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敏现象的发展心理学分析_第1页
邹伟敏现象的发展心理学分析_第2页
邹伟敏现象的发展心理学分析_第3页
邹伟敏现象的发展心理学分析_第4页
邹伟敏现象的发展心理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专题期末作业(论文)任课教师: 刘文理 年 级: 2016 级 专 业: 应用心理 学 号: 2120161985 姓 名: 沈泽南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邹伟敏现象浅析及对策【摘要】每年,浙江海宁老者邹伟敏都会因参加高考、考研引发关注,通过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人生发展经历可以发现,其做出这一行为的动机实为空巢老人缺乏社会支持的一种变相反应,且在媒体的强化作用下,形成了类似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为防止更多邹伟敏式现象出现,可以通过加强物质保障、培养自养意识、提供情感支持来改善。【关键词】 发展 心理 邹伟敏 动机邹伟敏,一个未婚的老者。2003 年以来,他 6 次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屡屡落第又屡屡复考而成为嘉兴的高考名人。2014 年起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连续两年参考均因未过国家线而失败。2016 年第三次报考研究生。邹伟敏每次参考都会引起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在这位“考研爷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背后,鲜有人分析他的动机,本文将从邹伟敏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对以邹伟敏为代表的空巢老人精神空虚情况提出部分建议。一、邹伟敏人生经历概述2016 年 12 月 24 日,2017 年度考研初试正式拉开帷幕。在今年的考试考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浙江海宁 75 岁的邹伟敏又来考研啦!他也可能是本次考研初试中全国年纪最大的考生。在此之前,从 2003 年起他已参加 8 次以上大型考试。其中包括五次高考,三次考研。此次已是他第四次再战考研。据媒体报道,2003 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成为一所大专的进修生。此后他又参加专升本考试,成为嘉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但他并不满足,又有了考研的打算。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邹爷爷的考研复习资料已经厚到可以装满布袋。邹伟敏告诉记者,他于 1941 年 11 月 24 日出生在海宁硖石,家中兄妹有 7人,他排行老大,父亲曾在硖石百货商店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我自小就爱学习,六七岁时进入硖石一小读小学,接着又读了初中和高中,1960 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物理系,但那时正值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回家,开始打工谋生。”对于曾经的失学经历,邹伟敏仍有介怀。1961 年后,他换过不少工作,如售货员、仓库管理员还断断续续做过 10 多年代课老师。不过,这些职业不算理想,邹伟敏觉得自己应该做科研这类“体面又讲究”的工作。“1979 年恢复高考时,我由于超龄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直到后来国家高考政策重新调整,取消了年龄限制,我才在 2003 年以爷爷考生的身份第一次参加高考。”邹伟敏向记者回忆,那年,他的第一志愿填报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放射仪器专业,但由于分数有限,没被正式录取,只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进修生。为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邹伟敏一边在该校做进修生,一边继续备考。在接下来的 5 年里,他又 4 次参加高考,并最终于 2008 年被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录取,成为一名专科生;2012 年,他又成功专升本,成为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今年 6 月,我从嘉兴学院本科毕业,拿到学位证书,还荣获了最美青春浙江省第一届十大感动校园人物,在浙江大学领了奖!”邹伟敏说,正是一路走来的这些收获,让他有了继续报考研究生的想法。老人从未娶过亲,无儿无女,现在的生活来源只有每个月 560 元的低保,每天的生活费为 8 元钱。为节省 1 元钱的盒饭外送费,他坚持不让别人送餐上门。“以前自己买菜做饭,半天时间就没有了,看书的时间是很紧张的。”“他们给我评奖什么的,其实我心里挺平静。因为我学习是享受求知的过程,学习是乐趣,让人受益。一般人也许这个年纪就不再学习了,但世界上还有特殊的人。”邹伟敏幽默地说,“我喜欢学术,就是 academic。年纪大了,但是学习的时候还是可以 focus(集中注意力) 。”接受采访,邹伟敏时不时用英文单词来表述。谈吐幽默,思维敏捷,又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朝气与活力,老年人的特征此时在他身上荡然无存。经过一辈子的辛苦劳作,很多和邹伟敏同龄的老人都停下了奋斗的脚步,开始安享晚年。然而邹伟敏却不这样看,他觉得自己必须学习、追求目标、实现理想。“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如果停止读书,心里会感到空虚,人总要有志向,有追求,活到老学到老。”说到这里,邹伟敏的态度很坚决。二、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邹伟敏现象分析(一)发展心理学流派的基本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 12岁到 18 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 18 岁到 25 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从邹伟敏的人生经历来看,他 19 岁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物理系后,因历史原因而辍学,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让他对“我是谁”,“我将来发展的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自我同一性问题的回答上出现了错误。由于前一个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对后续发展阶段也造成了影响,邹伟敏至今没有婚恋生子,没有在成年早期因婚姻而发展到亲密感,导致使他在成年期没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从 25 岁到 50 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产生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感。