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_第1页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_第2页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_第3页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_第4页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完稿于 1988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人物形象分析、理想奋斗精神、人物悲剧刻画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很少有人去关注路遥作品中表达出的乡土意识,本文正是从地域人文景观、传承的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割不断的黄土情乡土情结等方面去详细论述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关键词:地域人文景观,乡土文化,乡土情结,乡土意识绪论随着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的热播, 平凡的世界这本由作家路遥创作的百万字的小说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书中所描写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地貌景观与人们的淳朴的性格以及不同人物的奋斗史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部书也成为了解中国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状况的一部全景式的参考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部书中的励志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近几年,也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分析。有学者认为路遥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现象,路遥现象总是以一种“悖论”形式出现。同时也有学者详细的论述了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乡土情结与土地意识,走出回归的人物发展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陕北特定文化的影响和作者自己个人的一种成长经历。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选取与他生活过的那片黄土地上的勤劳朴实的人们,而作者一直对自己生活过的那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这是因为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自觉的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比如他在作品人生中所塑造的高加林的人物形象,高加林离开土地,回到土地,又离开,最终却又回到土地。但也有学者认为路遥塑造的作品中缺乏一种“峻切式”的思考,反映了“农民式”的乡土意识的局限。人们大多探讨的都是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爱情观、悲剧意识等方面。但很少有人从乡土意识这一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而乡土意识却是作者路遥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传达的一个重要情节,那片黄土地,那里善良的人们,那里的民情风俗在作者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路遥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被后人推崇的作品,经典的作品,如人生 、 早晨从中午开始等。这都与他所选取的写作的素材与背景以及他在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浓浓的乡土情是分不开的,而他所选取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灵感都源于那片他生活过的地方,那片他深深爱恋着的土地,以及那里淳朴善良的人们。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本文主要就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进行分析,从地域人文景观、乡土文化、乡土情结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以使读者可以更详细的了解路遥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乡土情。一、地域人文景观1.1自然地域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故土都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对故土的一草一木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就像作者路遥在开头这样写道,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了,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 开头虽然平静如水,但作者在开头便向读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他的家乡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它不像南方那样温暖如春。但正是因为它漫长的冬天,才让春天来得那么有意义,显得那么珍贵。作者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因为他爱这的土地,深深地爱着。就像诗人艾青曾经说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者路遥应该也是这样的感情吧,想必。只有对那片土地爱得足够深,足够沉,才能够写出这样饱含感情的文字吧。又如作者在第三章写道, “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越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缩短了。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根据往常的经验,这场黄风是天气变暖的先兆。是的,从节令来看,也应该有些春天的迹象了” 。这段话描写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天气, “大黄风” 。每一个在黄土高原上生活过的人,都应该有这种体验。北方的“大黄风”天气就像南方的“龙卷风”一样,黄风来临的时候,天地混沌,漫天黄沙,就像人走在沙漠里一样。但即使是这样,人们的心里并不恐惧,因为“大黄风”就是天气变暖的预兆。人们心里期盼着黄风过后,天气变暖,就可以开始忙着播种了,这是一年开始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咋么见彩虹”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更信奉的是“不经历大黄风,咋么见晴天” 。路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对陕北特有的独特天气做了介绍,对那片土地的地理面貌也做了说明。 “从出县城起,路面比较广阔,以后就越走越窄,约摸到五十华里之外,川道完全消失了。西山夹峙的深沟,刚刚能摆下一条公路。接着,便到了分水岭。壁立的横断山脉陡然间堵住了南北通道。在以前,公路只好委屈地从这里盘山而上,才能伸到山那面,前几年在一个山腰里捅开了一个豁口,才把公路从山顶降到了半山腰” 。 陕北高原沟壑成群,导致这里的交通闭塞,公路在山顶,这种现象在陕北一点都不为足奇怪。在农村,公路分成川道和山路,川道顾名思义比较开阔,比较直,一般分布在县城周围。农村更多见的是山路,道路崎岖,往往只能走一辆机动车。