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6版】,自学本科考试专用 课程代号(0228) 任课老师:李 欣,第一编 总 论,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第六章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第七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十章 环境标准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第二编 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章 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十五章 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六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

2、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编 自然资源保护法,第十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十章 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第四编 国际环境法,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与实施 第三十章 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律保护,第一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知识 第三节 环境问题 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节 环境

3、与自然资源的概念,一、环境的一般概念 二、人类环境的概念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的、为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比如大气、土壤、水、阳光。也称为生境。 三、人类环境的分类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按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等作了不同的分类,按照环境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五、自然资源 六、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知识,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

4、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主体从动物扩大为整个生物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生态平衡 同步练习,第三节 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 (一)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环境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和大型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 2.环境污染 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

5、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与污染之间的关系,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 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 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撰写全球环境展望,对七二年以来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估,全球状况过去三十年里持续恶化,环境条件变得更加脆弱。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大、难以预防、危害严重的特点。其中大气污染出现了三件大事,使之全球乃至于整个生物圈出现三大问题。酸雨、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酸雨就是在雨中含有PH值过高,雨下落之后PH值过高,就容易毁坏建筑物。落在树上,树会被烧死。相当于用酸

6、给树浇水。树能不死吗?落在建筑物上建筑物也会毁坏。汽车和房屋都会受到相应的破坏。这已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就会引起级地的冰川融化,影响水平面的凭空拔高。因为地球非常奇妙,海水必须是一定的高度,才能得到氧气。如果海平面非常高,周围的沿海地市会被淹掉。 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不够,所以人类就无法生存。,三、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提供木材、家具、地板、门窗,同时森林还是环境要素,因为树具有含氧水源、防风护沙以及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们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了保证人

7、类的生活和经济,就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2.人口问题 人口增殖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增长过快,会刺激需求和生产,从而破坏人类环境系统的总平衡。 人口是一切环境问题的启动因素 3.发展与环境 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4.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同步练习,第四节 环境科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科学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在五四年美国一批学者提出“环境科学”这个词,并成立了一个环境科学学会。七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 二、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包括环境地学

8、、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三、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是保护环境,通过对各种学科的研究,研究怎么才能更好的保护生存的环境。 四、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论,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 欧洲国家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我国称其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美国称其为环境法。所指的内容一样。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环境与资源保

9、护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 第二: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被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一)综合性 (二)技术性 (三)社会性 (四)共同性,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一、环境法的目的 环境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10、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二、环境法的任务 (1)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资源环境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的法律关系都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环境法律关系也不

11、例外。就法律关系本身来说,环境法律关系只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主体既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也包括各种企事业单位,还有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关的行政法规、民法、刑法都有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规定。它们在法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有平等的,也有不平等的。,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 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环境与资源保护环境参加者,又称权益主体或者权利主体,在我国包括国家、机关、企(事)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

12、。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 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又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强制,主体享有权利指的是某种权利或者是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相应的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也就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的客体或者权益的客体。一般法律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利益,而环境法律关系只有物和行为两种。物指的是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行为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 同步练习,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

13、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 第二节 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规定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概念:它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1)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第二节 宪法关

14、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单行法规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一、土地利用规划法 (二)农业区域规划法 (三)城市规划法 (四)村镇规划法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中占较大比重) 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保护、噪声控制、废物处理、农药和其它有毒物品的控制和 管理,也包括其它公害,比如恶臭、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地面沉降等防治法规。 三、自然保护法 四、环境行政管理法规,第五节 环境标准,一、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出现污染破坏之后,达到一定的指标,我们就是说它被污染了。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开始

15、于20世纪50年代。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三、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样品标准,第六节 其他部门法中的法律规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 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林、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一方面规定所有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受法律的保护,同时也规定单位和个人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的义务。同时还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节水、排水、通风等方面的相邻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民法中讲的相邻权。 其他包括人身权利,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

16、的人身损害;环境污 染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严格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刑法中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有关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违法行为的给予行政 处罚的行政法规。 如: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以警告,警告不改的予以罚款;故意毁坏文物、名胜古迹的给予警告,警告不改的进行罚款,依旧不改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 四、经济法中的有关规定 经济法与环境法密不可分,故在多种经济法规中,都或多多或少的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 规定。,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第一节 环

17、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与立法规划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与立法规划,广义: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各种有关保护和 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体制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立法权包括: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它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是负责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二)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所以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

