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_第1页
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_第2页
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_第3页
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_第4页
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问题的思考陈玉荣内容摘要:近年来,企业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认为企业集群能够给群内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刺激创新等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能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也隐藏着巨大风险。为了有效控制我国产业集群的创新风险,本文在论证了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三种技术创新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风险机制的基本框架以及我国区域创新平台控制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机制实施的可行性。关键词:产业组织形态;技术创新风险机制;区域创新平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很多成功集群的案例,如浙江鹿城打火机集群、大唐袜业集群和北京的中关村等等。鉴于产业集群的成功示范效应,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集群政策也日益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极力提倡并推广集群战略。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创新动力以及在市场运营过程中而导致的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所隐藏的巨大风险问题进行剖析。如有不周之处,敬请提出宝贵的指正意见。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和韦伯关于聚集经济的论述。随后,包括经济地理学家、战略管理学家、产业经济学家等在内的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深入的研究。集群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美国的波特教授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能够给群内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刺激创新等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1】。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组织形态对集群创新具有重要影响。规模不同的企业对研究开发费用、发明及创新的决策和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是其根据内部资源和能力多寡不断适应外部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的过程。因此,产业集群内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征,以及不同的技术需求和创新动力。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大企业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它们往往创新资源充足,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较强,一般也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而且有能力开展各种产学研合作。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网络联结度,利用创新网络提升自身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大企业自身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因而联合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意愿较低,两者之间较常见的技术合作方式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单向溢出和传递。其次,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因此,单个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集群内部具有原子化的组织特征,它的经济活动对集群均衡状态的影响微不足道的,但是要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则需要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然而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因而,中小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或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主体,以满足其对共性技术的使用需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能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澳大利亚 Styria 地区的钢铁产业集群,我国东北的装备工业基地等都走向衰退。集群在促进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的挑战,尤其是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企业集群市场风险更大。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搭便车”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当集群创新由于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试图以较小投入甚至是不投入的方式,从集群内其它企业的创新行为中获取其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时所面临的创新风险。这一创新风险固然与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的公共性和外溢性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及其信息非对称,所带来的对中小企业行为监督的高成本。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使其具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也符合“集体行动的逻辑”,即在有众多企业参与一个联盟或集团进行集体行动时,企业往往会由于预期自身努力对集团产品无多大影响,并且预期自己不努力同样可以通过外溢效应获得创新成果,致使企业选择不努力即放弃创新【2】。“搭便车”风险在产业集群内主要表现在众多企业创新的投入意愿低,因而使集群内存在大量的模仿行为,进而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雷同和恶性竞争,使产业集群整体上的知识开发和创新停滞。但是依靠知识产权的完全保护也不是制止恶性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如果对知识产权进行明确、严格的界定和保护,会限制集群创新知识的溢出,集群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优势将不复存在。(2)“囚徒困境”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类“局中人”,在是否首先进行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博弈时所面临的创新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缺少长期的双向互动,以及两类企业技术需求和创新动力的相异性。往往会使两类“局中人”都选择“不创新”或“最小化创新投入”的占优策略,从而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参与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集群创新的博弈时,陷入“囚徒困境”【3】。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中小企业试图以最小投入从大企业的创新行为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大企业也预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低意愿,同时预期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使自身创新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致使大企业创新激励降低。因此,这一博弈的结果是两类“局中人”陷入“囚徒困境”,集群技术创新受阻。(3)“技术锁定”风险,是指在集群创新过程中,由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单向知识传递,容易因过度专业化和僵化而导致中小企业完全依赖大企业的风险,过度专业化使产业价值链纵向环节的“资产专用性”增强,使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从而导致产业集群不能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要求做出及时快速的调整,也不能够对集群外的技术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过度的依赖性和专业化,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灵活性降低,从而使集群技术能力无法根据集群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的反应,使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长期被“锁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网络化的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正是由于固有的产业组织特征,产业集群面临着上述三种内生的技术创新风险,因此,在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定的具有网络化、动态化的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以有效控制和规避集群技术创新风险,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升级。