而且地面不平整,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且山路一般修建在半山腰,远远望去就像在山腰中间缠了一条绸缎一样,就像妙龄的少女婀娜的身姿一样,也不失为陕北的一道风景线。陕北最具特色的另一个地理风貌就是梯田,梯田是根据陕北的气候土壤而研究出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每一个梯度上都要种上不同的农作物,这样来年的收成就会多一点。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更是将这梯田比作“巨大无比的花卷馍” 。这样比喻,不乏形象生动,将梯田的形状完美的呈现给了读者。1.2风土人情1.2.1   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 、 “闹秧歌” 、 “闹阳歌”等。在陕北,一进入冬天,人们就为正月里闹秧歌而忙起来了,人们一年辛辛苦苦的在地里操劳,好像为的就是能在正月里快活那么几天。作者在第五十四章就详细介绍了陕北特有的一种文化, “陕北秧歌” 。 “最大的人群中心在金家湾那面的小学院子里大秧歌队正在这里排练。全村所有闹秧歌的人才和把式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婆姨女子,穿戴得花红柳绿,老汉后生,打扮得齐齐整整。秧歌队男女两排,妇女一律粉妖绿裤,长彩带缠腰,手着扇子两把;男人统一上黑下蓝,头上包着白羊肚子毛巾。随着锣鼓点,这些人就满院子偏偏起舞,伞头当然是田五” ; “两家的大秧歌队分别扭开了,公路上立刻成了一条七彩的长河。在罐子村的秧歌队里,王满银鼻子上画了块白颜色,身上斜挂着驴串铃” 。 这段话就详细的描写了陕北秧歌,包括人们的衣着、名称和闹秧歌时的流程,以及人们在闹秧歌时的愉悦心情。现如今,陕北秧歌依然没有退出它的历史舞台。每到正月的时候,每个乡镇都会如期开始排练,在十五的时候都会上街去扭。人们经常说, “扭一扭,把一年的晦气都扭走,带来的是来年的好丰收好光景” 。现在秧歌也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它更多的已经成为了陕北的民俗文化,成为了陕北特有的标志。安塞秧歌更是作为陕北文化的标志享誉中外。1.2.2   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撅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凡是在黄土高原上生活过的人,都会一两首信天游。信天游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虽然曲调和歌词都一样,但是表达出的主人公的感情确是不一样的。比如这首“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就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但每次出现主人公润叶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出现是润叶从原西县回来,准备给他的哥哥少安表明心意。她和少安从小一块长大,可以称的上是青梅竹马。她把少安当作哥哥,更当作她未来可以依靠的人。文中这样描写道, “少安和润叶相跟着,沿着原西河畔的一条小路,往河上游的方向走着,他们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无限地美妙” 。此时润叶的心里是高兴的,激动的,她当时的心儿是咋样蹦蹦地欢跳啊!她和她的少安哥在一起,她就要给少安说二妈准备给她介绍对象,她想知道少安是咋想的。她在内心其实是希望少安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可以让她心跳的答案。这样她就可以推辞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事了,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她更有信心能坚守住他们的爱情。第二次出现是一年之后,润叶得知少安已经与秀莲结婚。虽然此时已经是春暖花开了,但润叶的心里还像寒冷的冬天一样。她的心是寒冷的,冷的都结冰了。她感觉她对自己的未来已经失去了方向。她和自己心爱的人一块生活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她耳边依稀又听见了那缠绵的信天游从远山飘来,但此时她的心情已经不是一年前那样激动、高兴。她的心灰如死灰,她在心里呼喊她的少安哥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她?可她的少安歌再也听不见了,她坐在他们俩去年坐过的地方,听到得还是那首信天游,但此时已不同于往日,她的心如冰火再不同。第三次出现是润叶和向前结婚的时候,在婚礼当日,在一片喧嚣的声音之上。她又听见了那首令人心碎的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向她的命运彻底屈服了,从她答应和李向前结婚的时候她就不是原来的那个润叶了,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的。她已经没有了希望,看不到未来。她的爱情随着心里的这首信天游而被埋葬了,以后她再也不能那样肆无忌惮的想她的少安哥了,因为她还有一个身份是李向前的妻子。第四次出现是润叶离开家一个人来到黄原,再一次碰到少平的时候。她从少平的口中得知了少安的境况,一提起少安,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就使她不由默默低下了头,她又想起了那流逝的往事,想起了那首魂牵梦萦的信天游“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但是她的心情不像之前那样激动、高兴或是悲痛、沉重,她的内心是平静的,但在平静中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难过。一首信天游,虽然曲调和歌词都一样,但给人们传达出的情感确是不一样的,有时高兴,有时沉痛,有时悲伤。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不管在高兴或是悲伤的时候都会来两首信天游不管是“大黄风” 、梯田;还是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信天游;这都是黄土高原的标志,代表着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地貌与风土人情,而作者路遥在他的作品中对其进行详细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黄土高原。从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那片黄土地的眷恋与热爱,以及他贯穿于作品中的浓厚的乡土意识。二、传承的意识形态乡土文化2.1物态文化农耕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依然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中的物态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作者路遥在书中更是还原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场景,文革后期,生长于这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既没有沿海城市的开拓大胆精神,也没有江南鱼米之乡的衣食无忧生活保障,除了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干,他们别无选择。作者在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上午都纷纷扛着老镢铁锨,戴着草帽,到城外的山上修梯田去了。农业学大寨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每个单位都有修地任务,完不成任务就要挨批评” 。农业学大寨是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当时中国的大经济形势下,人们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的双手,他们坚信农民就应世代都和土地打交道,不能失了农民的本色。他们不愿去改变,不愿去变通。更甚者说他们不敢去推翻农耕经济的模式,因为一旦触碰了农耕经济的红线,他们就要被戴上资本主义的帽子,就要被拉去批斗。