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_第1页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_第2页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_第3页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_第4页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题目: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姓 名: 陈彦红 学 号: 10709130132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7 级 系 别: 人文科学系 完成日期: 2011 年 6月 指导教师: 张黎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7 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关键词:路遥 乡土小说 怀恋 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 , 风雪腊梅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 在困难的日子里 , 人生 , 平凡的世界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是当代表现乡村生活的史诗性巨著。路遥的作品多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展现了黄土地上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作品中表现的也是他所谓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作品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以此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也体现出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然而这里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他把对故乡的依恋由固守土地转为精神的向往。与此同时,对于土地的热恋便成了他一贯书写的主题。在路遥的全部作品中,土地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农村社区生活和传统农业文明。二是与土地、底层生活相关联的人的系列,可称为“土地母亲人民实践”形象系列。三是指一个大的意识系列,如给人无限启示、又引发无比亲情的家乡山水风情等 1。一 路遥乡土小说简述1.1 关于乡土小说乡土世界历来是众多作家抒写的对象,然而在对乡土文化的抒写中,却又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2。而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给后来的乡土小说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乡土小说在于对乡村的文化启蒙,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以批判的姿态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30年代的茅盾等人的乡土小说主要宣扬乡村激烈的现实政治变革。40年代的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柳青,周立波等宣扬山乡巨变。这种改变乡村的创作思想也引领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所表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纯美和谐的乡土世界,带有虚幻色彩。后来的以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黄土文学流派” , “他们把黄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时代变迁作为创作主题和终极目标。他们身上有秦人般的狠劲,憨劲和倔劲,像农人种地般写作,他们的作品也像黄土似的厚重,大气和本色。其作品也表现出黄土地般的厚重大气。 ”黄土派文学发端于柳青,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黄天厚土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传统,宏大叙事和史诗追求是他们的艺术风格。路遥是黄土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是他的艺术追求。他的乡土小说对城乡交叉地带进行关照,体现的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的历史现状,真实的表现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且始终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出路,是农本文化的代言人。乡土小说是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17它更多的表现出1 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 ,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第 77页2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2页。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哀叹。在后现代化德乡土小说则呈现出一些文化移植、文化断裂、文化碰撞等等一些矛盾状态。乡土小说具有你浓厚的乡土味,这类作品中大多农村生活气息较浓。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大多是富有地道的乡土味的。它发源于土地,歌颂土地,展示农村生活面貌,同时又体现城乡融合的整个过程。乡土小说的题材多选自对故乡生活和童年往事的回忆,作品充满清新、刚健和朴野之气。这类小说穿插各地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因而充满泥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作家大都是寓居都市的乡间游子,他们所表现的乡土生活,都隐含着浓郁的乡愁,作品带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乡土小说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人物和环境关系的展示,因而人物性格既鲜明生动,又真实可信。大多数乡土作家在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二)农本文化的忠实守望者路遥路遥在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他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忠实歌者。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不同的是,路遥的乡土小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农本文化小说。他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乡土,对农民文化的热爱和礼赞。他用生命之笔抒写了他独特的乡土世界,抒写了当代乡土中国儿女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和理想,以及他们遭遇的社会现代性转型期使其产生的生存与心灵困境。路遥所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期对其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他的作品中对于转型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抒写。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和态度。具有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现实主义精神是 40 年代“社会剖析派”在当代的一种延伸,而路遥深受柳青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因此,路遥成为了乡土的礼赞者,是农本文化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和代言人。