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_第1页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_第2页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_第3页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_第4页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1. 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2.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

2、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

3、、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3. 试述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有哪些特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1)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可否证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经验内容成正比,二是它与检验的严格性成正比。(2)可否证性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说一个理论具有可否

4、证性,意思就是:对于从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总可以找到与之发生冲突的某种事件。否证方法是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其特点是科学家努力从各方面对所提出的试探性理论进行批判,找出其错误和弱点。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否证方法以波普尔的四段图式P1TTEEP2为其公式化形式。证伪主义则把这一图式不仅看做方法的图式,而且看做知识增长的模式、科学发展的图景,甚至还看作物种进化的图式。4. 语言游戏(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

5、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2)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二是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三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四是它必须遵守本身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他把语言和行

6、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5. 科学共同体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准则即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

7、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库恩的贡献是提供了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认识论基础。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分类标准,如以学科、国籍、地区等来划分。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标准主要是两类:按人的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分层;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如收入、权力、权威和声望、教育程度、职业等来分层。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由一个科学共同体转移到另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在多门交叉学科创立新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表现在: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等。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

8、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6.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唯心的经验主义哲学,他在继承了詹姆士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杜威尝试将实用主义应用于社会和教育领域. 杜威提出 存在即被经验 ,他认为 经验 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即经验是一种既主动又被动的事情,如果把经验的主动的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的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点,杜威认为应该把主观的经验和客观的自然联系起来,不可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是杜威的哲学中一个基本的观点,他在调和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自然课程和文化课程,经验和思维等二元对立的关

9、系的时候,都是从经验的主动和被动应该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出发的. 杜威在他的哲学的改造中提出: 在这里,只要注意概念、理论、体系、无论如何精细,如何首尾一贯,都必须看做假说,这就足够了.他们只能作为检验它们的行动基础来接受,而不是结局. 杜威的哲学有很强的工具主义的特点,他认为应该用思维通过行动来控制环境,假设的真假性应该用行为的结果来检验,如果行动是成功的,那么假设就是成立的,反之则是不成立的.他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它是否有用,是否能用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 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他认为 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哲学是指导人

10、们思想和行为的学说,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和形成主要是靠教育,所以教育必然要受到哲学的深刻的影响.他在对美国的教育现实作出深入的分析之后认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而建立新的教育必须先建立新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杜威认为人们不仅应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良好的教育还应该使人们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将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教育哲学即在其中起到指导作用. 杜威的教育哲学中也处处提到 经验 ,他认为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认为在教育中应重视经验的连续性和

11、交互性的原则.7.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1)杜威以改造以往哲学为己任,试图建立一种以人的生活、行动、实践为核心而贯通心物主客的新哲学。他认为,传统哲学把经验当做知识,即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将经验者和被认识的对象、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割开而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唯物和唯心等对立都出于这种“二元论”。经验自然主义的主旨正是克服这种二元论。(2)经验自然主义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即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贯通作用”,经验使有机体和环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称这种关系为“连续性”。他承认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存在以预先具有生物有机体及有机体所依赖

12、的环境为条件,但在谈论这种相互作用时,他往往撇开了上述前提(存而不论)。他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作对象化了的存在,而事物的对象化总以它们被经验为前提。(3)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经验包括经验到什么和怎样经验,是一个能经验的过程。经验决不仅仅是认识。人们并不是首先认识事物,而是拥有事物并为拥有而高兴或苦恼。人的情感、意志等是经验的更重要的内容。魔术、迷信和梦呓等也包括在经验之内,而且其实在性不亚于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在杜威的哲学中,过程、活动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作为过程、活动而存在。8

13、. 逻辑实用主义(奎因)(1)蒯因50年代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实用主义。其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逻辑经验主义。(2)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对科学客观内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第二,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结构。第三,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问题,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两者都可以并存。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1)他通

