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_第1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_第2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_第3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_第4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1 绪论1.1 问题提出: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得网络心理障碍现象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在接收能力强而鉴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美国纽约市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Goldberg)于 1994 年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疾病,并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倾向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1。网络成瘾倾向现象自从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而且青少年迷恋于网络以后,推理能力、支配性与智商降低,伴内向孤独、焦虑抑郁、自卑害羞、自负、警觉、情绪敏感、冲动、反社会性(non-conformist)等特征表现突出。患上网瘾综合征后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的满足,下网后有烦躁不安感,以上网虚拟空间来逃避现实生活环境;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损害;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和体质量(体重)减轻,精力不足,运动迟缓,免疫机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行为孤僻怪诞,丧失正常的人际关系;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在校青少年对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可获得性,这使得他们周围能够抑制网络成瘾倾向的环境因素被削弱,发生网络滥用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产生不同层次的网络成瘾倾向,经前人研究发现,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教育部门可以从青少年经历的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方面入手,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或者对有网瘾的青少年进行有效干预。针对此,我国也启动了专门的“虹”计划 2。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组成群体。由于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可获得性,家庭和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一般都比较宽松,这使得他们周围能够抑制网络成瘾倾向的环境因素被削弱,发生网络滥用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 2007 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的 9.72%,其中研究生(13.95%)和本专科学生(10.99%)中的网络成瘾倾向现象最为严重,其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远高于高中生(8.69%)和初中生(7.57%) ,仅次于失业者和无固定职业者(16.50%) 4。因而,对于网络成瘾倾向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特别是要关注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从而减少大学生向网络成瘾倾向方向发展。2 文献综述2.1 网络成瘾倾向的概念 本人把网络成瘾倾向定义为:重复使用网络并对其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从而影响上网者的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以致网络使用者在思想和行为上偏离现实生活,但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一种行为。2.2 人格特质的概念我们可是以发现有关人格结构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试图确定和标明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以用来描述个体行为。常见的特点包括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畏缩等。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这些特点时,我们称其为人格特质。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2.5 前人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状况进行了研究。1.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李望舒的 18西安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采用卡特尔 1 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和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 (K .S.Young)教授设计的网络成瘾倾向问卷 ,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西安市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不良的性格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相关 ,男、女生成瘾特点不同 ,网络成瘾倾向者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历史均明显高于非成瘾者 ,理科类院校学生的成瘾人数高于文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2.山东师范大学于宗富 1的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指出网络成瘾倾向是指由于不良或过度使用而对互联网络产生依赖感,导致个体在学习、工作、交往、健康等方面可能发生损害的现象。 为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倾向与非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于宗富的研究以山东理工大学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青少年上网情况及网络成瘾倾向现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 8.3%。 (2)不同性别、生源地、民族、年级、学历、专业等的青少年在网络使用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玩游戏为例,男生、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独生子女、专科生、理科生喜欢玩游戏。 (3)网络成瘾倾向组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组在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显著。男生较女生成瘾者较多,少数民族较汉族学生成瘾者较多,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成瘾者较多。由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上网成瘾。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心理健康因子明显低于非成瘾者。网络成瘾倾向有很深的内部动因,除了网络本身具有的易致瘾的特点外,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性别差异等,都是造成网络成瘾倾向的因素。3.侯友 7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在年级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二三四年级开始逐渐下降;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高的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民族上不存在差异;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上网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以游戏、娱乐、聊天为上网目的的大学生成瘾倾向高于其它上网目的的,尤其是高于以学习为目的的。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回归分析,生活事件的健康因子和其他因子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的高低没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精神质和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网络成瘾倾向是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上网交流时间、上网游戏时间、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上网交流时间、浏览信息时间、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生活事件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这种但是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多与少,在不同的地区是否相同,在大小城市地区之间是否相同,在国内不同地区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相关性是否一致,差异性是否一致,等等都是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深入探索的。