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研究_第1页
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研究_第2页
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研究_第3页
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研究_第4页
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蒙问候语对比研究摘要俄罗斯著名教育学家 SUKHOMLINSKY 曾经说过“语言是人类心理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而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首要的一步就是互致问候。人们在见面时互相问好,表达关心与问候,并且通过相应的问候礼节表现一种真诚和尊敬。人们之间的沟通交际离不开问候语的应用,问候语是各个民族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问候语是敲开言谈之门的重要方式,也是切入话题内容的一种导入方式。问候语运用的好不好有时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本文旨在研究汉语和蒙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汉蒙问候语的一些共性,同时对其在内容、称谓和习惯方面的差别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关键词:问候语 分类 文化内涵 差别目录摘要-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二章 问候语的定义及功能-2.1 问候语的定义-2.2 问候语的功能-2.3 问候语的特征-第三章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和文化内涵-3.1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3.2 汉语问候语的文化内涵-第四章 蒙语问候语的分类和文化内涵-4.1 蒙语问候语的分类-4.2 蒙语问候语的文化内涵-第五章 汉蒙问候语的对比分析-5.1 汉蒙问候语的相同点-5.1.1 关于互动性-5.1.2 关于主题-5.2 汉蒙问候语的不同点-5.2.1 内容差别-5.2.2 称谓差别-5.2.3 习惯差别-第六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原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目录第 1 章 绪论 .4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4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4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5第 2 章 问候语的定义及功能 .62.1 问候语的定义 .62.2 问候语的功能 .62.3 问候语的特征 .7第 3 章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 和文化内涵 .93.1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 .93.2 汉语问候语的 文化内涵 .11第 4 章 蒙语问候语的分类和特征 .144.1 蒙语问候语的分类 .144.2 蒙语问候语 的文化内涵 .16第 5 章 汉蒙问候语的对比分析 .205.1 汉蒙问候语的相同点 .205.1.1 关于互动性 .205.1.2 关于主题 .205.2 汉蒙问候语的不同点 .215.2.1 内容差别 .215.2.2 称谓差别 .215.2.3 习惯差别 .22第 6 章 结论 .24参考文献: .25附录 .27致 谢 .28原创性声明 .29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9第 1 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人们在见面时互相问好,表达关心与问候,并且通过相应的问候礼节表现一种真诚和尊敬。问候语是人类的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使用问候语。人们之间的沟通交际离不开问候语的应用,问候语是各个民族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由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随着蒙古国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当今学习和研究中文的蒙古人人数也日益增加,因此深入研究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我们两国人民思想观念,了解作为人类语言文化基因的问候语并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此次研究工作,重点搜集蒙、中文各种问候语,并深入研究了如何正确地运用和掌握汉蒙问候语的不同和相似何在,主要通过问候语概述了蒙古人和中国人的心理观念的特点,具体就是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方面的景观。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已经做了许多相关课题的研究。国内(蒙古)有种族学研究者哈.尼玛布深研蒙古语中的问候语及其如何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情况,并在有关蒙古风俗习惯大、中、小简明词典、 “最敬重之习俗” (1991 年) 、 “现代蒙古族风俗习惯” (1997 年)等作品中详细反映蒙古语的问候语并进行了分类。博士、教授乔.鲁布桑贾布从语言特点出发研究蒙古语中的问候语,并先后在“蒙古人问候礼仪” (“宣传员”杂志 1988 年、刊期号 5、19-22 页) 、 “尊重民族语言文字”(“真理报”1988 年、刊期号 179)等报纸上撰写了论文。国外有 (中国)钱厚生 (1996)从会话分析入手来界定,认为问候语就是从开始接触到打开话题之前的部分,曲卫国,陈流芳 (2001 )对招呼和问候的区分做了一定探讨,也涉及到了寒暄。他们认为招呼,问候,寒暄并不是相同的语言行为,认为“打招呼是指交际双方在进入共同的视野或一方进入另一方视野之内,交际一方为了表示友善的认可向对方实施的语言行为” 。蒙古和中国学者主要从运用特征出发而研究蒙、中文的问候语。而从两国人民心理观念特征出发,重点搜集蒙、中文问候语则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是作为此次研究工作突出特点。