14、过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一是相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二是还原论。(2)他认为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毫无根据。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的“分析”概念就值得怀疑;其次,把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能真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这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意义与指称的错误;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分析陈述。最后,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实际上划不出来。意义的证实论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证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解释

15、采用的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这种还原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经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而这样假定的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认识背道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他的“整体论”观点认为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3)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

16、,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当代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9. 逻各斯中心主义(1)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的是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的一个传统,即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品。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逻各斯中心主义。(2)逻各斯即语音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

17、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相、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但是,对立的目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庸,处于边缘地位。10. 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1)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通过直观来描述和把握认识对象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永恒的绝对真理,从而为全部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理论基础。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描述的山川河流,也不是经验论者眼中的花红柳绿,又不是理性主义者头脑里的概念公理,而是一种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也非抽象概念的“自我意识”。他认为物质世界、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都是可变的,它们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

18、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才是永恒的。(2)怎样才能认识自我意识,达到绝对真理呢?这就要靠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这一方法的内容,他认为首先要通过“括弧法”排除掉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为达到绝对真理廓清道路,然后通过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步骤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来达到绝对真理。(3)括弧法的第一步是历史的括弧法,就是将从古到今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知识,全部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存而不论,不予理睬。第二步是存在的括弧法,就是将外部世界所存在的一切统统放进括弧,拒绝讨论。通过这两种括弧法,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和前人积累下的间接知识就被全部清除掉了,于是人们便越过障碍,可以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工作了。第一步是现

19、象的还原,即把呈现在主体面前的所有对象全部看作是存在于意识之中、依赖于主体的现象。这是将哲学的出发点从客体转向主体或自我。第二步是本质的还原。即进一步从变动不居的意识现象中找出它稳定的、常驻不变的内在本质或结构来。他认为意识中的现象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在这种变化中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类”。他提出:“现象就是本质”,即本质并非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与现象是同一的。本质的还原就是以非理性的直观为手段,从现象的变动不居的诸因素中发现出永恒不变的稳定结构,以把握其本质。第三步是先验的还原。即对认识对象进行更为彻底的经验清洗,排除掉其中一切变动不居的经验性因素,把它还原为

20、一种纯粹的意识或先验自我。胡塞尔认为,经过先验的还原后,一切经验因素全部被排除掉,只剩下了“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三项所谓“现象学剩余”,构成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的“自我”不是指经验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指抽象的先验自我或纯粹自我。“我思”指的是绝对的思,即排除任何经验内容的纯粹“意向性”的活动。“我思对象”指先验自我通过反思活动所构成的对象,即一切对象都是先验自我的产物。APPENDIX: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两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本体论指先天观念的整个系统。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

21、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形而上学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还原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达到这一点的手段。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中止判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胡塞尔时常用“加括

22、号”表示中止判断。本质还原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胡塞尔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还原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本质还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两个步骤:一是中止判断,二是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的对象存

23、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第二,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第三,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认识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

24、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因此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的还

25、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

26、、审慎的哲学态度。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但他的这些论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中止判断(1)中止判断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中止判断包括两步:对历史的中止判断和对存在的中止判断。(2)胡塞尔时常用

27、“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1)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直观、认识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看)身外世界。“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物(存在者)而被分离。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笛卡

28、尔的作为主体的“我” “从存在论上被规定为物”,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遮蔽存在的意义。(2)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因为心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

29、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3)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

30、义。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在着的过程中。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其存在的意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义。11. 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31、黑格尔和狄尔泰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但对他的释义学理论体系起决定影响的则是海德格尔。他从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出发,把释义学作为哲学本身来对待,把释义学现象看做是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释义学作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他的哲学释义学关心人生在世、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他认为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而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哲学释义学就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要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的新的说明。它要说明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哲学释义学通过研究和分

