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_第1页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_第2页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_第3页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_第4页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之请求权法律性质作者:解放区法院 黎兴中 发布时间: 2009-08-27 09:27:44论文提要: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合同纠纷最为常见,依据分类,可以将合同分为有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无效合同。有效合同纠纷是当事人关于在履行过程中发生权利义务争议而发生的,而其他两种合同纠份在处理过程中,当合同被变更被撤销或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时,一方应当返还基于该合同所取得的给付,但这种返还财产的请求权法律性质,既可以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也可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或是二者的竞合,对此,理论上存在较大争议,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所选择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的法律性质也不尽相同,有时由于当事人所选择的返还请求权的不同或审判人员对于此问题的理解差异会造成当事人最后诉讼请求最终被法院支持的范围不同,从而产生对当事人权益保护不力的情况。本文在分析两项请求权的同时,分析了两项请求权的理论基础,对两项请求权的财产返还范围、利弊做了比较分析,结合法学理论知识和审判实践提出了为有效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在实践中应当承认两项请求权的竞合,并对合同无效的种类作出了区分,对于合同无效返还财产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应是建立在不当得利制度辅助性基础之上的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全文共 8197 字。 我国民法学说所说的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依法订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当订立的合同有违法性存在时,则可能发生合同的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发生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原因很多,如当事人欠缺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不真实等等。 一般来说,合同无效以后不能发生当事人意思表示所预期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但仍然要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第 61 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合同法第 58 条规定“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 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予以折价补偿。”可见合同无效时,当事人之间发生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的法律后果。而对于如何返还、返还的依据、方式、范围等法律无明文规定,就上述问题来讲,当事人依何种请求权请求返还财产是一个核心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返还财产的范围及当事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对此理论上存有较大争议。 一、返还财产请求权性质上的理论争议 合同被确认无效发生财产返还的后果时,受损的当事人是基于所有权(物权)还是基于不当得利(债权)返还请求权请求返还财产,学界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无效是合同自始无效,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给付不发生移转所有权的效力,给付人得依所有权请求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第二种观点认为,返还财产应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请求权,无效合同当事人依合同给付之时对合同效力无争议,并在此基础上而为给付,双方就所有权的移转已经达成合意,所以给付应发生所有权移转的后果。嗣后,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时,实际上是一方当事人继续保有其取得之利益因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故应依不当得利之债行使返还请求权。 第三种观点认为,合同无效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应属于所有权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无效合同的当事人既可依所有权请求权也可依不当得利请求权请求返还财产,二者同时存在,当事人可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请求权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返还财产的所有权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成立的理论基础 主张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学者人认为,我国是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国家,在合同无效时,即使当事人已经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标的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所有人,买受人不能依此无效合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同时,返还财产,使财产恢复到订立合同前的状态,即恢复到出卖人对给付财产具有所有权的原始状态,这是所有权回归的过程,也是所有权回归效力的体现。 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学者认为,我国是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国家,当事人的订立合同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协议:物权协议、债权协议、交付行为。合同无效,只能是债权合同无效,移转标的物的物权合同仍然有效,物权合同仍发生移转所有权的效果,这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体现,所以当事人只能依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请求返还。不当得利是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的事实,是法律从平衡法律关系当事人利益的角度而设置的制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争议的理论基础是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的合理性问题。我国物权法虽已经颁布实施,但对于我国是否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由于我国在出台物权法时,理论界对此争论不一,对此并未进行明确,我国是否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理论界现在仍有较大争议。 所谓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相应的债权行为影响,当相应的债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时,以物权合意与交付或登记构成的物权行为并不当然无效,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只是此时由于交付或登记失去了法律上的原因,收受财产的一方应按不当得利返还财产。在我国,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物权行为实在论,此种观点认为,物权行为在生活中、交易中是现实存在的,不论立法者承认与否,都不能抹杀。该说认为:“限制物权的设立契约是创设物权的行为。将一个尚不存在的物权创设出来,必须依据物权公示原则以及物权法定原则,而不能依据债权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根本不能把创设物权的契约归纳为债法上合同行为,用债法的合同规范予以调整,创设物权必须进行公示,而且物权的设立必须以公示为有效。而这正是物权行为的典型特征,所以,此中的物权行为的存在是十分肯定的, 断不是人的主观臆想。” 观点二:物权行为虚构论,该说认为,所谓的物权行为纯属学者之虚构,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现实,违背交易常情与人之常理。