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_第1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_第2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_第3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_第4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1、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 722前 481 或前 479)的历史大事。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所撰。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 1300 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6五德转移历史循环论:邹衍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历史哲学家。他提出了“五德转移”(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把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次第对应,认为这是天赋予这个历史时期的总标志和制定政令、服色制度的总根据,并用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更迭的必然性。依照他的理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往复循环的。7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8谱学:所谓“谱学”,即研究谱系之学。它辨其氏姓贵贱,门第高低,为当时的封建门阀士族政治服务。魏晋南北朝的谱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交际都看谱学。9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唐初开始,新继嗣的皇帝都要为前一个皇帝修实录,此后直到清朝成为定制。“实录”为编年体,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10正史:指官修的史书,主要为纪传体的二十四史。以编年体形式存在的官修的资治通鉴一类的史书也是正史。11纪事本末体: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 ,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史事编排灵活,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12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13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左传等就是编年体史书。14典志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典制体就成了和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官方三大史体,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15庄廷鑨明史狱:明天启朝宰相朱国桢撰明史概,明亡前曾刊行于世。康熙初年(1662),浙江富户庄廷鑨以重金购得未刊行的列朝诸臣传,请人对崇祯朝补撰,冒以己名,刻印出售。书中讲到努尔哈赤曾被明朝封为建州都督,写南明史事时不用顺治年号而用南明年号,遂因此构成大狱。时庄已死,被剖棺戮尸,家属被杀。凡为作序、校补、刻印、出售及购阅者都牵连在内,先后杀 70 多人,流放和为奴者达 300 多人。16考据学:考据学,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乾嘉考据学家或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音学,治学严谨,不尚空谈,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17十七史商榷:为清代王鸣盛所著,本书共有 100 卷,与廿二史札记和廿二史考异同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对史记以下十三种正史,加上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是十九部正史进行文字校勘和典制事迹考订,因宋人习惯称为十七史,所以沿用旧称。所谓商榷,按他在是书中说的就是为十七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简单说就是校勘文字和考证典制事迹。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为其毕生治史之结晶,对研究正史有重要价值。18廿二史札记:为清代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36 卷,附补遗 1 卷。实为廿四史札记,以乾隆初明史修成诏刊廿二史之时,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尚未定为正史,以明人所称“二十一史”加明史而名。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初刊于嘉庆三年(1798)。全书按廿四史先后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共为六百零九条,有考证,但以论史见长。19廿二史考异:全书 100 卷,是清代钱大昕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才写出来的。所谓廿二史,即从廿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钱大昕青年时已从事史部之书的研讨,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偶有所得,写于别纸。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告完成。该书虽与十七史商榷相似,但着重于对史书按卷按篇进行校勘、典制考释和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订年代、官制、地理沿革、门阀谱系和辽金元的族、姓等。有的则列专题,集中有关资料加以说明。另外,钱氏因长于天文、历算,对诸史律历志也作了些考证。以考据的质量和水平而论,则该书位于三大考史著作之首,其成果至今仍有相应的参考价值。20. 畴人传:畴人传是清代阮元编著的 部系统记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史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集。以后罗士琳、诸可宝、黄钟骏分别续著二、三、四编,四书共计 71 卷,共收录起自上古、迄于清末的天文律历方面的科学家 868 人,其中有女学者 11 人,外国科学家 170 人。书中对科学仪器记录特详,是研究我国天文、历法、数学史的重要史籍。21明儒学案:成书于清初,为黄宗羲所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列出明代308 名有成就的学者,分前、中、后五个时期,按其学术特点,分为十九个学案,对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作了精细的分析。他不仅较详细地叙述了每一派的思想宗旨、学术特点,以及各派之间的联系、影响,而且也叙述了各学派里面每一家之间的区别。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开清代浙东史学研究之先河,对研究明代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发展,尤其是王学演变的源流很有价值。2、思考题前 言1史学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各是什么?答:(1)性质: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2)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2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学习中国史学史课有何现实意义?答:(1)扩大知识面,对中国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通过认识中国历史学来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从中国历代史学家的成长道路中窥见一些如何做人和成材的经验及教训;(4)总结、借鉴一些做学问的道理尤其是治学方法。