3 研究方法3.1 研究假设在此我们假设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及其生活事件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1)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在性别、 独生非独生子女、生源地等群体特征上可能存在差异。(2)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网络行为、人格特质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3)人格特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可能直接或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4)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质可能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正相关。3.2 对象主要以河南省某市高校学生为被试,随即整群抽取被试 400 名。3.3 工具第一、自编被试自然信息调查表。该调查表用于获取被试简单的自然信息,主要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年龄、网龄等方面。第二、 “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 ,该量表包含如下 5 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倾向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 26 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倾向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倾向越高。这一量表综合了 DSM-1Y对各种成瘾症的诊断标准和对临床个案的观察,遵循传统成瘾症的诊断概念模式,依据侧重于心理层面和较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而编制的。初步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999 年测得再测信度为 0.83, 2000 年测得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 与 0.82 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2。白羽等(2005)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样本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和应用,修订后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 Cronbach a=0.90,达到满意,说明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 第三、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 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爱森克教授编制的, 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该问卷可靠性高,信度和效度都好,该测验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3.4 搜集数据的方法在全校的 16 个系别中,分年级随机抽取相应的班级,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由学生自行填写,当场收卷。抽样与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本次调查应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在被试填答问卷之前由主试做指导说明。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某市在校本科生 400 人作为研究被试,共得到有效问卷 355 份,其中男生 201 人,女生 154 人;理科生 113 人,文科生 242 人;一年级学生 91 人,二年级学生 93 人,三年级学生 87 人,四年级学生 84 人;独生子女 136 人,非独生子女 219人,城镇学生 162 人,农村学生 193 人,约有 58%的被试拥有个人电脑,但该校的校园网还在建设之中,学生们在学期中上网主要有三种途径:上网吧、在宿舍内接 ADSL 以及无线上网。采用 SPSS.17.0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4.1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方面在存在显著差异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方面在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而言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见表 1)表 1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别差异比较男(MSD) 女(MSD ) t p网络成瘾倾向 2.78060.4312 2.62860.4013 -3.018 0.003注:p0.05,p0.014.2 网络成瘾倾向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方面,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高的成瘾倾向(见表 2)表 2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独生子女(MSD ) 非独生子女(MSD ) t p网络成瘾倾向 2.68930.43086 2.324540.4191 -2.9018 0.003注:p0.05,p0.014.3 年级方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从表 3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年级方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二三四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见表 3)表 3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网络成瘾倾向大一( MSD) 2.75120.4215大二( MSD) 2.58760.4023大三( MSD) 2.48620.3971大四( MSD) 2.23610.4183t -2.9531p 0.003注:p0.05,p0.014.4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瘾倾向。表 4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城镇(MSD ) 农村(MSD ) t p网络成瘾倾向 3.043180.3951 2.86250.4123 -3.4609 0.003注:p0.05,p0.014.5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方面存在相关从表 5 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的高低没有显著的关系。 (见表 5)表五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E N P L 网络成瘾倾向 0.286 0.046* 0.089* 注:表内数值为相关系数,*表示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E 代表内外向维度,N 代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P 代表精神质维度,L 代表掩饰5 讨论5.1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分析与讨论由数据统计得出男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于女大学生,说明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倾向问题,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蒋钦的调查结果一致 19。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意对同伴、家长、老师倾诉,与女生相比,缺少相应的社会支持,当自己无法解决这些矛盾时,他们可能在网络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倾向。从成瘾程度上看,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男女差异可能与他们上网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从前人的研究中分析出男生成瘾大多是游戏成瘾 9,这与男生的自身的生理特点与大多数网络互动游戏多为暴力、攻击类有关。这类游戏符合男生的心理需要,男生容易深陷这种能够不断挑战并能挖掘自己另一方面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能够驾驭这种游戏也需要很好的手脑协调能力,因此,男生也会把谁玩的好看做是一促能力的象征。女生多为网络社交成瘾,大多数女生有感知细腻、情感体验深刻、依赖性强等心理特点。但是就其成瘾的程度没有男生深。5.2 网络成瘾倾向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分析与讨论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在网络成瘾倾向方面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倾向倾向,这与李望舒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 18。多年从事网络成瘾倾向研究的陶然曾经对 641 例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进行临床心理分析,结果表明,84.9%感到朋友较少,85%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感到孤独。陶然表示,如今的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长再对孩子控制比较严,孩子就可能会面临伙伴缺失的问题。