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PPT党课课件_第1页
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PPT党课课件_第2页
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PPT党课课件_第3页
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PPT党课课件_第4页
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PPT党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聚落研究发展浅析,研究生读书报告,汇报人:程子栋,目录,引言,1,乡村聚落研究回顾,2,乡村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3,乡村聚落研究展望,4,1,引言,引言,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包括房屋及其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聚落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我国乡村地域广大,乡村人口众多,乡村聚落正是广大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但在学术界,我国乡村聚落研究长期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去乡村化(deruralization)已经成为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乡村空间衰落、故土乡愁丧失等“乡村病”问题十分严峻,乡村聚落空心化、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传统乡村聚落遭破坏等不合理的现象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在城乡统筹和乡村转型背景下,乡村聚落该如何进行科学重构也成为我国乡村聚落研究新的关注点。文章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聚落的研究历程和主要内容,总结其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乡村聚落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2,乡村聚落研究回顾,1.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乡村聚落研究复兴阶段;1978年之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术思想大为活跃,与国外地理界交流增多。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东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中国乡村聚落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之一也进入了复兴阶段。2.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乡村聚落研究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吸引了更多学者参与乡村聚落的研究,乡村聚落研究也有了长足地发展,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亦得到改进,乡村聚落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3.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乡村聚落研究多元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乡村聚落的研究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乡村聚落研究的进展,乡村聚落研究进入多元化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聚落的研究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乡村聚落研究回顾,1.1.1 乡村聚落的职能性质和类型研究金其铭通过研究发现,江苏省乡村聚落类型可归纳为团聚状和条带状两类,其中团聚状又可分为稀疏型和密集型,条带状又可分为聚集型和散漫型1。金其铭、陆玉麒认为,在以服务职能来分析县内聚落体系时,可以发现集镇与村庄是处于统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依赖,它们的发展都受到对方的制约,同时研究县内聚落体系时,服务职能能够作为划分聚落等级的主要依据,而具有服务中心作用和城乡纽带作用的集镇也必然成为研究时注意的重点2。,1.复兴阶段,1.1 复兴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1.1.2 乡村聚落的规模、分布与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金其铭在论文中认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与分布是有律可循的,其分布密度大致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每100k内的农村居民点在100个以下;第二级每100k内有农村居民点150200个左右;第三级每100k内有农村居民点300400个3。,1.复兴阶段,1.1 复兴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1.1.3 有关乡村聚落的整治、布局和规划等应用性研究在乡村聚落整治方面,李旭旦等提出乡村聚落建设必须要进行有计划的整治,力求充分利用原有聚落进行规划和改建,认为如何有计划地整治农村聚落,使农村聚落的发展不致大量占用耕地面积,不使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缩,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4。关于乡村聚落布局与规划,金其铭和李振泉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规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要按照适宜规模来进行规划和布局5。曹护九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建设中关于集镇的分布体系、人口结构和用地等问题做了全面的理论性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规划的实用公式。另外,叶舜赞、吴必虎等(1988)等学者都对乡村聚落的规划、整合、布局以及农村居住环境的综合改善进行了探索研究。,1.复兴阶段,1.1 复兴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我国近代人文地理的兴起而起步,在建国之后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的乡村聚落地理也进入了复兴阶段。总体而言,该阶段虽然关于乡村聚落研究成果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描述解释的轨道,走向动态分析和应用化趋向,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崭露头角,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上,该阶段乡村聚落成果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也要求开展更深入的乡村聚落研究。,1.复兴阶段,1.2 复兴阶段的主要特征:,2.1.1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研究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范少言等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区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群体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单体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提出要从总体、群体、单体三个层面来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结构6。沈克宁则从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富阳县龙门村聚落的空间结构7。陈晓健等通过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和空间结构演变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造成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类型差异的原因及其聚落分布逐步扩散和空间结构由松散向协调发展的过程,对其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8。,2.发展阶段,2.1 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2.1.2 乡村聚落等级体系的研究任何村落、集镇等都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它们与高一级的行政中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李瑛、陈宗兴利用人口、耕地、便捷度这三个指标,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将汉中市的乡村聚落体系划分成四个等级9。艾南山认为村镇体系随时间的演化可分为自然聚落、田园聚落、污染聚落、生态聚落这四个阶段,自然聚落阶段无城乡区别,田园聚落阶段城镇和农村会发生分离,污染聚落阶段则会形成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生态聚落阶段则实现了城乡一体化10。,2.