该说认为:“这一理论,捏造了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的物权行为,又进一步割裂原因与物权行为的联系,极尽抽象化之能事,符合德国思维方式对抽象化的偏好,严重歪曲了现实法律生活过程,对于法律适用有害无益,毫无疑问是不足取的。” 观点三: 物权行为法定论,该说认为,物权行为乃法律行为的一部分,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而法律事实是由立法者选定安排的。立法当中规定了物权行为则物权行为是存在的;反之,则不存在。其代表人物认为:“物权变动模式是对于引起物权变动的行为进行法律调控的方式,因而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就与民事法律事实制度直接相关。诸种有代表性的物权变动模式最大的差异也正是表现在,对于物权变动这种具体类型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法律确认其是由于何种类型的民事法律事实引起的。 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根本不应承认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立法的最大缺点在于严重损害出卖人的利益,违背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并且人为的把简单交易过程复杂化。在交付标的物之后发现买卖合同未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因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买受人仍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出卖人仅能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返还。于是出卖人由所有人变为债权人,不能享受法律对物权的特殊保护,其地位十分不利。 而且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民法中关于动产所有权的移转并未承认具有物权合意;就不动产来说,有关不动产合同的内容,尽管常常在物权法中加以规定,但我国法律历来认为有关房地产转让合同本质上是一种民事合同,应适用合同的一般规定。在这一点上,他与债权合同并不存在差异;再次就抵押权,质权,土地使用的设定而言,尽管我国法律规定这些合同的订立要采用书面形式,但这只是对合同形式要件的规定,它并未要求在债权合同之外另订立物权合同。 而坚持在我国存在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者则认为,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在于完善法律关系理论和法律行为理论,实现“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与物权特性的结合” ;同时使法典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并为总则编的设立奠定基础; 在于不把日常生活中的潜伏着的各种风险的错综复杂的交易作为模糊的概念一起把握,从而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权责协调的交易概念成为可能,进而有助于法律适用。 也有学者从买卖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的角度,提出了要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其认为商品交易中交易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决定了双方的权益应同等地受保护,也决定了交易中的风险应对称、合理地予以分配。交易的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只有物的买卖与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具有密切关系。买卖行为中买方的义务为支付价金,卖方的义务为移转合同项下标的物及其所有权给买方。“由于货币是一种特殊的物,具有高度的代替性,为典型的消费物,因此货币的所有权和占有不能分离,货币丧失占有后,不存在作为物上请求权的返还请求权,仅存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这对买方尤其不利,因为一旦买方交付了货币,便不得以物权人名义要求卖方返还已交付的货币,买方无论如何都会由所有权人沦为债权人。而卖方则有可能根据某种立法模式仍保有其对标的物的所有权。“既然买受人仅仅享有一项以破产份额为限的不当得利请求权,那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出卖人就并非有失公平了。这个论据就是对称说。 笔者认为,此观点也不全面,不能因为是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而就一方的权利于不顾,显然有违民法为权利法的本旨。 所以笔者认为在我国不应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同无效返还财产应是所有权请求权较为合理,但是否所有权请求权一定较不当得利请求权为优,应作具体分析。 三、所有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之比较分析 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进行全面支配的物权。当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所有人对无权占有或侵害其所有的他人可以请求返还,这就是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又被称为所有权回复请求权;不当得利制度是民法债权一项基本制度。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而非行为,它的成立不以第三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不考虑其发生的原因是否有第三人的意志。 从性质上说,两种请求权彼此独立不相关联。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作为物上请求权不适用消灭时效的规定,且与债权请求权相比具有优先的效力。 从构成要件上来看,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所有人对于无权占有或侵夺其所有权者,请求返还其所有权的权利,其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相对人无权占有其物,至于无权占有发生的原因如何、期间长短、占有人善意或恶意、有无过失再所不问,而不当得利之构成要件包括:受益者基于给付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当事人之间具有给付关系;无法律上的原因给付欠缺目的。两者之间具有不同之处。 从返还财产的范围来看,所有权返还原物的对象仅限原物及其孳息,返还的目的是所有人恢复其对原物的占有。关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范围,我国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收益人应当将其取得之“不当利益” 返还受益人。同时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范围因获得利益人的主观善意和恶意而有所不同:1、获益人为善意时,仅于现存利益的范围内负返还义务。2、获益人为恶意时,应将其所获利益附加利息后一并返还。3、获益开始时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利益的范围以恶意开始时的利益范围为准。 从是否考虑过错来看,若权利人主张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则请求权人无须证明对方有过错。只要原物存在,都应当返还,原物不存在,则应负赔偿责任,而对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尽管从责任构成要件上不包括主观过错,但如前文所述,返还财产的范围应根据善意或恶意来确定。同时,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作为物权请求权,具有优先于债权请求权的效力。 上述理由正是我国多数学者坚持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原因之所在。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债权请求权,虽不具有物权请求权的效力,但如前所述,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除包括原物和孳息外,还及于受益人因原物所取得其它利益,其范围要比原物返还范围广,但不当得利之额发生不足时,可能无法补偿所失全部利益损失的结果,所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各有利弊,要分情况而言。 四、不当得利制度对合同无效返还财产的意义 (一)不当得利请求权是民法债权请求权系统中的要素之一,与债权请求权中的其它请求权以及债权请求权以外的其它请求权按一定的结构互动协调,实现着民法的整体规范功能,关于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民法上的其它请求权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学说,即辅助说和竞合说。 辅助说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一种辅助性权利,没有独立地位。