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现象》课堂实录_第1页
《毛细现象》课堂实录_第2页
《毛细现象》课堂实录_第3页
《毛细现象》课堂实录_第4页
《毛细现象》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细现象课堂实录1.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师:我们以前曾经多次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生:水有力量。师:另外我们还知道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水能由高处往低处流等等。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有趣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装了红水的托盘,在水中加上红色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旁边的架子上夹了一张餐巾纸,等会儿我说“开始” ,每个小组的 1 号同学就用手把餐巾纸往托盘里轻轻一拨,让纸的下端浸在水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看纸有什么变化。当我说“停”的时候,1 号同学就把纸拨出来,开始。(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预期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观察到“水能沿着像餐巾纸这样的物体自动上升” 。 )评:这段活动的内容是实验观察,开始的那段话似无必要,即使要讲也可在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视情况而定,终究只有 40 分钟。“看纸有什么变化”这句话这样说的结果,可从同学的发言看出,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变化上,所以不如说“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同学们讲一下?生:餐巾纸变红了。生:餐巾纸挨到水后变红了,也变薄了。生:餐巾纸拉长了。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餐巾纸变红是因为水上升了,我们今天专门研究一下红水上升的现象。谁能把餐巾纸慢慢变红的过程给同学们讲一下?评:同学没有说到水沿着餐巾纸上升,老师有点着急,代替同学认识的情况在一急之下发生了。终究有教学经验,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导方法:让同学说变化过程。生:水一接触餐巾纸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纸吸上来了。生:水慢慢渗上去了。生:水顺着餐巾纸上的毛一层搭一层地渗上去了。师:我把一个小组的餐巾纸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教师取一个小组的餐巾纸贴在黑板上)2.作出假设性解释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现在水却自身往上爬了,你们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考虑)是不是与纸的特点有关系呢?生:纸有吸水的特点。生:纸上有细毛。生:可能与纸上有孔有关系。生:与纸上的细丝有关系。(教师一一板书)评:分析教师这一次发言:第一句话说得很生动,把“往下流”和“往上爬”对比地说,也很有必要。由这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引出的第一问恰到好处。但同学稍一缄默,老师又性急了,由此引出的第二问,多少又犯了代替同学认识的毛病,于是同学就顺着这一问发言,四个同学都说纸。保守的教学习惯中,教师有一种心理:希望一问就答,并且一答就对。于是经常把提问设计得很细,细到同学不用动脑筋,随口就能答。这种心理对发展同学思维非常不利。倘若老师不提后一问,让同学在这项小活动中,经历从说不清楚到说清楚的过程,会更有意义。师: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是不是与这些特点有关系。你们想想看,除了餐巾纸外,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让水自动地往上爬?生:抽水机、水泵、宣纸、皱纹纸、海绵、手帕、毛巾、棉花、注射器、衣服、吸管、滴管、洗耳球等等。评:出现这种情况:同学说到水泵、注射器,你怎么办?显然李老师当时来不和想出合适的方法。这种情况教学中经常出现,对当时的学习没有直接影响又难于弄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它过去。这个同学所说的问题不难解决:可以把“球”踢给同学,让这个同学或别的同学想一想, “是自动上升吗” ,或把注射器的吸水同水自动沿餐巾纸上爬作比较,相同吗?师:我们再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够让水自动往上爬的?生:牛皮纸、铁、硬纸板、玻璃瓶子、一般的白纸、蜡纸、雨衣、塑料等。(教师一一板书)评:同学说到牛皮纸、硬纸板、白纸,出现了指导同学推理认识的极好机会。保守的教学中让同学发言,只是一种姿态。现在要求教师切实注意同学的反馈,根据同学认识的实际指导同学认识。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资料都能让水往上爬?(手指着黑板上水能上爬的资料)它们有没有什么一起的地方?生:它们都能吸水。生:都有细毛。生:不是,都是管状物。生:它们都是固体。生:它们都有孔。(教师一一板书在那些物体下面)师:这些不能让水往上爬的资料(手指黑板上的板书)有什么一起特点没有?生:它们都不能吸水。生:它们不怕水。生:外表很光滑。生:没孔。生:没有细毛。(教师一一板书在这些物体下面)评:这段做出假设的活动很精彩,让同学列举同类物体,教师一一记录,又让同学分别说明两类物体的相同点。做出假设是本课发展同学思维的关键环节,由餐巾纸类推和其他,展开思维是很有必要的。