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陈涉世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史记 、司马迁及有关常识。朗读疏通课文,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判断句式、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素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疏通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在追忆中复现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二、在合作中疏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2、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 ,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3、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4、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我看,大家现在就来做一个小比赛吧,大家一起来找找这篇课文里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比较一下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那个组找得多,比较得好。 (生合作查找)(讨论交流。如“等死,死国可乎”和“公等遇雨”中的“等” , “扶苏以数谏故”和“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和“故”有小组将本文中多个“之”字的意义加以辨析)师:看来老话说的一点不错, “独木难成林” ,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冲天啊。大家的相互合作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十分丰富,学习效率特别的高。这样“人人贡献一点、人人拥有一片”的好方法可要坚持和发扬。【补充】了解文言文在表达上常见的语言现象。 1、一词多义: 为、之、乃、次、 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 以数谏故:因为,连词; 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 以数谏故:shuo 屡次,多次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卒数万人:shu 几 固以怪之矣:通“已” 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皆次当行:hang 行军队伍 得鱼腹中书:名词,字条 行收兵:xing 行军途中,一路上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篝火:用笼子罩着火; 名词作状语狐鸣:像狐狸一样叫; 形容词作名词被坚执锐:被,坚,锐,坚甲,锐器; 使动用法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意动用法固以怪之矣:怪,以为奇怪 3、句中成分省略: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 宾语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 介词 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主、谓、主 4、文言判断句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 ; 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谓语“山之僧智仙”是名词,是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5、古今异义: 往往:古到处,处处;今 常常 亡:古逃亡;今死亡 等死:古同样是死;今 等待死 间:古秘密地,悄悄地;今间隔 会计:古集会商议;今一种职业 爱人:古待人很好;今配偶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二、在审读中发现1、通过刚才的朗读和辨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把握。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就读出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背景,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呢?(明确:还了解到当时的贫富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闾左”是穷人的代称,也就是只有穷人被征发,富人却可以免除这样的苦差。这里好像也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队伍。也就是说,他们发动起义开始斗争时,反抗的力量就是这“九百人” 。2、就是这九百人却点燃了颠覆大秦王朝的烈火。同学们的阅读是十分有效的,他们的阅读是在不断的发现中前进和收获。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再来阅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陈胜年轻的时候就有超乎常人、不同凡响的志向。他“少时” “与人佣耕” ,别人嘲笑他不可能富贵时,他就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声。生:陈胜吴广之所以走上造反之路的原因是因为秦朝的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生:陈胜吴广选择反抗的原因我觉得在于死中求生。当时已经贻误期限, “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不管是逃跑还是起来造反都是死罪一条,而后者还有一线生机。生:我觉得当时秦王朝是该灭亡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民心。陈胜的话中有一句说道:“天下苦秦久矣” ,秦朝的统治已经引起了天下公愤。生:我发现陈胜非常有头脑,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 ,项燕“数有功,爱士卒” ,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生:吴广也很有头脑,而且有牺牲的精神。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 ,就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生: “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 。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师:会团结人,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才干啊!大家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的才干吗?生: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师:(首肯)吴广是一个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那陈胜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生:陈胜一样有这样的才干。文章中写道:“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不说明这种才干吗?师:陈胜怎么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的呢?同是共谋大事、并肩战斗的两个人,应该是不分上下的啊?师:这个说法恐怕值得推敲。两个人里能对另一个人发号施令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也难以令人信服。大家再阅读课文,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发现。 (生讨论)生:我们讨论后觉得陈胜比吴广更有头脑。文章中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假称扶苏、项燕部队的是陈胜,这证明他比吴广更有谋略。师:果然有眼光。过去,我一直佩服司马迁文章叙述语言的高明,简简单单一句“陈胜曰” 、一句“吴广以为然”就把两个人的个性差别不露声色地展现给后人,想不到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居然能有这样细致的领悟,这一点我令我更加佩服。我们接着来谈自己阅读中的发现。生:我发现当时的人都很愚昧。他们都非常害怕鬼神。看到鱼肚子里的字条后, “固以怪之”;听到神庙里的“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就惊恐,还“指目陈胜”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陈胜吴广两人的精明。他们要举大事,但是自己没什么影响力,无法让所有人都信服,只好采用这个办法通过装神弄鬼来宣传自己喽。不知情的一般人肯定这样想:从鱼肚子里挖出来字条,怎么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的“天书” ;神庙里的喊声是狐狸精在喊,这简直是鬼神在传达的“天意” 。这样不就把人唬住了吗?生:那我觉得那个卜者也非泛泛之辈,居然教他们“卜之鬼”!这也应该是一个无比智慧的人,也算一个幕后策划者。师:这不正是说明“天下苦秦久矣” ,秦王朝已经失去民心吗。生:刚才那位同学说吴广使用“苦肉计” ,这个启发了我。我看陈胜吴广还非常懂得兵法,他们在发动起义时使用了一招“破釜沉舟” 。他们杀死了看管他们的将尉,这样即使有人还想有什么退路都不可能了。师:一定要说他们“非常懂得兵法” ,恐怕还是说得有些远了,还是“善于谋略”说得准确些。不过“破釜沉舟”的评价很精彩,我还愿意加上一条“攻心为上” 。大家看杀死将尉之后他们对群众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当时的样子来表演朗读一遍,大家体会体会这些话是不是“句句攻心” 。(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召令徒属曰敬受命。 ”)师:要么是死,要么是斗争!在这个选择面前,谁都会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当然会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也就是这种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的力量势如破竹地突破了大秦的血腥的统治。三、在评价中感悟同学们,当张开发现的眼睛时,文章就为大家展开精彩的面目。