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Hypersensitivity]_第1页
医学免疫学-[Hypersensitivity]_第2页
医学免疫学-[Hypersensitivity]_第3页
医学免疫学-[Hypersensitivity]_第4页
医学免疫学-[Hypersensitivity]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0:37:09,1,第十七讲,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00:37:09,2,超敏反应及其特点,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己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2.特点: 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可转移性 变应原可以是无害的抗原 反应后果导致病理损伤 有遗传倾向(尤以型超敏反应为甚),00:37:09,3,超敏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应快慢: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根据反应形式:抗体介导免疫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介导型超敏反应 根据病理损伤类型(Gell-Coombs分类): 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00:37:09,4,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一、临床特点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2、速发速止3、多为功能性紊乱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00:37:09,5,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以IgE介导,导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00:37:09,6,一、动物试验,特点规律 抗原的致敏; 两次抗原进入; 特异性; 一定间隔期,产生抗体时间; 可以被动转移;,00:37:09,7,二、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1、抗原2、抗体 IgE 3、IgE Fc段受体(FcR)4、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5、嗜酸性粒细胞,00:37:09,8,1、抗原,呼吸道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消化道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皮肤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人工注射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00:37:09,9,2、IgE,00:37:09,10,3、IgE的FcR,00:37:09,11,4、肥大细胞脱颗粒,00:37:09,12,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00:37:09,13,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储存介质 组胺(histamine)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00:37:09,14,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预先形成的介质: 组织胺(histamine)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类胰蛋白酶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慢反应物质)(leucotrienes,LTs) 前列腺素(8) (prostaglandin)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激肽 细胞因子: TNF、IL-4、IL-5、IL-1、IL-6、IL-13,00:37:09,15,5、嗜酸性粒细胞,00:37:09,16,5、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介质: 组织胺酶 组织胺 芳香硫酸酯酶 白三烯 磷酸酯酶D 血小板活化因子吞噬肥大细胞释放的颗粒,00:37:09,17,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2、发敏阶段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交联 FcR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等,00:37:09,18,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00:37:09,19,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00:37:09,20,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00:37:09,21,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00:37:09,22,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点,(1)早期反应特点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2)晚期反应特点 发生较慢; 伴有炎性改变; 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00:37:09,23,型超敏反应的两个时相,00:37:09,24,四、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00:37:09,25,过敏性哮喘,00:37:09,26,四、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1、全身性: 药物过敏(青霉素等) 血清过敏 食物过敏2、局部过敏 呼吸道过敏 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 胃肠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00:37:09,27,四、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2.局部过敏 特点: 抗原多样性; 发生在某一脏器; 发病有季节性、反复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IgE增高; 有遗传倾向(7080%); 反应快; 皮试20分钟观察结果; 补体不参与; 一般无遗留的组织损伤;,00:37:09,28,五、影响因素个体差异,1、缺乏SIgA; 2、胆碱能神经兴奋性高; 3、IgE合成增加; 4、Ts细胞功能不足; 5、缺乏某些酶类:组织胺酶,肽酶等;,00:37:09,29,六、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2、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3、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4、药物治疗,00:37:09,30,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00:37:09,31,药物治疗,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和氨茶碱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白三烯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00:37:09,32,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剂) 茶碱类 促进 抑制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00:37:09,33,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00:37:09,34,一、型超敏反应特点,1、除补体参与外,有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2、自身组织成分参与抗原的构成: 、抗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上的某一成分(异嗜性抗原); 、外来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构成复合抗原; 、某些药物可改变组织细胞的表面结构而形成自身抗原;,00:37:09,35,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效应细胞和分子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2、损伤细胞机制 、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ADCC作用,00:37:09,36,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00:37:09,37,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00:37:09,38,ADCC作用,00:37:09,39,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00:37:09,40,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00:37:09,41,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综合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 (Grave病),00:37:09,42,新生儿溶血,00:37:09,43,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00:37:09,4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2、发生机制,00:37:09,45,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00:37:09,46,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00:37:09,47,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 可溶性抗原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4、组织损伤特点,00:37:09,48,1、抗原 可溶性抗原,、内在抗原变性IgG,核抗原、外来抗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00:37:09,49,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可溶性性抗原的持续存在 、免疫复合物的大小: 大(19S)抗原抗体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中等大小(19S)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易于在血管壁沉积; 小体积(19S)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胰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抗原抗体的比例,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 、沉积部位的组织结构: 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原因: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和血管动力学的关系: 血流湍激的部位; 血流量大的部位; 肾小球内皮细胞具有C3R,00:37:09,51,血管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清除实验,00:37:09,52,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血管动力学的关系,00:37:09,53,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00:37:09,54,4、组织损伤特点,1、补体的作用 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5a受体结合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3、血小板的作用: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局部缺血、坏死 释放血管活性胺水肿,00:37:09,55,00:37:09,56,00:37:09,57,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00:37:09,58,4、组织损伤特点,血管扩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00:37:09,59,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皮下多次注射 家兔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局部多次注射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00:37:09,60,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00:37:09,61,系统性红斑狼疮,00:37:09,62,类风湿性关节炎,00:37:09,63,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00:37:09,64,一、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T细胞介导、释放淋巴因子,诱发巨噬细胞参与反应,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超敏反应性炎症;2、反应出现较慢,一般要经过24-48小时,故称为迟发型性超敏反应;3、抗体与补体不参与;,00:37:09,65,二、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2、效应细胞 CD4+Th1细胞、CD8+CTL和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00:37:09,66,二、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00:37:09,67,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