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猜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同学插言:用实验来证明。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架子,上面挂着一些资料,(教师一一介绍)和我们刚才列举的资料很多是相符的,我们现在就用它们研究水的上爬现象。请 2 号同学从桌子下面拿出这些资料,将架子夹住托盘两边,资料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上爬了,有的没有上爬。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预期使同学认识到“孔隙”是水自动上升的必要条件。 )师:停。请同学们把资料按能让水上爬的和不能让水上爬的分别放在两边。师:请同学们汇报哪些资料让水上爬了?生:有彩色笔芯、木头、布、装土的试管、玻璃管、玻璃片夹着塑料片、玻璃片夹着铁片、还有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教师板书记录)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上爬的。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同学插言:就是玻璃捧)、铁片、塑料片、还有一块玻璃片。(教师板书记录)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资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上爬?生:中间。师:外面爬了没有?生:没有。师:这些资料的结构有什么一起的地方?生:都有孔。生:都有空隙。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 。这个说法很好,就用这个说法。师:这些不能让水上爬的资料,结构有什么一起特点呢?生:都是实心的。师:也就是说生:没有空隙。师:为什么一片玻璃不能让水上爬,两片玻璃合起来就能让水上爬了?生:因为一片玻璃中间没有空隙,两片玻璃夹起来中间有缝隙。师:想一想,餐巾纸、木头能让水往上爬,那它们也应该有生:有空隙。师:那我们实验前预测的水能上爬的条件中哪些是不对的?生:管状物不对。生:让水往上爬的都是有空隙的,不一定都是管状物。师:开始预测不能上爬的原因时说这些资料都“硬” ,对不对?生:不对,玻璃管很硬,它也能让水往上爬。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能让水往上爬的资料中一定有什么?生:有空隙。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实验的结果说出来?生: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上升。评:此处假如再让同学说牛皮纸、硬纸板能否发生毛细现象就更精彩了。师:大家都说一遍,自身说自身的。(同学捂住耳朵自身说)师:把实验资料放回桌子下面。(同学收回资料)评:分析这段教学活动:(1)思路清楚,层次分明。先找出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其一起点,再找出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一起点,并据此推断水能沿着它上升。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缝隙,水能沿着这种物体上升,说明是有空隙的。最后让同学把实验结果同预测进行比较,排除非实质因素。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同学在头脑中做出的反映。(2)这段活动中,教师和同学发言各 15 次,基本格局仍为一比一。教师哪些发言是该讲的,讲了对同学活动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的?哪些发言是不必讲或讲的方式值得考虑的?哪些话是讲了不如不讲,讲了反而起限制同学考虑作用的?这些就留给读者自身去分析了。(3)选择资料时注意了孔隙的多样性,例如特地选了土壤,教学时忽略了。4.认识孔和隙的大小与毛细现象的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 (出示一根粗的玻璃管、两片中间缝隙较宽的玻璃片)它们中间也有空隙,能不能让水往上爬呢?生:不能,孔太大了。(教师演示)师:水往上爬没有?生:没有。师:到底水上爬和空隙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儿有四根空隙大小不同的玻璃管,我把它们按空隙大小顺序挂在架子上面,下端浸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 3 号同学从桌子下面取出这四根管子,试试看。(同学实验)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缝窄的那边爬得高,宽的那边爬得低。师:(出示图片)是不是和老师画的一样?生:是的。师:用一句话把这个实验结果说一遍,自身说自身的。(同学捂住耳朵说结果)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关于水的新的有趣的现象: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自动往上爬。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师: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毛细现象。 (出示酒精灯)酒精灯里的酒精为什么会升到灯芯顶端呢?生:因为灯芯里面有空隙,酒精能沿着它上升。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生:毛细现象。师:请同学们下课后再研究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毛细现象。总结:通常都不会这样评课,只有参与教学研究的老师一起研究课堂实录,具体而微地“横挑鼻子竖挑眼” ,才干发现教学中看似细微的问题。