邹伟敏至今没有婚恋生子,没有像埃里克森说的那样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因此,邹伟敏很容易就停留在他年轻时的世界里,一直为没能上大学而遗憾,这也是他为何持续不断选择考试的原因。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第八阶段是老年期(成年晚期),从 50 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年过 7 旬的邹伟敏知道自己的寿命有限,但尚未完成科研这类“体面又讲究”的工作,其实心里是非常着急的,因此,他也非常急于去实现这一上大学、读研究生的愿望。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华生的心理发展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概率随之增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行为是由伴随他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我认为,邹伟敏热衷于考试,首先是由环境造成的。出生于 1941 年的他,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的工人阶级,在当时那种家家户户条件并不好,社会普遍不重视教育的情况下,邹伟敏六七岁就进入硖石一小读小学,接着又读了初中和高中,显然他的父母对受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也知道,自己学习成绩越好,就越能受到父母的喜爱。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因此,他热衷于学习、考试是从小家庭环境造成的。而他晚年不断参加考试,又可以视为是媒体不断强化的结果。老人第一次参考,可能是为了满足多年来的心愿,但“爷爷考生”这一新闻点被媒体记者关注到,邹伟敏意外地收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他来说是一生不曾经历的事情。之后,每次考试,每次都有受到关注,直接强化了他不断参加考试的想法,满足了一个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关注的心理需求,这也使得他不断进行考试这一行为。(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1.小学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向或愿望)。小学生学习动机包括回报动机、求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利他动机、学业成就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常常将心智用于内省,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正如前文分析,邹伟敏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父母的认同,这是一种外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而在邹伟敏顺利考入大学后,因各种原因辍学时,他的心里对这一现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他害怕父母因此对他不再认可,同龄人对他不再崇拜,心中难免自卑以致偏执。2.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重,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工作及人生其他各方面的成绩,承担和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对社会的新的适应,获得自身的发展,并对人类作出贡献。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中期个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根据控制理论,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合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陈勃等根据控制理论,考察了成人在解决人际性问题时的策略取向,总体上 2575 岁的中国成人,次级控制的人数比例最大,初级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人数比例均较小。辍学以后,邹伟敏从事了售货员、仓库管理员等工作,还断断续续做过 10多年代课老师。尽管他觉得这些职业不算理想,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坚持做了这些工作,这也体现了成年人次级控制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但邹伟敏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科研这类“体面又讲究”的工作,邹伟敏说,“1979 年恢复高考时,我由于超龄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直到后来国家高考政策重新调整,取消了年龄限制,我才在 2003 年以爷爷考生的身份第一次参加高考。”,从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放弃初级控制的想法。3.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国外研究发现,人到成年晚期,个性虽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持续稳定的,而且稳定多于变化。就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各人的个性特点是各人年轻时个性的继续。人到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研究者指出,社会支持、一般智力效能感、家庭经济状况可以正性预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积极情感和体验,降低老年人的消极情感和体验。我们可以把媒体对老人参加考试的关注视为一种社会支持,每次考试,每次都有受到关注,满足了一个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关注的心理需求,增加了他的积极情感和体感。作为一种空巢老人,他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这样的一种体验,因此,他会通过不断考试吸引关注的方式,来获得社会支持。总的来说,邹伟敏不断参加考试的行为,可以视为成年晚期个体在完成人生心愿过程中,意外获得社会支持,并为个体察觉或意识,而引起个体以获得关注为目的的不断重复的尝试性行为。三、减少邹伟敏现象等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对策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统计的我国老年人口家庭居住、健康照料供养状况报告,我国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长,已占比重达 3177。