18、定和命令。 (三)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立法法规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 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国务 院各部门可以制定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 府规章 立法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 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环境与资源保

19、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本原则是在环境保护法律中必须规定的或体现并贯穿于全部法律规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一定贯穿于环境法的始终。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仅适用于立法的过程中,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法论基础。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划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20、时,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球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1.“物物相关”律 2.“相生相克”律 3.“能流物复”律 4.“负载定额” 律 5.“协调稳定”律 6.“时空有宜”律 (二)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原则的指导意义,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要实现的理 想目标,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发生根本性 的转变。 (一)可持续发展 一种基于生态学、伦理学(道德学)观念的发展观。 可续发展概念的解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

21、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二,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限制某些行为,不至于 因为当代人类的发展而危害满足后代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之间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1)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和对立的,要么发展,要么限制增长。 (2)只着眼于当前和当代部分人的利益,忽视未来和后代人的利益。 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日程: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 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通过法规约束

22、,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及其对立法的指导意义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基础为条件。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无视环境的破坏,环境就不可能得到保护,发展也不能持续。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绝对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确保这些生态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使它可以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固有的特征,它所决定的是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说,生态学和经济学必须完全统一到决策和立法过程中,不仅要保护环境,而且要保护和促进发展。 2.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是他们要求较好生活

23、的愿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同时,它还对社会提出了如下要求: 鼓励人们采纳在生态可能范围内的消费标准和所有人可以合理向往的标准;要求社会从提高生产潜力、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这两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要求非再生资源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地少妨害将来的选择;要求保护动植物物种;要求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把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福利。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试验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它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总结并予以现实化。 4.

24、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下,实行全面的变 更。它不仅应当成为现代各国完善国家立法体系的长远目标,而且理应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应当具体体现的指导原则。,四、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1.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将环境效益的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决定或修正)法律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美国经济学家柯斯认为,适当地确定资源的财产权或使用权有

25、利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 其假定,如果外部不经济性的受害方对资源享有所有权和使用权,这样当局可以根据受害方的请求强制行为方将外部不经济性数量减至为零,即受害方有免受外部不经济性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可以在政府强制或法律规定下转让。这样在行为方与受害方之间形成了交易的可能。(柯斯定理) 市场失灵:市场靠自身的运作已经无用。 实现柯斯定理的前提要明确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所有权,并创造高效率的权利交易市场。 就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而言,经济学家提出将环境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 管制的方法和经济刺激的方法。 直接管制的方法就是由国际制定的环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标准形式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允许数量和

26、方式。 它又可分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 同步练习,第六章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 第二节 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环境管理师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第四节 环境管理机构 第五节 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一、国家环境管理的概念 国家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于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一)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区域性的原则 以地方为主进行环境管理 (三)预测性的原则 可靠的预测是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四)规划和协

27、调性的原则,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二、环境管理的范围 狭义的环境污染管理范围主要指污染控制。 广义的环境污染管理范围指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 包括:资源、文物、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 同步练习,第一阶段:早期限制时期(产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主要环境污染是工业企业引起第一代的污染。主要办法采用限制的方法,很被动。 第二阶段:治理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第三阶段:综合防治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第二节 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是环境管理的一个转折点,本次会议

28、指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能只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污染,还需用经济的、 法律的、行政的、综合的方法和措施,从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中全面解决环境问题。这样就只有把环境作为一项国家职能,全面加强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才能做到。,一、外国的管理机构: 1.现有的管理部门兼负环境保护职能。 2.设立协调机构。 3.成立部一级的管理机构。 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的机构。 5.几种机构同时并设。 现在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预防为主、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所以都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综合性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更多地发挥地方机构的作用,在环境管理上协调人口、资源

29、、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处理的方法,使环境管理措施得到全面的实施。 二 、我国的环境管理机构 同步练习,第四节 环境管理机构,第七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 环境保护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第三节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第五节 公众参与原则,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被法律所确认,其次是与一般的立

30、法、司法原则不同,第三,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第二节 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我国在1983年召开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环境保护和人口问题一样,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发展的方针。其具体内容: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三项建设三同步三统一),第三节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1、原则的提出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含义和作用 三、如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如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第四节 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强制污染和破坏环境与资源者承担责任的一项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 污染

32、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一、环境权理论与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原则 二、公众参与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和贯彻 (一)公民的环境权 (二)公民有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i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同步练习,第五节 公众参与原则,第八章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三节 “三同时”制度 第四节 许可证制度 第五节 征收排污费制度 第六节 经济刺激制度 第七节 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一、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

