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_第1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_第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_第3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_第4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试大纲说明,虚词用法例释,考试虚词要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解决方法,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虚词用法,第一课时,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 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对虚词要求,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

2、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的文本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判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对虚词要求,二、虚词考查的基本趋向: 1.考查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用法的异同的能力。 2.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作比较。 3.淡化词义的确定,强调用法分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

3、文言试题,【 A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一、看具体语境,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

4、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长于臣 ( ) (7)赵尝五战于秦 ( ),在,被,对于,向,从,比,同 跟,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

5、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三、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6、。,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下面“也”字的用法:,四、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

7、标志。,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B,“因”“乃”:“于是” “止”“仅”:“只”,五

8、、看代入检验,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虚词解决方法,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动词,“替”、“给”,“作出”、“制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9、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虚词解决方法,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3、通晓古今,虚词解决方法,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如: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0、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如:而已矣,虚词解决方法,4、注意特殊现象,高考文言虚词例释,文言常用虚词,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 复合虚词 (4) 示例演示,而,1、蟹六跪而二螯。,1.连词,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子产而死,谁其嗣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11、而江浙之梅皆病。,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7、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并列:又、或不译,顺承:就,接着,转折:但是,却,递进:并且,而且,假设:如果,假如,因果:因而,修饰:不译,2.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你的,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实战演练,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余知而无罪也 提刀而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A 与相同,与相同 B 与相同,与不同 C 与不同,与相同 D 与不同,与不同,【答

12、案:B】,分析: 连词,表修饰 代词,你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 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

13、)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 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温馨提示: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之,1.代词,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往、到,他(们),它(们),我(们),这,这种,之,3、作助词,结构助词,或补充音节,定语标志 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永之人争奔走焉 今日之事如何

14、?,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怅恨久之 顷之,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何罪之有? 马之千里者,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1)动词,可译为“到”、 “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 间词后,不译。 (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 为“这”。 (5)代词,可译为“

15、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 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选出“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哀秋冬之绪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衷南夷之莫吾知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绪绅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B/ C/ D/,【C】,主谓间结构助词 代词 动词 结构助词“的”,实战演练,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

16、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大王来何操?”,(1)疑问代词 (2)疑问副词 (3)其他用法 (4)示例演示,返回,何,文言常用虚词,何,1.代词表疑问,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至,什么,哪里,2.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3.副词表反问或感叹,何不试之以足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怎么,这么,多么,“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

17、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 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相 当于“为什么”、“什 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 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 “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 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 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 或反问,相当于“怎么 样”、“怎么办”。,实战演练,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何”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

18、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君何以知燕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豫州今欲何至?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徐公何能及君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答案:】,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怎么样,课后巩固: 系统集成 作业本 P265 T2 T5,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 或能免乎 众言同,于是乎书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介词 相当于“于”,2.助词 表语气,疑问或反诘,感叹,揣测,停顿,词尾,乎,疑问或反诘,(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

19、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钝,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20、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A】,返回,实战演练,1.第二人称代词,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家祭无忘告乃翁,2.动词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连词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大夫不拜,乃饮实爵 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你,你的,如果,而,还,乃,是,4.副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竟然,却,这才,于是,仅、只,(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 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

21、,相当 于“为”、“是”、 “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 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 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 “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测, 相当于“恐怕吧”。,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良乃入,具告沛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乃人

22、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 B/ C/ D/,实战演练,【答案:C】,副词,才,就 副词,竟然,却 动词,是 代词,你的,1.代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人视端容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我(们)的 你(们)的 他(们)的 它(们)的 他(们) 自己 这 那 其中的,其,先生其此类乎 其皆出

23、于此乎 尔其不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孰能讥之乎 汝其勿悲,2.副词,(推测)大概 (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还是 (反问)难道 表婉商,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选择 还是 假设 如果 转折 然则、那么,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北风其凉,发语词 语助 无义 形容词头,3.连词,4.助词,(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 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

24、选择, 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 望、要求,相当于“一定”、 “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 用,不译。,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25、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熟能讥之乎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A/ B/ C/ D/,【答案:D】,-代词 -语气词 -助词 -连词,实战演练,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1.副词,尚且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且,(1)副词,暂且、姑且。 (2)连词

26、,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佞臣,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因命也,2.连词 表并列、