32、析理解的种种条件与特点,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生释义的理解和解释。语言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在文本和解释者、传统和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理解是一种语言的经验。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语言是释义学问题的起源和归宿。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一种基本的联系。我们世界经验的语言性质同任何存在着相比都是在先的,因为语言也就是世界表现的模式。世界与人的关系其实都是一种语言关系,因为对人来说,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释义学的语言性主题并不否认非语言模式经验的意义。相反,它通过主张这种经

33、验原则上总是能在语言中表达出来而肯定了它们的意义。释义学既反对语言工具论,也反对语言封闭论。12. 证实原则(1)证实原则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理解一个陈述和知道它的正式方法是一回事为了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看一下它是如何被证实的和如何被否证的。(2)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得不到经验的证实,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13.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

34、提出的。罗素认为,存在世界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但事物并不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事实,事实不是指某一事物,而是指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当我们说某一事物具有某一性质时,或者此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某一关系时,我们就表达了一个事实;但是那个具有性质或关系的事物并不是我叫做事实的东西。比如,罗素不把拿破仑称作事实,而是把拿破仑有野心或他娶了约瑟芬叫做事实。由于事物和它的性质或关系是以一种绝对自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才能获得,所以罗素把事实称为原子事实或逻辑原子。他认为,要了解任何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对某一事物,不断进行分析,直至无可分析为止,那时

35、所剩的就是逻辑原子。他说,我把它们称之为逻辑原子,是因为它们并不是小粒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所以,罗素所谓的原子事实指的不是物质微粒,而是通过逻辑分析获得的感性知觉的事实,是感觉材料或观念。(1)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原子事实即感觉材料。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原子命题有两种形式,即属性命题和关系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

36、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有五种形式,即否定式、析取式、合取式、蕴涵式和等值式。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概括命题包括全称命题和存在命题两种形式,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罗素对命题形式的分析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通过对命题的逻辑演算(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可以推演出无限多的复杂命题,反过来,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2)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罗素指出: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因为,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

37、,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这里所谓的逻辑,指的是数理逻辑。所谓逻辑问题,指的是语言,即命题的逻辑形式,而不是实际成分。罗素认为,数理逻辑中的语言只有句法,而没有任何词汇。句法是命题的形式,词汇是命题的成分。命题的成分可以变换,其形式则始终不变。由此可见,形式不是另一个成分,而是各成分结合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正是形式才是哲学逻辑应有的对象。所以,在罗素看来,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语言是一种在逻辑上完善的语言,这种语言完全是分析的,它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3)从语言推论到世界。罗素与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一样,相信世界与语言的同构性。这里的语

38、言指的是理想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清楚唯一,不会产生歧义。它与世界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对应关系。我们只要知道理想语言大致上是如何描述世界的,我们也就大致上可以说明世界是怎样的了。14. 此在(1)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人们也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但是一般的存在者对其存在并无所关注和察觉,它们不会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此在就是指人这种独特的存在者。(2)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有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

39、。二是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15. 权力意志(尼采)(1)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它是实在的东西的倾向、活动过程。但它本质上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2)权力意志是永恒的存在。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画就是权力意志在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重估一切价值(1)“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

40、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2)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

41、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充足理由律(叔本华)(1)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分根据。充分根据原则,即充足理由律,成了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事物的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律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2)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物理事物遵从的“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二是

42、抽象概念和判断遵从的“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律。三是数学研究对象遵从的“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规律。四是意志主体遵从的“动机律”。16. 家族相似英国维特根斯坦后期用语,用以否定语言的共同本质。维特根斯坦前期寻求“语言的本质”、“命题的一般形式”和“语言的界限”,主张有一种把逻辑、语言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共同的本质结构。维特根斯坦后期否定了自己前期对本质的寻求和对普遍性的渴望。他认为寻求“语言”的某种共同的本质是方向性错误。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是仔细研究语言的各种方法,即各种具体的“语言游戏”,注意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语言游戏之间没有普遍的共同本质,只有复杂的、重迭交错的相

