0 d B / 1 0 倍频;4 . 8 5 MH z 以上为一 1 2 1 .5 d B m / H z o - 41 .5d B ./ H . B O O / 十倍 颇 - 1 2 1 ;S d B m / H z 8000加 1-l-l l O k H

42、z1 伪 k H z, MHz I O MHz 4 8 5 M .4 . 8 5 M月2 圈F . 1 功率讼密度上限 F .2 发送总功率 发送信号平均功率应在 1 3 d B m和 1 4 d B m之间。 F .3 回损 相对于 1 3 5 f标称阻抗的回损如图F .2所示,在 8 0 - 4 8 5 k H : 应不大于 1 6 d B ,该频带之外为2 0 d B / 1 0 倍频斜率。 丫D / T 1 2 7 5 - 2 0 0 3 dB20 1 6 d B 2 0 a a y a e l, I O k H z 8 k 1 h . ; 1 0 0 k H z I O MH. 8

43、0 k Hz4 8 5 k H x 圈只2 最小回扭 F .4纵向转换损 耗 该纵向转换损耗 ( L C L )由下式确定: L C L = 2 0 1 o g ( e l e m ) d B 其中e , 为以地作参考的纵向电压;。 。 为 1 3 5 f负载阻抗上的终端电压。 5 - 4 8 5 k H z 应不低于5 0 d B,该频带之外为2 0 d B / 1 0 倍频斜率,参见图F .3 . l l _ _ _ _ _ _ L _ 一 :5 0 d B一 1- 一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i .l _ _ _J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 一一 一

44、一一 ! l! L _ _ _ _ _ _- ! I_ 一 .一 七 _ _ _ _ 一 _ _ _ _ _ _ _ _ _ _ _ 、 一 !l !l 1_ _ _ _ _ _ 1 r - - - - - - - - - - - -_ -_ _ -_ _ _ -_ _ _ _ - zo a B i l f 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一 l一 I一1 - - - - - - - - 一 2 a B n o 倍频 一 了 一 飞 - - 一侧 广 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 甘一 口一 r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1 厂 一 又 r -一 - - - - - - II L_ _

45、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一 I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了- - 一 - - - - 一 尸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 l一 l一厂 一 - - - - - - 一 一 !)又- - - - - - - - - 一 一 2- - 一 - - - - 一 - - 一二 一 _ 二 _ _ , - - - - - - - - 一 一 !)一 丫- - - - - - 一 I,- - - 一 lI- - 一 _ 一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一 一 一 - - - -

46、- 一 - 一 1 _ _ _ _ 一 )一人- - - - - - 一 r 一一一 N- - - 一 4 8 5 k Hz 圈 F . 3 最小纵向转换损耗 只 5 纵向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的纵向成分应是 r m s电压。在 1 0 0 Hz - 4 0 0 k H z ,采用4 k H z 等效带宽测量,任意 i s 周期内纵 向输出电压值应不大于一 5 0 d B V 。纵向终接采用 1 0 0 1 2 电阻与0 . 1 5 W F电容串联的标称值阻抗。 丫D / T 1 2 7 5 - 2 0 0 3 附录 G ( 规范性附录) 户 AM线路码 的线路接 口性能 G. 1 发送功率谱密度 对所有的数据速率,发送功率谱密度 ( P S D )均应不超过标准给出的模板。以下给出终端测量的标称 P S D表达式。 标称模一 么与困 蚤,zsin J IIK X 1 X L (Nf IJ X 1 _ _ 1 3 5 f I C I工“ 一 ( N f)一( f i X 1 0 别朋k 创 臼 u 1 B Ql 1 0 f .f 1 .7 9 7 1 x 1 0 1 x f - 3 几 探厂 疾1 5 0 0 k H z 标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