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本文研究了汉蒙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汉蒙问候语在内容,称谓和习惯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方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第一章 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简要说明汉蒙问候语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第二章 具体介绍了问候语的定义和功能、特征第三章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和文化内涵第四章 蒙语问候语的分类和文化内涵第五章 汉蒙问候语的对比分析,从互动性、问候主题方面探讨汉蒙问候语的相同之处,并分析了汉蒙问候语在内容、称谓和习惯上的差别。第六章 总结,得出结论。第 2 章 问候语的定义及功能2.1 问候语的定义问 候 语 人 们 在 见 面 的 时 候 互 相 打 招 呼 , 表 示 友 好 与 尊 敬 的 一 种 方 式 。 问 候 是人 们 见 面 时 最 直 接 、 最 简 便 的 礼 节 , 主 要 适 用 于 双 方 见 面 时 , 当 对 方 向 自 己 或 者自 己 向 他 人 问 好 , 互 相 表 达 关 切 用 以 联 络 感 情 的 情 形 。人 们 在 见 面 的 时 候 , 往 往 会 因 为 社 会 关 系 及 人 际 交 流 的 需 要 , 说 出 一 种 语 言来 拉 近 彼 此 的 距 离 , 这 就 是 问 候 语 。 问 候 语 短 小 简 单 ,是 人 们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最 常 用一 种 的 重 要 交 际 口 语 。 问 候 语 不 是 为 了 表 达 观 点 或 者 交 流 信 息 , 而 是 用 来 在 人 与人 之 间 建 立 一 种 保 持 亲 密 , 拉 近 彼 此 距 离 , 促 进 形 成 一 种 亲 近 融 洽 的 社 会 关 系 。 所以 问 候 语 的 作 用 很 简 单 , 就 是 礼 貌 性 的 打 招 呼 并 表 示 友 好 和 尊 敬 , 这 样 有 利 于 拉 近彼 此 距 离 , 展 开 进 一 步 交 流 。问候语必须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情况下应用,它不是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彼此交流。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问候或者自己对别人的问候得不到回应,就会感到失去颜面,双方都显得尴尬,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交际行为更无法维持彼此的友好关系。问候语在联系双方感情方面起到了一种纽带的作用,它满足了人们打破陌生展开交流的需求,并且从礼节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某种互相尊重的情感需求,并且可以通过纽带将这种情感需要的维系下去。 2.2 问候语的功能问候语是 人 们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最 常 用 的 一 种 重 要 交 际 语 言 ,它在语言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候语,说话的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对方的态度,同时也促使双方开始了进一步交流问候语在联系双方感情方面起到了一种纽带的作用,它满足了人们打破陌生展开交流的需求,并且从礼节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某种互相尊重的情感需求,并且可以通过纽带将这种情感需要的维系下去。问候语是一种表达真诚与敬重的礼仪,并且通过温馨的问候礼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关心。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各个民族语言共有的习惯之一。问候语运用的好不好有时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问候语的首要功能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表达善意,进行进一步交流的推进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问候语是一种双向的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问候语为人们进行下一步更深度的交流做铺垫,对人们之间的谈话的方向做出判断,具有一种打开话匣子的功能。问候语的另一项功能就是通过使用简单亲近的问候语来拉近彼此距离,形成一种社会互信,避免交际中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问候语是一种一问一答式的互动交际行为,每个人都表现出通过语言行为尊重他人而又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性语言行为的双向沟通模式。问候语是一种表达真诚与敬重的礼仪,并且通过温馨的问候礼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关心。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互相认可,其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非同一般。2.3 问候语的特征问候语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一种普遍形式,是一种表达真诚与敬重的礼仪,是一种人们在相互见面时表达对对方尊敬与关心的交际行为。首先,问候语的内容是随民族文化习惯不同而不同的,在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被认为是合适的问候,在另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也许不是合适的。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是应随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问候语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问候语具有时代性,问候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随着社会时期的变化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随着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问候语也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1、问候语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所以其问候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语言的问候方式也有一些差别。