发现了这些问题,又找到了处置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提高了一步,逐步使教学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通常分两步研究课堂实录,第一步研究活动和过程,从全局方面研究。第二步研究教学实施的局部活动。以上对本课的分析,主要是研究教学的局部活动。1.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师:我们以前曾经多次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生:水有力量。师:另外我们还知道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水能由高处往低处流等等。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有趣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装了红水的托盘,在水中加上红色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旁边的架子上夹了一张餐巾纸,等会儿我说“开始” ,每个小组的 1 号同学就用手把餐巾纸往托盘里轻轻一拨,让纸的下端浸在水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看纸有什么变化。当我说“停”的时候,1 号同学就把纸拨出来,开始。(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预期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观察到“水能沿着像餐巾纸这样的物体自动上升” 。 )评:这段活动的内容是实验观察,开始的那段话似无必要,即使要讲也可在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视情况而定,终究只有 40 分钟。“看纸有什么变化”这句话这样说的结果,可从同学的发言看出,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变化上,所以不如说“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同学们讲一下?生:餐巾纸变红了。生:餐巾纸挨到水后变红了,也变薄了。生:餐巾纸拉长了。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餐巾纸变红是因为水上升了,我们今天专门研究一下红水上升的现象。谁能把餐巾纸慢慢变红的过程给同学们讲一下?评:同学没有说到水沿着餐巾纸上升,老师有点着急,代替同学认识的情况在一急之下发生了。终究有教学经验,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导方法:让同学说变化过程。生:水一接触餐巾纸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纸吸上来了。生:水慢慢渗上去了。生:水顺着餐巾纸上的毛一层搭一层地渗上去了。师:我把一个小组的餐巾纸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教师取一个小组的餐巾纸贴在黑板上)2.作出假设性解释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现在水却自身往上爬了,你们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考虑)是不是与纸的特点有关系呢?生:纸有吸水的特点。生:纸上有细毛。生:可能与纸上有孔有关系。生:与纸上的细丝有关系。(教师一一板书)评:分析教师这一次发言:第一句话说得很生动,把“往下流”和“往上爬”对比地说,也很有必要。由这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引出的第一问恰到好处。但同学稍一缄默,老师又性急了,由此引出的第二问,多少又犯了代替同学认识的毛病,于是同学就顺着这一问发言,四个同学都说纸。保守的教学习惯中,教师有一种心理:希望一问就答,并且一答就对。于是经常把提问设计得很细,细到同学不用动脑筋,随口就能答。这种心理对发展同学思维非常不利。倘若老师不提后一问,让同学在这项小活动中,经历从说不清楚到说清楚的过程,会更有意义。师: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是不是与这些特点有关系。你们想想看,除了餐巾纸外,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让水自动地往上爬?生:抽水机、水泵、宣纸、皱纹纸、海绵、手帕、毛巾、棉花、注射器、衣服、吸管、滴管、洗耳球等等。评:出现这种情况:同学说到水泵、注射器,你怎么办?显然李老师当时来不和想出合适的方法。这种情况教学中经常出现,对当时的学习没有直接影响又难于弄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它过去。这个同学所说的问题不难解决:可以把“球”踢给同学,让这个同学或别的同学想一想, “是自动上升吗” ,或把注射器的吸水同水自动沿餐巾纸上爬作比较,相同吗?师:我们再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够让水自动往上爬的?生:牛皮纸、铁、硬纸板、玻璃瓶子、一般的白纸、蜡纸、雨衣、塑料等。(教师一一板书)评:同学说到牛皮纸、硬纸板、白纸,出现了指导同学推理认识的极好机会。保守的教学中让同学发言,只是一种姿态。现在要求教师切实注意同学的反馈,根据同学认识的实际指导同学认识。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资料都能让水往上爬?(手指着黑板上水能上爬的资料)它们有没有什么一起的地方?生:它们都能吸水。生:都有细毛。生:不是,都是管状物。生:它们都是固体。生:它们都有孔。(教师一一板书在那些物体下面)师:这些不能让水往上爬的资料(手指黑板上的板书)有什么一起特点没有?生:它们都不能吸水。生:它们不怕水。生:外表很光滑。生:没孔。生:没有细毛。(教师一一板书在这些物体下面)评:这段做出假设的活动很精彩,让同学列举同类物体,教师一一记录,又让同学分别说明两类物体的相同点。做出假设是本课发展同学思维的关键环节,由餐巾纸类推和其他,展开思维是很有必要的。