(5)领悟中国史学精髓,振兴史学精神和民族精神;(6)领悟史学的作用,认识与完善自我。第一章 上古三代,中国史学的萌芽(上古公元前 771 年)1. 夏、商、西周有哪些史官?答:(1)夏有终古(2)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中称为“作册”、“史”、“尹”(3)西周的史官太史、中史、内史、乍册、史、作册尹。2夏、商、西周有哪些历史记述?答:(1)殷商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它每片短的只有数字,最长的也不过百来字,各片刻辞之间又缺乏联系,显得零碎孤立,一般不能反映出完整的史事。(2)西周:今见有名的青铜器金文史料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大盂鼎铭、大克鼎铭、史墙盘铭。西周文献资料有诗、书、逸周书。诗歌咏缅怀先王,赞美功臣,包含着商周的国史。尚书夏、商、西周三代政治文献选编。逸周书西周政治文献选编。三代历史记述及其演变的特征构成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始末等诸要素已经齐备,并且在不断地完善。3商周时期有哪些历史观点?答: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第一种社会形态。在居想意识上,由于认识的局限,更出于阶级压迫的需要,奴隶主阶级利用和改造了原始社会的迷信思想,把它变成了直接服务于政治的思想基础,原先幻想出来以建立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变成了镇压和麻痹被压迫阶级的超人势力,所以宗教迷信思想已成了当时政治的根据,也成了奴隶社会早期包括历史观点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至少从殷商时代就是这样。(1)商:殷民的神本史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他们每事必卜,就是乞灵于上帝。他们以为,上帝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战争的胜败、年成的丰歉、以及生儿育女、风雨阴睛。(2)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周民尊礼史观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以史为鉴、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A.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一方面,不放弃对天的尊祟;另一方面,要执政者慎重拿捏权力,讲究统治方法,让奴隶和平民甘心处于被压迫的地位。B.以史为鉴:西周统治者有运用历史知识以巩固统治的目的。C.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西周统治者讲商代夏、周代殷的历史的变动,与天命搅在一起。他们认为,夏、殷的王权,既是天授予的,也是天收回的。(3)可见,西周的历史观依然是神意占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帝的旨意中,增添了“敬德”和“保民”的内容,比较商代一味讲无所不能而又空洞无物的“帝”,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国封建史学的萌芽(前 770前 221 年)1简要概述诸子百家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和内容。答:(1)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历史观是回归原始社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家崇敬自然,主张不以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则是要求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人的意志实现。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历史观是稳中求变。具体说,孔子是“信而好古”、“疏通知远”, 孟子是法先王和循环论,荀子是法后王,儒家的历史观主要是要向古圣先贤学习,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社会,已经带有比较明显的封建史学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历史观是进化变革。代表人物有商鞅和韩非子。依据历史发展而把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提出社会变迁和财富有关。(4)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历史观是循环往复,提出大九州岛说的历史环境论和“五德转移”(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代表人物是邹衍。驺衍“符应”论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历史观是尚同尚贤,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认为,国家政治组织起源于社会和人们的需要。由自然界而人类社会,由人类社会而社会的“礼义”制度,这种顺序所包含的层次,比以往的说明更加完整了。2春秋书法是什么?你对春秋一书作何评价?答:(1)春秋书法是指记事的方式或手段。通过特定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春秋书法总起来说就是侧重评断,慎字酌句,以周礼为指导思想,惩恶扬善。春秋书法的特点,是通过谨慎的用字来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至少从商代以来就发生的利用历史对国君进行劝说的作法,在春秋时期就有意识地扩展到了劝诫统治阶级的主要成员。(2)评价:A.春秋的意义:(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2)书法不隐的精神影响中国后世史德深远。(3)褒贬予夺的书法,对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4)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编年史著作。B.春秋的缺陷(1)记事简略。但是它记事过于简略,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2)没有情节和过程。记事不但简略,还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3)主观立场和思想严重。表达作者态度的方法使不少记载的字面意义违背史实。结论:春秋还只是我国编年史的雏形。自孟子特别是汉代学者鼓吹之后,作为经学的主要典籍,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它在史学史上的实际地位,并不像经学家们议论的那样高妙。3请谈谈左传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答: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的成书者当是鲁人的孔子门徒或七十子后学。有统筹规划、取舍剪裁、并有意识地显示某种历史联系的编纂方法,我国的历史著作,左传应当是第一部。(1)特点:1试图融各种史事为一书,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2取材广泛,善于运笔。3略古详今,分别主次轻重。4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5文字通俗清新,简洁精炼,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2)左传的思想倾向:1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2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在天人关系方面,作者基本上认为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负,生产的丰歉,直至世族盛衰、个人的祸福际遇等,是由冥冥中的神秘力量所规定的。3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1)宣扬天道是为了维护周礼;(2)周礼是评论史事、褒贬人物的准绳;(3)在维护周礼的同时承认诸侯的霸业;4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天德合一思想,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历史记述来维护周礼和治理好现实社会。统治者最终要面对的不是神和天道,而是老百姓即民。4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什么地位和影响?