他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乡土,人生等的思考。二 广大农民的歌者路遥从小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那片土地上,那里贫困落后。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着。而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和这里善良淳朴的乡民们养育了他。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也就更能深切的体会到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生活的困苦与命运的艰辛。于是,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他把笔触伸向黄土高原这块古老的土地,展现这里一代代人的生存状况。正如路遥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 1。他始终以浓重的乡土情感来展现最为普通的农民和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生存状态。尽管路遥从小在饥饿与贫困中度过,但是对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乡村乡民有着深厚而凝重的挚爱。同时,又对这里的愚昧落后充满了忧虑与哀思。1 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页2.1 塑造了朴实劳动者形象作为乡土作家的路遥,深受厚重的乡土文化与乡情的影响。在作品中,他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对于乡土的挚爱。陕北这块广博的土地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性格气质。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朴实,强悍豪爽。人生中的巧珍可以说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美丽大方,善良宽容,坚强朴实,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的向农村青年高加林表白自己的爱情,并以农村女性的温柔体贴去全心的爱他。虽然最终高加林抛弃了她,但她并没有怨恨他,而是更加坚强的生活着。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她毅然阻止了姐姐向加林报复,还向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说情让给加林安排一份工作。这是多么宽厚深沉的爱。传统道德中的人性美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顺爷爷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朴实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以饱经世事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影响着包括高加林在内的农村青年。他身上体现出了在土地上勤劳耕作的老一辈农民朴实忠厚的黄土文化精神和浓厚的乡情。孙玉厚老人赡养母亲,供养弟弟,抚养儿女,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这也正体现了传统伦理中亲情的厚重。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当他担心乡里人会厌恶他时,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乡亲们的安慰让加林感动,“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他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他,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现了农民身上那种诚挚,宽容,善良的浓浓的乡情美。在困难的日子里中, 马健强考上了县中,但家庭的困顿使他面临辍学的危机,此时,乡亲们给了他物质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慰。尽管“全村人都饿的浮肿,仍然把自己那一点救命粮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孙儿们孝敬他们的几个玉米馍,也颤巍巍的塞进我的衣袋里。”乡村农民那种朴实,善良,互助的美德在路遥笔下得到深刻的体现。正如路遥借马建强之口所说“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续到了现在”。孙少安和孙少平是路遥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安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同样,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他从懂事起就明白了要帮助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对家人相濡以沫的爱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而从来没有怨言。并总是以真挚的爱为家人付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伦以及传统美德的深切思考。除了对家人的爱,他也同样真诚的为乡邻着想,在他开办砖厂率先开办乡镇企业,物质上得到充裕之后,并没有忘记乡邻,他把村子里闲散的劳动力接纳到自己的砖厂,为他们解决了物质上的困境。他继承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淳朴善良,勤劳厚重,也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孙少平是新的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他从一个忍饥挨饿的学生到乡村教师,再到揽工汉,最后成为了煤矿工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作者体现了他积极进取,不断的超越苦难,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他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也是众多黄土地人们所共有的。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热爱和理解,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他们那艰辛曲折的生活的同情。路遥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简单的好人坏人之分的方式,他作品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更多的是一种“分不清是好是坏的” 1人物。即使是马占胜,田福堂,王满银这类反面人物身上也有着人性美。这也是路遥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2.2 对黄土地的深情赞美正是贫瘠的黄土地给予了路遥精神上的动力与灵感。因此,他给予黄土地以深情的赞美。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就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可见,他与黄土地在心灵上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黄土地总是博大,厚重又充满了苍凉。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有一段关于描写土地的震撼人心灵的文字:“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是在这大自然无数的黄色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那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的叫你不可思议,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挂面一般串联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这块土地的古老,博大,厚重,更可以体会到这里的偏僻,落后和贫瘠。