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猜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同学插言:用实验来证明。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架子,上面挂着一些资料,(教师一一介绍)和我们刚才列举的资料很多是相符的,我们现在就用它们研究水的上爬现象。请 2 号同学从桌子下面拿出这些资料,将架子夹住托盘两边,资料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上爬了,有的没有上爬。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预期使同学认识到“孔隙”是水自动上升的必要条件。 )师:停。请同学们把资料按能让水上爬的和不能让水上爬的分别放在两边。师:请同学们汇报哪些资料让水上爬了?生:有彩色笔芯、木头、布、装土的试管、玻璃管、玻璃片夹着塑料片、玻璃片夹着铁片、还有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教师板书记录)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上爬的。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同学插言:就是玻璃捧)、铁片、塑料片、还有一块玻璃片。(教师板书记录)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资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上爬?生:中间。师:外面爬了没有?生:没有。师:这些资料的结构有什么一起的地方?生:都有孔。生:都有空隙。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 。这个说法很好,就用这个说法。师:这些不能让水上爬的资料,结构有什么一起特点呢?生:都是实心的。师:也就是说生:没有空隙。师:为什么一片玻璃不能让水上爬,两片玻璃合起来就能让水上爬了?生:因为一片玻璃中间没有空隙,两片玻璃夹起来中间有缝隙。师:想一想,餐巾纸、木头能让水往上爬,那它们也应该有生:有空隙。师:那我们实验前预测的水能上爬的条件中哪些是不对的?生:管状物不对。生:让水往上爬的都是有空隙的,不一定都是管状物。师:开始预测不能上爬的原因时说这些资料都“硬” ,对不对?生:不对,玻璃管很硬,它也能让水往上爬。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能让水往上爬的资料中一定有什么?生:有空隙。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实验的结果说出来?生: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上升。评:此处假如再让同学说牛皮纸、硬纸板能否发生毛细现象就更精彩了。师:大家都说一遍,自身说自身的。(同学捂住耳朵自身说)师:把实验资料放回桌子下面。(同学收回资料)评:分析这段教学活动:(1)思路清楚,层次分明。先找出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其一起点,再找出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一起点,并据此推断水能沿着它上升。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缝隙,水能沿着这种物体上升,说明是有空隙的。最后让同学把实验结果同预测进行比较,排除非实质因素。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同学在头脑中做出的反映。(2)这段活动中,教师和同学发言各 15 次,基本格局仍为一比一。教师哪些发言是该讲的,讲了对同学活动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的?哪些发言是不必讲或讲的方式值得考虑的?哪些话是讲了不如不讲,讲了反而起限制同学考虑作用的?这些就留给读者自身去分析了。(3)选择资料时注意了孔隙的多样性,例如特地选了土壤,教学时忽略了。4.认识孔和隙的大小与毛细现象的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 (出示一根粗的玻璃管、两片中间缝隙较宽的玻璃片)它们中间也有空隙,能不能让水往上爬呢?生:不能,孔太大了。(教师演示)师:水往上爬没有?生:没有。师:到底水上爬和空隙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儿有四根空隙大小不同的玻璃管,我把它们按空隙大小顺序挂在架子上面,下端浸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 3 号同学从桌子下面取出这四根管子,试试看。(同学实验)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缝窄的那边爬得高,宽的那边爬得低。师:(出示图片)是不是和老师画的一样?生:是的。师:用一句话把这个实验结果说一遍,自身说自身的。(同学捂住耳朵说结果)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关于水的新的有趣的现象: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自动往上爬。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师: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毛细现象。 (出示酒精灯)酒精灯里的酒精为什么会升到灯芯顶端呢?生:因为灯芯里面有空隙,酒精能沿着它上升。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生:毛细现象。师:请同学们下课后再研究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毛细现象。总结:通常都不会这样评课,只有参与教学研究的老师一起研究课堂实录,具体而微地“横挑鼻子竖挑眼” ,才干发现教学中看似细微的问题。