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场的生成_第1页
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场的生成_第2页
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场的生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场”的生成钟启泉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解释,每一个学生都是多元智力的存在,不过,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优势所在有所不同罢了。换言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势侧面与劣势侧面。作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发掘学生的优势、长处或是潜能,因为学生的优势、长处或是潜能正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基于“生长点”的教育,是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学生的正常发展中,倘若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那么,几乎在所有场合,都能选择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潜能所在。亦即,由于学生经验“潜能”、感悟“潜能”,从而能够获得快感和喜悦,因此,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学生对于自己的“潜能”比谁都清楚。这是同把握人的本质性的潜能,立足于人的自我

2、实现倾向的教育思想同出一辙的。发现和发掘学生“潜能”的学习论就是重视“个性”的学习论。真正的思考是自己进行的出于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赋予儿童以独创性与个性。所谓“个性”,是感悟某种事物、思考某种事物,做出某种行为的独特的方式。学生的优势、长处、潜能是在个性化的学习实现的。所谓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意味着学生学习经验的开放。知识是学生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生是“活动式探究者”、“知识建构者”。学生在感悟“潜能”、经验“潜能”的过程之中进行独自的探究,就是基于其自身的体验与活动的意义形成活动。所谓“意义”,无非就是经验的变革。这里强调基于学生自身的体

3、验与活动,是要同基于教师的“现成知识的灌输”区别开来。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有“社会”价值的知识、技术、行为方式,被视为“有意义学习”。学生的思考无论是训练这一直接方式还是诱导这一间接方式,把学生外部的某种“意义”灌输给学生,就以为是“学习”。但这不是发展智慧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的职责还在于,如何瞄准学生的“潜能”不断生成“学习场”。“学习场”这一术语可以有种种的涵义,它可以视为学习“环境”或是“系统”的同义词。但无论环境还是系统,教师都处在学生学习系统的外部,发挥着建构、整顿学习系统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学习场”,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内在统整性的整体。存在于这个整体

4、之中的所有的人(包括教师)、事物与事件的关系,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分子发挥作用的关系场。“学习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耳濡目染的场所,它是学习的“背景”、学习的“脉络”。师生各自从中获得信息,解读信息。同时,其结果又在改变脉络。师生在“教学相长”之中,“学习场”的质也在发生变革。“学习场”拥有能动的能源。由于这种能源,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能超越具体要素的局限,生成未知的新的世界。“学习场”不仅可以达到人们已知的世界,而且蕴含着达到完全未知的世界的可能性。当我们把教学作“系统”来考虑时,计划教学的行为谓之“教学设计”。“设计”不仅是教学实施之前的行为,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行为。但“设

5、计”这一术语往往给人一种固着于既定目标的形象。因此,这里采用了“生成”的术语。倘若采用“生成”的术语,那么,教学与教师的关系模式需要重新审视。提起“教学设计”,容易使人感到教师立足于教学的系统之外,设定环境以便达成预设目标。但这里的“生成”,则强调教师也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学生经验的变革,同时,教师自身也反作用于学生,从而构成变革关系的场所。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单纯地计划和操作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以便导致预定的结果,而是教师自身也作用与反作用于学生,成为交互作用的教学中的一种能动的存在。“学习场”的生成,囊括了六个构成要素或是子课题: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学生

6、实态、教材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环境。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专文探讨的课题。这里,仅就上述意义上的如何引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应当具备的条件作一些探讨。1所谓生成“学习场”,就是提供“教育性模拟”的情境。“模拟情境”是指在活生生的交互作用之中经验世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进行着由话语与行为组成的对话,展开着意义的交流与抽象。“模拟情境”是一种状况,同时又是浓缩了生活与学习活动并加以经验的一种“媒体”。“模拟情境”中的学习尽管在其经验上是实际的,却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现实的。亦即,作为模拟的“学习场”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介入生活本身的实验场”。2所谓生成“学习

7、场”,就是设定必须思考、促进思考、验证思考的情境。“思考”就是知性的“学习方法”本身,学生就是在这种状况中思考,形成意义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意义交换与抽象,无非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学生参与“文化共同体的实践”,通过这种实践,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激活“文化传递”与“文化创造”的过程。3所谓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基于话语与行动的对话情境。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地吸纳了通过活动与体验、作业与实习的学习,旨在克服应试主义教育偏于语词与概念,脱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所带来的“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弊端。应试主义教育所传递的知识主要是“明确知识”,来自教师、课本、课堂。它是可以或是容易传递的知识。其实远远多于“明确知识”的是一种难以用明确的形式表达的、整合在经验整体之中,却是理解经验之意义的基础知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由于“默会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所以,往往忽略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在新课程中,这种知识同正规的语言书本知识、数学书本知识具有同等的地位。因为“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1。4所谓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