27、递进、选择,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还是,3.助词 发语词 且顺性情,好利而欲得,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不出,火且尽。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河水清且涟漪。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吾今且报府。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 B/ C/ D/,【答案:B】,-连词,并列 -副词,将要 /-副词,将近 -连词,表递进,实战演练,1.代词,若入前为寿 若皆罢去归矣 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说论之,你 你们 你的 此,2.动词,桓公退,再拜,请若此言 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曾不若孀妻弱子 病未若

28、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顺从 奈 及,比得上 及,至于 像,似,若,3.连词,天若有情天亦老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如果 或者 和,4.副词,必有忍也,若能有继也,乃,才,5.形容词尾,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然,(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 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 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

29、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对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无义) 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 吾翁既若翁(好比) 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假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你)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者) AB CD,-好像; -或; -假若; -你(的); -或,【答案:C】,实战演练,1.所

30、+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表约数 父去里所,复还,3.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用此,用来 原因 凭借 方法,所,(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

31、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对下列各句中“所”字意义和用法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父去里所,复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吾属皆且为所虏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太祖为流矢所中皆生毛,长一寸所夜以火指鼓所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 B/ C/ D|,表数目; 表处所; 被动; 所字结构 ;,

32、A,实战演练,(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6)(7)动词,作为,做。 (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

33、(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介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适为虞人逐,给,替 因为 为了 被,2.连词,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如,若 则,3.语气助词,夫子何命焉为何辞为,疑问 反诘,为,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 )府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 今故告之,反怒为 A/ B/ C

34、/ D/,替,介词 因为,介词 为了,介词 表疑问,副词 被,介词 在,介词,【答案:D】,实战演练,1.代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且焉置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指代,之 疑问,哪里 怎么 什么,2.介词,裔焉大国,灭之将亡,于,3.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这里 在那里,4.连词,坛墠有祷,焉祭之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乃 则,焉,5.助词,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徐徐焉实狼其中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六艺从此缺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

35、焉 既富矣,又何加焉 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宾语倒置时助语气 表停顿,啊 词尾,然; 地 助语意,也; 乎 表决定,矣 表肯定 表疑问,乎 表感叹,(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

36、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余有叹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以伺夫观人风者得焉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A/ B/ C/ D/,1.8-助词,用于句末不译 2.3-代词,他 4.7-句中助词,形容词尾 5.6-兼词,于之,【答案:A】,实战演练,1.句末语气助词,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毋从俱死也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判断 疑问或反诘 呢 感叹,呀 祈使,啊 已然,了,2.句中语气助词,师道之不传

37、也久矣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停顿,连举,也,(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1.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视其所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 认为、以为 行事 如、及,2.名词,何其久也?必有以也,3.代词,妾惟以一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缘故,此,4.副词,

38、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固以怪之矣,太、甚 通“已”,以,5.介词,以刀劈狼首 何以战 余船以次俱进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也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指从此以往十五郡予赵,拿、用 凭、靠 依、按 在 于 由于 表时间界限 表地点界限,6.连词,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因为 来 以便 以及 而,“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

39、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1)名词,原因。 (2)动词,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词,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

40、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

41、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比较下列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得全首领以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敛赏财以送其行 A与相同,

42、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来; 相当于“而”; 拿;在; 因,由于 率领; 因为; 与,【答案:A】,实战演练,1.介词,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依靠,凭借 依靠,凭借 依照,根据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2.动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因,3.副词,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于是、就,4.连词,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为 因此,因,(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2)动词,沿袭。 (

43、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词,凭借 (7)介词,经由,通过。 (8)介词,因为。 (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之叹。,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44、秦军解,因大破之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于是 根据 经由,通过 依靠,凭借 沿袭 因为 趁着,【答案:A】,实战演练,介词,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方外养生之说,曾无所闻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在 从 到 比 对于 给

45、 向 被 由于 对于 与,于,“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 (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比较下列各句中

46、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是余有叹焉 逢蒙学射于羿 陛下千秋万岁后,传于梁王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不同,被 对于 向 给 在 根据 引进对象,【答案:C】,实战演练,1.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胡虏易与耳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4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蹇叔之子与师,结交 亲附 赞成 援助 对付 等待 当,敌 如,比得上 推举 给予 参加,读y,与,2.介词,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遂与勾践禽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要离力微,坐与上风,跟,同 替,为 以 被 对,向 在,于,3.连词,吾与汝毕力平险 与人刃我,宁自刃,和 与其,4.副词,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皆,举,与,(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