现实中找不到玩伴,一些孩子便容易沉溺于网络聊天来结识朋友,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亲情的缺失也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属独生子女的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成瘾学生的家长往往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内心需求,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不少家长总是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而把亲子关系物质化,并一味地把自己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教育他们一定要出人头地。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显现出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很少显现出应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导致子女不愿向家长倾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而是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的途径。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家长固有的长辈为尊的传统观念较重,对网络游戏缺少理性认识,在得知子女接触网络游戏时,常以粗暴的方式加以禁止,使得这些学生对家长失去信任,同时,出于青春期高度的叛逆心理,他们更加亲近网络游戏。有的学生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当他们远离父母后,觉得少了父母的约束,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时间,追求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留恋于网络的虚无缥缈。也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5.3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与分析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成瘾倾向中,大一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这与侯友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 7。这说明大学生随着自己年年级、年龄的成长网络成瘾倾向的程度在慢慢下降。由于年级不同大学生面临的课时与学习压力也不同,由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也不同,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不断的增长。5.4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与分析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生源地主存在差异,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存在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程度。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农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城镇大学生是不一致的 4。但与个别专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造成这种不一致的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三个原因:1.由于被试的来源不同造成的,2.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是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3.两个城市的城乡差异也可能是造成两个研究不同的原因。从上面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区,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是不同,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到网络成瘾倾向,因而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应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提供理论指导和干预。5.5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成人格特存在显著相关的讨论与分析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的高低没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精神质和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这说明在网络人格特质方面,精神质与神经质方面有很显著的相关。在网络成瘾倾向与内外向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与非成瘾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比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前人关于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质方面中内外向因素的研究方面有两种结果,第一、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与非成瘾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比非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内向,非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相对更开朗、外向 15。第二、而尹承德、邱建国认为性格偏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 12,而周爱保在用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研究时则发现外倾性与网络成瘾倾向成零相关 19。而通过 EPQ 和大五人格量表研究时,许多学者都发现网络成瘾倾向与神经质呈正相关,而且焦虑水平偏高,情绪不稳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由于本人水平、经验都不是丰富,所以在这也不敢多加妄言,但是,本人认为,性格的内向性与网络成瘾倾向是有一定关系的,只是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个人,存在不同而已。在神经质与精神质方面,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进一步回归分析,精神质和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倾向。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具有较多的紧张性的人格特质,而具有较少的幻想性的人格特质;他们还表现出更多的怯懦性而不是果断性的人格特点。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得分越高,在神经质方面越表现为焦虑、高度紧张、情绪不稳易变,大喜或大悲快速转换,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往往过分。同时,另外一种极端刚表现为情绪反应缓慢,强度很弱,有时给人一种情感反应缺乏的感觉。并且,在次级人格因素上表现得越内向、越感情用事、越焦虑。网络成瘾倾向得分越高,在精神质方面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人、敌意、缺乏同情心、攻击行为、行为常怪异。 5.7 研究不足以及展望研究方法的单调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这必然受到调查对象的主观影响,如网络成瘾倾向问卷能真正反映研究对象的成瘾程度值得商榷,因为真正的网络成瘾倾向者可能并不屑于认真填写问卷,或者有意说轻自己的成瘾的程度,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情况,要完全克服这些缺点,除了要求研究对象身边的人协助报告以外也可以部分采用观察法直接在学校机房或者社会网吧机构中安排严谨的研究程序,观察使用者使用电脑的时间,使用的服务,最后不记名登记使用者个人资料,甚至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得出一个校正系数之类的提高问卷的效度;对合作的研究对象也可以采用访谈法以了解人格与成瘾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而且受到了地区的限制,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展到社会成人,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群。6 结论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某市在校大学生 400 名为被试,运用“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 、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在年级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二三四年级开始逐渐下降;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高的成瘾倾向。 (2)大学生网络成瘾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瘾倾向。(3)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倾向,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倾向倾向的高低没有显著的关系。参考文献1于宗富.网络成瘾青少年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082姚建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