发展阶段,2.1 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2.1.3 乡村聚落演变机制的研究在乡村聚落研究体系中,聚落演变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论题,一方面它揭示了聚落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它从宏观上阐明了聚落建设和规划进程的制约因素,在实践上为聚落发展指明了方向。王发曾认为乡村聚落由零散分布的农舍到以中心建筑物或者主要街道为线索布置各类用地,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地域形态的演变过程11。范少言指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与乡村环境条件和城镇与乡村相互作用有关,乡村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是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集中和分散化是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运动的基本形式12。,2.发展阶段,2.1 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2.1.4 从生态学角度对乡村聚落的初步探究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地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凸显。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填平水塘种地、平毁树林和竹林盖房、饲养过量的家畜、豢养害兽、大范围频繁地投放鼠药等现象频现,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聚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乡村聚落。王智平应用地图作业和调查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地区村落体系的生态分布特征,概括总结了区域性村落生态分布的一般性原则13。李晓峰运用生态学理论中系统与平衡、循环与再生以及适应与共生三方面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观念和环境资源利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14。,2.发展阶段,2.1 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将近10年的时间,是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得到较多发展的阶段,其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包含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等级体系、演变机制等方面;研究视角也逐步开阔,不仅将一些西方的理论引入乡村聚落的研究,而且还开始了从生态学观点来探讨乡村聚落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化的研究方法被更多地采用,如李瑛和程宗兴运用公式来进行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2.发展阶段,2.2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3.1.1 乡村聚落空间特征、演变机制及优化的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它主要包括乡村聚落的规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相比较于前两个阶段,该阶段对于乡村聚落规模、空间形态以及演变机制等的研究,更加侧重于GIS空间技术以及数学模型等方法的运用,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同时更加注重对非物质因素的研究。(GIS空间分析指的是在GIS(地理信息系统)里实现分析空间数据,即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形成和演变等信息并进行分析。)冯文兰等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指出应探寻适当的对策对空间分析不合理的聚落进行重建或迁建。周国华和贺艳华等归纳出农村聚居演变三类因子,即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并提出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以及3条典型驱动路径1516。,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1 乡村聚落空间特征、演变机制及优化的研究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等受启于TOD理论,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road-orienteddevelopmentmodel,简称RROD模式),并引入“生活质量理论”,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1718。(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谭雪兰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19。,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2 乡村聚落空心化问题的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聚落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了很多负面效应,如浪费土地资源、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破坏、社会问题加重、村容村貌不整洁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都积极参与乡村聚落空心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王成新、姚士谋等通过实证研究概括了聚落空心化机制的三对矛盾:聚落离心力与向心力、经济发展与观念落后、新房建设与规划滞后20。刘彦随认为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三整合”等基础理论21。,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3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乡村聚落的发展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1)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变化的研究何林艳等通过GIS研究方法,对吴中区农村居民点20052009年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城镇化的程度以及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素。(2)城镇化过程中传统乡村聚落演进的研究张小林等基于苏南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探讨了乡村重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4 乡村聚落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是乡村聚落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时期,对乡村聚落生态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聚落生态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乡村聚落生态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研究(2)乡村聚落生态区划的研究(3)建设生态村的研究(4)乡村聚落生态位研究,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4 乡村聚落生态学研究(1)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研究陈勇探讨了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2。(2)乡村聚落生态区划的研究乡村聚落生态区划的目的就是按照各地聚落所处的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聚落区域,用于指导各地的乡村聚落生态建设。(3)建设生态村的研究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4)乡村聚落生态位研究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某种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其基本思想有两点:第一,生态位理论研究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功能和作用;第二,生态位理论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客观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一种秩序和安排。,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3.1.5 传统乡村聚落研究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传统乡村聚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许多传统乡村聚落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因此对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在景观区划与保护方面,肖竞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的视角,对四川雅安上里古镇的风水格局进行案例剖析,力图理清我国传统聚落风水设计的文化意涵、再现其空间魅力,以求为传统历史村镇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线索23。