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第1页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第2页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第3页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第4页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 1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天体所指的就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它包括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天体图片水星、月球、流星雨、哈雷彗星)这些物质都是宇宙的天体。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补充说明: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能自行发光的天体。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质量很大,呈云雾状的天体。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 千米,光年:94600 千米。410810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答: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地球自转具有怎样的地理意义。(1)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这样呢迎着太阳的那一面我们可以称之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我们称之为夜半球。由于地球是自转的,所以我们发现就出现了昼和夜的交替。所以第一个现象使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的周期以太阳为参照,它的自转周期是太阳日。所以说,在 24- 2 - 2 -小时当中,我们的昼夜就交替一次。这是地球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2)除此之外,由于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怎样的地理意义呢。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来进行公转的。那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位于东面的地区它总是先看到太阳,所以它的地方时就会比较早。而西面的地方时相对就比较晚。地球它的经线是有很多的,所以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地方时。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理意义的第二方面,地方时的产生。(3)关于地球自转还会对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一定的调整。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的偏转。偏转的规律则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处不偏。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 23 度 27 分。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原来是一个大火球。当火球慢慢变凉以后,表面就变得凹凸不平了。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海洋。凸出来的就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高山、陆地,这就是地壳。我们在地壳上进行各种活动,比如耕种、建筑以满足我们的生活。地球的内部是很炙热的。在地壳的下面是 2000 摄氏度的火热岩浆,这就是地幔。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 3 400 多千米,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于地球内部非常坚硬,温度非常高,所以没有人能进入到地球的内部,我们只能在地壳部分进行探测、开采。利用地壳中的能源为我们服务。这就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太阳辐射)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相态)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地貌)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能量流动)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异质性)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人类场所)第二章 地壳1.矿物、岩石的概念。P30-31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3 - 3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我们说,地球表面的元素有很多。这么多的元素,由一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矿物。一种或者多种矿物可以组成不同的岩石。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则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的。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P30-31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 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 2 为 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 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 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 5-6。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 5-6。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 6.5-7,贝壳状断口,性脆。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P31-36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 H2O、CO 2、H 2S 等) ;有多种结构如 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 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 SiO2Al2O3、Fe 2O3、FeO 、MnO 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 岩石重结晶明显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对这三大岩类的成因,做个总结。岩浆岩呢,是由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有花岗岩,这是侵入岩的代表;还有玄武岩,这是喷出岩的代表。沉积岩呢,是由于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是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每一中岩类,它的代表岩石是什么,同学们要了解。- 4 - 4 -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如橄榄岩、辉岩。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 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 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4)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如花岗岩、流纹岩。5.沉积岩的成因类型有哪些?简述其指示意义。P34答: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形成的;(烁岩,沙岩,粉沙)粘土岩: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状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页岩,泥岩,粘土)生物化学沉积岩:主要见于海像或陆像沉积物,成分较为单一。 (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6.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P35-36答:动力(碎裂)变质作用;角砾岩、碎裂岩、穈棱岩、接触(热力)变质作用: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接触交代(热液)变质作用:矽卡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7.什么是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P40答: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8.什么是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特征有哪些?(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答:地壳运动: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使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在地貌的表现就是构造地貌)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古)构造运动发生于第三纪末期以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1、地壳运动基本形式 无论古、新构造运动或者是现代构造运动,其表现的形式主要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是指地壳物质大致沿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挤压力,张力),形成巨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造成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5 - 5 -水平运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等,以及世界上其他许多高大山脉都系由水平运动所形成的。 垂直运动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又称“造陆运动” 。比如:我国喜马拉雅山上埋藏着大量新生代早期的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在几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2、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地壳运动具有非均速性,地壳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快的时候人们可以感觉到,如地震(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慢的时候人们很难察觉,许多构造运动的速率都在每年几个厘米幅度以下。