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史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善于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事,是我国历史文学的开山。(2)标志着中国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已基本形成,无论从史料价值或从历史编纂方法来说,左传都“自是一家书”。它的出现,说明我国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的面目已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史学有了巨大的进步。(3)用周礼作为评判史事的标准是西周史学传统,左传属于奴隶社会史学(4)作为保留春秋历史的主要史籍和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在史料、体例乃至思想上影响后世史学深远。5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典籍?答:战国时期,一方面各国仍按旧制续作国史,另一方面,私人史学著作不断涌现,是我国历史典籍获得第一次大丰收的时期。这一时期史官的设置,基本上遵循古制而略有变化。(1)水平落后中原的秦记和大事记(2)国君历史教本铎氏微和虞氏春秋;初级历史教本春秋事语。(3)侧重策谋说辞的战国策主要记载了继春秋以后到楚汉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难的言论。战国纵横家书(4)企图博古通今的纪年和世本小总结:从战国时期诸多历史典籍的编辑可以看出,当时自国君、谋臣、策士以至儿童学习历史的一般情况,也说明,在历史大变动时期,人们对历史经验普遍重视起来。当时的史官在继承以往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史学任务的认识酝酿着重大的转变,著作体例出现了新的探索和创造,史学范围有了空前扩大,历史文学在描写人物、以人明事上更臻于成熟,史料积累也更加丰富了。它们企图囊括古今、包罗万象,稽求国家成败教训的倾向,显示出代表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著作,已在孕育之中。第三章 秦汉,中国封建史学的诞生与确立(前 221后 220 年)1史记的著作特点是什么?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著作特点:(1)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2)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为用又交互配合的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3)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4)文彩焕然,跌宕有致,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2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什么样的?答:司马迂的历史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和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3“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和个人作用的地方和受天命影响的地方。司马迁的历史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3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答: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成就:(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是汉书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4班固在汉书里是怎么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答:(1)承继并发挥了五行相生、汉为尧后的封建正闰史观。班固发挥了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创始的五行相生、汉为尧后之说,建立起神秘的唯心主义的正闰史观。(2)利用谶纬神学对汉高祖刘邦及其家世进行神化和美化(3)竭力贬低那些与西汉皇朝前后相接或并存过的政权(4)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专制制度(5)奉儒家经典为至尊(6)大肆宣扬儒学谶纬化后的天人感应说5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答: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开创断代史纪传体,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2)汉书开创的封建正闰史观,成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学的统治思想(3)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4)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6请简单谈谈汉纪的史学思想。答:东汉荀悦(148209 年)著汉纪,汉纪则借鉴于纪传史汉书断代为史的作法,专写西汉一个皇朝的历史。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史学思想:1天人关系上的神意天命史观(1)汉纪中遍载西汉二百三十二年的灾祥,又常附以天人感应的解说。(2)自创天人三势说,“三势”皆由天定。(3)宣扬汉王朝正统论。2“综往昭来”的鉴戒史观1)“立典五志”的写史标准。(2)“极为治之本,尽君臣之义”的写史目的。3“应变济时”的历史变易思想。提出了“应变济时”的思想。他反对固守祖宗旧典,主张“古今异制,损益随时”,一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都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4.荀悦自觉地把写史同封建政治结合起来,公开宣称写史的宗旨并明确规定了写史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反映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需要,为封建正统史观的巩固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220581)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答:乱世裂变的魏晋南北朝,一方面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族统治者上层之间逐鹿中原,互相拼杀,刀光剑影,火海血波,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无穷的苦难;另一方面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奋起抗争,在艰难困苦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社会动荡,名教危机,儒学式微,学风自由,史学获得了巨大发展,掀起了中国封建史学发展的一个高潮。(1)官私修史热潮高涨,业绩突出A、官府设置专职史官“著作郎 ”:B、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C、史书的体裁和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纪传体史书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史书蓬勃兴起;起居注已跃居为史书的重要种类;典制类史书有一定发展;地理方志开始发达;人物传记、史注、史评等,也是这时期史学中的一些重要部类;涌现出一些新的史体,如实录和谱学D、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数量与质量有别总结:官私修史,热情很高,种类很多,业绩很好,珍品很少。(2)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学A、史学新分支学科谱学的内容及其源流B、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交际都看谱学C、谱学名家不少,谱学著述风行D、受谱学影响,人物传记极度兴盛E、纪传体史书中的列传和本纪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