据相关部门预测显示,2030 年2040 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点,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将达到 3040。而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空巢家庭、留守老人数量未来还会呈现增多趋势。为避免邹伟敏式的现象大量出现,可以从提高物质保障、加强老人自我意识建设和强化非正式支持主体关注等方面入手。1.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力度收入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本质问题(周祝平,2009)。赵芳(2003)研究发现,空巢老人主要依靠非正式供给体系(家人或亲戚),而不是正式供给体系(政府或社会团体) 进行经济供养,甚至大多数有行动能力的老人需要依靠自身劳动获得经济供养。李明顺(2009) 等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经营效率低下,加之农村商业保险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人缺乏保障。总之,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还是很匮乏的。以文中邹伟敏老人为例,他的生活来源只有每个月 560 元的低保,每天的生活费为 8 元钱。为节省 1 元钱的盒饭外送费,他坚持不让别人送餐上门。从中可见,老人经济状况非常拮据,这也是促成老人持续考试的一大动机。因为,一方面,进入高校后,校园食堂价格较社会餐饮单位相比,价格非常实惠,且获得学生身份后,老人的物质生活将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得到学校保障,不再需要考虑每日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老人在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考试学习上,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为此,政府应提高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在农村养老模式选择中的职能。政府应将构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纳入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方针,把居家养老作为一个适宜长期发展的方向,明确制定养老政策,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政府要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扩大社会扶持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培育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意识所谓精神自养,是指老年人凭借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研究显示,农村空巢老人严重缺乏精神自养意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改善精神生活的意识,儿女又不在身边,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感、孤独感和无用感等,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从邹伟敏老人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推断,老人内心其实存在很大的焦虑感好和无用感。邹伟敏在辍学后,做过售货员、仓库管理员还断断续续做过 10多年代课老师。不过,邹伟敏觉得,这些职业不算理想,自己应该做科研这类“体面又讲究”的工作。由此可以判断,邹伟敏希望此生有一个大作为,但基于此前高考年龄限制等现实原因而无法实现。当高考放开年龄限制后,邹伟敏再次燃起希望。人至暮年的他,心里不免焦虑,急于求成。因此,老人们一方面,在思想上,要调整心态,开阔心胸,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老年人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面对子女无法陪伴,既不要怨恨子女也不要自暴自弃,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及时积极地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老年人要有意识地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并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认识新事物、主动结交老年朋友、参与老年人组织或活动等,使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而有意义。3.强化非正式支持主体关注湖州师范学院王玲凤等在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之处,从支持的对象看,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是子女支持和配偶支持,其中子女支持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配偶支持次之。子女要在物质赡养的同时注重精神赡养。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不仅应该在生产中互相帮忙,生活上彼此悉心照料,更应该在精神上相互安慰,相互理解,彼此沟通。其他亲友和邻居的帮扶和关心是重要补充。华东师范大学崔丽娟、秦茵等在养老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则指出,社会机构的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双方都认为,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是情感支持。根据调查,老人的情感慰藉主要来自于配偶、儿女、朋友或邻居这些非正式支持主体。但我们也要重视社区居家养老精神服务体系,使空巢老人在不远离自己家庭的同时,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让社区成为精神养老的重要依托。可以以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为平台,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养老服务项目,如居家探望、文化娱乐、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日间照料等服务。【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5042吴瑞君入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13(11):3536 3陈建兰经济较发 i 嬷农村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