但这种人类难以察觉的构造运动却是岩石圈运动的主流,正是这种缓慢的构造运动,在数百万年乃至上亿年的累积作用中,使地球表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在距今 4000 万年之前还处于一片汪洋大海,到 2500 万年前才开始升出海面,如今已成了世界最雄伟的山脉。构造运动的幅度也有大有小,如果一个地区的构造运动方向保持长时间不变,则构造运动的幅度就会相当大。如珠穆朗玛峰的上升幅度已经超过万米,如今依然在上升; 这是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N )和第四纪(Q )的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特征:1) 、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2) 、具有方向性;3) 、具有非均速性;4) 、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一般泛指一系列的弯曲岩层,而其中之一的弯曲为褶曲。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它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基本构造形迹之一。 我们的地壳是由各种岩层,岩体所组成的。岩层我们也叫地层。而在这里地层则弯弯曲曲,出现了褶皱。地层,向上弓起的叫“背斜”褶皱。地层,向下弯曲的叫“向斜”褶皱。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6 - 6 -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2、板块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汇聚型板块边界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此对冲、挤压、聚合,其构造活动异常复杂剧烈。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俯冲型,包括山弧海沟系和岛弧海沟系;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因而形成深海沟,以及海岸山脉或岛弧;(也就是说)当大洋岩石圈板块与大陆岩石圈板块,或者与另一个较小的大洋岩石 圈板块相遇 洋壳板块的比重较大 ,所受到的浮力较小 ,因此 ,它总是俯冲消亡在陆壳板块或较 小的洋壳板块之下,形成安第斯型 或岛弧-一 海沟系大陆边缘 ;碰撞型,亦即山弧地缝合线系;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聚合、互相推挤,形成巨大的山脉。因其处于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为地缝合线。也就是说,当汇聚边界两侧都是陆壳板块,由于两者 比重小所受浮力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进人另一个陆壳板块之下 的地慢中,两个板块最终碰撞 ,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平错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9.褶皱、断层的要素有哪些?P39-44答:1)褶皱:翼、轴面、核、枢纽、倾状、2)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10.举例说明什么是构造地貌。答: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貌。如平原(高原):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构造阶地:丹霞- 7 - 7 -地貌1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其意义。P38 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1、火山的类型:根据火山活动状况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影响火山喷发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岩浆当中受阻的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的含量;第二个就是岩浆中的硅石含量。硅石是元素硅和氧组成的化合物。12.举例说明火山喷发的类型。简述其特点。P50答:(1)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常可造成海底扩张,陆地上如冰岛拉基火山。(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A夏威夷型或宁静式:没有猛烈的火山碎屑物喷发,只有流动性的大量熔岩溢出B培雷型或爆炸型:喷发时产生非常猛烈的爆炸现象C中间型: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依喷发力递增次序再可分为: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型、维苏威型。包括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地表。多为基性熔岩, 形成熔岩被,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5、火山的分布目前全球有 2000 多座死火山,600 余座活火山。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火环”之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北美的科迪勒拉山脉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台湾新加坡印尼新西兰岛南极洲 ;地中海火山带:横亘亚欧大陆南部,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至喜马拉雅山以东与环太平洋火山带汇合。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北起:格陵兰岛冰岛亚速尔群岛圣赫勒拿岛。13.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P51- 8 - 8 -答:(1)灰渣火山堆: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2)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3)基性熔岩盾: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4)次生火山堆: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5)复合火山堆: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6)破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7)火山塞: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8)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15.简述地震的分布范围。P50-51答: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浅源地震为主 ,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 、大洋中脊带(浅源地震,多为小震,较大的地震多分布于转换断层处 ) 、东非裂谷带:5、地震的分布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带基本一致,主要是在各大板块构造边缘;全球可分为四大地震带(地震的分布呈一种有规律的带状称为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海沟岛弧分布。该带的地震多且强烈,全世界有 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其面积占全世界地震带总面积的一半。(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接合带分布;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地震数量约占全世界总数的 15,其中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有少量的中源和深源地震。(3)洋脊裂谷地震带:分布在各大洋的洋中脊部位,包括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和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该带地震数量不多,震级较小(一般不超过 6 级) 。(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等。此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地球的演化过程太古代第二个阶段是元古代第三个时期古生代、接下来又到了中生代、在下来,就到了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的近代史。从大约 6700 万年前开始,它是哺乳动物统治大地的时代。我们人类是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的。这就是地球的演化历程。- 9 - 9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1、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那些?P59答:干洁空气【氮(N2) 、氧( O2) 、氩(Ar) 、二氧化碳(CO2) 、O3) 】 ,水汽,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我们的地球大气是由多达几十种气体组成的。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氮气,它约占 78%,人类呼吸的氧气约占 21%,第三位的是氩气,约占 0.9%,还有就是氪、氖、氦,甲烷、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全部加起来也只不过只占 0.1%。2、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况?P63-65答:大气的分层据气温和气流运动分为 5 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对流层,特征:(1)厚度时空分布:夏季冬季;低纬度到高纬度厚度减小。 (2)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大约有十多千米。是一个充满暖湿气体的气层,富含氧气,这一层的气温,大约每升高1000 米,温度下降 6.5 摄氏度。 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 5055 公里范围。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水汽含量极少。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良好。平流层是大约距地球表面 1050 千米的地方。这是一个跟对流层完全不同的地方。这里的大气很稳定并且非常的干燥。所以,这里几乎没有天气的变化。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平流层中有臭氧层。它能吸收来自太阳的 99%以上的紫外线。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 8085 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 160190K;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水汽很少。平流层以外大约到 85 千米左右的高度,是第三个大气层,就是中间层。中间层有下热上冷的现象,并且会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这是一个让我们免受陨石伤害的大气层。大部分流星都在中间层里燃烧殆尽了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 800 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很小。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从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