有的民族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所以谈论一些诸如天气等与个人隐私无关的内容,这样不仅避免了谈论个人信息又可以通过问候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中国,自古以来老百姓们最关注的是温饱问题,所以“你吃了吗?” ,既简单又能真实的表达人们相互关怀的心情,成了一种典型的问候方式。不同国家民族的人问候的内容不同,但是它在交际中的作用完全一样,即维系人际关系作用。由此看来,人们在用问候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并不注重获取什么信息,而是为了维系某种社交关系。所以说问候语的方式比问候的内容更加重要,构成问候差异的原因和文化的民族性有较大关系。 2、问候语的时代性问候语具有时代性,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与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刚刚建立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时期,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落后,还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社会时代,老百姓主要关心吃饭的问题。所以“吃了吗?”这一问候语在那时候被普遍运用,到了今天“吃饭了吗?”仍然是中国人标志性问候语。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最关心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将人们带进了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与网络相关的问候语“在线吗?”也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带来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年轻人中也盛行“hello” “嗨!”等西方式的问候语。问候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随着的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问候语也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 问候语的这两个特征阐明了在任何民族和时期,它在人际交往中都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其目的也许不是为了交流思想和观点,而是为了打开话题,营造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或者建立彼此友好的关系。第 3 章 汉语问候语的分类和文化内涵3.1汉语问候语的分类汉语问候语的问候内容比较具体,着眼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体验为话题。根据问候内容、形式的不同,问候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祝福式问候语、谈话式问候语、赞美式问候语、寒暄式问候语、关切式问候语、称呼式问候语、肢体式问候语。1、祝福式问候语在中国的问候语当中,祝福式问候语是问候语最常用的和最流行的。见面送祝福没有什么禁忌,人们也乐于接受,祝福式问候语在一年不同的季节和节日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也可以根据一天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祝福式问候语,对不同的人也可以用不同的祝福式问候语。比如:中国问候语中,新年问候除了“新年快乐”外,比较传统的祝福式问候语还有“恭喜发财” 、 “新年吉样” “万事如意”等;对于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祝福式问候语,比如对新婚夫妇可以说“新婚快乐” 、 “白头偕老” 、 “早生贵子”等;对老人可以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越活越年轻” ;对学生可以说“祝金榜题名” 、 “祝学业更上一层楼”等等。2、谈话式问候语谈话式问候指的是在公共场合或者谈话人彼此都对对方不太熟悉时,交际的一方会找个话题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引起对方的注意。谈话式问候语是一种开放式的互动问候方式,是说话者按照当时的情况所说的问候语,通常针对一个事件发言,可能是描述对话者的举动、揣测对话者正要做的事情、一种开放式的问题、向对话者出现在预期之外的反应或有一段时间没见面和符合节日的情境而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一问一答彼此互动,以此来互相了解,慢慢进入更深层次的交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熟人之间较少使用这种问候方式,因为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形式的问候显得态度不够热情,人际关系也显得过于生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强调人的社会性。为了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打招呼时细致入微,看到什么就问什么,甚至好多时候明知故问,典型比如 “吃饭了吗?” 、 “上哪儿去呀?”等,充满了东方式的人情味儿。 ”再比如,在坐出租车的时候,的哥经常会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活跃彼此的尴尬气氛;在医院里打针的时候,护士为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和减轻痛感,也会问病人一些问题;在旅途中,刚认识的旅客会相互询问一些适当的问题,以打发旅途的寂寞等等,这些都属于谈话式问候。3、赞美式问候语俗话说“好话不嫌多” ,人人都爱听顺耳的话,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问候语,也可以采用赞美的方式向对方致意,这就是赞美式问候语。例如,在大街上看到单位的女同事,说一句:“你今天的打扮真漂亮,我都差点没认出来是你” ;当到邻居家串门看见主人的儿子还在学习时,可以说:“每天都见你儿子学习,真用功!”也可以夸奖女主人:“你真贤惠,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在邻居和熟识的同事之间的称赞式问候语还包括对别人工作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奉承,早上上班在办公室同事相见,可说“你来得真早呀!”下班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