你难以想象在那漫长的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存状况是如何的艰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同苦难顽强抗争的精神,他们的宽容厚重以及非凡的承受力。作者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黄土地以及这里生活的人们。他通过对古老苍凉的黄土高原的抒写来体现对乡民们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正如赵学勇所说“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成的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连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 2。在人生结尾,作者借德顺爷之口,来表达对黄土地的赞美与热爱:“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这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这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深刻的表现了出来。对土地的礼赞始终伴随着作者的小说。在平凡的世界中,以孙少平之口来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既有对厚重的黄土地的深情礼赞又有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深沉的挚爱。在困难的日子中,路遥借逃荒妇女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黄土地难以割舍的感情:“再说母土是热的,就是死,也要死在本乡田地呀!”。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过“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的一个夙愿。” 3故乡是路遥精神的依靠,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依恋。1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0页2 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 ,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 年版,第 92页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32页作者总是通过对黄土地的赞美来表达对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热爱与敬重。路遥的作品大都是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表现黄土地的厚重,博大,坚实。进而体现人们生存的艰辛及命运的凄惶。2.3 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在路遥的作品中,男性与女性都向乡村伸出了告别的手势,其中女性对乡村的告别大多是毅然决然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对她们告别时的矛盾心理做以详细书写。但对于男性,这种告别就有了太多的负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离开乡村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丢给了父母,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乡土的歉意。男性的告别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根”的遗失,“失去故乡”通常都是男性的事,因此这种告别就有了断裂的意思。因此,在路遥的作品中,大部分男性都是既依恋传统又渴望现代的。一方面因为渴望城市及其现代文化,迫使他们一次次向城市进发;另一方面又因为依恋传统让他们一再回望,最终他们在亦步亦趋中走向城市。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似乎是一种矛盾,这是路遥对于乡土的一种矛盾心态,他依恋黄土地,却要告别黄土地去追求城市的文明与进步。他曾经这样说:“当历史需要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的告别还是无情的斩断?” 1不言而喻的,路遥选择了告别。他并不排斥城市的文明及进步,相反对城市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渴望,因此,人生中高加林的返乡并不能说是回归乡村,而是作者为表达对乡村依恋的一次回眸,一次与黄土地的告别。这是作者在对现代文明肯定的同时,颂扬传统文化。高加林的被迫返乡反而突出了对城市渴望的真实存在。农民进城失败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依恋,这是一种出发前与黄土地的拥抱。在之后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就体现出了一种决然。告别的决心越大,怀恋的感觉就越强烈,对传统文化的颂扬只是铺垫,与黄土地的告别才是真正的主题。告别与怀恋是路遥对乡土的感情的一种有意识的平衡,在平凡的世界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孙少安拒绝田润叶的爱,回到乡村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眷顾,而另一方面,孙少平无视前途渺茫执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孙少平与乡村的告别是空间上与思想观念上的,而孙少安与乡村的告别是思想观念上的,他并没有完全告别农村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路遥对乡土的矛盾心理,怀恋与告别共同存在在他的作品中的。三 对乡村现状的思考路遥作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怀有赤子之心的乡土作家,他的创作使命除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更多的是对故土现状的思考3.1.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路遥对土地及农民的深厚的情感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但是,他又能以理性的眼光站在时代与历史的角度去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动摇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时代的冲击。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传统思想方式与现代思想观念,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剧烈冲突,路遥能1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路遥文集第 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66页冷静而敏锐的把握当代剧烈的社会冲突,通过作品来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农村一直以来都处在城市的绝对优势之下,农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并且人为地将城乡之间隔离开来,城乡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贫困落后的局面。路遥能深刻的看到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他的作品多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人生中,巧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她身上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但是在与现代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中,她只能在感情上和生活上给予他体贴,在精神上却不能满足高加林 的需要,她所能说的只是母猪下了几只猪娃。