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课本答案)_第1页
《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课本答案)_第2页
《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课本答案)_第3页
《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课本答案)_第4页
《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课本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四个小板块: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主要内容: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能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等等。本年级的学生是一年级儿童,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

2、的练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 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2. 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数的认识1课时2数的运算1课时3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1课时数的认识。1. 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2. 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3. 使

3、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课件。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师: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学生可能回答:数大小的比较。师:对,看图中有几只小

4、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生1: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4。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说6比4大,也可以说4比6小,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师:是啊,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生: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师: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师:解释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啊!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学了古人计数的方法,跟

5、计数器有点相似。师:说具体点,可以举例子。别人也可以补充。生1:古人用1块大石头表示10,就像计数器上十位上的数字;用小石头表示一个一个的一,就像计数器个位上的数字。生2:是有点像,同是1块石头,大的可以表示10,小的就表示1;同是数字“1”,在个位上就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师:说的真清楚,都帮助书上的小朋友解决问题了。你看(课件出示),图中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大家一起说一遍。学生齐说:不一样,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师:(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情境图)图中用1块大石子和2块小石子表示12,你能再想一个方法表示12吗?生1:用1根横着的木棒和2

6、根竖着的木棒表示12。生2:用绳子上的1个大疙瘩和2个小疙瘩表示1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整理“数的认识”时,你们忘了一点,就是有特殊的数,表示的含义也不一样,现在想起来了吗?表示什么?生1:“1”可以表示单个的1,如1个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群体,如1群人、1筐萝卜。生2:“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如在直尺上的“0”;还可以表示基准,如温度计上的“0”。师:这次说得比刚才完整多了。自己再回想一下,都复习了哪些知识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数的大小比较、数的不同含义等。结合具体实例,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加深印象。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知道了数的大小比较

7、的方法,知道了数的不同含义及计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多思考、细心做。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自我总结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2.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要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如引导学生自己说涉及的知识点,讲特殊数字的含义等。A类下面一共有()个小动物,请把从左数第3个用方框圈起来,把从右数第2个用圆圈起来。(考查知识点:区分“几个”和“第几”;能力要

8、求:正确理解基数与序数的不同含义。)B类写一写,比一比。(考查知识点:写数与作比较;能力要求:会看计数器写20以内的数并比较数的大小。)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7B类:115115或51113201313教材习题教材第96页“练习”:1. 1012131415171819141620131517192. 9263. 51181314171011154. 略数的运算。1.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深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2.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难点:能正确熟

9、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课件。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数的认识”,在认识了数之后,我们要进行的是“数的运算”。想一想:在“数的运算”这一小板块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数数,加几就往后接着数几个,减几就是倒着往前数几个。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借助计数器拨珠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数数算。在数小棒的时候,够10根了就捆成1捆,所以计算加法的时候常采用“凑十法”。师:同学们说得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看看到底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10、回顾总结“数的运算”涉及的知识点,从思想上提起重视,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1. 计算方法。师:说说你是怎么计算“8+6”的?学生可能回答:想8加2可以凑成10,6里面拿出了2,还剩4没有加,所以10加4等于14。6加4可以凑成10,10再加8里面剩下的4,等于14。可以摆小棒,先摆8根,再摆6根,从6根里面拿出2根和8根凑成10根,捆成1捆,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可以用计数器拨珠计算,先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凑成10,并向十位进一,也就是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还要拨4个珠子,表示14。还可以数数,8+6就是从8接着往后数6个数,是14。师:同学们说的方法

11、很多,也很好,算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学生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订正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 解决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完加减法的计算就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得了多少颗?哪一学科得的多?多几颗? 师:问题提出来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呢

12、?7+9=169-7=2语文作业得的多,多2颗。师:“数的运算”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地努力,争取更好。数 的 运 算计算解决问题1. 复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所提高。A类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考查知识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B类学校新买来7个篮球

13、、6个排球和4个足球,学校一共买来多少个球?(考查知识点: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能够读懂题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7+6+4=17教材习题教材第9799页“练习”:5. 7+8连10+56+8连7+79+3连6+69-5连4+019-9连5+57+5连14-26. =7. 2(答案不唯一,2以上都对)11(答案不唯一,011都对)4+5(答案不唯一)10-2(答案不唯一)8. 发现:是一头大象。9. 7+4=11或4+7=1110. 98第二幅图答案不唯一,如2+7=9、9-2=7。11. 7+5=12或5+7=1115-2=1312. 3

14、+2+5=1010-3-4=313. 13141516141516171516171814. 13 1215. 答案不唯一,如:(1)小明和小丽一共捡了多少个贝壳?9+8=17(2)小红和小丽一共捡了多少个贝壳?11+9=2016. 17. 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重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

15、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课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

16、体和圆柱,还有球。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1. 认一认,连一连。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2. 几何图形。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

17、材第95页第1题)(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3. 位置。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看图回忆生活中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印象更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形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2.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A类连一连。 6:005:3011:30 9:30 8:00(考查知识点:认识钟表;能力要求:会认钟面上的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