43、似性,即“家族相似”。家族相似作为一般语词足以描述语言游戏的情况,正如根据体形、气质、步态、肤色等方面的重迭相似性可以辨认出某些人属于某个家族一样。17. 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即现象的一元论,是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超越主客、心物、思有等对立的理论。萨特接受了胡塞尔关于意识的意向性的基本观点,但有如下区别:一是他企图从纯粹意识现象出发进一步揭示存在的意义,建立现象学本体论;而是他摒弃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1)萨特同胡塞尔一样将现象当做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现象作为其本身的存在的显现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启示本质,它本身就是本质。反过来说,本质并非隐藏

44、于现象之后的东西,而只是作为显现的系列的联系,它本身就是显现。萨特认为,现象的一元论可以取代和消除一切二元论。但是,萨特否认现象的存在就是一切存在。要求把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区分开来。前者是指意识所及外部世界的存在,后者是指自在的存在。萨特认为意识的意向性就是超越性,即超越意识现象自身而达到非意识的存在。后者可以呈现于意识中,成为现象的存在;但不依赖意识,而是独立自在的。这就是自在的存在,即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虽能为主观、意识所呈现,但不能为主观意识所创造。其次,在萨特现象学本体论中,除了作为现象的客观基础的自在的存在外,还有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即自为的存在。它不是存在,而是

45、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这是因为意识作为存在的缺乏却又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而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的运动。人作为一种自为存在总是处于不断地超越、否定和创造之中,这个运动是无穷的,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完满的自我和世界。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超越和创造使人获得了自由,萨特也因此宣称人的存在等于人的自由。(2)萨特沿用胡塞尔关于纯粹意识及其意向性的学说肯定了意识的意向性即超越性,即越出意识自身的范围而达到某一对象。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从反思前的意识出发,指的正是从指向对象的纯粹意识出发,他一再强调

46、自进行哲学的思维之前必须使意识净化,使意识还原为纯粹意识,从而将其指向对象及作为对象的自我,重新形成关于对象和自我的意识。这也正是沿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根本观点:面向事实本身。但是萨特不同意胡塞尔学说中的先验自我概念,认为纯粹意识应是全部清澈的、透明的,类似柏格森哲学中的流变。如果承认在意识的流变中有一个先验的自我,那就将意识割断使之成为具有物和实体性特征的东西,这实际上意味着“意识的死亡”。意识总是人所具有的,但意识又只能是某物的意识,本身没有内容,是一种虚无。自我像其他对象一样是在意识的流变中,即纯粹意识意向性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只有当纯粹意识指向作为主体的人自身时,才形成了自我意识。因而

47、并没有一个先验的自我存在。18.解释学循环(1)自狄尔泰之后,解释学进入了哲学。海德格尔则把解释学从方法论领域引入存在论领域。(2)此在对于自己的存在和世界都已经有了非理论的、未表述出来的理解,理解是此在的存在结构,是在把握过去、应付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筹划。解释只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任何解释都有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作为前见或前概念;解释虽然是从理解中派生出来的,但又反过来为理解规定了显现的方向、方式和更具体、更清晰的内容。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释义学循环自狄尔泰之后,解释学进入了哲学。海德格尔则把解释学从方法论领域引入存在论领域。此在对于自己的存在和世界都已经有了非理论的、未表

48、述出来的理解,理解是此在的存在结构,是在把握过去、应付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筹划。解释是在解释已知的东西,解释只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任何解释都有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作为前结构。解释虽然是从理解中派生出来的,但又反过来为理解规定了显现的方向、方式和更具体、更清晰的内容。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理解的前结构是解释的条件,没有这个根本条件,解释是不可能的。解释要求被解释者的各个方面已经预先是解释的现实因素,他不是从虚无开始理解和解释。他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他所从属的民族的心理结构等等这一切,他一存在就已注定为他所有,即影响他、形成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前有。前有始终隐而不现,它决定了此在的理