黄亚萍是城市现代文化的代表,有思想,有文化。她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爱好和人生志趣,他们能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相比之下,巧珍的文化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她们之间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也正体现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因此,城市对于高加林更具有吸引力。然而,“高加林在决定对黄亚萍与巧珍的取舍中,心中卷起了强烈的情感风暴” 1。这时,高加林也是极其矛盾的,他对背叛巧珍有着负罪感和内疚心理,又想摆脱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二者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也体现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善良淳朴的人民,然而农村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就产生了诗意的赞美和行动上的乖离的奇异现象” 2。走出农村是当时也是现在众多农村青年的理想。因为毕竟“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 3农村的落后贫困是现实存在的,而城市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对于农村青年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他说“作为农民血统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的大欢乐。” 4对乡土及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他是真正思考乡村现实的作家。3.2.对现代文明的肯定路遥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的固守土地的观念,他是在恋土的基础上更渴望城市文明,对于农民渴望进城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十七年文学对于回归乡土,在土地上劳作的行为给予赞扬,而认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行为是一种忘本叛家,好逸恶劳的行为,而路遥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农本思想模式。“他的大多数作品事实上展现的恰恰是一代人离开土地的历史进程,而不是相反。离开土地在这里并不仅仅具体指人物离开农村的社区生活,他是离土不离乡,而包含着多重意义。既指从农村原有的封闭自然经济结构中剥离出来,也指从农村残存宗法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中剥离出来,指从农村传统的文化氛围的笼1 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 ,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 年版,第 488页2 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 ,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 年版,第 64页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07页4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18页罩下剥离出来” 1。在人生中,他肯定了高加林渴望进城的人生选择与奋斗历程。高加林虽然生活在农村,在黄土地上长大,对这黄土地和这里浓厚美好的乡情也充满了留恋与热爱。但是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和文化知识的熏陶,他身上的乡土味就逐渐的被冲淡了,他能深刻的体会到黄土地的闭塞和落后,以及很多不文明的行为,于是,他不愿像父辈那样终日在土地上刨挖劳作,他要走出农村,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人生中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达了对农村落后现状的忧虑和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渴望。面对高加村的贫穷落后,高加林感到沉重和痛苦,他在心底呼吁“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这种呼声也体现了作者对黄土高原落后的生活现状的担忧。当高加林看到村子里常年吃水的井“脏的像烂池塘,井底上是泥糊子”决定搞一次“卫生革命”,于是他们在水里撒上了漂白粉,结果却引发了一场混乱,愚昧的村里人有的说水里放的是洗衣粉,又有人说放的是一种“药”,有的年轻人给村里人解释,结果却遭到众人的咒骂。“你几个瞎眼小子,跟上疯子扬黄尘哩!”,“你妈不讲卫生,生养的你缺胳膊了还是少腿了?”,“胡成精哩!把龙王爷惹怒了,水脉一断,你们喝尿去吧!”当巧玲试图用学校里学的化学原理给众人说漂白粉的作用,却遭到了众人的嘲讽“哼!说得倒美!你趴下先喝上一口!和你二姐夫一样咬京腔哩!伙穿一条裤子!”,“愚昧很快就打败了科学!”。这种长期形成的落后愚昧的顽固思想很难在短时期里得到改变,因而对于现代文明持一种排斥的心态。这种局面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巧珍刷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发生在高家村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却成了一件稀奇事,并引起了村里人的围观。在他们心中,只有城里人和知识分子才需要刷牙讲卫生,一个普通的农民刷牙简直是一大奇观。这件事在村里少数思想古旧,不习惯现代文明的人心里,就是个“西洋景”“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胖猪娃哩!”有一老汉看见她满嘴血沫子,还以为得了急症,急呼“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作者挚爱的土地的愚昧落后不得不使他心酸悲凉。对于农村落后面貌的哀思使得他在作品中肯定了高加林在面对乡土的闭塞落后时,选择了走出农村,去感受现代文明的行为。虽然高加林进入城市的梦最终还是未能实现,他还是回到了农村,但这只是他被现实所迫无奈的选择,乡土只是他暂时的栖身之所,这并不意味着他将选择永远留在土地上。最后高加林那一声沉痛的呻吟“我的亲人哪”饱含了高加林当时复杂的情感,既有失去巧珍后的悲凉心境,也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哀,当然也是对乡土情感的真实流露。这并不能够说明他是对黄土地的皈依,因为他回到农村饱含了太多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原因。小说最后一章的开始作者就注明“并非结局”,虽然小说结束了,但是高加林和众多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结束。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中谈到:“任何一个出身于土地的人,都不可能和土地断然决裂。我想就是高加林去了联合国,在精神上也不会和高家村一刀两断。”于是,“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还是要离开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然只能是惋惜的告别而不会无情的斩断” 2这段话也道出了作者对乡土的思考。1 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 ,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 年版,第 79页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农本文化精神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对土地的坚守,而是由固守土地转为精神上的依恋。于是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都安排了金波、金秀、少平和兰香进入了城市,并以自己的努力奋斗得到了城市的认可与肯定。孙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