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与土地打交道,搞农业学大寨,修梯田等农耕形式中,还体现在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他们一昧地崇尚农耕经济,囿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不愿去改变,不愿去解放思想。孙少平作为队长在成立“双水村第一生产队”的时候,立刻就引起了双水村的轰动,田福堂认为孙少平的政治倾向有问题,他是在走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立刻向上级进行了汇报。而当时的中国正在实行公社化,走集体化道路,他们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实行这么大胆的设想,他们不愿脱离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致使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的自发性的改革尝试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以失败而结束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农耕经济的闭塞的发展模式下,农民必然就处于城乡交叉地带,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希望自己可以走出大山,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但内心深处却又不敢去冒险,牵绊于乡村生活。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孙少平,他就是一个徘徊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尴尬人物。一方面他受着传统文化的制约,在家中他孝顺父母,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孙玉厚家的二小子;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是那个坐着火车去远方的人,去看看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他彷徨,迷茫,但就是这种矛盾的心境,尴尬的境地却使得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而丰富,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2.2心态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乡土文化不仅表现在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形成。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当时的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有的宗教流派,他们只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神灵之中,或者可以说他们是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封建思想。双水村大旱的时候,田五便带领大家一起去祈雨,期盼庄稼能得到雨的滋润。孙少安的奶奶因为吃东西吃坏肚子的时候,孙玉厚请来村里的大神去闹鬼,祛除身上的脏东西。要不是孙少安把奶奶拉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话,奶奶恐怕就会有生命危险。这种寄托神灵的思想或者说是封建思想不仅仅只存在于老一辈的思想意识里,在那些年轻人身上也存在星星点点。孙少安的婆姨,秀莲,即将临产的时候,关心的不是胎像稳不稳定,她关心的是,接生的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她得知接生的是女医生的时候,这才放下心来。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在这种寄托神灵思想意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宗教信仰,也可以说这种信仰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灵寄托,形成了一种心态文化,而这种文化体现出的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文化,带有浓厚的黄土气息。这种宗教信仰不仅体现在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还存在于农村年轻人的爱情观之中。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 “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 。孙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悲剧就是因为他们俩的爱情价值观不同,润叶是一个知识女性,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的爱情是浪漫的,是超越世俗的。她只知道她离不开她的少安哥,只要这辈子可以和少安在一起,她就知足了。她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会被世俗所牵绊。只想要一个属于她自己,乌托邦式的爱情。如果说双水村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围城” ,那么润叶已经完完全全的跳出了“围城” ,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在审视自己的爱情。而孙少安却被束缚在“围城”里面,始终没能逃脱出它的范围。润叶的爱情观是浪漫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而孙少安的爱情却保留着传统的价值,受着尊卑有序的家族观念、门第观念、落后思想的制约。他的爱情观不同于润叶的浪漫的爱情观,他的爱情是保守的,受制于传统文化。但孙少安知道除了爱情,他还有友情、亲情。他有兄弟姐妹,为了那个家,他得扛起重担。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把亲情看得高于一切,家族观念深深的烙在他的心上。所以,当润叶一直在坚持着她脆弱的爱情,追寻着少安的脚步,希望少安能像她一样,摒弃一切,一起到达爱得彼岸的时候,少安却踏上了去山西寻找秀莲的旅途。不得不说孙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是悲剧的,是令人惋惜的,但润叶的悲剧爱情不能说是少安带给的,而只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价值观不同,爱情信仰有差异。2.3    精神文化坚韧性格的推力黄土高原特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上都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坚韧的性格。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险阻,他们都不畏惧,因为他们坚信是愚公就能移山, “愚公精神”成为他们的生活支柱,给他们以希望,以前进的动力。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上完小学便被辍学在家,十三岁便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为的就是家里能过上好日子,为的是弟弟妹妹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头地。但他却又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他有思想,有作为。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也从没有想着放弃,因为他身上流淌的是黄土高原的血液,他身上有着黄土高原人最真实的性格坚韧的性格。他能与时俱进,首先提出了建立“双水村第一生产队”,虽然当时在很短的时间里以失败而告终,但孙少安并没有放弃向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一直在朝着美好的生活迈进。他是村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