赵之枫提出了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24。,3.多元化阶段,3.1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一阶段,新技术、新手段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遥感、GIS、数学模型和其他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使得乡村聚落研究更加方便与准确;并且开始重视对城镇化、旅游开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等非自然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注重乡村聚落中人地关系的研究,从被动地解释人地关系发展为主动协调人地关系,更加强调乡村聚落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转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存在基本理论探寻薄弱、主体需求关注不够、特殊性地域研究占主体、多学科融贯分析有待加强等问题。,3.多元化阶段,3.2 多元化阶段的主要特征:,3,乡村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复兴30多年以来,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发展,研究内容逐步由聚落实体空间向经济、社会等非实体空间拓展,研究深度逐步由对乡村聚落的类型、形态等的研究转向乡村聚落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但是与城市聚落研究和国外相关研究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于乡村聚落相关概念的定义仍有争议;(2)研究内容缺乏有机融合;(3)对国外理论借鉴较多而原创性理论较少等。当前我国有关乡村聚落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具体的实证分析为主,并且在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等方面有较多的重叠,研究内容偏重空间特征本身,缺乏深层次理论总结。,3.1 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3乡村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从当前研究来看,乡村聚落研究地域逐步增多,但研究对象依然偏传统、偏特殊,普适性研究不够。乡村聚落研究的实证区域涉及黄淮海平原、晋中平原、长江沿岸、黄土高原、关中、苏南、中部农区等,逐步由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中部农区扩展,并且在研究区域等方面有较多的重叠。另外,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主要偏向空心村、城中村、城郊村等传统型或特殊型的乡村聚落,而忽视了对一般性乡村聚落的研究,普适性研究不足。,3.2 研究对象较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3乡村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乡村聚落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涉及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目前国外乡村聚落已经出现了社会、文化转向,研究内容也从注重物质实体的研究转向注重社会人文空间研究,而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与其他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交叉融合仍有不足,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亟待加强。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研究视角也较多侧重于宏观分析,对村域、农户、个体等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将乡村聚落看作一个点,从宏观上来分析乡村聚落的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乡村聚落研究缺乏微观分析的详细研究,同时,对乡村社会形态与社会问题、乡村性与城乡关系等新问题的剖析也缺乏深入研究。,3.3 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3乡村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4,村聚落研究展望,目前,我国对村域、农户等微观视角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将乡村聚落看作一个点,研究的角度侧重于宏观方面。乡村聚落研究在未来应当更加侧重于农村微观的社会组织、社会形态、社会问题的研究,即研究视角由自然要素向经济社会要素转变,研究内容由物质实体空间向人转变,其发展趋势应当是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是基于村域、农户与个体的微观研究,是结合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更为灵活的研究,是从人类的心理、意识、行为等主观因素出发的更为全面的研究。,4.1 以人为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4村聚落研究展望,乡村问题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的多功能性、乡村价值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转型,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发展与重构也需要考虑新的要求与原则。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等先进理念,充分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以提升乡村吸引力、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才能在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对乡村聚落的前瞻性和远景性的规划与布局。,4.2 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4村聚落研究展望,我国疆域辽阔,文化多样,区域分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乡村聚落特色鲜明,差异较大,传统村落亦是需要特殊关注的区域。目前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还是以县域和市域尺度为主,并且在研究区域等方面有较多的重叠,缺乏从宏观尺度对东、中、西部及不同区域乡村聚落的总结与归纳。同时,我国已进行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但是传统村落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自然村从20002010年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因此亟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工作。,4.3 对我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4村聚落研究展望,乡村聚落是一个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诸要素的复杂系统。目前乡村聚落研究已经较多地涉及地理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更多领域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如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相结合,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计算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对乡村聚落进行模拟和仿真,预测其演变趋势。与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乡村聚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开展交叉学科相融合的集成研究,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是乡村聚落研究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4.4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4村聚落研究展望,参考文献,1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1982(03):11-20.2 金其铭.陆玉麒.聚落服务范围与县级聚落体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2):87-94.3 金其铭.江苏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布局J.建筑学报,1983(10):55-56.4 李旭旦.金其铭.江苏省农村聚落的整治问题J.经济地理,1983(02):132-135.5 李振泉.开展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课题J.东北师大学报,1985(03):27-31.6 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02):44-47.7 沈克宁.富阳县龙门村聚落结构形态与社会组织J.建筑学报,1992(02):53-58.8 陈晓键,陈宗兴.陕西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