这么多的发现帮助我们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楚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史记的风味。陈胜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发和感受?史记在刻画陈胜这个人物的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你能就这两个问题中任意一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想一想,后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思索,或讨论)(明确: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欣赏。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刻画陈胜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他,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 史记写人还注意铺垫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后来做处惊天动地的行动,少年时期为后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课时一、深入探究第二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明确: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详略结合。记叙方法的特点: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拥护。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 、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二、讨论探究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一)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主要通过语言,尤其是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1、第 1 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 2、第 2 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 3、第 3 段中,陈胜同戍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课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人物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二)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1、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4、 “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三、质疑合作讨论探究,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鲁迅评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一)先说“史家之绝唱”: “绝” ,独一无二之意。 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翻开历史,只在史记中,农民领袖的地位,才得以正面确认,而史记之后的这史那史,都将此命名为“匪、寇、盗、逆、贼、邪、妖、党”等,司马迁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 史记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农民起义肯定的观点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 A、 史记中有很多客观的叙述,但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请同学们抓住叙写陈胜的语言,从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品味“不虚美”的特点。1、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作者讴歌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青年雇农形象。 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暗写司马迁的生死观: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四、小结:说实话,仅凭节选的一部分陈涉世家就来谈陈胜,凭短短四段文章就来论拥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史记 ,实在是有点坐井观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 ,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教学重难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 、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 “扶危持倾” ,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公元前 230 年和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唐雎(j) 以君为长(zhng)者 以头抢(qing)地 夫(f)专诸之刺王僚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1)由 4 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后:寡人谕矣。谕:明白。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与臣而将四矣 矣:了(陈述语气)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第一层(第 2 段) ,写 。第二层(第 3 段) ,写 。第三部分(第 4 段) ,写斗争的结局 。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一)第一段: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二)第二段: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唐雎是如何反驳的。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三) 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四)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第三段 ; 。 第四段 ; 。二、知识应用:每个同学以“表现了” (或“写出了” 、 “反映了” )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三、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 ,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四、文章写法特点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为什么要这样说?(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3、修辞手法: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夸张: 排比: 对偶: 23、隆中对【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 27 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教学重难点】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 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 5 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 ”2003 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 ,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 ,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 23 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 ”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师:看来,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2、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 (师范读)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3、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4、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 、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 (“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第二课时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 (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有利条件;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三、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四、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第三课时一、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1、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2、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3、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 (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