这是因为相关主体(或参与方)在参与某一集团或联盟行动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会严重影响集体行动的效率,降低集体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矫正,使之朝着有利于提高集体行动效率的方向发展。而控制则被认为是规范和监督合作伙伴的行为以实现集体目标的管理行为,不同的控制方式对合作中的风险、协调成本以及价值创造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控制方式包括集团的契约安排、管理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正式控制方式,也包括通过个人关系或信任、网络等非正式手段建立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取向,以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控制。除了上述的控制方式外,还需设立实施控制规则的代理人与机构,以深化参与者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此网络化组织被认为是此类机构的有效形式。正式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大企业、中小企业等集群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建立和利用正式的契约、程序、管理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安排等方式,对它们的创新投入、创新风险、创新收益等进行正式的制度安排或规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实施成本,增强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因此,正式风险控制机制是在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风险控制机制。集群技术创新风险的非正式控制机制是指在产业集群内部,大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投入产出网络、技术网络和企业家网络等联结而成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的稳定的网络化组织和创新网络,通过这种网络可以促进信息的流动以有效克服信息非对称问题。与此同时,网络化的组织载体可以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中小企业。以虚拟网络的形式耦合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络化节点,消除了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正是这种网络组织,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行为无法逃脱自己过去发展起来的网络的约束,网络通过战略规划和调整工具成为使企业“深陷”其中的“监牢”。尽管正式风险控制机制对于控制集群创新风险不可或缺,但是契约的非完全性、高额的实施成本等,使其风险控制能力减弱,也正因为如此,正式风险控制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规避集群创新风险。所以,为有效控制和规避产业集群的创新风险,除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群技术创新风险的正式控制机制外,应重点探索和建立以信息网络、投入产出网络、技术网络、企业家网络等为内核的稳定的网络化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化控制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单单依靠正式风险控制所无法解决的集群创新风险。这是因为:首先,通过由大企业、中小企业等行为主体所联结的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信息子网络,可以有效地促进信息流动,有利于克服信息非对称问题。同时,集群所建立的网络化组织载体以虚拟网络的形式,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中小企业耦合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络化节点,消除了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信息的有效流动、中小企业“原子化”特征的消除,使集群集合体通过网络结构监督中小企业的行为更具可操作性。监督成本的降低又使企业由于“搭便车”而受到集群网络的排斥成为可能,因此,企业“搭便车”成本收益比的变化,使产业集群成功控制“搭便车”的风险成为可能;其次,网络化风险控制机制本身就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平台,无限次重复博弈使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参与集群技术创新的博弈中产生“合作解”,因此,集群技术创新可以顺利控制“囚徒困境”风险。第三,网络化风险控制机制保证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性甚至多向性。从而使各类企业进而使集群能够依据网络本身所传递的创新机会、创新压力和动力,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集群成功控制“技术锁定”风险,促进集群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非正式的网络化集群创新风险控制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规避集群创新风险,但是绝不能忽视正式控制机制的作用。而且即使在网络化风险控制机制的框架下,也可以“嵌入”正式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通过由大企业、中小企业等行为主体联合成立的网络化创新载体研发的创新成果,其收益分配就可以通过各个主体之间的创新收益分配协议进行。三、区域创新平台:一个网络化的组织载体所谓区域创新平台是指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等行为主体网络化合作功能、网络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的组织载体,它是面向产业集群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吸纳、集聚和整合区内外知识、信息、技术等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其流动、扩散和转化,最终为产业集群内各个创新主体提供公共创新服务并促进或实现技术创新,联结各个创新节点的创新功能和创新服务的聚合体。首先,区域创新平台是网络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的组织载体,它是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创新功能和服务的聚合体。区域创新平台通过与其它行为主体的关系链条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信息流动并为集群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链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企业与区域创新平台之间的关系链条。企业以投入、有偿使用创新成果等方式与创新平台合作创新,区域创新平台通过发现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将研发成果提供给集群企业有偿使用;二是其它行为主体与区域创新平台之间的关系链条。区域创新平台除了与企业具有网络联系外,还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及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建立网络联系,以此获得政策、技术、知识、信息以及创新资金的支持。其次,区域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相关创新服务的网络组织。因此,它作为一种产业集群内网络化的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其作用最终体现在使包括集群大企业、中小企业等在内的行为主体,能广泛而高效地参与其建设和运行。并支持产业集群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集群技术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平台之所以能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加以控制,最终使企业高效参与其建设和运行,主要是由于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控制功能:一是消除了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它以虚拟网络的形式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中小企业耦合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络化节点。因此,它消除了中小企业的“原子化”特征。与此同时,由区域创新平台联结而成的信息网络又促进了各种信息的流动,这使产业集群通过网络结构监督中小企业的行为更具可操作性,并降低了监督成本,从而使企业由于“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受到集群网络的排斥成为可能,这导致企业“搭便车”的成本收益比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参与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变得有利可图,最终使产业集群可以成功控制“搭便车”风险;二是取得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博弈的“合作均衡解”。区域创新平台所生成的各种网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并能给相关行为主体提供长期合作的平台,因此,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在区域创新平台所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