33、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已经颁布执行的有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县镇规划和村镇规划等法规。国土整治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法中居于牵头和基本法的地位。,二、城市规划 我国按照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总数,把城市划分为三级: 大城市,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人口 不足20万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和性质 (二)城市规划的制订 (三)城市旧城区的改造 在国外: 1.采取“工业分散”政策,使工业布局郊区化,最有效的办法是建设卫星城。 2.外迁“

34、有害工厂”。 3.发展“工业小区”。 三、村镇规划 同步练习,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回顾评价,历史资料,了解一个地区过去的环境质量及其演变;第二类是现状评价,即根据监测、调查的材料,对环境质量的现状作出评价;第三类是预断评价,根据发展规划对未来环境状况作出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预断性的评价。 二、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5、的产生和发展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六、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程序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八、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的几个问题 同步练习,第三节 “三同时”制度,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一般简称之为“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它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污染的法律制度。,二、“三同时”制

36、度的法律规定 “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l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l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和l989年的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同时,重申了“三同时”的规定。1986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三同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同步练习,第四节 许可证制度,一、许可证制度的概念 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 许可证制度。 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排污许可证。 许可证制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行政管理活动

37、。许可证的管理程序大致分为: 1.申请。 2.审查。 3.决定。 4.监督。在情况发生变化或持证人的活动影响周围公众利益时,可以修改许可证中原来规定的条件。 5.处理。如持证人违反许可证规定的义务或限制条件而导致环境损害或其他后果时,主管、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二、许可证制度的作用 三、我国环境管理中的许可证制度 四、我国在水环境管理方面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比申报登记制度更严格的对水环境进行科学化、目标化和定量化管理的一种制度。 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管理程序包括下面四个阶段: 1.排污申报登记。这是发放许可证的重要基础工作。 2.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

38、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这是发放许可证的最核心 的工作。 3.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必须遵守的条件:(1)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2)规定排污口的位置、排放方式、排放最高浓度等。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排污者,发放“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对暂时达不到规定条件的如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单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同时要求其限期治理,削减排污量。 4.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包括排污单位定期自行检查和上报排污情况的制度和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其次,重点排污单位和环保部门都要配备监测人员和设备,逐步完善监测体系。同时要配备必要的专业管理人员,健全许可证的管理体制。,第五节 征收排污费制度,一、征收排污费制度的

39、建立和完善 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 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二、征收排污费的目的和作用,三、征收排污费的办法 (一)征收排污费的范围 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原有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二)排污费的征收 排污者应按下列规定缴纳排污费: 1. 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2.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

40、数量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加倍缴纳排污费。 3.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其排放的种类和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4. 产生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三)征收标准 征收标准的制定,由国务院价格、财政、环保和经贸主管部门,根据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污染治理的需求、经济、技术、技术条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 (四)减免及缓缴的条件 (五)排污费的使用 四、征收排污费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同步练习,第六节

41、经济刺激制度,一、经济刺激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就是说,企业治理污染,对社会有益,企业则要支付费用。如果没有经济杠杆的作用,企业会对环境保护缺乏热情。 二、经济刺激的几种形式及其有关法律规定 (一)财政援助 有些国家对环境保护提供财政援助,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治理污染需要较多资金,而把全部费用都加在排污者身上或对污染的过分严格的限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立法上鼓励各种控制污染的努力并给予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 (二)低息贷款 有的国家法律规定,用长期低息贷款的办法帮助企业治理污染,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财政援助。 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用优惠贷款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 (三)税收

42、 如果说财政援助只起正刺激作用,税收方式(免税、减税、加税)则可以起鼓励和抑制正、反两种作用。国家为了通过减税、免税的办法鼓励企业治理污染和综合利用,有关法规作了很多具体规 定。,第七节 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一、物质循环与清洁生产制度 (一)物质循环与清洁生产制度及其立法概述 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仅依靠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实行末端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在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中,循环管理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清洁生产制度的主要内容 1.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 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二是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补充: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

43、:1、减量化,减少资源浪费和废物产生。2、再利用:资源化3、资源化:再利用,二、限期治理制度 (一)概述 依照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规定,超标排污者负有治理环境污染的一般义务;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以及处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则负有限期治理的特别责任。这就是限期治理制度。 (二)限期治理的对象及其决定权限 行环境污染防治立法,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第一,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第二,在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环境保护法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