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民法上的其它请求权不发生竞合问题,惟有其它请求权不能得到满足时,才能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 竞合说认为该权利原则上是可以与其它请求权并存的,可由当事人选择行使。德国判例从保护受害人考虑,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以与其它请求权并存同时使用。日本、瑞士民法则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它请求权并存,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行使,就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它请求权究竟是辅助性的或是竞合性,笔者认为应为竞合性存在较妥。(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从对立到竞合 在传统认识中,大陆法系存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不能两立的观点。不当得利是其它请求权不存在时最后的救济权利,就规范的性质而言,不当得利仅只有补充性,如其他请求权存在,即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适用余地。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不能竞合在同为大陆法系国家,因具体制度差异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差异很大,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因坚持物权行为无因性,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适用范围比较广,其制度功能实现较为充分,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则因之受限。而在其它如法国、日本等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国家,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使用范围较广,其制度功能的实现较为充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则因之受限。在传统观点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二者是彼此消涨的关系。在物权行为无因性模式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相对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而言有较为突出的主动性。而在非物权行为无因性模式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相对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而言有较为突出的受动性和补充性。 所谓请求权竞合,指同一权利人对于同一义务人就同一标的发生数个请求权的情形。笔者认为,我国立法首先应肯定占有不当得利,进而肯定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与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其理由是:其一,占有的取得,标志着占有人取得了具有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于此场合,即使受害人对占有物拥有所有权,占有人对占有利益也可以构成不当得利。其二,民法为私法,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愿意放弃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应予允许。其三,依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排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观点,在得利人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只发生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则善意占有人(即得利人)可以取得由占有物所生之孳息,但是在得利人已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则发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此时该孳息现实尚存在者,应当返还,即使已被消费或变为其它利益的情形下,善意受领人原则上亦应返还之。因而发生了得利人取得所有权时的返还义务反而较未取得所有权时为广之不合理现象。且不当得利之善意受领人不知无法律上原因,自信已取得物之所有权,立于占有自己之所有权的地位,当然较诸无占有他人所有权权利的占有人的地位,应得较多的保护,依不得竞合说,则不当得利善意受领人在关于标的物的使用收益方面,其地位反而较为低劣,显然失诸均衡。其四,占有是一种事实,对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无论是合法占有人还是非法占有人均可主张。从上文所述,从肯定占有不当得利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合同无效应坚持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与占有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同时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和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成立的基础、法律构成要件范围均不同,一种请求权的存在并不对另一种请求权的存在产生影响,故应承认二者的竞合,并允许请求权人根据需要加以选择适用,如此才有助于为财产关系提供更为周密的调节手段,更加充分、的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理念。 五、合同无效的种类与所有权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之关系 民法上的物,依传统观点必须是在于人身之外,能够为人所支配,并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物体。物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罗马法到近代,物权的客体主要是土地。由于土地在农业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其具有的显而易见性,固定性、安全性,它一直成为物权的重要客体。 物权重点保护静态的财产关系,而债权重点保护动态的财产关系。作为债权的标的物,以物权的确立为前提,只有法律在确认了权利人对某物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合同交易才有发生的可能。 (一)合同标的为有形财产的情况下合同无效的分析 当合同的标的为有体物为客体时。合同无效,不论其无效的原因,在我国非物权行为无因性模式下,出卖人仍享有标的物的所有权,同时买受人对于标的物的占有也构成不当得利,在此种情况下,应该是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但要行使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只能以所有权存在为前提,在所有权为第三人善意取得或标的物灭失时,出卖人只能要求买受人返还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而不能要求返还原物。 但也有一种情况,即货币,从经济上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强制流通的纸币。从法律上看,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动产,其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一种种类物,在交易上可以相替换。货币的占有与所有是同一的,简称“所有与占有一致原则” 。 货币所有权之所以采纳这个规则,根本原因是由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特点所决定的。因而,货币作为合同标的的合同发生无效时,返还财产请求权的基础只能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因为所有人已经丧失了所有权。 (二)合同标的为无形财产的情况下合同无效的分析 无形财产的概念由罗马法发展而来,古罗马的先哲创造性地将物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并提出了无体物的概念:“不能被触觉到的东西是无形体物,这些物是由权利组成的,例如遗产继承权、用益权、使用权、用不论何种方式缔结的债权等。” 现今关于 “ 无形财产”在实际运用中常代表三种不同的含义:(1)无形财产指不具备一定形状,但占有一定空间或能为人们所支配的物。这主要是基于物理学上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言,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热、声、光等能源以及空间等,在当代已具备了独立的经济价值,并能为人们进行排它性的支配,因而也成为所有权的客体;(2)无形财产特指知识产权,这主要是基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而作出的界定。另外,通常基于知识产品的无形性,在习惯上学术界将知识产品本身也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