49、解和解释,却不能为人们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我们所要解释的东西,总是为我们的前有所规定了的。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解释的入手处,海德格尔称为前见。前见和前有都是解释的基础。解释光有前有和前见作基础还不行,还必须有前设。前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弄清要理解的事物的结构。当我们解释某事物时,我们总是对它预先已有一个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作为”某物。前设和前有、前见一样,是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的结构。19.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海德格尔对“理解”的理解。(1)近代哲学归根到底是从人

50、的意识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和活动。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的出发点与近代哲学的传统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或者“存在,然后才有怎样存在和什么存在”。在我们有思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2)理解是此在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此在同存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其他活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理解是前意识的、先验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只有理解存在,才有此在,才有此在的认识活动。所以理解决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中发展出来的。(3)世界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世界,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就是人的

51、可能性。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考虑可能性。(4)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据,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作为对可能性进行筹划的理解,它是一种前意识的对可能性的统觉、取向和心态,它是此在存在的构成因素,先于意识和反思。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先于我对它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解虽不是任意的,但还未完全展示出来。解释就是要把理解筹划的可能性清楚地揭示出来。当然,这种解释所要解释的决不是传统释义学所要解释的文本或表达式之类的东西,它要解释的是此在的可能性人生与世界。伽达默尔对“理

52、解”的理解。(1)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是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古典释义学的任务是要克服由于历史时间间距造成的主观成见和误解,达到客观的历史的真实,即把握作者或文本的原意。而伽达默尔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只承认作者的历史性而要读者否定他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2)理解的历史性具体表现为成见与传统对理解的制约作用。成见是一切理解的必要组成部分,属于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他认为启蒙运动将权威等同于盲目服从和控制是错误的,完全可以有合理的成见;同样,承认权威也可以是理性的

53、。传统先于我们并且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它是我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件。传统并非只是保存旧的东西,传统是一种有选择的保存。不仅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是传统把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理解对象文本。传统和成见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传统“调动”了解释者的成见,以促成积极的理解。(3)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原意或心理特征无关,它部分地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决定,因而是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总体性所决定的。意义发现的无穷过程是通过时间间距来实现的。(4)伽达默尔既反对那种对于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态度,也反对黑格尔和狄尔泰等人

54、对于历史的主观主义态度。历史既不是客观的对象,也不是绝对精神或生命的自我表现,历史是主客体的交融和统一,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涵盖一切的过程和关系。他特意用“效果历史”来指传统在我们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效果历史预先决定了什么是值得研究的,什么是有机的对象。对效果历史的意识就是效果历史意识,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释义学处境。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界就进入了它所要理解的那个视界,随着理解的进展不断地扩大、拓宽和丰富自己。我们的视界是同过去的视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视界与传统的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即“视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只是部分重叠。新的视界成为我们

55、置身于其中的新的传统,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1)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适应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具体地说,我们要正确评价理解与传统的关系。(2)理解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模式,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理解不是对作者意图的心理揣测,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3)把历史看作流动过程,而不是静止的间距,历史就不再是障碍,而是理解的必要条件。(4)总之,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被理解的内容是文本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它要比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多得多。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过程,既是作者的创造,也是读者的创造,是文本意义无限伸展的过程。20.维特

56、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观点的变化。(1)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前期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2)他前后期哲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第二,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第三,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在的同构关系以及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第四,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

57、和使用规则。第五,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仔细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3)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更是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第一,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否定了世界本质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第二,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第三,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

58、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第四,哲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一旦这个疾病得到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4)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第二,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第三,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第四,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他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哲学看做一个整体。21.谈谈你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看法。(1)科学与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为:首先,哲学指导着科学。哲学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的。于是世界上的哲学便被划分为两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取得成就的科学家大多坚持唯物主义或者说他们思想中唯物的成分较多。物理、化学和数学从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