44、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概述 (二)我国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内容 1.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 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和综合协调机构 3.对突发环境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4.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的运行机制 同步练习,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第一节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第二节 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第三节 自然资源调查

45、和档案制度 第四节 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第五节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第一节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一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一)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别 (二)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情况。 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三种方式。,2.集体所有权的取得 3.个人所有权的取得 (三)

46、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变更 (四)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消灭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消灭,是指自然资源所有权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不复存在的情况。也就是原来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因某种原因而失去所有权。自然资源所有权可因法律剥夺、自然资源的消失而消灭。,二、自然资源使用权 (一)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类别 (二)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 (三)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变更 (四)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终止,第二节 自然资源规划制度,自然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第三节 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一、自然资

47、源调查制度 自然资源调查,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项工作的总称。 二、自然资源档案制度 自然资源档案是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式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 (一)森林资源档案的分级管理 (二)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的资料依据 (三)森林资源档案的主要内容 (四)森林资源档案的管理要求,第四节 自然资源许可制度,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又称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许可证,从其性质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资源开发许可证,如林木证、采矿许可证

48、、捕捞许可证、采集证等;二是资源利用许可证,如土地使用证、草原使用证、养殖使用证等;三是资源进出口许可证,如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证等。从表现形式看,有的叫许可证,有的叫证书或证明书等。 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普遍实行了许可制度。,第五节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一、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 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是收税,一是收费。 三、自然资源税 四、自然资源费 (一)开发使用费(二)补偿费(三)保护管理费(四)惩罚性收费 同步练习,第十章 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 环境标准的作用 第三节 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定 第四节

49、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一、我国的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强制性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二、ISO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制定并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1992年又组织制定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第二节 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在国家环境管理中起着如下作用:

50、 1.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第三节 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定,一、环境标准体系 根据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二级组成。 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五类。 二级,是指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地方级二级。,五类 (一)环境质量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四)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五)环境基础标准 两级 国家环境标准(以上五类) 地方环境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GB,推荐性标准GB

51、/T) 二、环境标准的制定,第四节 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一、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区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适用的环境标准规定的数值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浓度或者总量)。 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根据。 因此,只有当争执双方出示的证据也是以这三类标准为根据而确定时,两者才有可比性。因此,判断争执双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办法只能是:检定它们是否是按这三类标准规定的导则以及抽样、分析、试验的方法等

52、获取的。如是,则是合法证据;否则,这些“证据”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二、股权的法律性质 同步练习,第十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第一节 行政责任 第二节 民事责任 第三节 刑事责任 同步练习,第二编 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立法 第二节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立法,一、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 (一)环境污染 目前,有关“环境污染”的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4年的一份建议书中提出的为成员国共同接受的定义。 (二)公害 一般认为,公害就是指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具有如下特征:

53、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2.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四)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污染类型,二、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防治 三、环境污染防治立法 (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部门法的划分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各部门法的划分主要存在着按照环境要素保护来划分以及将环境污染(污染源及其污染因子)的防治(控制)与各自然资源要素的保护(管理)分开来划分这两种方法。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 中国现行有关环境

54、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六部,即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节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第十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一、大气污染概述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二、大气污染防治立法 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对人为生产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不定组分气体或

55、物质的控制,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种类、数量和浓度上保持在空气可以净化的范围之内,不使人类发生健康和财产损害。因此,对人类活动的控制和管理便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一环。 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一、大气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行人民政府领导、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按职权划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二、大气环境标准 在我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是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该标准将环境空

56、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对于上述三类功能区,依类别的不同相应地执行一级、二级和三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与措施 (一)基本法律制度 1.大气污染排污收费制度 2.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核定制度 4.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 5.大气环境质量公报制度,(二)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 (三)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四)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等污染 (五)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制 四、对违法行为的行

57、政处罚 同步练习,第十四章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节 海洋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第一节 海洋环境保护法概述,一、海洋环境污染及其特点 1.污染种类繁杂。 2.污染扩散范围大。 3.污染危害持续性强。 二、海洋环境保护立法 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专门法律。,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一、海洋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 (一)法的适用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二)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 1.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

58、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 作。 2.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3.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 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

59、理。 4.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5.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三)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与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依旧是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海洋局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该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四)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1.排污收费制度 2.海洋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4.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5.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 6.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防和处理制度 7.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政府协商制度和联合执法措施,二、海洋生态保护 三、防治海洋环境主要污染源的规定 (一)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1.入海排污口设置 2.陆源污染物排放的禁限措施 ( 二)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