发现了这些问题,又找到了处置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提高了一步,逐步使教学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通常分两步研究课堂实录,第一步研究活动和过程,从全局方面研究。第二步研究教学实施的局部活动。以上对本课的分析,主要是研究教学的局部活动。1.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师:我们以前曾经多次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生:水有力量。师:另外我们还知道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水能由高处往低处流等等。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有趣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装了红水的托盘,在水中加上红色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旁边的架子上夹了一张餐巾纸,等会儿我说“开始” ,每个小组的 1 号同学就用手把餐巾纸往托盘里轻轻一拨,让纸的下端浸在水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看纸有什么变化。当我说“停”的时候,1 号同学就把纸拨出来,开始。(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预期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观察到“水能沿着像餐巾纸这样的物体自动上升” 。 )评:这段活动的内容是实验观察,开始的那段话似无必要,即使要讲也可在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视情况而定,终究只有 40 分钟。“看纸有什么变化”这句话这样说的结果,可从同学的发言看出,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变化上,所以不如说“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同学们讲一下?生:餐巾纸变红了。生:餐巾纸挨到水后变红了,也变薄了。生:餐巾纸拉长了。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餐巾纸变红是因为水上升了,我们今天专门研究一下红水上升的现象。谁能把餐巾纸慢慢变红的过程给同学们讲一下?评:同学没有说到水沿着餐巾纸上升,老师有点着急,代替同学认识的情况在一急之下发生了。终究有教学经验,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导方法:让同学说变化过程。生:水一接触餐巾纸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纸吸上来了。生:水慢慢渗上去了。生:水顺着餐巾纸上的毛一层搭一层地渗上去了。师:我把一个小组的餐巾纸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教师取一个小组的餐巾纸贴在黑板上)2.作出假设性解释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现在水却自身往上爬了,你们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考虑)是不是与纸的特点有关系呢?生:纸有吸水的特点。生:纸上有细毛。生:可能与纸上有孔有关系。生:与纸上的细丝有关系。(教师一一板书)评:分析教师这一次发言:第一句话说得很生动,把“往下流”和“往上爬”对比地说,也很有必要。由这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引出的第一问恰到好处。但同学稍一缄默,老师又性急了,由此引出的第二问,多少又犯了代替同学认识的毛病,于是同学就顺着这一问发言,四个同学都说纸。保守的教学习惯中,教师有一种心理:希望一问就答,并且一答就对。于是经常把提问设计得很细,细到同学不用动脑筋,随口就能答。这种心理对发展同学思维非常不利。倘若老师不提后一问,让同学在这项小活动中,经历从说不清楚到说清楚的过程,会更有意义。师: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是不是与这些特点有关系。你们想想看,除了餐巾纸外,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让水自动地往上爬?生:抽水机、水泵、宣纸、皱纹纸、海绵、手帕、毛巾、棉花、注射器、衣服、吸管、滴管、洗耳球等等。评:出现这种情况:同学说到水泵、注射器,你怎么办?显然李老师当时来不和想出合适的方法。这种情况教学中经常出现,对当时的学习没有直接影响又难于弄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它过去。这个同学所说的问题不难解决:可以把“球”踢给同学,让这个同学或别的同学想一想, “是自动上升吗” ,或把注射器的吸水同水自动沿餐巾纸上爬作比较,相同吗?师:我们再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够让水自动往上爬的?生:牛皮纸、铁、硬纸板、玻璃瓶子、一般的白纸、蜡纸、雨衣、塑料等。(教师一一板书)评:同学说到牛皮纸、硬纸板、白纸,出现了指导同学推理认识的极好机会。保守的教学中让同学发言,只是一种姿态。现在要求教师切实注意同学的反馈,根据同学认识的实际指导同学认识。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资料都能让水往上爬?(手指着黑板上水能上爬的资料)它们有没有什么一起的地方?生:它们都能吸水。生:都有细毛。生:不是,都是管状物。生:它们都是固体。生:它们都有孔。(教师一一板书在那些物体下面)师:这些不能让水往上爬的资料(手指黑板上的板书)有什么一起特点没有?生:它们都不能吸水。生:它们不怕水。生:外表很光滑。生:没孔。生:没有细毛。(教师一一板书在这些物体下面)评:这段做出假设的活动很精彩,让同学列举同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